作者:

视觉文化的来临-周 宪

T(xT小说"//天,堂/

  主讲人简介:
  周 宪: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
  博士论文《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代戏剧》被评为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视觉文化与美学转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有《什么是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崎岖的思路--文化批判论集》,《20世纪西方美学》,《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等。
  主要内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变化转型,就称之为转向。其实,我们只要对身边所发生的种种现象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与20年前相比,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水准提高了,而且视觉因素变得越来越突出了。从传播学的角度说,人类文化经历了三种不同形态:即口传文化、读写文化和电子文化。口传文化的特征是有声言语,面对面的交流。读写文化也就是印刷文化。它依赖于书面文字来交流,是一种不在场的交流。虽然这两种文化都依赖于视觉,但是言语文字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电子文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产生远距传播和互动传播。电子文化相当程度上是一种视觉文化,因为它在图像制作、传输和接受变得越来越简单便捷。比较一下绘画的艰难与数码照相的简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我们这个时代,电子文化越来越突出,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点,就是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图像化了。也就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使过去我们看不到的一切都有可能呈现在我们眼前。
  (全文)
  今天我和大家聊一聊,其实每一个人都发现或者已经意识到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视觉文化。在我们今天很多很通俗但也形象的说法中,比如说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读图时代。最近我看到一个杂志,封面上用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叫做《NBA争夺眼球的战争》,我觉得这些说法非常形象地道出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在我正式做具体分析之前,我先说两个比较简单的例子。
  一个是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上映之后,在国内的影评界获得了不同凡响,有不少人认为这部电影没有深刻的主题,没有鲜明的性格冲突,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其实我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代表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我们也许可以把它叫做奇观电影,这是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国第一个人造美女郝璐璐,据说她花了三十万人民币做了很多美容手术,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做了整容。这两个事件表面上看毫无联系,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地想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两件事有一个东西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我们眼睛的吸引力,无论是人造美女还是张艺谋的奇观电影。在我看来,实际上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文化的到来,我把它归纳为视觉文化。
  什么是视觉文化?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文化学上我们经常用一个概念叫做文化的形态,而代表这个文化形态最独特的,我们常常把它归纳成一个概念叫做文化的主因。主因是什么?主因就是一个文化中最突出的现象,或者我们说就是它的文化逻辑。那么今天我们面临的这个时代,实际上大家都可以感觉到视觉作为一个文化主因,越来越突显出来。那么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人类文化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种形态我们叫做口传的文化,口传的文化就是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我们通过言语,通过有声的语言来交流。比如说我们今天的讲座就是口传文化的一个表现。
  第二个文化形态叫做印刷文化,或者叫做读写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和口传文化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我们出现了印刷物,我们通过印刷的文字来进行交流。如果说口传文化是面对面的,我们叫做在场的交流,那么印刷文化它就是一个不在场的交流,比如说我可以看几百年前古人写的书,我可以看几千英里之外洋人写的书,就不是面对面的。那么第三个文化形态我们在文化学上经常把它叫做电子媒介的文化,也就是当代的文化,当代文化造就了两个很重要的现象。一个叫做远距传播,一个叫做互动传播。远距传播比如说电视台,电视、广播这些都属于远距传播。今天我们非常流行的电视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甚至在北美都能收看到。互动式包括很多,比如说电视电话会议,甚至包括我们的电视讲座,如果是观众可以参与的话,也是一种互动。
  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越来越趋向于图像的传送,或者说依赖于图像的传播,也就是说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实际上跟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媒介文化是关系非常密切的。那么到了六十年代以后,很多人都发现电视的传播使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视觉文化这个概念就在学术界逐渐被传播开来,那么视觉文化到底有哪些表现呢?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归纳一下视觉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主因。
  第一个方面,就是视觉性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因为我们知道,人对世界的理解主要依赖于自己的视觉,但是在语言传递的时代,视觉有的时候并不是特别重要,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视觉性已经在我们文化的各个层面突显出来,我可以举很多例子。比如大到我们的城市规划,我们的整个城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形象。比如说这是一幅美国纽约曼哈顿岛的一个空中航拍的图,整个城市它实际上变成一个形象,都是经过人们精心策划和规划过的,不仅仅是城市,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我们现在到医院去看病,我们的家庭装修,都已经要图像化了。这是一个婴儿13周的时候,在母体中被拍摄下来的图像,我想在过去的时代我们是不可能看到婴儿在母体中如何发育成长的,但是在今天这个图像时代,我们可以把看不见的东西变得看得见。所以今天文化的法则我们可以看成是视觉图像支配的时代,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想视觉文化之所以成为一个文化主因,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叫做图像对文字的优势,读图时代这个概念本身就表明图已经是一个比文字更具有优势的一个媒体,或者一个媒介。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的,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他把中国很多经典的文献用漫画的形式来加以表现,而这个画面上所讲的,是苏轼的著名的一首词,叫《水调歌头》,在这个画里边,他把苏轼的《水调歌头》,用文字转化为图像,用图像的方式来表达一种他对《水调歌头》的理解。那么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当前的文化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我觉得可以说明图像对文字具有优势的,就是电影跟文学的关系,按照我的理解,电影最基本的要素首先是应该有一个好的剧本。在传统的电影生产中,也就是在叙事电影阶段,我们知道一个好的剧本是保证一个好的影片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今天我们知道,电影发生了很多变化,电影和文学相比,文学所具有的这种力量越来越不如电影,就出现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比如说有的作家由于依赖于他的作品被拍成电影之后,他就变得非常走红,他的作品也就卖得非常火。也就是说人们是先看了电影之后,再去读他的小说的。因此一个导演往往能够捧红很多作家,更奇怪的是,有些作家专门为电影来写作,甚至专门为某个演员来写剧本。我想这些情况都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以前所没有的。也就是说视觉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呢?就是视觉媒体具有强势,而文字变成一种次要的角色。
  第三个方面,视觉文化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对外观的注意。外观,我讲的这个外观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就是感性的经验的可以通过感觉把握的形态,也就是我们能看得见的东西。那么对外观的注意,当然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但是我认为,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对外观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眼光越来越挑剔,我们对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越来越挑剔。我可以举很多例子来证明这个问题,我觉得对外观的关注最直观的东西就是对我们身体的关注。这是一个图式,这是一个美国很有名的作家叫做拉多夫斯基,写的一本书叫做《时髦的身体》,在这本书里面他就讲,人类对自己的身体和动物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人类学上有一个发现,就是说在任何物种里边,没有一个物种会改变自己的身体,老鼠不会改变自己的身体,老虎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身体,只有人会改变自己的身体。那么在这个里边,他就举了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看,这是三个不同的女性的曲线。最外面这个白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维纳斯,这个身体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粗壮的身体,已经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要求。中间的这条黑线是著名的电影演员比基·巴朵,这个是最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要求的,那么最里边也是一个演员,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叫Twiggy,她的三围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形体的三围的比例,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今天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对身体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对身体的改造。据说有一个韩国的美容机构,在上海打出来的口号是,“把你全身都换掉,像金喜善一样美”。我想这个很能证明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对身体的关注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
  第四个方面,就是我们对视觉快感的追求。也就是说,我前面讲的所有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对视觉的快感,我们对视觉欲望的攀升,那么这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用一句中国的俗话说,就是食不厌精。我觉得来比喻我们的视觉是一样的,就是说当一个文化给你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看的视觉图像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眼睛变得越来越挑剔了,因为好看的看多了,你就觉得有的不好看的,你就不想看,这样就带来我们对视觉欲望的一个不断攀升过程。比如说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个就是大家知道的《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作为一个大片的成功典范,它和传统的主题相比,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视觉,它的视觉表现力和视觉震撼力。我们在这个影片中,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效果和所看到的图像效果,可以说是令人震撼的。这个电影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那种视觉的冲击力和它所表现的那种视觉效果。那么今天的《英雄》,我又回到我一开始说的《英雄》,《英雄》给我们提供一种什么东西呢?《英雄》为什么不去刻意塑造人物性格?为什么不刻意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和悲剧性呢?因为在这个电影中间,我想它主要的是表达一种视觉的效果,传达出一种视觉的场景。通过这种视觉的画面来吸引观众。因此,故事性和叙事性在电影中就变得不重要了。
  以上我把视觉文化的一些现象给大家做了一些归纳,接下来我就来讲第二个大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视觉文化?为什么今天的文化会是图像或者是视觉性呢?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一,我们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我认为由一个从语言为主因的文化向图像占据主因文化的一种转变。也就是说今天的图像文化或者视觉文化是从语言主因的时代,向图像主因时代的一个必然的发展。那么我们知道语言和图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虽然它们都是在传达某种信息。但是语言和图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说语言,我们知道语言最直观的三个东西。一、语言是线性的,所谓线性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语言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来写,一个字一个字地来念,一个字一个字地来听,它是一个线性的过程。第二,语言是有序的,必须排列,必须按照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来排列,它是有秩序的。第三,语言是概念,它是抽象的,任何语言都是抽象的。所以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主因它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形态,我们叫做理性的文化。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有的文化学家说语言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就是理性的文化。我们经常说叫做知书达理,你要识字通过去读书,你才能达理。那么图像跟文字又不同。第一,图像是空间并列的,它不是线性的。第二,图像是同时出现的,图像的秩序和语言的秩序不像语言那样有序。第三图像是感性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文化学家认为,图像占据中心的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它建构的主体更趋向于感性的经验的。
  第三,视觉文化的出现跟消费文化关系非常密切,或者说是消费社会的产物。所谓消费社会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商品越来越多,人被物品包围着,人通过消费物品来建构自己的身份。我们是通过消费物来感受到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很多消费社会的理论认为消费品或者消费行为本身对我们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对我们的身份感都是具有作用的。而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根据一些学者研究,就特别强调视觉的因素。比如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指出,他说目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一种视觉观念,我们这个社会是用视觉观念组织起来的,这个视觉观念之所以变得越来越重要,取决于两个原因。一个我们越来越生活在都市里,越多的形象实际上包围着我们。第二,他认为在这样一种文化中,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快感、娱乐。我们知道人对物的消费,是一个交往的过程,不仅仅是我用一个东西,我喝这瓶水,不是,人对物的消费实际上是一个意义再生产过程。我们通过消费一定的物品,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获得我们一定的需要。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消费需要有一定的眼光。所以广告就是培养我们消费眼光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有的学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说钻石。钻石本来是深埋在地下的一块矿石,但是钻石在广告中,由于它创造了一种关联,钻石和爱情,把它联系起来之后,钻石就变得不普通了,它就不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因此当你消费这一块石头的时候,你就不仅仅是在消费石头本身,而是在消费附加在石头上的其他的文化价值和其他的意义。所以在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告是通过视觉来传达某种观念,来培养某种消费的需求。那么在当前的社会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跟视觉文化关系特别密切的,就叫消费偶像。
  我们先来看一个图,瑞士的一个手表,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叫欧米茄,欧米茄手表的代言人,最右边的是网球明星库尔尼科娃,然后是广告明星辛迪·克劳馥。然后下面是一个影星,然后是一个歌星。这边是舒马赫,赛车手,很多了,然后下面是波波夫。这些形象作为欧米茄的代言人,很有意味的,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价值和一种观念。什么观念呢?就是说在传统的社会里边或者在消费社会以前,人们所尊重的是一些叫做生产的偶像,什么叫生产的偶像呢?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他们创造价值观念,他们提出新的思想。可是当消费社会来临之后,这些人物变得不再那么显眼。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电影明星、歌星、体育明星、主持人、广告人、各种各样的媒体。这个变化非常明显地反映出,我们文化中间观念的变化。而消费偶像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不断地把消费方式消费习性和对商品的癖好传递给公众。大家可能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播过的一个商务通的广告,我觉得这个广告也是比较有趣的。做这个广告的是北京人艺的濮存昕,这个广告中间有很多过程,结束的时候,一个定格是什么呢?濮存昕把商务通一扔,扔到天上,然后一下掉下来,掉到脑门上,他一拍,停住了,一个定格。在这个广告中间,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首先让濮存昕来做广告,就是一种消费偶像的象征。其次在这个广告里边,它反映了一个成功的白领和某个商品之间的一种联系。仿佛我拥有这个商品,我不但个人生活是幸福的,我的事业也是成功的。
  所以在当代社会里边,尤其是消费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偶像,他们通过他们的形象,在传递某种价值观和某种对物品的癖好,这就构成了我们当代社会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说消费偶像从传统的那种叫做给予性的角色,向索取性角色的一个转变,也就是说消费偶像按照一些学者的研究,他们并不为社会提供新的价值,他们只是把现有的商品,现有的商业文化的东西推销给公众。那么这个现象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更重要的在消费社会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叫做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有很多人去讨论,其中有一个美国的学者,叫做凡勃伦,他就认为炫耀性消费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叫被见证。你消费要被看见,我可以举一个最平常的例子来说明。比如说一个穿名牌西装的人,他希望被别人看见,穿名牌不被别人看见是很悲哀的事情。另外一个穿名牌碰到一批不懂名牌的人,也是非常沮丧的。所以穿名牌的人,他的那种被见证实际上是强化了他对名牌的追求。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消费过程中需要视觉,需要被看见。因此凡勃伦说炫耀性消费中,最能反映的行为就是几个,一个是办宴会,办宴会我们知道是非常辛苦的,第一,你要花钱,第二,你要花精力。可是为什么人们愿意办宴会呢?按照凡勃伦的看法,办宴会就是办给那些参加宴会的人看的,要让他看见我的消费能力,看见我的消费品位。所以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边,我们知道消费行为越来越具有可视性,或者叫做被见证性,这些都导致了图像变得越来越重要,形象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第三个解释。
  第四,就是有一种说法,当代社会叫做景象的社会,或者叫做景观的社会,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一句话,商品变成了形象,或者叫形象就是商品。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时代里边,我们消费商品实际上是在消费形象,举一个最朴素的例子,比如说西装,它的功能是御寒,首先是御寒,遮体,然后是一个文化符号。可是我们知道西装跟西装之间的价格是差得很多的,一个名牌西装可以买到好几万块钱。一个普通西装才几十块钱。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愿意花几十万块钱去买名牌西装?而有的人却穿了几十块钱的西装?这个差别是怎么造成的?这个并不是这个物的使用价值,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交换价值,它们的符号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回到刚才我一开始说的,中国第一个人造美女,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当她把自己全身都换掉的时候,她还是不是她?她对自己会不会发生变化?包括以后她生下来的孩子会继承她哪些基因?这些都是问题,因为她的朋友可能不再认识她了,我们过去认识的那个她已经被换掉了。所以我认为,景象社会的理论实际上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我们在消费商品,实际上我们是在消费形象。她用三十多万块钱去做这样一个手术,作为一个交换过程实际上是为得到一个形象。
  还有我想特别说一下的,就是为什么有视觉文化呢?这跟我们视觉传播的技术,和虚拟现实的出现有关系,在人类图像生产的历史上,不同的技术手段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最早人们是绘画,我们是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图像,对图像的理解。然后有了摄影,我们是通过照相机来记录下某个图像。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用数字技术做的虚拟的图像越来越盛行。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第一,图像的复制变得越来越简单了,第二,图像的传播变得越来越便捷了。过去在传统社会里,是人接近图像,是人主动地去接近图像,比如说我要看蒙娜丽莎,我就一定要到卢浮宫去。我不到卢浮宫就看不到蒙娜丽莎。可是在今天这个时代相反,不是人接近图像,而是图像接近人,或者叫图像逼近人,我们完全生活在受图像包围的一个生活世界里。比如说电影,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人工智能》,整个都是虚拟的。现在的电影很多都通过数字技术来模拟,很多假的,比如《侏罗纪公园》,虚拟图像的一个很重要的情况是什么呢?造成了假的比真的还真实,因为我们就没有看过真的。所以假的比真的还真实。我也可以举两个很有趣的例子。第一个我们来看看《纽约》杂志曾经有一期,有一期的标题叫做《美国的新面孔》,那么这个《美国的新面孔》讲的是什么东西呢?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这张脸是用数字模拟技术合成技术做出来的,这张脸,据说是未来美国的新面孔,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根据研究美国人种,美国是个移民社会。有各个不同国家的人种,根据现在的分析,美国的人种构成是这样的,15%是昂格鲁—萨克逊人,17.5%是中东人,17.5%是非洲人,7.5%是亚洲人,35%是南欧人,7.5%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后裔。那么未来的美国人按照人种慢慢地融合之后,他说未来的美国人的脸应该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图像可以虚拟出很多东西来。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我们仔细看一下,你要仔细看,左面第一个图是一个学生的照片,就这个学生本人。第二张图是这个学生跟另外一个学生的两个图合起来。再往下面是四张照片人脸合起来,再往下是八张照片合起来,再往下大家可以往下看,是十六张照片合成。当时他要做一个实验,他要证明什么样的脸是最漂亮的?最漂亮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呢?根据他的研究,大家可以比较一下,第一个脸和后面的脸相比,按照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说大部分人认为越往后,脸越漂亮,我不知道你们看是不是这样?因为第一个人是很有个性的脸,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人脸很宽,一个人脸很窄,两个人脸合在一起,就不大不小。慢慢把这个脸合成之后,合成一个我们叫做非常漂亮的脸,所以他们研究认为人脸的美是个平均数,或者是一个常模。他通过这个研究以后,他又把模特的脸跟这些脸比,他发现模特的脸都是最接近常模的脸,这也证明在我们这个时代里面,这种虚拟的图像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图像的传输图像的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觉得这个例子是非常典型地反映出,我们在一个受到虚拟图像的影响之后,我们很多对事物的判断,我们对事物的理解,都受到了影响。也就是说在视觉文化里边,有一个重要的现象慢慢地将越来越突显,就是这些虚拟的东西,将对我们造成很多影响。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者,他就讲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他到了一个美术馆的地下室里边,看完美术展览之后喝咖啡,发现咖啡桌旁边坐了一个老太太,那个老太太很逼真,结果是个假人,再仔细一看,老太太太像了,只不过老太太不会动而已。于是他从咖啡馆再出来的时候,走到大街上,他突然产生一个幻觉,他生活的世界是假的,他看到的人是假的,那个人才是真的。他产生了一种相反的作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很多人到了迪斯尼乐园里边,到了虚拟的环境里边,我们会非常开心,我们会非常惬意,感觉到这好像才是一个生活世界,把自己生活世界的那些烦恼全都忘掉。这样一种现象实际上也是视觉文化带来的一些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做一个简单的小结,第一,视觉文化的出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不可抗拒的。今天的时代一定是视觉占据文化主因的时代,我们无需站到传统的立场上来对这个文化说不好或者是好,我们现在不要对它做过多的价值判断。首先应该承认视觉文化是一个趋势。第二,我觉得我们应该对视觉文化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我们应该考察视觉文化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第三,我们应该对视觉文化积极的和消极的东西,都应该分别加以分析,也就是说,要对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加以限制。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推动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多地回到语言,回到文字。所以我想我们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实际上最后也要找到一些比较好的文化策略或者文化对策,来克服这个文化中间的一些不利的因素。
  最后我就简单说一下我的想法,因为我是教中文的,学中文的。所以我觉得语言,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是我们生命的家园,我们在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我们应该保持我们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因此我觉得回到书斋清静阅读,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出的选择,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因为图像的时代而冷落了其他东西,好,谢谢大家。

wWw。xiaoshuotxt。net

同类推荐 怪诞心理学 世界是平的 理想国 我们台湾这些年 货币战争 权力意志 激荡三十年 易经杂说 悲剧的诞生 石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