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88节:听大师论道(4)

<T<xt>小<说天?堂

  前一节讲了志向要坚定的问题,它也有一个大小的问题。这是人心的容量。志向越大,心量越大。一般来说,事业容量不会超过人的心量。陈胜是个农民,他种田的时候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造反的时候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这志向大不大?刘邦还是个亭长时,看见秦始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这志向够大了吧?项羽看见秦始皇出巡,也对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史记·项羽本纪》)你可以取而代之,那么我呢?项羽没说,我们不好乱猜,这志向是大是小就不好说。

  志向大小跟事业容量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你的志向仅仅在于自身享乐,那么对别人的事都不会关心,甚至对父母兄弟的疾苦也不放在心上。既然你不关心别人,别人对你的关心也有限,一个孤家寡人,能成得了什么事?假如你的志向止于一家一计,那么你对所有家人的事都会关心,对家庭之外的事就缺乏足够关注,在做人做事方面,也以对家庭的利弊为判断依据,这样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假如你的志向是想让自己的"道"传播全国,那么国家的事你都会关心,对需要做却无人去做的事你会当成自己的事,主动去做。关心的事多了,自然有智慧,有见识;做的事多了,自然有功劳,收获也会与之递增。

  有一个故事:楚共王出去打猎时,不小心把心爱的弓遗失了。左右请他派人去找,他说:"算了吧!楚国人丢了弓,还是楚国人捡去了,何必去找呢?"

  楚共王以楚国为家,那么楚国人就像家里人一样。这好比在家里丢了10元钱,心想反正是家里人捡到了,懒得费心去找。

  楚共王的志向好像已经很大了,孔子还是觉得不够大。他听说这件事后,叹息道:"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意思是:可惜他的境界还不够大,也可以说,人丢了弓,反正是人捡到了,何必一定要求楚国人捡到呢?

  孔夫子有这样境界,是因为他以天下为家,在他眼里是不分什么楚国人、鲁国人的。

  有了鹏程万里的志向,接下来又需要托起大翼的能量。正如南怀瑾大师所说:"一个人想成大功立大业,或者修道也好,做生意也好,要有本钱啊,本钱就是你的风。很多年轻人老是想:要是我呀,就要怎么样怎么样。想了半天,有没有本钱啊?一毛钱也没有。没有风,还飞个什么?所以青年人要想做一番事业,你的能力、才智都要去培养才行。风力不够,没你的事,本钱积累厚了,才可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在这段话里,南大师讲了两种能量:能力、才智。也许还包括资本。这也是一种极重要的能量。

  还有一种能量,南大师没提,但十分重要,那就是人际资源。《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个"伐交",说大点是办外交,说小点是搞公关,再说小点是拉关系,总之很重要。但这里所说的人际资源并不是指一时利益相合的泛泛之交,而是有比较稳定关系又有较大价值朋友、下属、忠诚客户。狐朋狗友再多,资源有限;平庸下属再多,资源有限、信用等级欠佳的客户再多,非但不是资源,可能还是负资源。

  有时候,人际资源的价值比自身能力更重要。周文王首先找到了一批忠臣良将,并联络了八百诸侯,才取得伐纣的胜利。秦始皇几乎把各国的重要人才都笼络在身边,才取得一匡天下的成功。刘邦创业的基本班底是他昔日的朋友,而他打败项羽,靠的是人才济济。李世民事先笼络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才取得玄武门政变的成功。宋太祖深受部将拥护,才得以黄袍加身。

  有的人觉得自己才能出众,却无法成功,以为是运气欠佳,其实可能是人际资源太贫乏。你只需掰着指头数一数,有几个肝胆相照的朋友?遇到大事,有谁可以交托?遇到难事,有谁可以信任?这样数一数,也许就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了!


www.xiaOShuOtxT.Net

同类推荐 干校六记 人体使用手册 道德情操论 判断力批判 长尾理论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中国人的精神 怪诞行为学 精神分析引论 易经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