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2章 企业理论比较(2)

  根据团队生产的基本特征,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认为,由于团队生产的产品是其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而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不可能完全地分解与观测,这也就不能完全按照个人工作的绩效支付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团队中的成员就会失去积极工作的动机,出现偷懒的行为。为了减少企业成员的偷懒行为,企业就需要有专门的成员来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而这种监督也是要花费成本的。这样,在进行团队生产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监督成本。当把监督成本也作为企业生产的一个因素的时候,就扩展了对科斯关于企业存在理由的解释。团队生产一方面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从而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这是生产需要组织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另一方面,团队生产又存在着如何把集体生产的成果分配给参与合作的个人这一难题,这一难题又会导致出现集体成员的偷懒现象,为减少偷懒的现象,就需要有监督,监督又是要花费成本的。这样,是否采用团队的生产方式,就取决于这两者的比较,即只有在团队生产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大于团队生产的监督成本,这时团队生产的形式才会被人们采用。也就是说,采用团队生产的方式,不仅要看它对生产成本的节约,而且还要看它自身的运作成本。<\/p>

  这样,从团队生产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组织,就把问题的重点转到了如何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和约束,提高监督效率,减少监督成本方面。为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必须要处理好企业所有者与监督者的关系。企业要素投入的所有者与监督者之间得到的利益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那么如何来提高监督者的积极性就是一个大问题。提高监督者的积极性也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即激励与约束。通常人们会以某种合约的方式来规定监督者的权利和责任,并让监督者具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和资源管理权,使这两种权利能够很好地匹配与挂钩。这样,出于对最大剩余的追求,监督者就会尽力作出让人满意的决策,保证企业高效率地运行,同时减少企业的监督成本。<\/p>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p>

  第一,他们提出了团队生产是使生产效率提高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团队生产的特征论证了企业组织存在的理由。而科斯只是从节约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论证企业组织,没有从生产本身的特征来说明这一问题。<\/p>

  第二,他们提出了如何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减少监督成本的问题。团队生产一方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又会增加监督成本,而要减少监督成本,就必须解决好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监督者的激励和约束问题。第三,他们提出了必须处理好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匹配问题。由于监督者与所有者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所以,要保证监督者能够尽力行使其监督职能,就要以合约的方式来规定他们的权利和责任,而这种权利和责任具体就是体现在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这两权的结合上。<\/p>

  3.张五常的企业理论<\/p>

  香港大学经济学家张五常在1983年发表了《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对科斯企业理论中关于交易对象和契约性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发展了科斯的企业理论。为此,科斯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现代企业理论的贡献。张五常的企业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p>

  一是对企业性质的解释。张五常认为,企业是一种契约形式取代另一种契约形式。这是因为,企业与市场不同的只是程度问题,是合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而已。因此,企业的出现并不是用非市场方式替代市场方式,而是用要素交易市场替代产品交易市场,即市场交易的对象是产品,企业交易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所以,企业的本质实际上是“用要素交易的契约代替产品交易的契约”。在企业内进行的生产要素的交易中,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合约将要素的使用权转让给代理人以获得收入。在企业合约中,要素所有者必须遵守某些外来的指挥,而不是以市场价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p>

  二是对企业作为一种合约形式的分析。张五常指出,企业本身是一种合约形式,它是由产品生产者和要素所有者共同选择的一种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的合约形式。通过企业这一合约形式,可以把许多分散的生产集中起来,进行组织和协作生产。这种生产的集中和有组织的分工,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利润,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交易费用,因为企业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原来的交易次数。但是,企业作为一种合约的选择方式,只是减少了交易费用,并不能够消除交易,从而也就不能替代市场。这一点是必须要强调的。<\/p>

  三是对私有财产所有者权利的分析。张五常认为,投入企业的生产要素是一种私有财产,如果在合理的限制范围内,它的所有者具有以下的权利:第一是排除他人以保证自己能独立决定如何使用它们的权利;第二是从使用中索取排他性收入的权利;第三是转让财产或与他认为适合的任何人进行交换的权利,这种交换权也就是契约权,而产权可以通过广泛多样的契约安排来进行交易。正是由于这种契约的安排,要素所有者把要素的使用权委托给另一方,从而使企业生产能够进行下去。<\/p>

  4.巴泽尔的企业理论<\/p>

  巴泽尔的企业理论与科斯等人企业理论的一个不同之处,是他改变了从交易费用角度来分析企业存在的理由。巴泽尔说:“在最近数十年里,科斯的交易成本的观点,不仅被试图形成一种企业理论的经济学家们所利用,而且还被那些对这种理论的有用性产生怀疑的经济学家们所利用。通过这些努力所取得的见识相当多;但是,我们对组织的理解却仍然是幼稚的。”⑥巴泽尔认为,企业实际上是一种合同,这一点与张五常的观点是一致的。对于为什么需要组织,巴泽尔是按照以下的思路来分析的。<\/p>

  巴泽尔认为,由于一项资产可以有许多有用性或潜在的有用性,并且这种有用性完全由一个人占有往往不是最有效率的产权安排,所以对一项资产的所有权往往被分割给若干各有特长的个人。当这些人之间的利益不是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产生了“组织”的必要性。因此,巴泽尔把组织定义为“对所有权被分割的实体的管理”。企业为什么会存在,巴泽尔是从“共同财产”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的。他认为:“大规模经营并不是非要求一个大规模组织不可。最有效的设备规模可能需要几个人的工作,但他们无需都属于同一个组织,各自可以承担对自己那部分运作的完全控制。每个人都可以筹集部分资本,购买其他投入,并出售产品,从而成为他所经营部分的剩余索取者。每个人也可以不受限制地利用他自己的那部分设备。最后这一条件可能产生共同财产问题。”⑦巴泽尔利用出租汽车、大型机器和办公楼这三种商品来说明这一问题的本质。<\/p>

  在巴泽尔看来,“组织是治理多种资源所有者经营的合同的集合。在假定组织有解决共同财产问题的作用的条件下,可以预期,受共同财产问题影响的资源所有者的每一子集,将具有他们自己的合同子集”⑧。当资产的所有权在个人之间分割时,就可能产生“共同财产问题”。例如,一辆出租汽车可能由两个人或更多的人拥有,他们轮班驾驶。这样,他们的操作会引起汽车的磨损,但要对每个人进行监督,监督的成本又太高,这就使汽车成为共同财产。当某一资产成为共同财产时,就会成为人们竞相攫取的对象。一般来说,不会产生共同财产问题的资产属性往往由个人所有,而那些容易产生严重共同财产问题的资产属性由组织(企业)所有,并加以控制。<\/p>

  巴泽尔认为,为减少与共同财产问题有关的成本就涉及组织,就要对共同财产使用者施加限制。他以工资合同来说明这一问题。巴泽尔指出:“如果工资合同是严格的时间交换金钱,那么,只要工作努力不直接产生效用,雇员就会仅仅提供时间,而连手指都懒得动一下。很明显,工资合同不仅仅是时间与金钱相交换;雇主必须使雇员以某种最低限度的速度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由于工资合同下的工人并不是根据产出得到报酬的,所以他们将无意过度利用提供给他们的设备。但是,雇主必须使雇员进行生产。巴泽尔认为,“根据工资合同出售其劳动的工人,受制于一种约束的交易:他们同意服从某个范围内的指令。反过来,他们的雇主也要接受对他们自己行为的各种约束,如同意设备的最高速度,提供喝咖啡的工间休息和允许提意见的程序。劳动合同仅是给交易者施加约束的许多合同之一;这种约束是任何组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此,巴泽尔指出,合同的约束是企业理论的内容,但是,受约束的交易对市场来说也是常见的,因此,约束的存在与否并不是市场运作与企业运作之间的明确区别。<\/p>

  二、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p>

  企业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中,有着研究企业理论的大量内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就企业的起源、企业的性质、企业的产权制度、企业形态的发展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p>

  1.企业的起源<\/p>

  马克思认为,企业的产生是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分工和协作。企业这一生产的组织形式为什么会产生?是什么原因不断地推动着企业制度的发展变化?对这些问题马克思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p>

  企业是一个把众多的劳动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为什么会出现,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涉及对企业起源的认识。在马克思看来,企业的产生是起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分工和协作。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必然会出现社会分工,同时,社会分工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包含着两个层次上的分工:一是社会各产业之间的分工,这可以认为是宏观层次上的分工;二是生产某一产品之间的分工,这可以认为是微观层次上的分工。马克思企业理论研究的是与企业的起源相联系的社会分工,指的是微观层次上的分工。<\/p>

  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各个生产者只是专门生产一个产品中的某一个部分而彼此独立。由于生产的分工,使得生产专门化、工具专门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的生产效率。但是,分工使生产者彼此独立并不能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分工的基础上还必须使彼此独立的生产者之间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因此,分工与协作是生产社会化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产。怎样才能使由于分工而彼此独立的生产者之间形成密切的协作,这就需要有一种生产的组织形式,企业就是因生产的分工与协作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样一种生产组织形式。<\/p>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用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就是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起点。因为,企业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在生产组织形式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工场手工业。把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集中起来,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生产同一种商品,这就是分工与协作,为适应这种分工与协作的发展要求而采取的生产组织形式,就是企业。因此,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分工与协作发展要求出发,论证了企业的起源,使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p>

  分工与协作是企业产生的起源,同时,由于企业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又使分工与协作能够统一起来,特别是能够使协作在企业这一组织形式中得到充分的实现。而协作又能够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关于马克思对协作能够产生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在第四章中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中已有较充分的分析)。所以,企业这一生产的组织形式也是随着分工与协作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企业的形式越来越向高级化演进。<\/p>

  2.企业的性质和功能<\/p>

  企业这一组织的性质和基本功能是什么?这一问题在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中是十分明确的,即企业首先是一个生产单位,它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是进行财富的生产,并能够利用分工、协作以及由此带来的多方面的好处进行生产,即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进行生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时候,对企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马克思对企业如何通过分工和协作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企业是因为社会生产的需要出现的,不进行生产、没有产品的组织就不是企业,不能利用分工、协作所带来的好处,不能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来进行生产的也不符合企业的性质。当然,这是就企业的最初形式来说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这一最初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企业不再局限于只是生产物质产品,从事流通和提供服务的经济组织也被纳入企业的范畴。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企业是生产性的性质和功能的定位,而只是把这种生产性的性质和功能的内涵进一步扩大。<\/p>

  从企业的这一基本性质和功能出发,企业要进行生产,就必须要有各种生产要素。企业通过什么制度、以什么方式来得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并对生产的成果实行怎样的分配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当然是研究的资本主义企业,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它得到生产要素的方式,以及对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的研究来揭示其经济性质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当然,从这一层次上研究的不是企业本身的性质和功能问题,而是研究的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例如,资本主义的企业、社会主义的企业。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另外要研究的问题。<\/p>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2050超级大国 精神分析引论 色眼识人 理想国 判断力批判 人体使用手册 长尾理论 世界是平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生命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