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1章 求同存异——理想的人际关系(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水太清了,鱼也不能生存;人对别人太过苛求,则会失去朋友。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一生为理想奔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安慰他生命痛苦的除了他钟爱的音乐、宁静的阅。

  一、人以群分

  草地的朋友是清风晨露、蜜蜂蝴蝶;高山的朋友是蓝天白云、风雨雷电……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特殊的群体,有自己独特的伙伴。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免不了会有朋友,也不能没有朋友。

  《诗经》中这样说:“嘤嘤其鸣,求其友声。”连昆虫都在呼朋引类,何况人类?

  古人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又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这些箴言都是说,是相同的志趣、爱好、追求和抱负让人们缔结了美好的友谊。

  友谊是漫漫人生中的甘霖,它滋润着人生的困难,点化着人生的幸福。

  欧阳修说,每当他读书到陶醉忘情的时候,未尝不想到遥在天涯的朋友,渴望与其共同把盏享受。

  《世说新语》里曾写到一个令人神往的故事:

  王献之在山阴的时候,有一次夜间大雪纷飞,待他醒来后,推开窗户,命仆人呈上美酒。眼前一片银装素裹,他若有所思,似有所失,因此起身漫步彷徨,吟诵不已,品味着左思《招隐诗》的意蕴。忽然,他想起了远在曹娥江上游剡县的戴逵,即刻乘船连夜前往,经过一夜才到了戴逵的家门。

  古人的雅量高致让人慕想神追,心心相息的友谊之情更使人为之掩卷遐思。

  佛说,今生茫茫人海中的一次回眸,是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成为今生的朋友,又该是前世怎样的缘分?

  朋友是航行时逆风的船桨,是暗夜中希望的灯光,是荒漠中的一掏甘泉,是寒冬腊月的一炉炭火。

  儿时小伙伴一起游戏,求学时同窗相伴读书,工作后同事朝夕相处,闲暇时三五好友结伴郊游,没有朋友的生活是寂寥的旷野,是荒寒的沙漠。

  二、管鲍之谊

  我们无可避免须与他人交往,也就要求我们懂得怎样与人相处。同胞兄弟姐妹还有着不同的脾气性格和兴趣喜好,同一个屋檐下相处还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更何况原本是陌生的人?

  固然,朋友之谊会给我们难得的人生享受,诚如子路所言:“我愿以我的车马、衣物与朋友共享,即便是用旧用破了,我也不会为此感到遗憾。

  但美悦的友谊之树也需要滋润与呵护。

  友谊既是品格的反映和投射,也是对品格的挑战和考验。

  翻开历史,赞叹卓越人格的友谊垂为美谈,但朋友失和甚至反目成仇的故事也间或可见。难道说,朋友间的交往真会是纷繁复杂的难题,如履薄冰的心惊胆战?维克多?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简单,只需要具有一个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颍上人管仲,青年时与鲍叔牙交往甚密,鲍叔知道他有贤才。这管仲因家境非常贫困,常常借着小聪明想点鬼主意占鲍叔的便宜,鲍叔假装不知道,从不揭穿他,也不到处张扬。后来鲍叔有机会效力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也得到机会效力公子纠。

  公子小白时来运转,被立为桓公,当然就杀死了公子纠,管仲也受连累被囚禁起来。鲍叔怜惜管仲之才,知道他的谋略与国有利,便极力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重新被重用,掌理着齐国的政事。齐桓公因管仲的出色谋略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

  管仲后来虚心地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时常常自作聪明地让自己多得,而鲍叔从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理解我是因为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划策,结果事情被弄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是我愚笨,他知道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当我无能,他知道我是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是因为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会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给我生命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可是鲍叔啊!”

  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悠悠古风!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不得已的苦衷;每个差强人意的表象后面,必定藏着一个像管仲那样充分的理由;每个失意的人总会渴望得到朋友的理解和帮助。鲍叔给予管仲的支持和理解,成就了齐桓公匡救天下的霸业。若其时鲍叔鄙其不义,蔑其失利,唾其无能,恨其懦弱,如孔子喟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的一代贤才就可能沉寂牢笼,使夫子的感慨成为不幸的现实,也就没有管鲍之交沉淀为朋友之谊的千古美谈了!

  对朋友的长处优点多加肯定和信任,对朋友的缺点善于分析和包容,友谊才能够稳固和长远。朋友就像带刺的玫瑰,美艳的花朵带来赏心悦目的陶醉,芬芳四溢的享受,尖利的花刺却很可能造成苦不堪言的伤害。是因为花刺放弃花朵,是把花刺全部剔除,还是保留它的完整?智者的做法是,好好地呵护花朵,珍惜它赐予的芬芳和美丽,也小心地躲开它任性的小脾气。花朵欢迎蜜蜂的造访也不会拒绝蝴蝶的探望,大地拥抱阳光的照耀也包容风雨的冲刷。我们身边的朋友总会是形形色色的。花红柳绿、山高水长、风云雷电、雨雪风霜渲染着大自然的魅力,正是性格迥异的人们,才构成了社会的多姿多彩、生活的五彩缤纷。

  参天的古柏虬枝劲节、苍翠古朴、厚重淡泊,河边的弱柳细枝嫩叶、灵动调皮、妩媚婀娜,每一处风景都能为自然增添色彩。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值得我们欣赏的优点,赞美我们所欣赏的一切,带给自己的也都是快乐。

  这样的小故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嘉珊是位性格文静、性情温婉的姑娘,她和好朋友舒茗总有说不完的闺中密语。一天,舒茗带着她另一位好朋友墨溪拜访嘉珊。墨溪性格大大咧咧、活泼不拘,小聚失去了往日的宁静。那天,嘉珊始终不开心,感到墨溪破坏了她和舒茗的关系,觉得舒茗将友谊从她身上又分出了一块给墨溪,甚至不能忍受舒茗可以容忍墨溪疯疯癫癫的个性。第二天,嘉珊找到舒茗说:你怎么能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我真是不敢相信我的眼睛。舒茗静静地望着嘉珊的眼睛说:难道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不快乐?

  关于友谊的实质和内涵曾因为个人理解不同而显得朦胧含混,但是,说得简单质朴一点,友谊难道不是相互的理解和尊重,相互的体谅和宽容?

  朋友在身边的时候,总觉得应该是属于自己的,别人不能分享,只能和自己形影不离。看到朋友和其他人在一起,会心生嫉妒,觉得天空失去了颜色,太阳没入了云层,觉得这友情再也不那么纯粹,似乎一切都蒙上了阴影。

  《圣经》中将嫉妒称为“凶眼”,占星术则把它称为“灾星”。“凶眼”和“灾星”这两个词听上去就让人不寒而栗。古希腊斯葛多派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负面情绪,人的可爱在于有时恰恰表现在适度的“嫉妒心”上,但是,过分的嫉妒就会成为阻碍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克服嫉妒心最好的办法是胸怀大度,宽厚待人。

  19世纪初,波兰钢琴家肖邦流亡到巴黎,已蜚声乐坛的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极其欣赏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肖邦的才华。怎样才能让肖邦赢得巴黎人的赞誉呢?李斯特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那时候,剧场为了让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欣赏钢琴演奏,往往在开演前将所有的灯都关闭,使剧场一片漆黑。这天,李斯特坐在舞台上的钢琴前准备开始演奏,当剧场的灯黑下来的时候,他悄悄地让肖邦坐在了钢琴前。观众被美妙绝伦的演奏征服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绝。演奏结束时,剧场的灯亮了起来,人们既惊愕又兴奋地接受了这位年轻的演奏者,并对李斯特力荐新秀的良苦用心深感钦佩。

  李斯特的快乐在于,对于一个未来的“竞争对手”,他给予的是由衷的赞赏,而不是折磨自己灵魂的嫉妒。在对肖邦施以援手的同时,李斯特的心灵也获得了极大的快乐!

  “给比拿更让人快乐”一这是一个九岁小女孩工工整整写在《思想品德》课本扉页上的八个字。

  其实每个人有时都会像个孩子,喜欢的东西总是怕别人抢去,尽管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却不知这样的狭隘心思藏在心里,不单伤了自己,还可能因伤害而失去友情。友情也像手中的沙子,你抓得越紧,沙漏得越快。

  当我们沉醉于美酒的甘醇,意味着要接受它浓烈的辛辣;当我们赞叹北国冰天雪地的美景,意味着要接受它利剑般难耐的寒冷;当我们为蓬勃的日出流下欣喜的泪水,意味着要接受登顶时的艰辛和焦急等待的心情。当我们拥有朋友带来的感动和快乐,意味要接受朋友属于他自己的另一种满足和幸福。这接受就是包容,这包容就是对友情的呵护。

  战国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个出于《庄子?秋水》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和他的好朋友诡辩家惠子的一段争论:

  一天,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散步。

  走着走着,庄子望着水中的游鱼感慨地对惠子说:“你看,白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啊,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惠子反问:“你又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那你也不是我,怎么就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辩解道:“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当然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开始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是争辩之后,关系依然很好。后来,惠子不幸病逝了,庄子非常难过。在一次经过惠子墓地的时候,庄子的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掩面哭泣。身边的人平常总是看到庄子和惠子吵个不休,因此对庄子的悲伤感到很不理解,忍不住问其究竟。庄子对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好朋友,一个是泥水匠,一个是木匠。他们俩有一项绝活,就是泥水匠先在自己的鼻尖上涂抹一层薄薄的白灰,然后由木匠用斧子将他鼻尖上的白灰削下来。看的人每每捏着一把汗。心想,这白灰那么薄,这一斧子下去不把泥水匠的鼻子削下来才怪呢。可是,每次都只见木匠风起斧落之后,从容而立的泥水匠鼻尖上的薄灰便无影无踪,众人在冷汗中啧啧称奇。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宋元君的耳朵里。一天,宋元君想起这件事一时兴起,让人找木匠来表演。木匠却摇头说:“我以前确实能用斧子削去朋友鼻尖上的白灰,但那是因为我的朋友和我配合默契我才可以做到的。现在,我的这位朋友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我再也不能表演这项绝活了。”庄子讲完故事,十分伤感地看着惠子的坟墓,长叹了一口气,说:“自从惠子去世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找到一位像他那样能与我进行辩论的人了。”

  棋逢对手,独孤求败……朋友有时就是那个唯一和自己作对的人。

  因为宏大的心量和开阔的气宇,朋友之间的干戈之争化为玉帛之好而流为美谈的,王安石和苏东坡之间关系的戏剧性转变要算一个典型了。

  两人直到尽弃前嫌握手言和之时,依然坚持着导致他们分歧的政见,但这根本没有影响他们君子人格的发扬。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算少,但是,又有多少各自优秀的双方,能够在重重的矛盾关系中,保持一份惺惺相惜的君子之谊呢?

  王苏“公案”怕是对“君子和而不同”最好的注脚了吧!

  三、君子之交一王安石和苏轼的恩怨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古代士人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有匡正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但是两个同样优秀的人却因为各种原因充满了矛盾。

  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人物,曾因启动改革而留名青史,但因为对其改革的不同认识,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几乎可以用判若水火来形容。因此可以说王安石是一位誉满天下,同时又是一位谤满天下的人物。

  苏轼虽然官做到了兵部尚书,但却是以文学和艺术名世的人物,作为一位文化名流,苏轼在某个方面乃至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而为后世倍加推崇和赞赏。

  王安石和苏轼的人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两人原是过从甚密的朋友。史传苏轼少年得志,声闻朝野,受到前辈青睐,王安石也曾感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而苏轼见到王安石的传世名作后也曾击节赞叹:此老乃野狐精也!

  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和苏轼之间充满了欣赏和钦佩,以王安石的正直和苏轼的旷达,他们两人原本可以攀结高谊。可惜的是此时的王安石身负使命,锐意革新,但同朝为官的苏轼却又与他政见不同,两位巨人的恩怨矛盾自然不可避免。

  后来两人渐走渐远。

  除了政见,导致两人冲突和矛盾的不无个人性情的因素。

  王安石的乖僻和执拗非常有名。

  古人谈到王安石的日常生活,无不提到他种种受人谤讪的个人习惯,比如,连严肃的正史都说他“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换,面垢不洗”,意思是说,王安石是一位不贪恋浮华的人,生活相当俭朴,有的时候衣服脏了也照样穿,甚至有时不洗脸。

  王安石的生活特点被苏轼的父亲苏洵张扬到了极致,针对王安石,苏洵写了一篇文章叫《辨奸论》,这篇文章开头就写到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王莽,苏洵特意写到王莽“乱首垢面”,说王莽是一位根本不讲究卫生的人,然后便写到了不修边幅的王安石,提到他人尽皆知的个人习惯后,苏洵说在寻常的生活方面跟常人大相径庭的人,很少不是大奸之徒。

  其实,特出的人物自有其非同寻常的方面,在王安石这里只是表现为生活方面不拘小节,甚至随意邋遢而已,我们可以理解为身负使命的非凡之辈的一种“痴气”。

  王安石在这方面的逸事很多,时过境迁,恩怨已了,很多当时的笑谈现在却垂为美谈,让我们分享一二。

  比如,一次在朝堂之上,神宗皇帝看到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领爬出,竟然跑到了他的胡须上,因此暗自发笑。退朝后王安石向同僚询问缘故,待对方告知后,王安石急忙命令仆从捉杀,同僚调侃说此物“屡游相须,曾经御览”,意思是说这玩意儿还很金贵呢,它曾经多次在宰相大人您的胡须上游览,更要紧的是上方天子也曾关注过它。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石油战争 蓝海战略 潜意识的力量 少有人走的路 怪诞行为学 判断力批判 第二性 佛祖在一号线 人类的故事 精神分析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