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5章 执偏——芝麻与西瓜(3)

  有的只是静静的“在”。

  “在”,深深的“在”。

  我坐在河堤上,什么也没做。

  我只在谛听这无边的静夜。

  天空在那里,一动不动。

  河流在那里,静静流淌。

  星星在那里,一闪一闪。

  月亮在那里,光线淡淡。

  空间在这里,不增也不减。

  我就坐在这里,静静地思索。

  一切都正处于“在”的和谐、宁静状态之中。

  万物互生而不相害,万物共演而不相冲。

  这是城市无法找到的。

  我们的城市在日夜加速现代化,无论你走到何处,都能听到那建筑机器的咔嚓声。大量的人口挤在小小的空间里,各种吆喝声、喧闹声贯满耳朵。

  城市成了声音的城市。

  在声音中,我们想要有片刻宁静,简直是不可能的。

  当然,真正乱我心者不能归结为外在的声音。

  真正乱我心的是我们的欲望太强盛,我们的头绪太多。我们带着贪婪心出发,我们什么都想求得。我们心中同时装着几件事,我们目标游离,目光闪烁,我们的心总是不在家,总是被一切一切五光十色美轮美奂美丽迷人的声色犬马所吸引,所牵制。

  我们只是在动。

  只是在匆匆地赶路。

  吃饭时间减少了,休息时间减少了,我们成了一台只是“动”的机器。

  偶尔一个人星期天躺在床上享受片刻宁静,才会发现我们有时走错了路。

  喧闹对占有、掠夺是有利的,但对心灵的愉悦是有害的。

  恰恰相反,真实的生命,都是在宁静中滋长的,生命只有在宁静中才能回到我们真正想要的需求上来,我们才会有所创造。

  生命若总处在喧闹之中,我们生活的质量将大大降低。万物的孕育都在宁静中滋生,万物的生长都在宁静中生长。只有衰老和死亡是不需要宁静的。

  只有静,我们的本性才会复归,才会深深的“在”。

  只有身在、心在、神在,我们才能与大自然和谐交流。否则,我们是分裂的,心与身是分裂的,是痛苦烦乱的。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我看到许多的城市少年、青年人,他们本来可以有一些独处的时间空间,但他们却讨厌这个时空。也就是说,他们讨厌宁静,他们害怕宁静,于是便三五成群的去看录像、搓麻将、跳劲舞、划拳行令等。

  当然,他们也不希望如此打发时光,但他们由于更害怕面对宁静,害怕直接面对自己的那贪婪的、丑陋的、赤裸着的灵魂。

  因为,宁静见心。

  他们最怕看到的就是面对自己空虚落寞的灵魂。有时他们在静夜中不小心偶尔看到了,他们会很痛苦,会变得更自卑。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躲避它,绝不再轻易面对它,碰触它。正因为这样,没有人会真正乐意谈心的,因为他们心灵深处存着太多的伤疤,太多的裂隙。

  他们宁可喝得醉醺醺,也不愿一个人在清醒中入眠。他们宁可戴着流行歌曲的耳机入眠,也不愿抓住入睡前的片刻进行反思,这就是现代人的心灵特征。

  万物在天地间静静地滋长。

  它们之所以能生长,只是因为它们全身心的“在”。

  在是最深的和谐。

  觉悟5.局部体验和高峰体验是不同的

  局部体验是不充分的、是没有达到满足感的,而高峰体验则是全然的、彻底的体验。所谓高峰体验,就是肌体极度亢奋,血液循环极快,精神处于全然真空状态,潜意识被强大的能量流打开,整个生命都是敞开的。

  西方哲人马斯洛不仅是一个智者,而且也是一个全然触及到人的本质的人。

  他不是一个逻辑分析家。逻辑是属于低层次的,在逻辑中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人。

  逻辑是最适合研究自然运动形式的,但它一运用到对人最本质的部分,它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所以说,高峰体验是研究精神及灵魂特征的一种最佳工具,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探讨生命意义的一个强有力的名词。

  人有三种高潮形式,即大脑的高潮、肉体的高潮、身心互动的高潮。所谓的灵感就是指大脑的高潮。我们时常对某一信息特别敏感,且能产生兴奋,产生大脑高温,从而达到接通大脑中的其他所有信息,从中产生出灵感,产生出瞬间电流,你于是便有被电击一般的感觉。但这种高潮有时由于电流不足,不能产生强大的持续的震撼力。因为大脑能量有限,电流有限,不能将你充分的燃烧。另外两种高潮就不在此多说了。

  体验为何如此重要,主要是由于人是一种灵性的动物,而不是逻辑的动物。

  研究人的全部过程中,最初的环节和最后的环节都只有一个——研究体验,研究怎样才能在所有的行为里获得高峰体验。中间的逻辑只是一座桥梁,一个过渡,一个阶梯而已。研究高峰体验就是在研究生命存在的质量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切行为心理中,我们只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曾经每天兴奋的频率是多少,获得大脑高峰体验、身心高峰体验的频率是多少,就能看出你活得怎么样了。你一定要扪心自问,你快乐吗?喜悦吗?你正在干的事是你真心愿意干的吗?

  因此,从此时此刻起,我们无论处在什么行为里,都要尽力找到满足。

  你想看一场电影,电影正在放映,你就应该全然地去看,而不应该想到场外与电影无关的事。你应主动去看,专注地去看,你要变成那个看本身。你感觉口渴,所以你会喝水,一个微妙的体验就被满足了,正如你想看电影的欲望被满足了一样。人一旦满足,就不会再时时牵挂着它,就不会去干扰后面所做的事,反而还会带着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能量执着于下一件事。

  头脑有时也是有害的。头脑是一种记忆,它对于那些未曾满足的东西时时牵挂在心。因此,我们为了满足头脑,我们应时时在行为中去寻找体验,感知体验。

  这里讲的一切行为和心思,当然也包括你的负面的情绪。如你正在痛苦,你就要立即进入那个痛苦,全身心都进入。你不要注意那个引起痛苦的原因,不要在痛苦之前或之后,就只在痛苦中进入,你要变成那个痛苦,全然地去感觉、去体验那个痛苦。让它从产生到发展到高峰体验,再到归于平静。这样,你就深切地感知了那个痛苦的程度的持续时间及痛苦时你的肌体感觉,你就会转化那个痛苦,就会提升那个痛苦。如此一来,痛苦就自然会消失了。

  在生活中,不论是面对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感,我们都要使用这种消耗的转化技巧。这样才会在每一次体验中增长能量,才会在无声无息中获得改变,才能强化正面的能量,瓦解负面的障碍。任何一种行为、障碍都是一扇门,一扇通向积极能量之门;都是一次机会,一次你跳跃、你超越的机会。你进入了,你体验了,你在其中找到满足,甚至是深深的满足,那么,你就又完成了一次飞跃,一次跳跃,一次质变。

  另外,任何一次满足都会在大脑中产生一些记忆痕迹,满足越深,记忆痕迹越深,超越就会越大。如果你享受正面的行为,心思很多,那么你的大脑中便会充盈着正面的积极的心思,你就会活得更生动,更真实。如果你进入负面的深刻体验,那么,你也会增添许多转化而来的消极能量。

  记住,从现在开始,你要整天记住这个:每天起床,你要带着一种寻找体验满足的心思出门,要让二十四个小时之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满意的、喜悦的体验。若一个人总处在随喜的心绪下,处在高峰体验之下,快乐就会很接近你。但是,若你太过于执着在痛苦;太过于牵扯在不幸之中,那么,你将继续错过它。

  太阳升起,鲜花盛开,小鸟歌唱,杨柳依依,它正在发生!正如一个小孩子以天真的眼神看着你,然后会有一个微妙的、喜悦的感觉进入了你,或者,当某人微笑时,而你亦觉得喜悦。

  保持敏觉的目光,环顾四周,试着去找出那喜乐的事物,让它充满你的心灵,在那个片刻,忘掉每一样东西,让它充满你的全身。品尝它,成为它,让它的芬芳跟随着你,它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当芬芳成为你的一部分,别人也会时时感觉到你的芬芳,从而使你变得更加正面积极。

  这种随喜之心是很具累积效果的。如果你一整天都能随处找到满足,那么你就能真正的带来人生的大突破、大超越。

  满足,深深的满足就是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人一生中最能张扬活力,感到坚强、自信、能完全支配自己的时刻。高峰体验可由任何一种行为和心思达成:如一次流畅的表达,一场激动的演讲,一桌醇香的美酒,或倾听伟大的音乐,体育上的卓越成绩,一次完美的性行为,甚至也可以是跳舞等。也就是说,任何一次全然地真正投入的活动都有可能产生高峰体验。

  生活片段:

  他说:我要去远行。

  智者说:如果你改变你的选择会比较好,因为那里的人非常残酷、暴力、恶作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敢去那里教导他们非暴力、爱和慈悲。所以,我建议改变你的选择。

  他说:请让我去,因为那里没人去过。

  智者说:去可以,但在去前,请允许我问你三个问题。

  智者说:如果那里的人侮辱你、羞辱你,你会觉得如何?

  他说:我会享受那个侮辱,体验那个侮辱,这是我以前体验不到的。且他们只是侮辱我,我会觉得很满足,因为他们没有打我。

  智者说:如果他们打你,你又如何?

  他说:我会进入那个被打,会体验那个被打,我会承受那个打。且他们只是打我,而没有杀我,我会觉得很满足。

  智者说:那么,他们杀你,怎么办?

  他说:我会享受那个从未到来的杀,我会感谢他们给了我体验被杀的感觉。

  且能解放自我,使我免于成为一个犯有许多错误的人。

  智者说:你可以去任何地方了。因为整个世界对你来讲都是天堂。

  觉悟6.文化只告诉了你一个片段

  人一生下来时当然是一个整体,他不是分裂的。他是初开的花朵。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没有文化的顾忌,没有文明的禁忌,在半夜可以哭,在死人时可以哭,他没有管那么多,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今天,我们青年人、成年人为何绝大多数都成了分裂性的人呢?都成了不能自然的、真实的、正常的表现自我的人呢?成了无论什么事都或多或少带有一种压抑的人呢?都成了一个演员呢?演员当然也就不是真实的。

  只有一个无可奈何的原因,那就是后天的教育,就是文化、教育、道德等参与对人进行综合治理的结果。每个人,整个社会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但那只是主观的。出发点是一回事,结果又是另一回事。我们都成了一个深深的分裂者,我们无论一举手一投足总是出现分裂,或分裂为二,或被文明撕成了碎片,这一点必须深刻了解,这是一个前提。惟有如此,我们才知道我们自己被带上了一条失败之道。

  生下来时,我们只是一个感知的生命体,我们是没有思想的,思想是后天教化的。在后天的教化中,问题就出来了。一是过分的理性教育,过分的逻辑教育,从而使你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本有的感知系统、感知能力。而感知力却是发展逻辑力、思想力的第一道门。且感知力比思想更真实、更纯然。你一生下来就凭它帮助你成长,而逻辑是社会给予的,逻辑多了,感知力就被冷落了,被压抑了。

  当然这种感知力并没有完全死掉,你虽然在成人后一直被理性和逻辑所控制,但感知力依然在你头脑的某个小小的死角上,它被外来教育囚禁在那里,它被冷落在那里,发挥不了作用,只证明你想感知。这种情形的发生有几个原因。

  我们都是被塑造品。

  我们刚生下来时能放声大哭,父母会咧着嘴笑。但当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是哭,则是很不受欢迎的,因为,成人文化是不崇尚哭的,一哭他们就会烦乱。

  小孩一哭就会有麻烦,大人要拿糖或玩具哄他,或打他。小孩是一个感知者,长此以往他觉得只要笑,就有玩具、有奖励,于是他便笑得多了。理性固然在此生长,不巧虚伪也同时滋生出来了。

  我们的教育是从一个一个片段去做的,它本身就存在着不足,那么对于我们的接受者也是一个片断一个片段接受的,如知识分出数千种学科,而每个人又依爱好修习不同的学科,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学习的是整体知识。实际上这些只是局部的局部,分支的分支。这些省去了前因后果,省去了背景的教化,如大人教小孩不能玩火,就那么一句话,不解释为什么不能玩火,当然,解释了小孩也听不懂,故在小孩被烫后才渐渐知道真不能玩火。这就遗留下一个问题,在小孩身上,人是习惯的动物,于是小孩便在一系列的规定里被塑造成了束缚型的人。小孩子为了取悦大人、老师等,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好处,但这种心思行为多了,他便成了迎合型的人了,成了圆滑型的人了。我们长期对小孩进行枯燥的说教,从而渐渐扼杀了小孩的兴趣,扼杀了小孩的感知力。当然,除了被教成迎合型的人之外,我们还被各种各式省去了前因后果的“好心”教育,教成了刻板的人、狡诈的人、冷漠的人、胆小的人和疯狂的人等。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的绝大多数人忽视了一个最起码的目的——把人教得活生生,教得生龙活虎,教得对生活充满激情。而现实却恰恰相反,你只要到大学生就业分配的招聘现场看看,便知道教育方式还存在多大的不足。当然我们不能一味指责教育,因为任何存在形式都会有它本身的不足。

  假如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于是在这种一切为了未来的教育中,我们被教成了准备型的人,我们只要看看现实生活中,谁都在为明天作准备,都希望通过今天的付出,明天一定会过上好日子。我们一直在等,如一个女人年少的时候希望考个好学校,以后找个好工作。工作找到后又希望找个好老公,好老公找到了又希望生个好儿子,好儿子生出,又希望儿子考个好学校,又为儿子找个好工作,又等儿子成家立业,一个循环下来,操劳过度,华发早生。生命没有一分钟活在此时此刻,一生都陷在为明天的准备之中。有准备就有担忧、有悲惧。

  活在未来之中,自然也就是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了。类似这样有极大副作用的方法,是学校教育、是局部教育和片段教育本身所无法根本解决的。

  总之,父母爱孩子,惟有孩子以大人期许的方式表达时,才会爱他。于是在小孩身上强加了无数的不自然的东西,你今天的头脑里的片段的内容都是不同时期被加入的。你的头脑就成了不真实的了。当那个分裂太大的时候,你就无法连接起来了,你会完全忘掉你真实的本性,你会变成一个虚假的人,而你本来的面目就丧失了。同时,你也不愿意重操本来的面目,因为重操它时,因为它太真实了,因而,这个社会有许多人都会反对你。

  任何完整的人都有三种能力需要开发,一是知觉感悟能力,二是逻辑分析能力,三是灵性穿透能力。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是东方教育只强调了逻辑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大都是能力发展不足的人,西方人为什么那么幽默生动,是因为他们在这一点上、在知觉教育上有足够的开发和开放。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2050超级大国 我们台湾这些年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潜意识的力量 重口味心理学 中国人的精神 货币战争 色眼识人 生命的重建 中国哲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