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3章 勇者从容,智者淡定(1)

  从容淡定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无穷的勇气和智慧。静者成事,躁者败事。从容和淡定是经历了无尽的生活磨砺而修来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能气定神闲,这是一种精神的强度、硬度和韧度。

  从容是一种修炼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没有人生来就如此从容,那是修炼之后的一种境界,是人的心智升华后的一种结果。

  弘一法师把从容看作一种定慧,他在讲经说法时说:“我们发愿要真实恳切,诸位如到大陆观光在乡下仍可看到大粪坑,如掉在粪坑里,还愿意多待一刻吗?必想急于出离。坐牢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一心一意地急想出离,自己无能力出来,一定要求人帮忙。我们今天了解娑婆世界确是甚苦,但又无法摆脱。佛在经论中讲的理论很清楚,修持方法也很周详,叫我们断烦恼,修戒定慧。”

  定慧永远靠自身,它是靠修炼而来的。古时候的波斯,有一个贤明国王,笃信佛法,广施善缘,深得百姓爱戴。他有个可爱的女儿叫善光,智慧过人,而且同样信奉佛法,因此皇宫上下的人都很喜欢她。

  有一天,国王处理完国事后找善光公主聊天。他看着美丽的善光,心想:“善光身为我的女儿,拥有最优越的环境,王后和我又对她如此疼爱,她所拥有的一切没有人能够企及!”

  于是国王对善光说道:“女儿啊!你今天能够有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

  国王本以为善光公主一定会很感激他,想不到善光却回答道:“不是这样的,父王,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

  国王听后有些不高兴,于是,又郑重地将刚才的话说了一遍。结果善光还是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这全是我的修为所感召,因果得报。”

  这下国王真的很生气,他不明白一向乖巧的女儿到底怎么了?于是抑制住心中的怒火,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不料善光还是坚持己见。

  终于,怒不可遏的国王对善光吼道:“今天我倒要看看你是否真是凭自己的修为,才有这样的福报?”

  之后,国王命令左右侍从到城中找了一个年轻乞丐,将善光许配给他,并对善光说:“如果你是凭借修为得到的福报,与我无关,从今以后,便可证明。我倒要看看因果怎能拯救你的命运!”

  善光不卑不亢地回答:“是女儿修为所感召,因果得报。您和因果争吵是没用的。”说完便带着乞丐离开了王宫。

  出了王宫,善光问乞丐:“你还知道老家的位置在哪里吗?”乞丐回答道:“知道是知道,但是那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空地了。”

  善光告诉他:“我想去看看,请你带路好吗?”于是乞丐便带着善光回到了旧宅。

  不曾想,善光沿着早已破败的旧宅走了一圈之后,地面竟神奇地开始下陷,地下突然浮现出宝藏来。之后,两人便用这些珍宝修建了宏伟的住宅,请了用不清的佣人。

  有一天,国王突然有点想念善光,于是便让属下去打探善光的情况。属下回答:“她现在住的地方,与王宫不相上下。”国王感叹地说:“佛曾经说过:‘自作善恶,自受其报,’果真一点也不错。”

  修禅是一个过程,人生何尝不是一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埋怨境遇,也不要安于现状,一步一个台阶,培养一种从容的定慧,则功到自然成。

  心念不乱烦恼自断

  万念起于内心,又消除于内心,一念生而烦恼自来。想要消除烦恼,必须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智清醒。

  弘一法师点化善友:“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初机同修,尤其对于知识分子,这是当头一棒。学佛人粗心大意者多,心思细密者少。四弘誓愿谁都会念,不但教我们如何发心,连修学的程序都给我们说出来了。首先要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与佛的心愿合一。烦恼无尽誓愿断,业识未消是烦恼未断,三昧未成是心不清净。此刻不能学法门,要等三昧成就再学法门。现代人前面两项不要了,先由法门无量誓愿学开始。如同盖楼房,一楼二楼都不要,只盖第三层,大错特错,光阴都虚耗了。我建议各位在这一生先修前二条,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学后边两条,把时间精力都放在执持名号上,念到一心不乱,烦恼就没有了。

  有一个愚笨之人,一直过着贫穷的日子。

  一天,大雨淋塌了他家的院墙,在整理废墟时,他从墙里挖出了一罐金子,从此告别了贫苦的日子。生活境遇虽然改变了,可是他的愚笨却并没因此而得到改善,这使得他非常的苦闷,于是决定找当地的高僧帮忙。

  愚笨之人来到寺院,问禅师:“我怎样做才能变得聪明呢?”

  禅师回答道:“方法其实很简单,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就可以了。”

  听了禅师的话后,愚笨之人来到了城里,希望可以碰到一个有智慧的人。恰巧有一个僧人从他身边经过,于是他叫住僧人说:“大师,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

  僧人答道:“当然可以,不过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一千两银子。”

  愚笨之人回答道:“只要能买到智慧,我愿意。”

  于是僧人对他说:“其实得到智慧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在遇到困难后,能够静下心来,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复三次就可以了。”

  愚笨之人用怀疑的口吻问:“智慧难道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僧人微笑着说:“施主还是先回去吧,等到你觉得我的话不假时,再来找我付钱吧!”

  愚笨之人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进门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居然和另一个人睡在一起,于是怒从心生,到厨房拿起菜刀想将她们都杀死。

  可是到了房间门口,他突然想起了僧人的话,于是向前走了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复了三次。他的走动惊醒了屋中沉睡的人,于是屋里有人问:“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愚笨之人一听,原来是自己的母亲,他倒吸了一口凉气,暗自庆幸道:“若不是我白天听了僧人的话,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将银子给僧人送了去。

  人在遇事时要懂得遏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去处理,做事不三思,听凭失衡、失去对情绪的操控,只能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让自信变得优雅

  自信其实是建立在一定的才华和定力基础之上的。自信中也包含着一份做人的真诚。培植你的才华和真诚,让你的自信更优雅更长久。

  弘一法师讲经云:“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前面谈过学愚,愚好,笨好,聪明伶俐不好,时间不会久。愚人含藏的深,能久能远,能光能大。浅识者见不到。祖师责备此人习气很重,好高骛远。不要同世间人比,要同往生人比,他为什么能成就,就是自己承认不如人,这与真诚恭敬相应。如认为自己这也行,那也行,样样都比人强,你来生还要经受六道轮回。

  一个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佛性吗?

  惟宽禅师答道:“有。”

  “马有佛性吗?”

  惟宽禅师依旧答道:“有。”

  学僧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些动物都有佛性呢?”

  惟宽禅师答道:“众生皆有佛性,它们都是众生,当然会有佛性了。”

  “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佛性吗?”学僧问道。

  “没有。”

  “你不是说众生皆有佛性吗,为什么你没有?”

  “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那么你是佛喽!”

  “我也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么?”

  “我不是‘什么’。”

  “我有点糊涂了,那么佛性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也不是,即看不到也摸不着,只能靠悟。”

  之后,惟宽禅师反问学僧:“你觉得如果荒田没有水,脊土没有肥,能耕吗?”

  学僧答道:“不能。”

  “那么,如果我们往荒田里注水,往脊土上施肥,然后再种,你觉得能行吗?”

  “恐怕还是不能吧!”

  惟宽禅师接着又问:“你觉得香里有佛吗?油里有佛吗?”

  “没有。”

  “那么,买香油能烧出佛吗?”

  “当然不能!”

  惟宽禅师最后说:“其实真正的佛,就是一种智慧,一种光明磊落的行为。”

  佛不存在,存在的是人们的虔诚,所以到底有没有佛,人们并不会去争执。其实,我们对待生活也应该如此,只要无欲望、无争执,一切都可以放下或牺牲,这样才能活出自我、活出真我。

  勇者回头自省

  路是要一直往前走的,但走过一段时间,我们是需要回头看看的,回头看时,我们会看到自己成长的脚印,会看到自己走的冤枉路,也会从中发现很多我们一直求索的东西。人生之路,勇敢者应时刻记得回头自省。

  弘一法师开示:“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妄想就是念头,妄想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宗门所说的向外驰求。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一个妄想都没有。神秀说的尘埃就是妄想,返照回光是息妄想的好方法。观世音菩萨说出自己的修持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不肯回头,佛家常说回头是岸,古圣先贤教我们回首如意。古人手上常常拿着如意,因如意是回头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富贵人家都有此物,提醒自己要回头。世间人求功名富贵,也要知足。

  勇敢者要用真心待人,真诚之处回头可见。一次,一位饥饿难耐的官员和一位很长时间没有吃饭的高僧一起用餐。当时桌子上有两碗面,一碗多一些,一碗少一些,官员为了表示谦让,将多一些的那碗面推到了高僧的面前。

  高僧毫不客气地端起面,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吃完后,官员又将小碗的面递到高僧的面前,对他说:“大师如果没有吃饱,就将这碗面也吃了吧。”高僧二话不说,端起那碗小碗的面吃起来。

  看着高僧将两碗面全部吃光后,官员厉声斥责道:“你是什么得道高僧,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我看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你很饿,难道我不饿吗?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你就是这样普度众生的?”

  高僧缓缓地说:“一开始,你将大碗的面推到我的面前,而我原本就想吃大碗的面,如果我再推到你的面前,那就不是出自我的本愿了,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呢?之后你又将小碗的面让给我吃,而我原本也是想吃小碗的面。所以我也没有必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推辞。我的两次不推脱是出于真心,施主的两次谦让是出自你的真心吗?”

  听了高僧的话,官员茅塞顿开。

  过于谦让不过是虚假的表现。压制自己的真心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表面上获得了别人的称赞,但是却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坦率真诚是做人的真谛,当你对别人谦让的时候,不要苛求对方回报。你只能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

  境界滋养智慧

  人的境界是一种修养,这修养让人清透。凡是有境界的人都有着理性的自控能力,这对人的智慧是一种滋养。

  弘一法师面对众多出家之人曾发出感慨:“今见好心出家在家之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大师痛切感慨之言,发人警醒。发心学佛者都是好人。佛门有句老话:“学佛一年,佛在跟前;学佛二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化云烟。”

  智者修行不是走的形式,而是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一天,希运禅师刚刚踏入禅堂,云游的僧众就围了过来,希望可以得到开示。

  希运禅师问:“你们想得到什么啊?还是赶紧离开吧!”说着,他用手中的禅杖往外轰众人。

  但是慕名而来的众僧却不肯离开。

  希运禅师只好坐下来,说:“你们这些人根本就不配让人开示。表面上看来,你们在行脚修行,看到有千人的禅院就蜂拥而至,听说某人已经开悟就赶过去希望得到开示。但是这种行为只能被人讥笑,你们根本就没有明白到底什么是参禅悟道。

  当初我行脚时,如果在荒野里能够遇到人,也会跟他攀谈,看他是否有所领悟。你们如果真心向佛的话就要振作精神。”

  看僧众们一脸茫然,禅师继续说道:“如果你们连自己的事情都没有搞明白,只知道一味学习别人的言语,然后将听到的东西大肆宣扬,说自己已经悟道。难道这是真的悟道了吗?”

  你们不应该在我这里浪费时间,更不要轻率从事,空过了一生,要不然只会让人讥笑。如果你们明白我说的话,那就赶紧离开这里。”

  智者之所以为智者,并不是因为他们能从外界获得更多的智慧和经验,而在于他们能够挖掘出自己的心智。

  很多时候,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自己的努力,盲目地去崇拜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看清自己。盲目地追寻不会让你前进,只有肤浅的人才会如此。人要看到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才是诚信笃行。

  淡定让你平心静气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爱的艺术 忏悔录 权力意志 长尾理论 货币战争 沉思录 金刚经说什么 悲剧的诞生 丑陋的中国人 梦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