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7章 淡定地向前走(1)

  淡定指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程度,它形容一种勇气。淡定又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以淡定的心态向前走,人生的路会越走越开阔。

  无须刻意追求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刻意追求是过分执着,过犹不及,过分的执着有时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所以对有些事情,我们无须强求,无须刻意。

  修行要各尽其分,根性利者可学教参禅,总不如念佛稳当。中下根性,学教参禅得益非常有限,不如老实念佛。出家人的本分是“远绍如来,近光大法”;在家人本分是“弘法利生,护持佛法”。修行的态度无须要表现,工夫随其自然成就,无须与他人争胜、学愚,自觉一切不如人,自然不会贡高我慢,还要改过迁善,摄心念佛,勇往直前,永不懈怠。

  弘一大师在关房中摘录祖师大德的警旬,用上述一段文字做总结,意义非常深远。

  生命中有些事情,是定数也是机遇。就像弘一大师所说的一样,无需表现,自然天成。

  古时候,波斯国有一个国王喜欢在午饭后小睡一会儿,而且每次午睡时,都要让仆人守候在自己的床边,以便随时服侍自己。

  一天,国王按照惯例午睡后,两个仆人分别站在床头和床尾为他轻轻地摇着扇子。由于天气太热,国王一时难以入睡,便闭目养神。

  站得时间久了,仆人们也有了些倦意,他们以为国王已经睡着了,为了不打瞌睡,便轻声地聊起天来。

  仆人甲问仆人乙:“你说说,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仆人乙巧妙地回答道:“我是靠尊敬的大王活着,是大王恩赐了我一切。”

  接着,仆人乙反问仆人甲:“那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仆人甲说:“我不靠天,不靠地,只相信命运,只听从命运的安排,命里有的终须有,没有的争也争不来。”

  国王听完两个仆人的话后,心中暗暗地赞赏仆人乙,觉得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而对仆人甲则心怀不满。

  过了一会儿,国王假装从睡梦中醒来,他伸个懒腰坐起身,待两个仆人为他整好衣冠后说:“你们两个退下去吧!”

  听到国王的命令后,两个仆人从国王的寝宫中退了出来。

  接着,国王把仆人丙叫进寝宫,对他说:“你去通知王后,一会儿我会派人去给她送酒,她要重重赏赐那个送酒的人。”

  仆人丙接到国王的吩咐之后退了出去。

  随后,国王把仆人乙召来,随手拈来半杯酒,说:“你把这半杯酒给王后送去。”

  仆人乙接到命令之后,在心中琢磨:“国王宫中的酒有千桶万桶,为什么让我把这喝剩的半杯酒送给王后呢?”王后会发火吗?由于他太专注于想事情,一不留神撞在了门外的立柱上,顿时,鼻血流个不停。

  仆人乙本来就担心自己给王后送酒会被斥责,现在弄成这样就更担心了,但是不去又怕国王怪罪自己,恰巧这时,仆人甲过来了。于是他恳请仆人甲帮忙把酒给王后送去。

  仆人甲接过酒杯,说:“你放心吧,这酒我一定帮你送到。”仆人甲到王后寝宫时,王后正在宫中等候送酒之人,见仆人甲送酒来,就笑着说:“大王让我赏赐你金币、珍宝和衣物,我已叫人准备好了,你放下酒杯,收好赏物,快到大王那儿去谢恩吧!”

  仆人甲谢过王后,捧着赏物到国王那里谢恩。

  眼见此景,国王十分诧异,立即把仆人乙宣进宫来,问:“我命你去给王后送酒,为什么你没有去呢?”

  仆人乙说:“尊敬的国王,并非我不愿去给王后送酒,只是我刚一走出宫门就不小心碰破了鼻子,血流不止,这样去拜见王后有失体统,只好让仆人甲替我给王后送酒去了。”

  国王听后,叹息不止,连连说:“我现在明白了,佛语讲得实在有理呀,命运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虽然没办法改变命运,但是只要能保持一份淡定的心态,对于得失不必太在意,生活依旧会美好而知足。

  放下虚妄修自身

  一个人的身躯虽然只有六尺之长,虽然有生有死,但我却要告诉你们,苦的起源、苦的终止与导向终止的道路都在其中。你自己的天堂与你自己的地狱都在这六尺之驱里,所以人要注重自身的修行。

  弘一法师劝诫世人要重视自身的修行:“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无际大师是有名的得道高僧,当人们遇到困惑时,都会来寻求他的帮助。

  一天,一个年轻人背着个大包袱,气喘吁吁地上了山,他找到无际大师说:“大师,我非常孤独,非常寂寞,常常被伤害,我现在感到生活是那么沉重,祈求大师能帮助我解脱。”

  大师微微一笑,说道:“施主,你的包袱里装的是什么呢?”

  年轻人痛苦地回答道:“包袱里装着我每一次孤独时的烦恼、遭受失败的痛苦,还有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就是因为它们,使我觉得生活如此绝望。”

  大师什么也没说,站起身来,示意年轻人跟着他走。很快,大师带着年轻人来到了湖边,然后坐船到了湖的对面。

  上岸后,大师对年轻人说:“施主扛着船上路吧!”

  年轻人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船那么沉,我怎么可能扛得动呢?”

  大师看着年轻人疑惑的眼神,笑着说道:“没错,施主,你是扛不动它。在我们过河的时候,船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过了河,我们就要丢下船赶路,否则它就会成为我们的负担。同样,孤独和寂寞以及痛苦和眼泪,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如果我们老是纠缠在这些不快乐当中,它们就会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

  年轻人低下头若有所思。

  大师接着说:“施主,放下吧,生命承受不起太多的负重。”

  年轻人依言放下了包袱。

  他们继续往前走,在赶路的时候,年轻人明显轻松了很多。他终于明白了,放手后的生命原来如此轻松,并体验到了放手的快乐。

  生活中,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思想压力,其实有很多压力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在身心。所以要懂得及时放下,只有这样,才能接受新的东西,才能健康快乐的生活,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让烦恼不攻自破

  有一份浩然正气,加一份平心静气,烦恼自然不会来打扰你。任凭外界如何风起云涌,你都会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情。

  弘一法师对人们说,“世间人的烦恼都是来源于自身。以和气迎人,则乖渗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骼刻当矫之以浑厚。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有三个信徒愁容满面地去找无德禅师,想向他请教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无德禅师得知他们的来意之后,说:“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甲信徒回答道:“我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不愿意死。”

  乙信徒说:“我活着,是因为我想在年老的时候看到儿孙满堂,享受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

  丙信徒想了想道:“因为我要抚养一家老小,所以不能一死了之。”

  无德禅师笑了笑说:“你们活着,要么是由于恐惧死亡,要么是为了等待享受天伦之乐,要么是由于不得已的责任,而不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充满了理想。人若失去了理想,是绝对不可能生活得快乐的。”

  三位信徒听了无德禅师的话后,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说:“那请禅师赐教,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呢?”

  无德禅师回答说:“你们想得到快乐,那你们先告诉我,怎样你们才能快乐呢?”甲信徒不假思索地说:“我认为有钱就能快乐。”

  乙信徒接着说道:“我认为有甜蜜的爱情就会快乐。”

  丙信徒说:“我要是能有很高的名誉和地位就会快乐。”

  无德禅师听后,轻轻地摇了摇头,说:“我明白了,你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你们对快乐的理解并不正确。追求错误的东西,当然永远也不会快乐。当你们真正拥有自己所追求的金钱、爱情、名誉以后,所有的烦恼和忧虑也会接踵而来。”

  三位信徒听后,不知所措,他们问:“禅师,请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说:“你们先要改变思想观念,有了金钱要学会布施才有快乐,有了爱情要学会奉献才有快乐,有了名誉和地位要用来给大众服务才会快乐。”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明白活着的真正价值,追逐世俗的金钱、爱情和名誉,心灵被蒙蔽,失去了自我。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奉献,来源于施舍,来源于付出。

  当你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活着的真正价值,才会真正明白生命的真谛,才会真正活得快乐。

  以修佛之心修身

  心是身体的主导,心里怎么想,身就怎么行。人要降伏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但首先必须降伏自己的心,能够降伏自己的心,身自然就听话了。

  大师讲经时,教人们依照《法华经》所云,摆脱苦恼修行自身。《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

  迷信,而与以正信。

  恶行,而与以正行。

  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养身养的是一身轻松,修心修的是一份淡定,佛法在于点化世人破除谬见,以超然的心态面对生死。

  有一个老妇人,她与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得非常艰难,不幸的是,儿子无缘无故得了一种怪病,死了。老妇人痛不欲生。

  邻居帮着老妇人把儿子掩埋后。老妇人哭着待在坟边不肯离去,不吃不喝,好几次哭昏在坟地里。几天下来,老妇人的身体虚弱,生命危在旦夕。

  无奈之下,人们想到了庙里的虚竹和尚,于是派人赶紧将虚竹和尚请来开导老妇人。

  虚竹来到老妇人身边问道:“你为什么待在你儿子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呢?”

  老妇人哽咽着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只求和儿子一起离开人世。”

  虚竹大师说道:“你想不想让你的儿子活过来呢?”

  老妇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欣喜地说:“当然想了,你真有办法让他活过来?”

  虚竹大师说道:“我有个办法,不知你想不想试一试?”

  老妇人一听,立即爬了起来,说道:“我愿意试一试,只要他能够活过来,让我做什么都行。”

  虚竹和尚若有所思地说:“如果你能找来一炷香火,我就能用这炷香火为你的儿子续命。”

  老妇人急忙问:“那究竟是什么香火呢?”

  虚竹慢慢地说:“这种香火只有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才有,你先去找吧!”

  老妇人听了虚竹大师的话后,急急忙忙上路了。

  她来到一户人家,敲开了门问道:“你家里死过人吗?”

  “死过啊!”主人回答到。

  于是老妇人又敲开了另一户人家的门问道:“你们家死过人吗?”

  “死过啊,不死那不成了妖精了。”这家的男主人笑着说。

  ……

  就这样,老妇人跑了很多人家,结果却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她无可奈何地回来告诉虚竹大师:“我走遍了所有的人家,但就是没找到一家有你说的那种香火,因为每家每户都曾经死过人。看来这样的香火我是取不来了。”

  虚竹大师笑了笑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你又为什么为儿子的死而过度地伤心呢?”

  听完大师这番话,老妇人的失子之痛顿时化解了很多。

  生老病死乃人类繁衍生息的法则,所以没必要总是沉静在悲伤里。死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对待死亡的态度,一味抱怨并不能改变这个现实,那么最好还是接受这个现实,以淡定的态度来面对。

  人生没有如果

  人生从来没有假设,假设如何如何那是对现状的不满或无法接受,是人们潜意识里的一种退缩。如果谁希望求得避风港而获得自保,那他就会被自己的这种希望摧毁。

  佛法探究事物的真实和本来面目,弘一法师就佛法与其他信徒做交流,旨在说明佛法的真实: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象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但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无论是希望前进的人还是希望获得避风港的人,都要懂得抓住现在。如果仅仅是希望找一个能逃避的地方,那就违背了佛法中万物皆真实的本性。

  相传,一心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在法门寺修行参禅。

  法门寺是个大寺,香火非常旺盛,每天来这里烧香还愿的人熙熙攘攘,这里俨然不是参禅者所说的万丈红尘之外。

  一心大师只想静下心神参禅悟道,提高自己心灵的境界,可是寺里的法事和应酬太多,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诵经。而且,一心大师渐渐发现,尽管自己潜心钻研佛经多年,但是始终欠火候,和其他人相差甚远。

  身边的人劝一心大师说:“法门寺名满天下、藏龙卧虎,如果想在这里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你不如到偏僻的小寺去专心潜行参禅,说不定有更大的收获。”

  一心大师觉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现在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厌倦了。于是,他鼓起勇气,向师父辞行,打算离开法门寺。

  方丈听了一心大师的话后,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问他:“你觉得太阳和烛火,哪个更亮呢?”

  一心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当然是太阳了。”

  “那你是愿意做烛火呢?还是愿意做太阳呢?”方丈笑着问道。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当然愿意做太阳了。”

  方丈听完,微微一笑,说:“好吧,既然你愿意做太阳,那么跟我到寺后面的林子里去一趟吧。”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佛祖在一号线 易经杂说 重口味心理学 正义论 第二性 政府论 我们台湾这些年 激荡三十年 干校六记 沉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