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章 知 的 探 险 (1)

  写这方面的情况,用文言的表达形式,应该以“初”开篇,即回到大学时期的接近尾声。前面已经说过,其时文史方面是推重考古。在这样的学风的影响之下,单说我,也是把考证看做大学问,并认为,要想在学术方面出人头地,就应该努力写几篇像样的考证文章。但这很不容易,一方面要熟悉古文献;另一方面还要有逻辑头脑。为了名和名的利,不得不勉为其难。记得还拟了题目,排在前面的是《九鼎考》。未着手,或开了头而进行迟缓,总之八字还没有一撇,心里忽然起了大波澜,是反躬自问:“弄这些究竟有什么意义?”问这个问题,是来于一种玄远的感觉,我们活着,置身于“人生”之中,总应该先弄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或者说,人生问题是切身的,九鼎问题是身外的,就算做治学吧,也应该先近后远,甚至说先急后缓。何以这个时候会想到“急”?或者有如“其耆(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竟是来于“天命之谓性”?我是直到现在也想不明白。

  不能明白的事,不想它也罢。只说有了这想弄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的求知欲望之后,就真是“尽弃其所学而学”。首先要知道的是到哪里去请教,求得答案。得病乱投医,师范学校时期念过一些所谓进步的书,像是常提到世界观,也许可以充当名师吧,于是找政治经济学一类书看。可是不久就失望,因为讲的是如何求得富厚安定,而不问富厚安定有什么价值。这味药不成,改为自己设想离生命更近的。记得读过心理学(包括变态心理)的书,人类学的书,生物学的书。就我的所求而言,三种有个共同的缺点,是有如一切科学知识一样,所讲乃“是”什么,不是如此这般有什么意义。

  比较起来,生物学还有些启发性,它使我看到一种顽固而普遍的现象,是乐生,甚至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是不肯放弃生命。这就会使我想到一个问题:何以会这样?接着还想到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如此乐生,有没有什么意义?自己没有力量解答,想“乞诸其邻”。其时一个念生物系的同学牛满江(入学比我晚一年,后来赴美深造,成为生物学界的名人),功课不坏,正在做孵化双卵鸡的什么试验,有一次我就问他:“生物活着有没有目的?”他想了想,说:“除了传种以外像是没有什么目的。”传种是延续生命的一种方式,其性质还是乐生,所以他的答话虽然没有解决问题,却使问题更加胶着,更加显赫。怎么办?也是秀才人情,只好仍是找书看,找比已经请教过的各种学更为深远的书看。

  “迷时师度”,可惜我没有可投之师,只好到书林里乱走,试试能不能在昏暗中瞥见一点曙光。渐渐也就摸索出一条路,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名为喻,是要迈过物理学,走向物理后学。“后”的原意是时间的,即讲完物理的知识之后,还想到一些问题,性质玄远,更根本,已越出物理学的范围,也讲讲,无以名之,姑且在物理学前面加个字头“后”。这个一时权宜之名后来成为一门学问的专名,汉译是“形而上学”或“玄学”。玄学是钻研“存在”(或说“宇宙”,或说“大自然”,或说“有”)之性质的,照一般哲学概论的讲法,还可以分为两支:“本体论”和“宇宙论”。本体论是求存在的本原,比如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究竟是什么?宇宙论钻研存在的历程,即何自来,往哪里去。

  也是照一般哲学概论的讲法,形而上学也是分支,其总名是“哲学”,本义是“爱智”,即凡有所遇,总愿意问问所以然。问就难免深入,追根。根总是比枝叶少,可是凝聚为问题,就成为老大难。还是由分支方面说,形而上学是远望时想到的,我们分明是(凭感觉或直觉)住在一个“有”的世界里,这“有”(包括生命)是怎么回事?眼还可以移近,看人(包括自己),我们活动,有是非,评定是非的标准是什么?甚至更深追,我们视为“是”,这“是”究竟有什么价值?又,是非之外,我们看外物,还会有美丑的分别,这分别由哪里来,是怎么回事?是非,美丑,是关于价值的评断,所以合起来成为与形而上学并列的一支,曰“价值论”,其下属的两门为“人生哲学”(也称“伦理学”)和“美学”。与形而上学、价值论并列的还有一个分支,是“方法论”。

  因为无论钻研什么,都是求有所知,所知有对错(或说真假)问题,如何能证明是对的?这就又形成两门学问:“知识论”(也称认识论)和“逻辑”。哲学是追根问柢的思辨学问。与之相类的还有一种,追根问柢时会碰到的,是“科学理论”。各门科学都讲现象及其关系(或称规律),前进一步,钻研规律,就阑入哲学的范围,所以罗素著《哲学中之科学方法》,就主张现代人研究哲学,应该利用科学方法。以上的分类知识,或说布局知识,是阅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有了这个积累,又是渐渐,就明白:一、想弄清楚人生是怎么回事,应该多读哲学方面的书,尤其是其中的人生哲学;二、西方人治学重分析,各部分清楚之后再综合,即成为系统;三、不管钻研什么,都应该用科学方法,以求能够去伪存真。这样认识之后,很明显,读书的范围就大致确定,总说是西方哲学。可是这总名之下还有大大小小许多门类,单说书,必是浩如烟海,如何选择?我的导师是两位:一位是哲学史;另一位是连类而及,比如看张三著的一种,其中常提到李四著的什么书,就可以找来看。

  无论由客观条件方面考虑还是由主观条件方面考虑,找书,都是以就地取材为简便,即用中文写的(主要指重要的外文哲学著作的中文译本)。这要感谢商务印书馆,西方名著的中文译本,单是收入“汉译世界名著”的,数量就很不少。但找来看,连类而及,就知道有不少重要著作还没有中文译本。怎么办?上策是通外文,直接看原著。可惜我只学过一种,英语,还没有学好。远水不解近渴,只好就找出这把仅有的钝刀,磨磨,看能不能割鸡;当然,能解牛就更好。师范学校学的那一点点,加上大学学的那一点点(大一普修一年),以及听英文组教师讲课的一点点,总起来还远远不够半瓶醋,而且阔别了将近十年,啃英文原著,困难很大。但又没有别的路,只好下决心,补课。办法很简单,是每天早晨拿出一个多小时,怀抱商务印书馆新编的《综合英汉大辞典》,读英文哲学原著,遇见不认识的字,或意思拿不准的词语,就查。哲学著作,正如其他专业的书一样,所用词语和句式都是某范围之内的,于是一遭生,两遭熟,大概不到两年吧,离开辞典也可以读下去了。这样,读英文书(包括英译的哲学著作)多了,才知道这仅有的钝刀磨磨,还真可以解牛。证据可以举两种。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 天 堂

同类推荐 借我一生 吉檀迦利 守望的距离 窗里窗外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目送 命若琴弦 生活的艺术 萧红散文集 培根随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