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外东消夏录

小~说~T.xt`天~堂

外东消夏录

引子

这个题目是仿的高士奇的《江村消夏录》。那部书似乎专谈书画,我却不能有那么雅, 这里只想谈一些世俗的事。这回我从昆明到成都来消夏。消夏本来是避暑的意思。若照这个 意思,我简直是闹笑话,因为昆明比成都凉快得多,决无从凉处到热处避暑之理。消夏还有 一个新意思,就是换换生活,变变样子。这是外国想头,摩登想头,也有一番大道理。但在 这战时,谁还该想这个!我们公教人员谁又敢想这个!可是既然来了,不管为了多俗的事, 也不妨取个雅名字,马虎点儿,就算他消夏罢。谁又去打破沙缸问到底呢?

但是问到底的人是有的。去年参加昆明一个夏令营,营地观音山。七月二十三日便散营 了。前一两天,有游客问起,我们向他说这是夏令营,就要结束了。他道,“就结束了?夏 令完了吗?”这自然是俏皮话。问到底本有两种,一是“耍奸心”,一是死心眼儿。若是耍 奸心的话,这儿消夏一词似乎还是站不住。因为动手写的今天是八月二十八日,农历七月初 十日,明明已经不是夏天而是秋天。但“录”虽然在秋天,所“录”不妨在夏天;《消夏 录》尽可以只录消夏的事,不一定为了消夏而录。还是马虎点儿算了。

外东一词,指的是东门外,跟外西,外南,外北是姊妹花的词儿。成都住的人都懂,但 是外省人却弄不明白。这好像是个翻译的名词,跟远东、近东、中东挨肩膀儿。固然为纪实 起见,我也可以用草庐或草堂等词,因为我的确住着草房。可是不免高攀诸葛丞相,杜工部 之嫌,我怎么敢那样大胆呢?我家是住在一所尼庵里,叫做“尼庵消夏录”原也未尝不可, 但是别人单看题目也许会大吃一惊,我又何必故作惊人之笔呢?因此马马虎虎写下“外东消 夏录”这个老老实实的题目。

夜 大 学

四川大学开办夜校,值得我们注意。我觉得与其匆匆忙忙新办一些大学或独立学院,不 重质而重量,还不如让一些有历史的大学办办夜校的好。

眉毛高的人也许觉得夜校总不像一回事似的。但是把毕业年限定得长些,也就差不多。 东吴大学夜校的成绩好像并不坏。大学教育固然注重提高,也该努力普及,普及也是大学的 职分。现代大学不应该像修道院,得和一般社会打成一片才是道理。况且中国有历史的大学 不多,更是义不容辞的得这么办。

现在百业发展,从业员增多,其中尽有中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有志进修无门可入的 人。这些人往往将有用的精力消磨在无聊的酬应和不正当的娱乐上。有了大学夜校,他们便 有机会增进自己的学识技能。这也就可以增进各项事业的效率,并澄清社会的恶浊空气。

普及大学教育,有夜校,也有夜班,都得在大都市里,才能有足够的从业员来应试入 学。入夜校可以得到大学毕业的资格或学位,入夜班却只能得到专科的资格或证书。学位的 用处久经规定,专科资格或证书,在中国因从未办过大学夜班,还无人考虑它们的用处。现 时只能办夜校;要办夜班,得先请政府规定夜班毕业的出身才成。固然有些人为学问而学 问,但各项从业员中这种人大概不多,一般还是功名心切。就这一般人论,用功名来鼓励他 们向学,也并不错。大学生选系,不想到功名或出路的又有多少呢?这儿我们得把眉毛放低 些。

四川大学夜校分中国文学、商学、法律三组。法律组有东吴的成例,商学是当今的显 学,都在意中。只有中国文学是冷货,居然三分天下有其一,好像出乎意外。不过虽是夜 校,却是大学,若全无本国文化的科目,未免难乎其为大,这一组设置可以说是很得体的。 这样分组的大学夜校还是初试,希望主持的人用全力来办,更希望就学的人不要三心两意的 闹个半途而废才好。

人 和 书

“人和书”是个好名字,王楷元先生的小书取了这个名字,见出他的眼光和品味。

人和书,大而言之就是世界。世界上哪一桩事离开了人?又哪一桩事离得了书?我是说 世界是人所知的一切。知者是人,自然离不了人;有知必录,便也离不开书。小而言之,人 和书就是历史,人和书造成了历史;再小而言之就是传记,就是王先生这本书叙述和评论 的。传记有大幅,有小品,有工笔,有漫画。这本书是小品,是漫画。虽然是大大的圈儿里 一个小小的圈儿,可是不含糊是在大圈儿里,所叙的虽小,所见的却大。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三部分也是片段的传记,第二部分评介的著作还 是传记。王先生有意“引起读者研读传记的兴趣”,自序里说得明白。撰录近代和现代名人 轶事,所谓笔记小说,传统很长。这个传统移植到报纸上,也已多年。可见一般人原是喜欢 这种小品的。但是“五四”以来,“现在”遮掩了“过去”,一般青年人减少了历史的兴 味,对于这类小品不免冷淡了些。他们可还喜欢简短零星的文坛消息等等,足见到底不能离 开人和书。

自序里希望读者“对于伟大人物,由景慕而进于效法,人人以亚贤自许,猛勇精进”。 这是一个宏愿。近来在《美国文摘》里见到一文,叙述一位作家叫小亚吉尔的,如何因《褴 褛的狄克》一部书而成名,如何专写贫儿努力致富的故事,风行全国,鼓舞人心。他写的是 “工作和胜利,上进和前进的故事”,在美国文学中创一新派。他的时代虽然在一九二九以 前就过去了,但是许多自己造就的人都还纪念着他的书的深广的影响。可见文学的确有促进 人生的力量。王先生的宏愿是可以达成的,有志者大家自勉好了。

成 都 诗

据说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城。城太大了,要指出它的特色倒不易。说是有些像北平,不 错,有些个。既像北平,似乎就不成其为特色了?然而不然,妙处在像而不像。我记得一首 小诗,多少能够抓住这一点儿,也就多少能够抓住这座大城。

这是易君左先生的诗,题目好像就是“成都”两个字。诗道:

细雨成都路,微尘护落花。据门撑古木,绕屋噪栖鸦。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 承平风味足,楚客独兴嗟。

住过成都的人该能够领略这首诗的妙处。它抓住了成都的闲味。北平也闲得可以的,但 成都的闲是成都的闲,像而不像,非细辨不知。

“绕屋噪栖鸦”,自然是那些“据门撑”着的“古木”上栖鸦在噪着。这正是“入暮” 的声音和颜色。但是吵着的东南城有时也许听不见,西北城人少些,尤其住宅区的少城,白 昼也静悄悄的,该听得清楚那悲凉的叫唤罢。

成都春天常有毛毛雨,而成都花多,爱花的人家也多,毛毛雨的春天倒正是养花天气。 那时节真所谓“天街小雨润如酥”,路相当好,有点泥滑滑,却不至于“行不得也哥哥”。 缓缓的走着,呼吸着新鲜而润泽的空气,叫人闲到心里,骨头里。若是在庭园中踱着,时而 看见一些落花,静静的飘在微尘里,贴在软地上,那更闲得没有影儿。

成都旧宅于门前常栽得有一株泡洞树或黄桷树,粗而且大,往往叫人只见树,不见屋, 更不见门洞儿。说是“撑”,一点儿不冤枉,这些树戆粗偃蹇,老气横秋,北平是见不着 的。可是这些树都上了年纪,也只闲闲的“据”着“撑”着而已。

成都收市真早。前几年初到,真搞不惯;晚八点回家,街上铺子便劈排拍拍一片上门 声,暗暗淡档的,够惨。“早睡早起身体好”,农业社会的习惯,其实也不错。这儿人起的 也真早,“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是不折不扣的实录。

北平的春天短而多风尘,人家门前也有树,可是成行的多,独据的少。有茶楼,可是不 普及,也不够热闹的。北平的闲又是一副格局,这里无须详论。“楚客”是易先生自称。他 “兴嗟”于成都的“承平风味”。但诗中写出的“承平风味”,其实无伤于抗战;我们该嗟 叹的恐怕是别有所在的。我倒是在想,这种“承平风味”战后还能“承”下去不能呢?在工 业化的新中国里,成都这座大城该不能老是这么闲着罢。

蛇尾

动手写《引子》的时候,一鼓作气,好像要写成一本书。但是写完了上一段,不觉再三 衰竭了。倒底已是秋天,无夏可消,也就“录”不下去了。古人说得好。“乘兴而来,兴尽 而返”,只好以此解嘲。这真是蛇尾,虽然并不见虎头。本想写完上段就戛然而止,来个神 龙见首不见尾。可是虎头还够不上,还闹什么神龙呢?话说回来,虎头既然够不上,蛇尾也 就称不得,老实点,称为蛇足,倒还有个样儿。

1944年8月30日作

(原载1944年9月2—6日《新民报》晚刊)

WWW.xiAosHuoTXT.neT

同类推荐 这些人,那些事 生活的艺术 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诗人抒情诗选 海子诗集 借我一生 北京法源寺 孩子你慢慢来 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守望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