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1章 心如秋月(1)

  1

  早起去花市,买了一盆佛手,一盆青橘。赏菊,吃螃蟹,喝黄酒,看红叶。应季的事物都显妥当。人生又何来种种大事,不过是与一些微小事物以本心共存。有美,有漏,有苦,有乐。会老死,无矫饰。故应无心清赏。

  南方的桂花香气犹在心端。母亲说糖桂花还是有卖的,可以寄过来给我。撒在热的糯米圆子里尤为适宜。清晨跑步,看见柿子树上挂满果实,山楂已变红。篱笆边矮丛雏菊有白色和黄色两种。想起童年时中山公园经常举行的菊展。蟹爪的花瓣丝丝缕缕,清奇夺人,不忍亵玩,摘下它也是爱慕的心。

  习惯在上海一家熟悉的布鞋店里,订制绣花鞋。丝绒或丝缎制作,鞋头有刺绣,多为牡丹、孔雀、鸳鸯等传统图案。脏了不容易清洗,穿脏了只能丢弃。走在路上,常有女子特意靠近,夸赞这鞋子穿着好看。但她们觉得好看,自己却不穿。

  现在很少有女孩子佩戴鲜花。月季、栀子、茉莉、蔷薇、石竹、芍药……新鲜而时兴的花朵适合簪于发际,映衬如水的青丝和面容。但是,我们对自然的美的事物反而有了一种羞耻之心。觉得它们落伍,不时髦,论之为老土。真实而恒久的审美应是一种情怀。所谓的肤泛而变幻的时尚,才是一场捉弄。

  下午在咖啡店里和 G 见面。送我一串在印度买的白色小木珠,湿婆的眼泪。聊天两个半小时。黄昏开车到胡同,一起吃简单的卤肉饭。小剧场的话剧。

  2

  他问我,写作对你的压力是什么。是不是觉得有时不想做,又不得不做。我说,它并非不得不做,而是想到就做,这是职业的幸运。写作唯一压力,只在于它让你对自己有要求。它不停止,使你的内在总是被一团火焰胁迫和驱动。

  有些人一首成名曲可唱上半生,歌迷听着一首便觉满足。有些人一种题材一个概念便复制出一组油画。写作除去流水线的商业故事小说,书写本身需要作者不断攀爬山峰。他总是需要提供出新的旅程。

  火焰能量渴求储存和涌动,最终跃入深切的空虚感。

  创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至高一种,是把自己当成牺牲摆放在祭坛上。

  3

  下午有冗长的会议。疲倦,但并不虚度。吃掉一整盒的巧克力。热水,香烟。这些在目前让人过得好。

  黄昏六点的北京,一辆出租车都打不到,等候的人却簇拥。独自走进旁边的小餐厅,幸亏干净而空闲。豆腐,米饭,一杯热水,抽两根烟,倾听邻座一对中年夫妻聊天。他们打扮随意,点了一桌菜,互相斟酒对饮。话不多。(渐渐我感觉他们应是一对情人。中国的平常夫妻很少呈现出这般微妙的情致和默默共对的余韵。)再出门,夜色已黑,车流呼啸。等车的人散去。顺利打到一辆车。

  晚上收到邮件。“山坡上有一处微微凹陷,长满了白色微含粉色的花。花很小,但连绵起来,真是很美。很想你亲眼看一看。我看很多东西都是美的。哪怕普普通通的东西。别人看见,未必觉得有我说的那么好。朴素是美,残缺是美,平常是美……现在幕布尚未拉起,只有隐约器乐声。事情会怎么走向,要看你如何思考与选择,以及许多外界事物共同的合力。别忘了还有你背后的那股力量。”

  明亮而合乎常规的感情,让人得到安全感,逐渐从感性过渡成一种合理性。也因此渐渐失去警惕及活力。如同终成正果的婚姻,相伴多年的伴侣,顺理成章的恋情。饱足的人昏昏欲睡,追逐和捕捉的人则内心敏锐眼神犀利。

  庆长,小说中的女子逐渐成形。自小有某种皮肤及情感饥饿症。用专门章节组建她的构成,一小块一小块基石,直到荒野中一座城堡的形成。人的个性都有其源头,由此决定生命的走向。当我们随波逐流被推动很久,试图回溯这处源头,其实正代表了内在的一种自知和醒来。

  她遭遇一场陷入泥沼的恋情。满身污泥,肮脏不堪。在泥地打滚辗转,如此刚强,最终费力爬上岸来。这不断沦落和挣脱的过程,用尽力气。隐藏于内的欲望和创伤做出魔鬼般试探。超越常规的阴暗感情,是一次搏斗,一次试炼。

  爱的珍贵在于,我们遇见一个可以去爱的人,而非单向的被爱。被爱缺乏与自我角斗的机会。爱的人,带来妄想的破碎和内在的清醒,最终使我们看破心中执着。他让我们突破迷障,看清自我。完成后即离去。

  有些人,即便彼此再迷恋爱慕,也注定无法一起生活。他们另有使命。相伴终老通常是其他的人,无关痛痒,日长夜长。这是广大的平衡,无视人内心的小情小爱,情爱的重量对它来说太过渺小。

  4

  人事俱非。此境不在,此情已逝。一切皆破裂损坏。这是无常的威力。人生若没有痛苦、黑暗、损伤、秘密,其实是乏味的事情。

  5

  梦见海潮席卷岩石,不过离人一步之遥。梦见他骑车带我穿越无人而荒芜的空巷。

  6

  陌生读者寄来包裹,围巾,两盒澳门点心,一瓶橄榄油,一张影碟。这些物品散发出私人气息。

  抽时间独自看完影碟。W.E.。音乐和其中一位女主角艾比的表演强烈,其他不过尔尔。强烈的部分终究还是太强烈。注重情爱本身的平等,可窥见内心之不羁、压抑及用力的自我突破。人之畅快,应在于能够如此清晰地表达痛苦。

  女性导演依然偏爱俊美健壮而身份略低的男子。而他敞开衬衣手指夹香烟弹钢琴的样子,也确是洒落迷人。

  这个世间若说什么都是虚妄,脆弱无常的肉身和心灵,在能够温柔地拥抱、爱抚、慰藉、联接的一瞬间,即是击破空虚。以空击破空。

  Abel Korzeniowski的电影配曲。波兰人。Revolving Door,单曲循环整个夜晚。大提琴和钢琴。渐进和积累,控制和流动。打开落地窗,站在阳台上抽烟。乐曲在空旷的客厅回旋,幽幽震荡到耳边。

  7

  看完一本书,即使觉得好,日后也常常想不起其中句子,也不会使用或摆弄。也许阅读它,如同喝下的一杯清水,不过是维持日常生存。

  自助,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是一种任务。生命的明暗对半要坦然承担,尽量消解疑惑。人尝试了很多道路,试图解决生命问题,走走不通,又另寻出路。来回兜转,发自一种强大的能量。

  阅读一个人的书,如同看到他的疑问,他曾尝试过的种种轨道。对创作者来说,个体的困惑,探索,自相矛盾,进退两难,却不顺服地探究。这是一种坚强。

  基于时代在消费和体验上普遍的浮躁惰性的心态,不管是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人都只能在其中各取所需。作品本身无可能呈现均衡完美,总是存在局限和纰漏。但其中重要的是,在隔膜和缺陷之中,人是否发出属于自己的真诚敏锐的声音。并终究有些他人,能穿透这些形式,听到这声音。

  8

  年轻时颓废流于形式,浮浅而无由,实质不过是一种妄想。妄想会被时间解决。成年后它是有过经验和实践的疑问,深陷冰冷的泥浆。除了用力寻求挣脱没有回转余地。

  成年人的恐慌。我们经历和思考了很多,却依然如同年轻时没有找到答案和出路。或者说,仍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最终答案和出路。

  夜晚看到月亮熠熠生辉。很想与一人飞速驱车开到夜色中的深山,在树木葱茏的某处山腰停下,站在崖边,一起凝望山岗映衬中的明月。听着万籁俱寂,偶尔昆虫啼鸣,于北方萧瑟寒意中,彼此分享一支烟。再驱车离开回到人世。事实上,大部分美好的时刻,我们无人分享,无人对照。

  只是决定穿上球鞋,独自去花园里散步。

  所谓的表达,从明中剥离出暗,从暗中照见到明。从美中体恤到恶,从恶中萃取出美。从无衍生出“有”,再从有回省到“无”。(表达的最终目标也许是浑然一体,失去对立界限。)

  有时我想,一个开悟的人是否最终将消解一切表达。不立文字,不做著述。内在的感悟一定无法表达。但若不表达,如何给予。他所可以被这个世间吸收的,只能是他人可以理解的部分。但若对方无法承当,则只是自己的循环。但独立的循环也许已是一种单纯牢固的真相。

  当人做出表达,不应对此产生怀疑。这是坚定。

  9

  空气里秋天的气味。清冷,凛冽。大理,稻城,拉萨……那些在秋天抵达的地点,隐藏在内心的包裹里。重新轮回的秋天,想去破落古都,目证对照它旧时繁华。这也是需要在小说里处理的一处重要素材。

  计划过但还未实践的一条路线,是花一个月时间浏览山西,看完它残存的老建筑。穿过陕西四川进入云南。从丽江到西双版纳。最后抵达曼谷海边。搭乘当地交通工具,搜寻偏远古老的村镇、石窟、山岭、湖泊、少数民族聚集地。在路上补充衣物和食物。投宿当地人家、寺庙、旅馆。踏出地图上一条完美纵线。

  每个人心中应不时更新一条计划行走的路线。如同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以时间和心念灌溉,逐渐形成果实。开端不过是略做准备买好一张启程票。

  某些旅程是注定的任务,它会在严格的时间和心境下发生。坐长途火车,深夜住进偏僻旅馆,在灯光昏暗的小餐厅吃饭,山道上徒步,摇晃炙热的车厢中眺望异乡平原和山峦。每一段旅途。出发,跋涉,抵达,回归。最终所向并非为了抵达某处,是洞晓和获取一个新的自己。这是远行的意义。

  在花园里栽种的迷迭香,薰衣草,茉莉,九里香,米兰,金银花,佛手,桂花。全都是有芳香的花草。没有香气的花草不具备质感。

  这个季节,令人入迷的是风中拂面的桂花袭人芳香,凉夜挑灯阅读后的倦极入睡,以及心中隐隐约约的几分思绪。秋天临至,一切恰如其分。

  10

  瑜伽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做到你此刻的极限。极限其实可以不停拓展,前提是当下要做出尝试。瑜伽的暗示,人需要稳定,尽力,专注,坚韧,对自己激发的每一刻力量做出感应和转化。并于内在得到自我平衡的源泉。

  11

  无论男女,我较喜欢那种心绪安静而说话准确的人。通常人语言拖沓,逻辑不清,是因为交流的背景中隐藏太多的借口、谎言、禁锢、虚荣。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以及要什么的人,可以简洁而坦白地应对外界。他们是鞘中之剑,并不故意露出锋芒,却能在瞬间断除自己与他人的瓜葛藤盘。

  读经,散步。发出和收到寥寥几条短信。

  京都,一座停止前行的古都。准备把《春宴》最后一章的重要场景安排在此。一次暗夜中的告别。小餐厅里的酒醉,雨水,夜行,陈旧店铺,夜色中的寺庙。两个各藏历史却无法倾吐完尽的陌生人。萍水相逢,不告而别。

  古都的命运只能以停滞的方式存在。那一年,我和 G 一起在京都,她对我说,这个城市如同死了一般。夜色中的窄巷灯笼明灭,建筑低矮陈旧。而我在所有的古都中觉得身心适得其所。

  尺八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唐朝兴盛,宋朝式微。大多由和尚吹奏。后来日本过来的和尚学了去,流传至今。样式比箫简单,音调显萧瑟,一些古老曲谱回转极为冲淡低敛。这样的乐器,适合在月色皎洁的杏花树下吹奏。或蹲踞在院落高台屋顶上,对着山河天地抒发内心幽情。但它仍显得男性化和宗教化。音色并不做悦耳之用,用以调心为佳。

  在小说中写入尺八,写入一座湮灭的古都。我意识到正在书写的是一本属性极为封闭的小说,如同独自出发的暗夜的冒险。自在电脑屏幕上打出第一行字开始,它如同一处从深处掘起的源泉,汩汩喷出记忆、思虑、幻想、观省,兀自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脱稿出版之后,它脱离我的身心。对读者来说,他们所接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

  这意味着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全然的成品,而不可能用个人判断去改变它、定论它。这个成品,或者全力接受下它,或者觉得无用无聊而丢弃它。这跟恋爱的关系是一致的。在一段关系中我们无法影响和改变任何人。正确的关系只能来自一个对等的对方。

  12

  饭桌边听人闲聊周作人,说且不论外界如何动荡,有些人即便想故意自伤,最终也无损于一生的作品。昨日观赏周在三十年代的手稿原迹,往昔书墨间温润冲淡之气回转。果然已是逝去的时代。

  “煮豆微撒以盐而给人吃之,岂必要索厚偿,来生以百豆报我,但只愿有此微末情分,相见时好生看待,不至伥伥来去耳。”此话如此温润而后退,可涵盖各种立场。让人心生欣赏。

  13

  写作疲累时,在网上看一些真实的故事和报道,聊以放松。浏览这些事件的始终,人的内心所展示的形形色色的动机,试图寻找一种事物的普遍规律。(这似乎应是写作者收集和整理素材的工具之一。)但若以微距观察恶,种种起源,不过依然是内心的无明和贫乏。没有优美、慷慨、清洁、尊严。没有平衡,没有超越。

  爱之中需要存在怜悯。它本是海中的船,摇晃颠簸,朝不保夕。有了怜悯,才可以成为海中倒映的云影,与大海各不相关,又融为一体。有了怜悯,爱将处于整体性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之中。人与人之间,才不会轻易而盲目地分离。

  在关系中互起争执或试图伤害自己,吃药,自残,种种方式,未必都是因对方而起,而是以此为镜子,清楚看见不够爱自己。无法自爱,不能给予出爱,无法得到爱。这种被强迫映照出来的匮乏和缺失,是伤害的最大动力。

  感情虚无,世事无常,谁又能是拯救。除了相信自己,爱自己,充盈自己,完整自己,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可以实现人对感情模式的纠正。

  情感的艰难,不在于不爱或无爱。而是爱着一个人,但已洞悉自己与对方的全部疾病,必须以后退和离开来根治。那些美好的充沛的能量,被迫强行自控。(人如何在爱着的时候,强迫自己收回爱,不再爱。这是最深刻的煎熬。)因此,在还能够全身心给予的时候,当这给予还能够流动的时候,尽量地给,完全地给。这也是让生命顺其自然活泼舒展并最终无所怨诟的最好方式。

  14

  没有比真情实意更美好的东西。也没有比无需索之心的付出更为愉悦的行为。单纯的分享和给予。把美递送给他,而不是托付给他。

  我们对他人的慈悲,最终无非是给予每一个在身边出现过的人。给予他们些许的快乐,些许的真实和安宁。有所帮助,而不给予损伤。无论他是谁。无论他出现多久。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弥尔顿的诗歌 谢谢自己够勇敢 你是最好的自己 陌上花开 沙与沫 园丁集 新月集 窗里窗外 霜冷长河 送你一颗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