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7章 曼陀罗03

  关于颜色

  我们能生长在一个颜色缤纷的环境是值得感恩的,因为许多人没有这样的因缘;我们张开眼睛就能分辨颜色是值得感恩的,因为许多人没有这样的机会。

  在报纸杂志上,我们时常会看到关于颜色的研究,譬如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用什么颜色的餐具,乃至开什么颜色的汽车,都可以追索到我们的性格与个性。

  很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花许多时间来研究、分析,以便让大家按图索骥,来回看自己的性格。

  几天前,我看到了一个社会学教授从人使用的汽车颜色来推定人的个性,结论大致是这样的:

  红色——最善于处理危机或压力,因你充满活力,人们都乐于与你为伍。

  黑色——你绝不会被生活困境打倒,因为自信和勇气是你的两大特质。白色——你务实而真诚,面对压力仍能泰然处之,永远对未来抱乐观

  的态度。黄色——你个性温馨开放,乐于助人,精神永远保持在活泼的状态。蓝色——你天生乐于助人,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绿色——你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开放,而能容纳别人的意见。银色或金灰色——你是天生的领袖,为自己设定极高的价值观。金色、棕色、铜色——你热爱美好事物,对所用的物品只要经济能力许可,一定使用上品。混合色——你能兼顾事物的正反两面,当人们有争论时,常常征询你的意见。

  我每次读到这样的“研究报告”,都忍不住失笑,因为不管我们选用的是什么颜色的车子,都会觉得这个研究有理,因为人都喜欢被赞美,那些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至少很了解这一点,所以不管你喜爱什么颜色,你都是没有缺点的。

  其次,使我失笑的原因是,现代人都太忙碌了,他们不希望多费脑筋,而是渴望一些简单的答案,学者们用许多时间、精神做复杂的研究,却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大家忘记了,这些答案根本就明白地摆在眼前,不需要绕着迷宫来寻找。

  最后,我们也看见了,颜色与颜色之间虽是那么不同,但是它通向的结论是很接近的。这使我们思考到更重要的问题,人可以同时喜欢各种不同的颜色,或者说人的身心里本来就有很多的颜色。

  依照佛教的说法,这个宇宙有多少颜色,在我们的身心里就有多少颜色,而我们所选择的颜色则是我们性格的一部分展现。《心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这个道理,此处的“空”不是“虚无”,而是身心的“空性”,色自然也不只是颜色,而是一切形相的显现。

  我们自知自己喜欢的颜色,甚至分析出这些颜色与性格的关联,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颜色的执著,去突破它,找到与“形色”相应的那个“空性”,使我们有一种清明的对应。

  我们能生长在一个颜色缤纷的环境是值得感恩的,因为许多人没有这样的因缘;我们张开眼睛就能分辨颜色是值得感恩的,因为许多人没有这样的机会。

  所以,我们不要只去找外面的形色,也要张开内在的眼睛,看清自己;我们也不只要张开眼睛观察世间的真相,更要在闭着眼睛时,能探索宇宙的一切智慧。

  不管我喜欢什么颜色,让我富于想象与创造力,热爱美好事物,为自己设定极高的价值观。

  让我充满活力、乐于助人、务实而真诚、自信而有勇气,永远抱着乐观的态度。让我温馨开放,能容纳别人的意见,面对压力时泰然处之,能兼顾事物正反两面的思考。让我热爱这个世界,关怀这世界的每一众生!让我充满感恩,努力向上,使一切众生一切世界都成为上品!

  当我们在片刻安乐的时候,可以走来走去,要吃就吃、要睡就睡,聊天、喝茶、逛街,这都是应该感恩的大福报,我们闭起眼睛想想悲苦的众生吧!如果我们不幸遭逢到苦难,就想想那些比我们更苦难的众生吧!

  一晌安乐

  前一阵子在点烛供佛的时候,不小心泼倒了烛油,半个右手掌被烛油所覆盖,热疼难当,赶紧跑去找医生敷药、打消炎针、破伤风针,经过一个多月,伤口虽然痊愈,却撕去了右掌一半的皮肤,呈褐黑色一片,医生说:“这皮肤不可能再复原了,将就着用了。”

  于是每次工作时,我就会看见自己黑了一半的手掌,心里颇有感触,想到从前我常常对人说“四大皆空,五蕴无我”,切不要执著于身体的感受;我也常对人说病是好的、痛是好的,都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甚至我也常对人夸口说要随时有舍身的准备,何必在乎身心小小的痛楚呢?

  但是当我自己被灼伤的时候,那种痛彻心扉、深入骨髓的感受,却使我觉得身体这个“假合”是如此真实,理论上是四大皆空,实际上则难以达到那样的境界。到了晚上更是灼烫难忍,一个手掌肿得像拳套一样,而且要摆定一处,稍微一动则如万针齐刺,痛得流泪。病痛固然是消业的方法,可是众生在病痛中挣扎折磨确是无可如何的事呀!

  每次我夜里因手痛睡不着觉,爬起来吃止痛剂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定力薄脆而感到惭愧,但是也想到人间之苦难有许多大于手掌的灼伤,那些受苦众生不知如何度过种种折磨?这样想时,使我坐在长夜的窗口,看着明媚的星星,心里却有着沉重的背负。

  为了锻炼自己的定力,手痛的那一段时间,我仍然继续写稿工作,用左手捉稳右手腕,一笔一划慢慢刻写,每一个字都痛彻心扉。这使我想到女作家杏林子的写作,从前听她谈到写作的艰难,无法体验她的毅力与勇气,最近才稍稍体会到。当满头大汗、疼痛地工作后,我就想到更多没有手、无法工作的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还能工作、还能做一些对人群有益的事,是值得感恩和庆幸的。

  手受伤的一个多月,使我知道,一切对菩提与超越的理论,我们都很容易懂,可是在接受考验时还能有超越的心,还能充满柔软的智慧与深沉的定力是多么不易,这需要有一个坚实的力量,这力量是由实践与修行来的。

  最近读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里面有好几章谈到他受“汤厄”时的反省和感受。所谓“汤厄”,是有一次莲池大师沐浴时,失足跌人沸水中,两脚从脚掌到臀部全被烫伤,躺在床上疗治了两个多月才好,情境比我严重得多,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段:

  虽备历诸苦,而于苦中照见平日过咎,生大惭愧、发菩提心。盖平日四大无恙,行坐随意、眠起随意、饮食随意、谈笑随意,不知其为人天大福也。安享此福,无复思念六道众生;且我此一晌安乐时,地狱众生,挫、烧、舂、磨者,不知经几许苦矣!饿鬼众生,饮铜食血者,不知经几许苦矣!畜生众生,衔铁负鞍、刀割鼎烹者,不知经几许苦矣!纵得为人,而饿寒逼迫,服役疲劳者、疾病缠绵者、眷属分离者、刑罚责治者、牢狱监禁者、征输困乏者、水溺火焚而死者、蛇螫虎啮而死者、含冤负枉而死者,其苦亦不知几许?而我弗知也。自今以后,得一饷安乐,即当念大道苦恼众生,摄心正意,愿早成道果,普济含识,俾齐生净土,得不退转,刹那自肆,何以上报佛恩而下酬檀信也?励之哉!

  当我们在片刻安乐的时候,可以走来走去,要吃就吃、要睡就睡,聊天、喝茶、逛街,这都是应该感恩的大福报,我们闭起眼睛想想悲苦的众生吧!如果我们不幸遭逢到苦难,就想想那些比我们更苦难的众生吧!

  静心一想,要有更大的惭愧,更深的菩提心,才能朗然独醒,做大丈夫的事业!

  对付鬼有什么方法呢?就是清静、开心罢了。我们心里的鬼不断地在和我们捉迷藏,一般人总是隐藏他,修行人的不同,就是显露他、捉住他、改变他,一直到他清净为止。

  与鬼捉迷藏

  “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有趣的梦,梦见我捉住了一个鬼!”孩子早晨起床洗脸的时候,这样告诉我。“鬼?”我怔了一下,六岁的孩子就知道有鬼,出乎我的预料。“是呀!一个鬼!我捉住他了。”孩子斩钉截铁地说。“鬼长什么样子?”我问。“鬼长得和人一样呀!”孩子说。“那么,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个鬼呢?”“因为他走路时躲躲藏藏,专选黑暗的角落走,眉头皱成一团,很不开心的样子。他都不笑的,而且都用白眼看人,我在路上走,看到所有的人都很开心,只有他的脸皱着,我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鬼了。”孩子说。

  原来他心里的鬼是这样,想想也颇有道理,我就问:“那你为什么要捉他呢?又用什么方法抓他呢?”

  “我想,做鬼是很苦的,希望捉住他告诉他不要做鬼了。而且,我想,捉鬼是不容易的,一定要用鬼的方法才行,我就跑去对那个鬼说:‘喂!我们来玩捉迷藏好不好?轮流做鬼。’他答应了,他先做鬼,我被捉住了,换我做鬼,我捉住他,就对他说:‘别做鬼了吧!每天绷着脸多无聊。’他大概觉得做鬼没意思,就说好!”

  孩子天真地说着故事,我听得竟然入神了,说:“他真的就不做鬼了吗?如果能不做鬼就可以不做,那就太好了。”

  “哪里有这么简单,我在梦里想,要怎么来改变这个鬼呢?我把他带到寺庙里,叫他在清净的地方消消鬼气,然后我教他念‘嗡嘛呢呗咪吽’,我对他说:‘你早上就做这个好了。’然后坐在对面看他念,然后,我对他笑起来,一直笑一直笑……”

  “那鬼很奇怪,他从来没笑过,问我:‘这哈哈哈听了真好!要怎么哈哈哈?’我听了很同情他,我说:‘你要是从前开开心心,现在也不会变鬼了。’我就教他笑,他开始的时候笑得很丑、不自然,渐渐就笑得好看了,到最后比他原来好看一百倍,脸也红了,眉头开了,胸部也挺起来了,眼睛很亮很亮了。我说:‘你已经变成人了呀!人就是这样,开心欢

  喜,多好!’鬼高兴得不得了,他叫我给他取个名字,我说:‘我就叫你开心好了!’一说完,他就不见了,我也醒了。”

  这是今天早上,我的孩子对我说的一个梦,我听了引起一连串的思考,想到在人间里,如果一个人终日不悦,白眼看人,总是走在黑暗的路上,他就可以说是人间的鬼,至少是心里有鬼了。若以孩子的标准来评定,我们走在路上看到的人,至少有一半应列入鬼界,因为开心的人愈来愈少见了。

  对付鬼有什么方法呢?就是清静、开心罢了。我们心里的鬼不断地在和我们捉迷藏,一般人总是隐藏他,修行人的不同,就是显露他、捉住他、改变他,一直到他清净为止。

  佛经里说:

  善护于身口,及意一切业。惭愧而自防,是名善守护。

  身口意三业的清净,是说身中无恶行之鬼、口中无恶言之鬼、意中无黑暗之鬼,使身口意清白明朗,就好像黑夜里的满月一样。佛陀在《杂阿含经》里说:“善男子譬如月,譬如明月净分光明,色泽日夜增明,及至月满,一切圆净。”“譬如月无垢,周行于虚空;一切诸星中,其光最盛明。”所以,我们不要怕黑,鬼就像黑暗里的影子,只要我们往光明之地走去,影子便会暴露出来,在日正当中的时候,影子就在脚下了!

  天心月圆

  一个人步入中年,就和月到中秋一样,可以分外明亮,我们则要学习觉悟,看看自己的明月,若不能如此,在仰观明月之时,也会留下一丝遗憾吧!

  弘一法师李叔同在临终前给他的至友夏丏尊写了一封遗书:

  丐尊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迁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

  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这两偈后来成为弘一大师的名偈,相信也能传诸久远。赵朴初居士后来写了一首诗纪念弘一: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我最喜欢弘一遗偈中的两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觉得它最能代表中国出家人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法性的境界,那样的光明、清净、无远弗届。

  中国禅僧把月亮当做是自性的一种显现,是非常特别的传统,这传统可以远溯到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说的话:“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明朝的瞿汝稷曾经编录了六百五十则禅门宗匠的历略及机缘语句,合为一部大书《指月录》,又名为《水月斋指月录》。这是为了使学禅的人参究古师大德的圣言圣业而得到开启,故“以手指月”,以指譬教,以月譬法。

  “指月”是中国禅重要的概念,到后来甚至是顿悟禅的别称,因为手指一出,明月在眼,其中没有“渐”的过程,当别人指月给我们看,我们不会先看近处的楼台、较远的山峦,再看见月,而是直接看到天心中的明月,这是“心眼同时”的境界。禅宗另一部重要典籍《碧岩录》曾经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无风起浪,指头有眼。”很能表现出一个指头伸出的那种明月显现的情景。

  指月的概念也影响到宋明理学,像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例如王阳明写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都颇有禅宗的味道,宋朝的雷庵正受在《嘉泰普灯录》中写了两句禅偈: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这也是名偈,是直指性无所不在、无处不应,江水虽然有别,江中之月无差。这也可以让我们看出为什么古人以月为法性的缘由,月亮有光明、清净、温柔、平等、广大、遍照、无私、永恒、空远等等的特质,我们常常观月,就容易知道佛经中说的“真如”、“实相”、“妙有”、“如如”、“无相”、“毕竟空”、“柔软心”等名相的真义。

  另外,月亮指的也是一种实证经验,那种经验犹如《楞严经》中说的“身心皎然,快得无碍”、“其心豁然,得大无碍”、“性觉真空,空性圆明”、“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我们以明朝的憨山大师和民国的虚云老和尚为例,在《憨山大师梦游集》中记载他“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虚云和尚年谱》则记载虚云开悟的情况:“一夕,夜放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彻。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厕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后来他被开水烫到,茶杯打破,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这“虚空粉碎”、“内外洞彻”的情况,很能让我们想到月光的遍照。写这种境界,最有名的是寒山子的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禅师的诗直截了当、出语天然,不可与一般诗人同观。在《指月录》里,光是有关月亮的诗就超过百首,我们在此选录几首来品味:

  雪窦禅师:

  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真净禅师:

  崇觉禅师:

  保宁禅师:

  真如禅师:

  智策禅师:

  杖林山下竹筋鞭,水在深溪月在天。良马不知何处去,阿难依旧世尊前。

  恼恼牛栏昨夜开,岭头人唤不归来。烦君道与西江月,莫照孤灯冷处灰。

  秋夜霜天月正明,仰观星象约三更。一条大路平如掌,归去何妨彻晓行。

  昨夜三更,风雷忽作。云散长空,前溪月落。

  四大既分飞,烟云任意归。

  绍悟禅师:

  帆衍禅师:

  翁敬禅师:

  明星禅师:

  秋天霜夜月,万里转光辉。

  一重山尽一重山,坐断孤峰仔细看。雾卷云收山岳静,楚天空阔一轮寒。

  金鸭香销更漏深,沉沉玉殿紫苔生。高空有月千门照,大道无人独自行。

  问处分明答处端,当机觌面不相谩。死生生死元无际,月上青山玉一团。

  明月落波心,白云横岭上。

  欲识本来机,铁牛吞大象。

  禅师所颂的月亮与一般诗歌有很大的不同,是以天上之月喻心上之月,因此我们在读这些“咏月偈”时,除了欣赏诗句诗意之外,也应该“参一参”其中的禅意,看看在自心里,虚空粉碎、碧如琉璃是怎样的一副光景!

  在中秋时分,想起禅师的“指月”,回头一观,我们实在应该学习月亮的平等、无私、温柔、清净、广大,与可亲的品质。而一个人步入中年,就和月到中秋一样,可以分外明亮,我们则要学习觉悟,看看自己的明月,若不能如此,在仰观明月之时,也会留下一丝遗憾吧!

  一个人的出家是具有多么大的决心与舍离,特别是弘一法师修行南山律宗,在戒律上是最严谨的。

  弘一遗事

  最近在香港书店找到一些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新资料,才知道弘一法师有很多后代还留在大陆,包括他的儿子李端,孙女李莉娟、李淑娟,还有侄孙、侄孙女等。

  读了他的儿子和孙女怀念记述弘一法师的文章,心中感触颇多,弘一是近代高僧,为后人景仰,与他持戒的精严、石破天惊的修行很有关系,可是在这修行的背后是充满了牺牲与决心的。

  弘一法师的儿子李端,今年已经八十六岁,他在一九〇四年出生。弘一是在一九〇五年赴日留学,一九一〇年学成返回天津,只住了不到一年,就离家去江南,一九一八年出家。父子之间,一生中相聚尚未超过两年。

  在李端的回忆里有这样几段:

  “给我祖母发丧以后,先父即于当年东渡日本留学。一九一〇年学成后曾回津任教一年左右,再次南下上海,辗转苏、杭、浙、闽,一去三十年,至死也未归来。”

  “先父的出家为僧,给我母亲的刺激很大……先母病故以后,家中曾给已经出家为僧的我的先父去信服丧,但他没有回来。”

  弘一法师从天津南下,一直到出家、圆寂,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再与妻儿相见,其他亲人更不用说了。据李端的回忆,在这三十年中,弘一虽与二哥李桐冈保持书信往来,但只给俗家的妻儿写过两封信,第一封是刚出家时,给哥哥写信时的附书,第二封是为自己的孙子命名,李端有详细的记述(因为太宝贵了,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封信是先父出家后寄来的,当时我正在中学上学。信中说他已经出家当了和尚,让我们一家人也吃斋信佛,还嘱咐我们弟兄要用功读书,长大后在教育界做事。看到这封信,我们一家人都哭了。记得这封信的信笺是在白纸上印着一个和尚坐在那里的图案,线条为赭石色。”

  “我见到的第二封信,是我的九嫂王氏第二胎生了一个男孩以后(第一胎生的是女孩),我们向先父报告家中添丁的事,并求这位出家当了和尚的老人给孙子起个名字,以为吉祥长命。以后得到先父的回信,给他的孙子赐名‘曾慈’,有纪念我祖母王氏的深意。”

  弘一法师与妻儿的联系就是这样了,在他出家时并未告知家人,在他的年谱里记载,他留学日本归国时曾带一日本夫人回国,出家时托朋友资遣,“日姬求一见亦不得,绕房啼哭而去。”

  弘一法师哥哥的外孙女姚国秀,多年后曾特地从北京到杭州去找弘一,起初都无法见着,经过多次的乞求,有一位和尚出来接见她,对她说:“我就是李叔同,你回去吧!”

  从弘一法师的子孙记述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对父亲或祖父有一些怨气,可是反过来想,一个人的出家是具有多么大的决心与舍离,特别是弘一法师修行南山律宗,在戒律上是最严谨的。

  但他绝非无情之人,这一点从他留给后人的诗词文章歌谣中可以看出,在他出家后,每一年父母的冥诞他都写经回向以解脱尘缘,他留下的许多书写佛经,都是为父母而写的。他俗家妻子过世时,也曾计划返家,可是一九二一年春天正逢直奉战争,拖了几个月,后来就没有回津。据他在一九二二年给俗侄麟玉的信中曾说:“当来道业有成,或来北地与家人相聚也。”

  弘一在未出家时就是一代名士,出家后想来谒见的达官显要很多,他则一概不接见,有一次他的师父寂山长老带着温州道尹张宗祥来拜见,寂山长老持张的名片叫弘一去见,弘一甚至垂泪说:“师父慈悲,师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亦均抛弃,况朋友乎?”

  一代高僧的风范就从这里流露出来了,因此,这不是无情,而是至情!

  读弘一法师的新资料,最令人感叹的是,不论是他的家人、亲友、门生,原来都保存有许多他的书信、印石、文物,在“文革”期间几乎全部被斗、被抄、被毁,无一例外,能留下的资料已经很少很少了。

  李端现在手里有的弘一的纪念物,都是弘一在海外的友人学生回赠给他的,他在回忆文章的最后写道:“多年来我一直存有我们大家庭和先父母生前的很多照片,可惜在十年动乱中付之一炬了。”读到这里,令人浩叹!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乡关何处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命若琴弦 阿弥陀佛么么哒 谢谢自己够勇敢 吉檀迦利 陌上花开 三十六大 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海子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