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章 我国传统的差异心理思想

  差异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初,桑代克撰写的《教育心理学》就把个别差异作为其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一、几种主要的差异观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形成了几种较为完整的差异观,力求对个别差异的形成作出各自的解释。

  (一)气禀论

  气禀论主要从禀气的角度来考察个别差异的形成,认为人的个别差异是由一个人禀气的多寡、厚泊、刚柔、清浊、偏正等决定的。王充说:“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陈淳也明确肯定:“盖人之所以有万殊不齐,只缘气禀不同。”总之,在他们看来,人的智力和能力、气质和性格,乃至于人的品德等方面的差异,都是由禀气来决定的。气禀论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先天因素在个别差异形成中的作用,但它完全抹杀了后天因素对形成个别差异的影响,而把气禀看作是唯一的决定力量。这显然带有先验的性质。有人把气禀论说成是今之遗传决定论也是不对的,因为我国古代大多数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未能将气禀和遗传联系起来,只有极少数学者如朱熹、王廷相、王夫之等才朦胧地意识到气禀与遗传的关系。

  (二)习染论

  习染论主要是从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角度来考察个别差异的形成,认为人的个别差异是由习染来决定的。墨子、孟子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孟子则提出“性无善无不善”,它像“湍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他们两人都肯定,人性本来没有什么差异,只是由于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其个别差异才显示出来。孟子与荀子也可以说是两位习染论的主张者。总之,凡是主张个别差异与人的先天因素无关,或主张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先天因素都完全一样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可以说是习染论者。习染论的意义,在于它重视习染即环境和教育对形成个别差异的决定作用。它在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它忽视形成个别差异的先天因素,因而走上了与气禀论相反的另一极端。

  (三)性习论

  性习论主要是从性与习,亦即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个别差异的形成,认为人的个别差异是在先天因素(“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因素(“习”)的影响形成的。这一观点滥觞于《书·太甲上》的“习与性成”一语。孔子据此并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而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这表明,孔子既看到了人的先天因素的细微差异,也看到了后天因素在个别差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嗣后历代有不少学者继承并发展了性习论的观点,如王廷相既肯定“天赋相近”,又提出了“凡人之性成于习”的命题;且进一步指出,即使“父母兄弟之亲”,其心理的个别差异也不可能由遗传决定,只不过是“积习捻熟然耳”。王夫之认为,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时、位,因而在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并且提出了“性日生日成”说,认为人性是“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

  性习论克服了气禀论和习染论各自的片面性,较全面、辩证地考察了个别差异的形成问题。正因为如此,性习论就成为我国传统心理思想史上影响最大、学术价值最高、与现代科学心理学理论最接近的一种观点。

  二、关于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个别差异的认识与研究,可以追溯到孔子所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孔子考察了智力、能力、性格、志向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专长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孟子对个别差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段话的含义非常深刻:(1)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各不相同,个别差异具有普遍性;(2)心理的个别差异更加明显、更加突出;(3)个别差异是可以测量的。桓谭对个别差异的认识则具有更大的价值,他说:“凡人耳目所闻见,心意所知识,性情所好恶,利害所去就,亦皆同务焉。若材能有大小,智略有深浅,听明有暗照,质行有薄厚,亦则异度焉。”他不仅指出了人的心理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即所谓“同务”,而且还揭示了人的心理具有差别性。即所谓“异度”。总之,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学者看来,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无论是低等的动植物还是高等的人类,都存在着差异;差异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据此,他们得出了“天下之物”“直无一同者”、“天下之人心”“直无一同者”的结论。

  因材施教是以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为基础而提出的一条教育(包括教学)原则。它滥觞于孔子的教育实践。但孔子未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二程”和朱熹从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如二程说:“圣人教人,各因其材。”朱熹亦云:“圣贤施教人,各因其材。”后世通行的因材施教这一概念便导源于此。

  张载在总结自己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颇有价值的看法:第一,教育应当“尽人之材”。即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和顾及他们的接受能力。第二,教育学生既要考虑内容的“难易”,又要考虑学生才资的“美恶”。第三,教人要“当其可,乘其间”。“当其可”,意思是当学生在知识上、心理上达到了可以接受某一种或某一阶段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乘其间”,意思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上、心理上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因材施教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育原则。一般地说,作为教学原则的因材施教是以学生智力的个别差异为依据的。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其意即对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上应有不同的要求。后世很多学者都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和做法。

  一般地说,作为教育原则的因材施教是以学生性格的个别差异为依据的。如关于“闻斯行诸”的问题,冉求问时孔子回答说:“行之。”子路问时,他却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当时在场的公西华有些疑惑,便请问老师为什么同一问题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好勇过人,遇事莽撞,所以应当给他泼点冷水,让他及早打退堂鼓;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所以便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马上行动。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大设计 果壳中的宇宙 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 滚床单心理学 万物简史 跑步圣经 12星座恋爱宝典 物种起源 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 身体语言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