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9章 问题解决(1)

  一、问题和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

  所谓问题Problem),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例如,“用六根火柴搭出四个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等于一根火柴的长度,如何搭放”?这就是一个问题。对于什么是问题,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心理学家邓克尔曾认为,当有机体具有一个目标但并不知道怎样达到这一目标的时候,就产生了问题。梅耶也认为,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状态,而且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除两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同时梅耶指出,一个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givens),即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也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目标(goals),即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也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障碍(obstacles),即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在给定的条件和目标状态之间存有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二)问题的类型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各种各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迄今为止,比较普遍的分类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定义良好的问题和定义不良的问题。莱特曼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是否被明确界定将问题划分为:定义良好的问题和定义不良的问题两类。当给定的信息和要求达到的目标状态都很明确时,这种问题就是定义良好的问题。相反,给定的条件或目标没有清楚说明或对两者都没有规定的问题,就是定义不良的问题。一般说来,定义良好的问题较易解决;而定义不良的问题较难解决,解决这类问题往往需要创造性思维。

  第二种,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格里诺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将问题分成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三类。排列问题给出了所有的成分,要求问题的解决者以一定方式排列它们,通过排列来达到规定的目标状态;结构推导问题给出了几个条件,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隐含在这些条件中的结构形式,并用来解决问题;转换问题只给出了一个初始状态,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一系列产生目标状态的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使初始状态不断向目标状态转化,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三)问题解决及特点

  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如果说某种情境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存在障碍构成问题,问题解决就是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扫除障碍,从而将初始状态传换为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三个特点:

  第一,问题情境性。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用过去的手段和方法不能达到目标时令人感到不安的那种情形或状况,或者说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第二,目标指向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问题解决者克服障碍,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中间状态,以实现目标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总是指向目标。

  第三,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必须有认知成分的参与,依赖于一系列的心理运算即认知操作,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而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需要选择和运用一系列的算子(operator)克服障碍。

  (四)问题解决的类型

  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后者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展原有方法,形成新思路和步骤实现的。各种发明创造、技术革新都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典范。当然,常规性和创造性是相对的。有些问题,对一些人是常规性的,对另一些人却是创造性的。一个新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新发现,而对教师来说却往往并非如此。

  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倾向于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一)发现问题

  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只有在被发现的时候,才能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有的问题较为明显,容易被发现;有的问题则比较隐蔽,不易被人发现。有人善于提出问题,有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研究表明,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必须发现问题的存在。

  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主体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接触面越广,就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与他们活动的积极性有关。二是主体的求知欲望。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不满足于对事物的一般了解,喜欢刨根问底,常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都是典型例子。三是主体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愈丰富,视野就愈开阔,就愈容易发现问题。

  (二)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就是认清问题的关键。只有认清问题的关键,思维活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条不紊地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

  要明确问题,就必须分析问题。任何问题都包括要求和条件两个方面,这是问题构成的最普遍的形式。要求是指问题解决要达到的目标,条件是指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能利用的因素和必须接受的限制。分析问题就是要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如果对问题的要求和条件理解得不正确,解决问题思维活动就会误入歧途。

  (三)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学生提出的解题设想,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医生选定的治疗方案,在正式实施之前都具有假设的性质。

  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没有假设问题就无法解决,提出假设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般而言,对同一个问题,个体往往会提出多种假设,这就需要进行选择。以确定最佳方案。最佳方案的产生不在于假设的数量,而在于假设的合理性即假设的质量。不过,质量和数量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良好的假设常常是从众多的假设中挑选出来的,所以思路开阔、能够提出多种假设的人,一般是善于解决问题的。

  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就越能提出众多的合理性假设。二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

  (四)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检验,通过推论,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合理的假设,选择最佳的假设,这是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最常用的检验方法。当然,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是要由直接检验的结果来证明的。

  问题解决的上述阶段,在解决简单问题的时候可能并不明显,往往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就明确了问题,在提出假设的时候就进行了推论性检验。但是,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特别是解决创造性问题时,它们是明显存在的。不过,它们的出现不是简单的、线式的,而是反复的、交错的,并可能会出现多次的反复循环。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一般而言,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反之,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会增大解决问题的困难。

  (二)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在一个错误的问题空间搜索,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例如,“用六根火柴搭出四个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等于一根火柴的长度,如何搭放”?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如果在平面内建立问题表征,则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如果在立体空间建立问题表征,则会很快解决问题。

  (三)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只熊从p点出发,向南走一里,然后转向东走一里,再转向北走一里便回到了它出发时的p点。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知识,你不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会感到这个问题很荒谬。但是,如果你具备了必要的有关知识,你就会感到这个问题是合理的,而且会认定p点是北极的顶点,这只熊是白色的。这些知识是:地球是圆的;在北极的顶点上向南走一里、转向东走一里、再左转向北走一里便可以回到原出发地;北极的熊是白色的,而南极则不是。必要的知识经验,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研究表明,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心理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心理定势就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

  (五)功能固着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_说天_堂

同类推荐 万物简史 12星座恋爱宝典 身体语言密码 轻断食 魔鬼搭讪学 滚床单心理学 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 时间简史 果壳中的宇宙 浪潮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