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作品集
路内,1973年生,任职于上海市作家协会。2007年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而受到关注,至2013年,发表于《收获》和《人民文学》共五部长篇小说(收获2007.6、2008春夏长篇专号、2011.3,人民文学2012.7、2013.10)。2014年以《天使坠落在哪里》为最终篇完成70万字的“追随三部曲”
路内老家是苏州,用他的话说,离苏童笔下的香椿街就一个街区,这难道就是他与文学的最早渊源?《少年巴比伦》和《追随她的旅程》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戴城”的江南小城,路内说,戴城其实就是缩小版的苏州。在这两部小说里,主角是一位名叫路小路的少年,技校毕业,在化工厂修水泵,和老阿姨调情,在学校里做混混……而这些大都是路内本人在1990年代初的生活轨迹。中国作家有写大学的,有写高中的,路内算是为技校生正了言。《少年巴比伦》里路小路没办法博得同年龄女孩的青睐,却是工厂老阿姨保护的对象,路内说这是真的,在工厂里老阿姨对他很好;《追随她的旅程》里路小路的铁哥们叫杨一,里面关于杨一的一大堆糗事,原来大都是路内好兄弟的故事,据说真实的杨一同学是全上海最穷的IT公司CEO,如果要做签售,倒是可以把真实版杨一拉来捧场。
路内曾半开玩笑地说,他可能是中国年轻一代作家里学历最低的一位——技校,接着是水泵修理工——其实只会拧螺丝,然后又跑到重庆看仓库,后来在苏州干起了广告,一路又跑到了上海。身份不停转变,只是没有中断过写作。有朋友劝他,既然已经写了两部小说,就专心在家写小说发财吧。路内说,要是靠写小说吃饭,早就饿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至少让自己生活安稳。从单纯的财务盈利报表看,写作是负收益。路内开玩笑地说,出小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能不让出版社朋友亏就行”。首印1.5万册的《少年巴比伦》现在还滞销着,这成了他出版人有点头疼的事情,只希望《追随她的旅程》能补偿一下。《少年巴比伦》和《追随她的旅程》写的是路内的青葱岁月,而手头上计划写的另一部小说却是悬疑惊悚题材,他可能不再用长篇为“路小路”立传了。
从苏州定居到上海的路内,是某广告公司的内容总监,业余写小说。2007年的《收获》在半年内连续发了《少年巴比伦》和《追随她的旅程》两部长篇,单行本的《少年巴比伦》还在滞销着,刚刚上市的《追随她的旅程》则令路内期待很大。最近因为家里添了小宝宝,被吵得不行的路内只好把写作地点搬到了办公室。
读路内的小说,总给人一种错觉,感觉90年代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年代,那个时代格局下的小城市的生存状态,竟然不可思议的具有一种普遍性。而青春期的无望、闭塞、疯狂其实也并不是小城市的街头混混才有的。
记得《追随》的结尾,路内讲“人就是这种德行,没准前辈子是个暴徒,然后下辈子学着做个小资。二十世纪就要过去了,而这个世纪关我屁事。”这样的结尾在整部小说的紧张之后,是显得比较放松的。看来青春或者青春写作也总是这样一回事。在青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人死了,一些人离开了,一些人沉沦了,一些人发达了。而发达的人,发达成了小资,于是做出《追随》这种东西,其中融合着“因已远逝,无从返还,多少会生出逝者已矣的忧郁”的武断情绪。并且这种情绪对照当下现实的猥琐,到反而显得青春的酣畅淋漓。
在《少年巴比伦》之前,路内只是写写“撞鬼启示录”这类恐怖小说的报纸专栏。唯一的长篇写作经历或许是20多岁时写过的那10万字,只不过那些带着青春的冲动文字在一次搬家之后便遍寻不着,只留下“稿纸像草纸乱飞”的印象和中指磨出的厚厚书茧。而2006年应出版人要求写的畅销书,写到后来就变成了刊载《收获》上的《少年巴比伦》。与同为出生于70年代的作家相比,路内34岁才发表第一部长篇似乎晚了一些。半年后,他又在《收获》增刊发表了《追随她的旅程》。
按评论家的说法,《少年巴比伦》的“叙事速度像青春一样富有生命的节律,同时还有一种青春般的透彻——忧伤,但不残酷,更不绝望”。而新作《追随她的旅程》 ,同样书写着戴城青年路小路的青春成长,文字却比前一部成熟了不少:“我也说不清这是不是自传,小说里很多地方是编派的,也有耳闻目睹的,也有亲身经历的。有些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安在别人头上,有些反之。”这些文字对应着少年路内的成长,而少年路内的成长造就了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