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吉布森作品集
作者简介[+展开]
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1948年3月17日生于美国南卡州康威(Conway,South Carolina),美国作家,主要写作科幻小说 ,是科幻文学的创派宗师与代表人物。居住在加拿大,被称作赛博朋克运动之父(赛博朋克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子类)。18岁随母移民加拿大多伦多市,于1972年偕妻子迁居温哥华市,育有二名子女。
1984 年,於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攻读英国文学学位时,Gibson完成了处女作《Neuromancer》(神经浪游者)。虽然当年的Gibson 完全不懂电脑,更连不上网路,但这本在传统打字机上一字一句所敲出的《Neuromancer》,却将科幻文学正式带进了「电子时代」
。
《Neuromancer》甫推出即造成一片轰动,并一举同时夺下1984年英语科幻文学界的三大主要奖项:「雨果奖」(Hugo Award)、「星云奖」(Nebula Award)与「菲利普 狄克奖」(Philip K. Dick Award),此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Neuromancer》在1984年的成功,连带地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赛博朋克」的全新科幻文类。而《Neuromancer》这部作品,也实至名归地在这种次文化当中,取得了圣经般不可动摇的地位。
Gibson 对於创造有关「塞伯空间」(Cyberspace)的次文化与想像有著绝对的贡献。早在大多数的人们都还对网际网路(Internet)与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VR)感到陌生的时候,他就已对这类新科技所可能为世界带来的变革与冲击,擘画出相当具体的图像.
延续《Neuromancer》独有的世界观,Gibson接著又在1986年写下《Count Zero》(读数归零)与1988年的《Mona Lisa Overdrive》(蒙娜丽莎加数档)两部续作,完整的「蔓生都会三部曲」(Sprawl Trilogy)於焉诞生,被誉为「塞伯朋客」最脍炙人口的史诗作品。
接著,他继续在1993年完成缔造销售记录的新骇客史诗「旧金山三部曲」(San Francisco Trilogy)。包括:《Virtual Light》(虚拟之光)、1996年《Idoru》(伊朵儿,台湾省已经出版中译本)与1999 年《All Tomorrow's Parties》(明日之星)等三部小说。
William Gibson其馀零星作品曾在1986年收录为短篇精选辑《Burning Chrome》(整垮珂萝米)。精彩短篇〈Johnny Mnemonic〉与〈New Rose Hotel〉也分别於1995年及1999年改拍成电影。《Johnny Mnemonic》由基努李维主演,此间上映名称为《捍卫机密》;而《New Rose Hotel》亦由名演员克里斯多夫华肯担纲,可惜台湾观众无缘得见。
除独力创作外,Gibson也在1991年,与「塞伯朋客」另一名大师Bruce Sterling合写过一本关於「架空历史」(Alternate History)的科幻小说《The Difference Engine》(差分机)。根植於一套看似荒诞的简单假设,这部小说假造了一个特殊的错列世界与一段子虚历史:Gibson与 Sterling假设「在後维多利亚时期,蒸汽为动力的机械电脑就被证实为可行的话……」,从此开展一段似虚似实的精彩故事。
这部新型态小说深受到各方的肯定与欢迎。为与两人原先所专长的「电驭叛客」有所区隔,甚至有人将这仅此一本的小说另辟称为「蒸汽庞克」(Steampunk)的特殊文类范畴。两位另类科幻大师「创造世界」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