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1章 草履虫时代的终止(3)

  曾国藩的答复是:“不给,一文也不给。”所有的银子都送到了曾国荃的雨花台大营,却仍然不够吃。得饷项之少,为历年来所无。幕僚赵烈文写信给朋友说:“曾国荃大营,有点要完蛋的意思,你看他根本没银子给士兵发饷,薪饷只支付了百分之四十。”此犹罢了,最惨的是粮食不够吃,攻城的士兵,顿顿都是清汤见底的稀粥——湘军未能攀爬上天京城墙,跟饥饿有相当大的关系,饿得太惨,真的爬不上去。

  就因为曾国藩不管左宗棠死活,左宗棠很伤心,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从此不睬一根筋。”两人交恶,自此而起。

  但并非每个人都像曾国藩、左宗棠这般艰难,也有日子过得光鲜的。比如说往援上海的李鸿章,现在米油肥足,银两不缺,上海城那富庶的膏脂,养得淮兵个个膘肥体壮。于是曾国藩就向弟子求援,让李鸿章给点粮食。

  却不想,李鸿章那厮刁滑异常,或许是担心这个口子一开,以后曾老师会要的更多,他居然弄了些不能吃的霉变粮食,给曾国藩送来了。

  见李鸿章跟自己玩这一手曾国藩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将霉粮退回,从此和这个弟子绝交。这时候幕僚急忙拦住,劝道:“霉粮也是粮呀,虽然不能给士兵们吃,但是可以卖给饿得要死的灾民。把这些霉粮换成银子,再去找地方买好粮,如何?”

  可是,把霉变粮食卖给灾民,这是不是太缺德了呢?

  难道把霉粮送回上海,却眼看着灾民活活饿死,这就不缺德了吗?

  李鸿章这一手真是缺了大德,把曾国藩陷入了退粮缺德,不退粮也缺德的必缺之地,可谓阴损之极。实有其师之风,不愧是曾国藩的亲传弟子。

  粮食短缺,饷银不足,最受困扰的是曾国荃。由于湘军既没银子又没粮食,只好自己去老百姓那里抢。到了同治三年,曾国荃部已经彻底沦为土匪,江北农民是他们抢劫的主要目标,连锅铲都给抢光了。再加上不断的哗变闹饷,曾国荃实在是顶不住了,就写信向大哥讨教主意。

  曾国藩有气无力地说:“抢吧,随他们抢吧……”原话是:“其欠饷太多,不可过绳以法,只宜多方抚慰。”

  但是湘军抢的不止是锅铲,年轻的女人更是湘军士兵最喜爱的藏品。雨花台大营中,士兵们收藏了许多年轻妇女。赵烈文发觉此事,一状告到曾国藩面前,要求曾国藩加以解决。曾国藩答复他:“我欠了士兵们的饷银太多,根本没脸见他们,更没资格责罚他们……”原话是:“欠饷过多,勇丁多食糜粥,各统领、营官俱愧见之,无颜更绳以法。”

  曾国藩的湘军,比之于清朝的绿营兵,其腐化堕落的速度更快,这不能不让曾国藩感到人性的悲哀,并因此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他做了一个可怕的梦:“夜梦登山至顶,顾视无返路,进退不可。”

  没错,就是进退不得。曾国藩走得太高了,每行一步都面临着跌落下来粉身碎骨的巨大风险。

  正在这时,天京城外出现一支太平军援兵,来自西北的陈得才部。这支生力军的加入,将有望彻底扭转僵死的天京战局。

  曾国藩的心,再一次提到了嗓子眼。

  7.越过大洋来摘桃

  天京城内,太平军奄奄待毙。雨花台下,湘军饿得半死。到了同治三年四月间,攻守双方都已是筋疲力尽、强弩之末了。这时候,最恐惧不过的是曾国藩,生恐湘军在这场漫长的饥饿大赛中败阵,那么他此前所做的一切,就付诸东流了。

  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二人,全都在这强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崩溃了。曾国荃的表现极度夸张,肝病已深,痼疾已成,逢人辄怒,遇事辄忧。曾国藩则是慢郁成疾,以及他最经常的绕屋彷徨,积泪涨江。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余日夜战兢恐惧,若有大祸即临眉睫者。”

  曾国藩说,他有三怕,一怕弟弟曾国荃过劳病倒,湘军因欠饷而爆发大规模兵变。二怕鲍超的霆军人心散漫,哥老会秘密于军中串联,难保不出祸变。三怕西北方向再有太平军袭至,若如此,则从庐州至巢湖,从和州至滁县,一路空虚之地,只能任由太平军长驱直入。

  怕什么就来什么,曾国藩的第三怕,果然就要成为现实了。太平军陈得才部,此前远征西北,现在终于返师杀回来了。而此时湘军全无还手之力,只能坐以待毙。

  在惊恐绝望的等待之中,却见陈得才部越行越慢,越行越缓,慢慢地,这支军队竟然在半路上趴窝了。曾国藩壮起胆子,探头仔细一研究,嘿,这也是一支饥军,眼看快要活活饿死了。

  曾国藩长舒了一口气,这就好,这就没事了。现在,大家继续比拼饿功吧。

  陈得才部沦为饥军,让混沌的局势突然间明朗起来,明摆着在这场饥饿大赛之中,湘军这边艰难吃力,但太平军更落下风。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有了充足的信心,饿赢太平军,夺得胜利。

  他看明白了,别人也看明白了,遂有脑瓜灵光的家伙急忙来找曾国藩合作。先来的是英吉利国迪佛立,这厮在中国任期已满,正要归国。临行之前他向曾国藩提出一个真诚的建议,建议曾国藩也学学上海的先进经验,打造一支类似洋枪队那样的中西合璧武装,与湘军同取天京。曾国藩练湘军起家,深知人性之险,军中的杀戮与暴行都已经让他心力交瘁,而迪佛立的建议无论是出自何种心理,都只会让形势更复杂化,让他的心理压力更大。所以曾国藩感谢迪佛立的建议,就把这事撂下了。

  迪佛立走了,阿思本又来了。

  阿思本,英国职业军人,知名北极探险家。他曾经参加过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战争,此后不解何故,失业在家闲坐。当慈禧和恭亲王完成北京政变,夺取权力之后,就考虑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力量,以期摧毁天京城的武装对抗。

  闲在家里的阿思本,成为这支中英联合舰队司令的热门人选。但是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桩美差,除非清帝国肯答应他,不要让他屈居地方督抚之下,还有就是对于清帝国给他下达的命令,如果与他的理念不符,他有权拒绝。

  可想而知,阿思本的想法在清帝国这边堪称大逆不道,只不过他是英国佬,不能诛其九族,这就让大家很是痛苦。幸好上海的李鸿章诡计多端,他派了人手去挖阿思本舰队的兵员,承诺只要对方离开舰队,李鸿章那边就立即把现款打入对方户头。这让阿思本很吃亏,遂怒不可遏地去找北京朝廷告状。

  朝廷的意思呢,是想既然要开放搞活嘛,那就放开手脚,停止争论,先干起来再说。于是同意了阿思本的硬性要求,允许阿思本独领他的舰队,会战时清国的营官也仍带着自己的小船,和阿思本舰队一起停泊。

  但曾国藩却是最知道与人合作之艰难,尤其是和洋人合作。阿思本那厮既不听命令又不需要承担责任,一旦双方合作,就意味着自己必须要为阿思本的所作所为埋单。这哪里是什么合作?明摆着是坑爹!

  坑爹也没办法,毕竟曾国藩不是朝廷的亲爹,坑你没商量。朝廷虽然很同情曾国藩在这起合作中的尴尬位置,但问题是朝廷已经和阿思本的代理人有了明确的合作意向。最初,英方的要求是在阿思本舰队攻克天京之后,天京城中一半的金银财宝归阿思本,另一半的财宝用作路费,由舰队把俘获的所有俘虏运往海外,卖作猪仔。

  对于阿思本这个吃独食的不良习性,朝廷表示了强烈抗议,提出两个折中的分配方案:

  第一折中方案:如果阿思本舰队独立攻克天京,朝廷抽取城中金银财宝的百分之三十,阿思本舰队得百分之七十。把俘虏卖为猪仔的运费,由舰队自行解决。

  第二折中方案:如果阿思本舰队与湘军联手,合力攻破天京城,朝廷抽取城中金银财宝的百分之三十,阿思本舰队得百分之三十五,湘军可分百分之三十五。

  经过谈判桌上漫长的拉锯战,最终阿思本方完全接受了朝廷的这两个方案。朝廷颁旨给曾国藩,称:“速攻金陵,如迟迟不克,兵船必往,殊难谕禁。”

  朝廷的意思是,实在顶不住洋人的压力,曾国藩你要不马上拿下天京城,要不就立即执行这两个方案,你自己看着办吧。

  可曾国藩一看这两个方案,顿时就发起飙来。他四处写信,通知所有的知交好友、三老四少,一同写奏折跟朝廷吵架。湘军为攻克天京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此时眼看就要饿开城门,大洋彼岸却跑来一个阿思本摘桃子,这岂可容忍?

  南洋通商大臣薛焕入京,承担着说服朝廷放弃此一主张的重任。但是恭亲王不无遗憾地告诉他:“事已至此,无可挽回。”薛焕仰天长叹:“噫吁嚱,危乎高哉,时事至此,可为痛心。”

  似乎已经无人能够阻止阿思本来天京城下分食胜利果实了,曾国藩拍案而起:“这支舰队,不要了!”

  宁肯扔掉二百余万两白银,也绝不要这样扯淡的舰队!

  有分教,北极探险阿思本,想把胜利果实啃,惹怒老曾一根筋,少来扯淡赶紧滚。说到底,阿思本他不该太贪婪,哪有把天京城的胜利成果一口吞下的道理?金银财宝全都要,俘虏还要卖猪仔,如此视曾国藩为无物,老曾当然无法容忍。

  8.淮军湘军大火并

  如果说曾国藩对于其他人染指攻克天京的功劳还能保持几分矜持的话,在对阿思本舰队这件事上,则是流露出无可保留的憎恨与厌恶。他写信与恭亲王,以强硬的口吻指斥总理衙门不是玩意儿,出尔反尔。并提醒恭亲王,接受阿思本舰队的要求就意味着:“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又逼处可怯之地。”曾国藩警告恭亲王:“倘若洋人因而蔑视中国营官,水陆将士皆将引为大耻。”

  曾国藩拿湘军来吓唬恭亲王,果然一击奏效。而且,出自统治者的本能,恭亲王并不喜欢洋人与其分庭抗礼,分一杯羹。他需要的是像传统士大夫这样,能够卖力地拼命苦干,又能够认可皇家权威的人。但问题是,朝廷已经和阿思本舰队达成了协议,这又怎么处理呢?

  容易,曾国藩说出狠话:“与其如此,不如早为之谋,宁可白白扔掉二百余万两白银的船价、费用等款,也不要阿思本这样的舰队。”

  曾国藩的这个药方开到了点子上。于朝廷而言,并不在乎二百余万两银子,银子算什么?花光了再去老百姓家里拿嘛。皇家权力在中国是有无限权限的,征税加赋,根本不需要问老百姓是否同意,也不需要民意机构批准。于是朝廷全面接受了曾国藩的意见,将阿思本舰队退回英国,结果英国又退回兵舰的本价五十万两,朝廷这边的亏损不过是一百二十万两。

  阿思本舰队就此灰飞烟灭。朝廷又把眼睛转向李鸿章的淮军,下旨命李鸿章速速率军赶往天京城下,参与会战。可李鸿章和曾国藩一样,都有着深厚的儒家教育背景,最是知道中国人合作之难。李鸿章之所以在上海风生水起,只是因为无人掣肘,他尽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可一旦开赴天京,就会陷入与湘军的复杂人事纠葛之中,到时候大家吵架还顾不过来,哪还有心思攻打天京?就算是打下来了,单只是部将争功,说不定还会出现更大的麻烦。

  聪明的李鸿章先给曾国藩写了封信,试探湘军这边的意思。

  曾国藩看了李鸿章的书信,也立即提笔给曾国荃写信。书信中的大概意思,是替曾国荃仔细地分析了当前的战局。

  眼下这情形就是,曾国荃与天京太平军已经相持太久,双方都已经挺到了最后的极限,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变数。一种情况是,湘军有可能会在太平军崩溃之前先出祸乱,又或是太平军突然杀出一支奇兵,这都意味着曾老九的末日。另一种情况就是,曾国荃能够如愿以偿地攻下天京,而这就意味着曾国荃将开罪天下人,功名太盛,招致嫉妒,一旦所有人都来在你身上挑毛病,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曾国荃会死得很难看。

  曾国藩的意思,是让曾国荃接受与李鸿章合攻天京的现实,但不曾想,曾国荃想也不想,就拒绝了。

  无奈,曾国藩只好等了一段时间,看天京城下仍然是死气沉沉,太平军出不来,湘军进不去。曾国藩又焦躁起来,不顾曾国荃的一意孤行,上疏奏请朝廷,要求李鸿章的淮军开赴天京城下。

  据刘体智之《异辞录》云:“方诏之日促也,铭、盛诸将皆跃跃欲试,或曰:‘湘军百战之绩,垂成之功,岂甘为人夺?若往,鲍军遇于东坝,必战!’刘壮肃曰:‘湘军之中疾疫大作,鲍军十病六七,岂能当我巨炮?’文忠存心忠厚,终不许。”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胡雪岩全传 苏东坡传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我的前半生 随遇而安 世界因你不同 富兰克林自传 巴菲特传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毛泽东与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