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6章 偶然,在雨雾下的康桥(3)

  人们都贪恋最初的美好,怕感情流失在不经意的年华,冲淡了当初的海誓山盟。但是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身上,却只能看到历久弥珍、伉俪情深。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仍离不开梁思成的陪伴。甚至在医院,在病榻前,他们还要醉心于商讨国徽的图案。在两个人都不能下来病榻的时候,还要托护士在两个病房间“鸿雁传书”。作为爱情中的伴侣,学术上的同志,他们的爱情让人感动。

  酒入愁肠,迷醉在喧嚣红尘的人多是为了爱。纵然尝尽酸甜苦楚,也走不出爱的迷局,只是因为放不下。有时候,不忘记错的人,就只能迷失在情绪的堡垒,除了自救,别无他法。所以欣赏如白莲般静静绽放的人,不刻意追逐,不拼命挽留,只坚持相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如果痴狂如徐志摩是一杯酒,那么静远如梁思成便是一杯茶。其实不是谁辜负了谁,谁错过了谁,一路走来,奔放绮丽如陆小曼抛却一切选择了徐志摩,爱得轰轰烈烈、撕心裂肺;恬淡宁静如林徽因选择握紧梁思成的双手,从此平平静静,不离不弃。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心中所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最终钦定的那个他也便是什么样子。

  纷扰·择定幸福

  烟火人间,快乐和忧伤如同素未谋面的有缘人,不知道何时到来,更不知何时离开。都说人心向善,不可将一己私欲强加在别人身上,却忽略了无数的意外。纵然无心,间接的伤害却依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恰似不可预知的风雨雷电,充满了变幻。

  林徽因和张幼仪之间,若没有徐志摩的存在,或许一生也不会有交集,更不会有后人所知的故事流传。伦敦的一场邂逅造就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情缘,也造就了张幼仪一场噩梦的开端。虽然转身离开,风景依旧,但是对于张幼仪,少了徐志摩的天却不再湛蓝,鸟语嘤咛也不再悦耳。

  心若想走,如何能留?我曾想,如若徐志摩在伦敦邂逅的不是林徽因,而是陆小曼,又将是怎样一段情缘?恐怕结局仍是如此,对于一颗蠢蠢欲动的心,他对自由爱情的追逐早已凌驾于他对婚姻的责任之上。张幼仪的不幸在于,她嫁了一个鄙弃包办婚姻的诗人,于是连同自己也一并被诗人鄙弃了。

  在徐志摩的一生中,并非只爱过林徽因一个女人,但张幼仪最介怀的却仍是林徽因。心爱的人不爱自己是一种无奈,然而被取走的再被抛弃却是另外一种心酸。徐志摩因为对林徽因的迷恋,在张幼仪怀孕的情况下要求她堕胎并坚持离婚,林徽因却并没有接受这份情谊,回国后和梁思成坠入爱河。这对于张幼仪而言,带来的无异于最宝贵的东西却被别人唾弃的震撼。

  都说林徽因去世前曾于病重时见过张幼仪一面,相顾无言,她只是默默地注视着面前这个端庄大方的女人。后人猜测林徽因此举是因为心中对张幼仪有愧,也有人猜测是因为林徽因心中仍爱着徐志摩。但不论怎么样,这却是两个女人之间的第一次相见,也是最后一次相见。

  1922年2月,张幼仪在柏林生下幼子彼得,3月徐志摩便在柏林经吴经熊和金岳霖作证,正式和张幼仪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也意味着徐志摩正式和封建包办婚姻的告别。

  离婚后,在张幼仪的带领下,徐志摩去医院看了刚满月的孩子,他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却始终没问张幼仪要怎么抚养孩子,更没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在他心中,更多的兴奋和激动是关于对旧生活的摆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而徐志摩心中的新生活,女主人当之无愧是林徽因。

  如果说真爱是一场修行,张幼仪和徐志摩都绝对算得上是苦修。同样都是求不得,也同样都是放不下,只能看心爱的人渐行渐远,空留下无尽回忆。1922年10月,就在徐志摩归国后急急赶往北京的时候,却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一场锥心之痛。

  都说命运弄人,让两个陌生人相识相知相爱,然后再退回到陌生人的原点。再相见,纵然心里千言万语,也只能点头寒暄,一句“最近好吗”含着无数心酸。徐志摩想不到,分开短短的时间内,乾坤颠倒,心爱的人已经和恩师的儿子“已有成言”。

  聪慧如林徽因,始终是淡然的,我不知道在她略显单薄的身躯里到底蕴含了多少能量,却明白她作为一个女人想要保护自己的决绝。始终是微笑,林徽因用一抹淡淡的笑来迎接徐志摩质问的、悲戚的、惆怅的目光,即便她的心里也同样纷乱如麻。

  人们说,爱是成全,可是沉浸在爱里的人,又有多少能适可而止?如果说不能相爱是被世俗所累,又为何千辛万苦甩掉世俗的人仍然不能去爱?已经恢复单身的徐志摩如何能够心甘,只是看到林徽因的那份淡然,他知道已经回不去了,过去的情谊被永久地禁锢在康桥,他还站在原地,伊人却已远去。

  再加上梁启超寄来的长信,语重心长地劝他“万不能把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不要“沉迷于不可得之梦境”。至此,徐志摩彻底尝到了心灰的感觉。偌大的舞台,似乎只留自己一个,女主角提前离场,围着的观者谆谆劝阻,徐志摩却没有退缩,回复梁启超说“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

  求不得却又放不下,徐志摩自此频繁地出入林家。林徽因的笑容还一如既往的灿烂,只不过面对的人却不再是他。徐志摩的痴情林徽因又岂会不知,然而她已经选定了幸福的航向,只在家门前留下一个小条:“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想再受打扰)”,从此埋葬了徐志摩残存的所有幻想。

  梁思成又怎会不知身边两个人的微妙感情,但稳重的他懂得包容,懂得给林徽因留出独自处理的空间。深沉的爱让他选择无条件的信任,同样的,林徽因没有让他失望。纵观林徽因的一生,璀璨如天边明星的她被很多男人爱慕,却从没有在婚后走入岔路。只有一次,她在金岳霖和梁思成之间彷徨不定,也毅然选择征求梁思成的意见。这份信任和坦诚,让他们的幸福醇厚悠长,历久弥香。

  再美的梦,也终究有醒来的那一天。或许是林徽因的冷静彻底让徐志摩清醒,不能守护,不如选择守望。浪漫肆意如徐志摩,也甘愿为了林徽因清醒理智,一生以挚友的身份保持着对她的关注。纵然后来和陆小曼相识相爱直至结婚,徐志摩还是习惯和林徽因讨论文学,倾诉生活。不管时光如何变迁,林徽因始终都是徐志摩心中最完美的女人。

  1923年年初,林徽因和梁思成有了婚约,在梁启超写给大女儿思顺的信中提到:“思成和徽因已有成言(我告思成和徽因须彼此学成之后乃订婚约,婚约定后不久便结婚)。林家欲即行订婚,朋友中也多说该如此,你的意见呢?”梁启超担心过早结婚会影响他们的学业,不利于他们的前程。

  细看梁思顺、梁思成的美满婚姻,梁启超的关怀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力。作为政治家、文学家以及一位父亲的他没有用封建婚姻的笼来束缚孩子们的爱情。同样的,他对自己采用的方法一直十分得意:“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在梁思成之前,便是由梁启超负责选定日后成为外交官的周希哲,并介绍给女儿梁思顺接触,从而实践了他“理想的婚姻制度”。

  或许一个人只有听过了各式的甜言蜜语,才知道一句“我爱你”远远比不上“在一起”。林徽因和梁思成听从了梁启超的建议,决定暂不订婚,先一起赴美读书完成学业再作打算。在他们心里,能和心爱的人一起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何其甜蜜;能一直在一起读书、相守,又何其幸福。

  若贪恋喧嚣,任纸醉金迷也无法满足;若心静如水,相守相随便是一生。对于静若白莲的林徽因,在准备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的那一刻起,便已经决定了心的归属。或许真爱原本无需多言,牵着手就能一起走到白头,只不过世人逐渐浮华,爱情也变得愈加复杂,在错综的感情里缕出一丝清醒,也就愈加不容易。

  有的时候,爱过,本来就让人迷醉。在青春的歌声中,悠然荡过岁月的秋千,留下一串笑语,这就足够。伦敦的记忆填补了一个少女青春的梦,却无法让她驻足。比起尽情燃烧的炙热爱情,这个生于江南、枕河而眠的少女默默选定了如水清澈的爱情,这一年,她19岁,她选择和梁思成一起,守望幸福。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牛棚杂忆 史蒂夫·乔布斯传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随遇而安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我的奋斗 胡雪岩全传 明朝一哥王阳明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巴菲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