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4章 生命尽情绽放的夏天(3)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那里一个陌生的地方了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洋鬼子们的一些浅薄,千万学不得。

  你是仍然坐在窗子以内的,不是火车的窗子,汽车的窗子,就是客栈逆旅的窗子,再不然就是你自己无形中习惯的窗子,把你搁在里面。接触和认识实在谈不到,得天独厚的闲暇生活先不容你。一样是旅行,如果你背上掮的不是照相机而是一点做买卖的小血本,你就需要全副的精神来走路:你得留神投宿的地方;你得计算一路上每吃一次烧饼和几颗莎果的钱;遇着同行的战战兢兢的打招呼,互相捧出诚意,遇着困难时好互相关照帮忙,到了一个地方你是真带着整个血肉的身体到处碰运气,紧张的境遇不容你不奋斗,不与其他奋斗的血和肉的接触,直到经验使得你认识。

  自1937年5月起,林徽因创作的话剧《梅真同他们》,被连续刊登在《文学杂志》上,但随着7月“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杂志停刊,林徽因的生活也陷入动荡不安中,没有写完的那部分也再没有写出来。

  时间的长河,经久奔腾,不曾驻足,历史中那些重要的瞬间,连同平淡的时光,一起被河水吞噬,化身一颗颗沙砾。它们经过岁月的打磨,变得平滑,变得圆润,终成了世人可以把玩、评论的对象。

  关于林徽因的成就,世人评论不一,这颗被打磨光滑的沙砾,被拿来一遍遍观赏,一遍遍鉴定,得出褒贬不一的评断。有人说,林徽因涉猎广泛,却不深入,“至性而并不至情”,于文学上、建筑上都不能算作大师。

  然而在对逝者的评断上,本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建筑上的一静一动,为建筑界带来了突出的贡献,甚至梁思成本人也说,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要感谢林徽因的帮助。而在文学方面,林徽因层出不穷的创意和巨大的想象力,成为她无尽才情的源泉,而她留给后人的作品,便是最好的证明。

  转折·山雨欲来

  潮起潮落,花落花开,今日悲喜终会化作往事悠悠,再回首,曾经的跌倒早已不再疼痛,一切便也从容。一花一世界,即便再贪恋流水的温柔,也要学着在枝头傲然绽放,迎接风吹雨打的洗礼。若是执着于年迈的安稳,又何来回味一生的资本?

  岁月里那许多红颜,看遍了繁华,温柔了岁月,却有不知几多,一旦被风吹落,便深埋进尘埃,不复光鲜。林徽因的一生称不上起起落落,但是距离她最初的家世,30岁之后的光景无异于自天上跌落凡尘的落差。在这之上,却没见她半点的灰心。

  随着林长民和梁启超的去世,后面的路,完全只能靠夫妻两人相互扶持。都说文如其人,一览林徽因的诗文,毫无对生活的抱怨,全然是以细腻的视角,欣赏着整个世界,感受着一切的美。

  这让我想起陆小曼,因为徐志摩,我们总是不经意把她们联系在一起。相似的身世,相似的境遇,陆小曼却始终离不开富足的生活,离不开歌舞场。即便是拮据,即便催着徐志摩在多地辗转,也依然要满足自己那颗爱攀比、喜热闹的心。

  一边是歌舞场,一边是荒野地;一边是醉生梦死,一边是苦苦追寻。我们并非当事人,只是以后来者的眼光审读评判,但考量之后的结果,仍是对林徽因发自心底的赞叹和欣赏。那些骑驴走马过山西的日子,那些以天为盖地为庐的时光,将一代才女的另一面呈献在世人眼前,也让我们对他们毕生坚持的梦想肃然起敬。

  1935年,梁思成被任命为北平市文物保护委员会顾问,在这个夏天,林徽因和他一起,走遍了北京的每个角落,勘测了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太庙、社稷坛、故宫……繁重的工作莫名地充实着他们的生活。

  在林徽因流传于世的黑边影像中,其中便有一张记录下了当时的一瞬。那是他们在初夏测绘祈年殿的时候,林徽因和梁思成站在一起,刘海散落在额头的一侧,长长的旗袍凸显着她曼妙的身姿。

  也许是因为对当下的无比珍惜,也许是因为对未来不可知的准备,林徽因在她三十岁左右的时光,无论是文学还是建筑,都攀上了她人生的高峰。1936年5月,林徽因又同梁思成等人一起,前往河南洛阳,考察龙门石窟。

  山间的荆棘扯挂着行人的衣襟,道路的坎坷阻碍着他们的前行,旅店的跳蚤成千上万,炎热的天气让食物变得难以下咽……然而这些艰难,全在他们看到气度恢宏的雕像时,瞬间烟消云散。

  双手抚摸过粗糙的岩石,心中赞叹着匠人的技艺,仰望着气魄宏大的一尊尊佛像,他们的耳畔似乎回响起匠人最初雕刻它们时的一声声斧凿,在悠长的岁月间久久回荡。林徽因震慑于这磅礴的气势,不由自主地合起双手,默默祈祷。

  我卷起一个包袱走,

  过了一个山坡子松,

  又走过了一个小庙门

  在早晨最早的一阵风中。

  我心里没有埋怨,人或是神;

  天底下的烦恼,连我的

  拢总,

  像已交给谁去……

  前面天空。

  山中水那样清,

  山前桥那么白净,——

  我不知道造物者认不认得

  自己图画;

  乡下人的笠帽、草鞋,

  乡下人的性情。

  这首《旅途中》作于1936年,代表的便是林徽因这一时期奔波在旅途中的心路历程。就像诗中所言的“我心里没有埋怨”,在她眼前,天空的澄明和乡间小路的寂静,已经化为了她心中诗情的来源,以及她将继续走下去的,关乎理想的道路。

  1937年6月,林徽因、梁思成连同营造学社的几名成员,一起前往五台山,寻找佛光寺。他们曾不止一次来过山西,这次更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这座建于唐代的寺庙,仍能保存下来当初的原貌。

  经过两天的颠簸,他们牵着毛驴来到了豆村,佛光寺就矗立在豆村的一座高坡上。在对佛光寺的实际考察测量中,林徽因爬上爬下,精神抖擞。这座保存尚好的古建筑,给他们每个人都打了一针强心剂,这种如获至宝的喜悦,对于林徽因来说,已经很久没有体会过了。

  但是,在这样的喜悦中,却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即便确定了佛光寺系唐代建筑,可是却并不能确定它的具体年代。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却在偶然中被林徽因意外地解决了。在殿堂内进行测量记录工作时,林徽因发现大殿的一根主梁上题有淡淡的字迹。

  这一发现惊动了所有人,大家清扫干净梁上的灰尘,林徽因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字迹,最终,他们确定这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成为他们当时发现的古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

  据统计,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直到抗战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共计走访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测了两千多处古建筑和石窟。在他们的努力下,很多埋藏在荒野里的古建筑得以重见天日,并被施以保护。在五台山发现的佛光寺更是其中重要的一处,他们所做的努力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尤其对于林徽因,抗战爆发前的这段时间,成了她外出考察古建筑的尾声。在抗战爆发的时间里,她和梁思成辗转奔波在各处,再加上身体每况愈下,大部分的时间都要躺在病床上,外出考察对她来说,越发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在结束了对五台山佛光寺的考察后,一行人行至代县,在那里稍加休整。梁思成随手翻阅起过期的旧报纸,却看到了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我二十九军将士与日军在卢沟桥发生军事冲突!”

  在战火突起的年月,梁思成和林徽因还在五台山里忙碌着,毫不知情,现在这消息宛如惊天巨雷,考察佛光寺所获得的喜悦心情刹那间荡然无存。他们心中无一不记挂着北平的情况,当下决定立即返回。

  生命的转折有时那么突然,有如大海上的一个浪花,此时尽情地奔腾跳跃,可能下一秒就会击碎于岸上的礁石上。此刻急切想要赶回北平的他们,定然想不到,在今后的时光里,他们将要流亡在战争的路上,每天面对着身边人的生离死别,在夹缝中继续追求那未尽的理想。

www.xiaoshuotxt.netT 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富兰克林自传 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自传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丰臣秀吉 往事并不如烟 林彪的这一生 看见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