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5章 山一程,水一程(1)

  流亡·历尽坎坷

  乱世佳人——在我的内心,总愿意这样看待战火中的林徽因。在青春和沧桑之间的过渡,或许是每个女人都要经历的道路,只不过,这过程于有些人来说较慢,而对林徽因,却可以是瞬间的变换。

  那个吟吟浅笑的林徽因还在眼前,那个活泼任性的林徽因还在心间,她的诗还那么清新,她的文字还那么优美,而转眼间,她却要经历残酷的战火,为一个家庭的奔波操劳不已。从山西回到北京,林徽因先给不满八岁的女儿梁再冰去了信,彼时女儿正和大姑妈一家在北戴河度假。

  “反正你在北戴河同大姑、姐姐哥哥们一起也很安稳的,我也就不叫你回来。我们这里一时也很平定,你也不要记挂。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没料想,这样的信刚寄出没多久,林徽因就发现,北平的情况远没有她料想中那么乐观。1937年7月29日,北京沦陷,日军进城,全城戒严。在前途未卜的时刻,营造学社暂时解散,社长朱启钤不愿离开北平,他把学社的未来托付给了梁思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决议,一起离开被日军占领的北平。

  另一方面,进驻在北平的日本人也没有得闲,他们寄给梁思成夫妇一封署名“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请他们参加。林徽因和梁思成当下决定尽快离开北平,向南方迁移。就这样,他们的流亡之行正式开始了。

  若换作平常人家,随身携带的行囊定然满载着家当细软,而林徽因他们带的更多的,却是古建筑研究资料。不论是林长民送给林徽因的坐佛,还是梁启超送给梁思成的铜镜,那些承载着无尽亲情和回忆的物品,只能尽数舍弃在家中,以便为他们携带的资料腾出更多的空间。

  一路从北京乘火车到天津,再乘船去烟台,而后又是青岛、济南、郑州,最后他们来到了长沙。紧接着,金岳霖、张奚若等人也先后落脚长沙。那段时间,他们每天都要在刺耳的空袭警报中度过。长时间的奔波劳顿累倒了何雪媛,每次听到空袭警报拉响,一家老小都要相互搀扶着跑到临近学校的空地去避难,等待空袭的过去。

  在动荡的日子里,普通百姓大概只惦念着活下去,而知识分子们却期冀获得精神上的交流。那些在北平经常来往的好友有不少逃亡到了长沙,每天晚上,林徽因和梁思成都要到处去串门。他们想要实际参与到抗战中去,他们不想被国家当成保护的对象,成为战争的累赘。

  然而,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抱怨这动荡的时局,宣泄心中的积郁。“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还我东三省!”“抗战必胜!”嘹亮的歌声和口号划破战火包裹下的长空,如此激越,如此振奋,时刻提醒着人们,胜利就在前方。

  但是,活着毕竟是一切思想的前提。当日军飞机投放的炸弹掉落时,林徽因的大脑一片空白,那颗炸弹距离他们所在的院子只有不到十六米!完全凭借着本能,林徽因拉起孩子就往楼下冲,炸弹爆炸的气浪将她抛到空中,房子塌了下来,成为一堆废墟。

  这是和死神真正的擦肩,长沙已经不能再待下去,他们再一次收拾行李,踏上了流亡的路途。好不容易将一家五口塞进严重超载的长途汽车,他们却不知道,这辆车并不以昆明为终点站,他们中途还要经历不可知的劫难。

  流亡路上,往往是汽车把他们放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城,第二天,他们再到汽车站继续搭乘南行的客车。1937年12月24日的深夜,汽车在行进的半山坡突然抛锚,林徽因和梁思成只能在漆黑的夜晚一起推着汽车前行,借此取暖。终于,由于受不了舟车劳顿,一家人走到晃县时,林徽因病倒了。

  感冒引发了肺炎,对虚弱的林徽因而言,这有着致命的危险。然而在当时,不仅整个县城没有医院,没有抗生素药品,甚至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到处都是难民。似是冥冥中自有天佑,几乎绝望的梁思成忽然听到附近一家旅馆里传来小提琴的动人旋律,他想,“这拉琴的人一定是来自北京或者上海。”他敲开门,房间里住的是八名空军学院的年轻学员。

  这些飞行学员已经在这里住了两天了,正等车到昆明去,得知了林徽因的状况,他们自愿腾出了一个空间。与此同时,好运接连降临到林徽因的身上,困在这个小城等车的外地人中,恰好有一位女医生,她给林徽因开了一些当地能买到的药,两周后,林徽因持续的高烧终于退了下去。

  在这段时间,梁思成夫妇和八名年轻的飞行学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梁思成夫妇落脚昆明,学员们还经常去梁家看望他们。这些学员的父母大都身处沦陷区,他们像孩子般地依赖着梁思成夫妇,而林徽因也总是把他们当弟弟一样看待。

  待到身体稍有好转,林徽因一家又踏上了南行的旅途。在写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林徽因对剩下的路途做了一个匆匆的描述:“此后,又有关于这些破车,意外的抛锚、臭烘烘的小客栈等等的一个又一个插曲。间或面对壮丽的风景,使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心疼……”

  1938年1月,历经磨难之后,梁家终于抵达了昆明。或许他们心里都明白,往后的日子里定然会充满无奈,在战争面前,个人的命运不过是一叶孤舟,又岂能在惊涛骇浪中保全?然而就算风尘满面,心中尚有梦在,他们要将营造学社重新组建起来,要继续在建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若深陷在泥淖,尚可长出一朵白莲,然而被战火熏染后的魂灵,却再也无法经洗涤重回当年的诗意烂漫。没有可惜,没有哀叹,恰似万物有时,不如就遵循内心最真实的变幻。在这之后,林徽因很少再写新诗,即便有,也总透着淡淡的萧索。然而也唯有如此,才真实地记下了她一生中生命的历程、情感的轨迹。

  停顿·暂居昆明

  都说,每个女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江南。有时是小桥流水温柔了岁月,有时是细雨朦胧串起了伤感。北方一望无际的原野总那么豪迈,南方莺飞燕舞的春天总让人忍不住流连。然而,境随心转,国难家仇之际,再是杨柳依依也不免唏嘘感叹,哪怕烟雨画桥,也难消满腹辛酸。

  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如今再站在南方的蓝天之下,林徽因却再难寻回幼时的悠然。那个扎着小辫、活泼可爱的自己早已被遗忘在记忆中,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心境的变迁,只能用沧桑的目光来审视这战火纷飞的人间。

  昆明不比长沙,这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大片的花海和纯净的蓝天遥相呼应,让人未饮先醉。然而抗战爆发以来,大批的人涌入这里,战争将所有的心揪得紧紧的,“美好”早已不复存在。

  此外,清华、北大和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也迁移到了昆明,在这种情况下,这座城市蓦地被汇入了大量现代、文明的血液,也成为无数知识分子落脚的据点。林徽因和梁思成也不例外,他们在昆明一家姓黄的人家暂住下来。

  在这艰苦的流亡时光里,身体每况愈下的不仅只有林徽因,刚刚抵达昆明,梁思成便病倒了。想着终于来到了相对安全的后方,他绷紧的神经放松下来,一身的毛病全部都找了上来。

  自古受万众瞩目者,或有他人未有的经历,也或有他人未尝过的苦痛。梁思成年轻时因车祸伤到过脊椎,如今经过长途跋涉,病情发作,背部疼痛难忍,常常让他彻夜难眠。而后梁思成又患上了牙周炎,满口牙齿痛得连水都不能喝,医生只能拔掉了他满口的牙齿。

  在流亡的时光里,不知有多少能人志士不堪劳苦,陨灭在历史的星空里,而挺过来的,又不知有几多留下满身疾患,饱受病痛折磨。为了照顾思成,为了维持生计,在刚来到昆明的日子,林徽因担起了所有的家务,并去云南大学为学生补习英语,以获得一个月40元的课时费。

  生活烦琐而忙碌,林徽因很少再露出笑容,她每天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分配少得可怜的收入。这样压抑的日子随着金岳霖、张奚若等一行人的到来,终于告一段落。金岳霖写信给费正清,他这样形容久别重逢的林徽因:“……仍然是那么迷人、活泼、富于表情和光彩照人——我简直想不出更多的话来形容她。”

  实际上,林徽因再度绽放的笑容却是因为他们的到来。林徽因写信给费慰梅:“我喜欢听老金和奚若的笑,这多少帮助我忍受这场战争。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毕竟还是同一类人。”

  在晃县帮助过他们的那几个空军学院的学员毕业了,他们加入了战争的行列。几个年轻人偶尔回来看望他们,听着他们对这场战争所怀抱的必胜信念,林徽因和梁思成由衷地为他们骄傲。然而,接下来的几年,他们一个个牺牲于与日寇的空战中,每一次听闻他们阵亡的消息,林徽因都要痛哭一场。

  痛苦,是因为我们还活着。梁思成和林徽因明白,他们不能忘记未尽的梦想。梁思成致信中美庚款基金会,希望他们能给予基金补助,帮助他恢复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不久,学社的骨干成员刘敦桢携家来到了昆明,莫宗江、陈明达等其余成员也先后来到这里,拿到基金补助后,营造学社西南分队正式组建了起来。

  在我们不曾经历的苦难中,我敬佩这一群人,他们原本都是学校的教授或知名学者,却因为硝烟的弥漫,远离故土,四处流亡。他们不甘做战争的累赘,宁愿在贫困的处境中发光发热。每天面对流弹的擦肩,奔跑在生和死的边缘,却从未丢弃过心中闪烁的信念。

  当时,美国方面已邀请梁思成前去讲学,并愿意为林徽因治病,他们回信断然拒绝了邀请:“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如我必须死在刺刀和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后来,林徽因病重的时候,梁思成也曾责怪过自己,让她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受尽了病痛的折磨。尽管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却从没后悔过自己所做的选择。

  1938年10月,梁思成和学社成员开始了他们的工作,考察了圆通寺、土主庙、建水会馆等几十处昆明主要古建筑。1939年秋,梁思成一行离开昆明,接连考察了四川西康地区的众多古建筑,并获得许多重要发现。

  与此同时,敌机也来到了昆明的上空,空袭警报一遍遍回荡在昆明城内,闹得人心惶惶。人们纷纷开始往郊外迁移,位于昆明东北二十里处的龙泉镇龙头村,成了营造学社新的落脚地。

  在当时,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纷纷来到龙泉镇,躲避空袭、建造住房。林徽因和梁思成也选择了一处空地,一起画图纸,建起了他们平生第一次为自己设计的住房。金岳霖在他们房子的旁边加盖了一间“耳房”,他为能再和林徽因一家做邻居而感到无比开心。

  那些大多数妇人日复一日的家务事,反而成了林徽因最大的苦恼,她不愿在没有意义的琐碎家事中匆匆度过一生。再加上盖房子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别人一屁股的债务,林徽因不得不把所有的精力花费在如何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上。

  老金在写给费正清夫妇的信中提及林徽因的状况:“她仍旧很忙,只是在这种闹哄哄的日子里更忙了。实际上她真是没有什么时间可以浪费,以致她有浪费掉她的生命的危险。”

  然而金岳霖的情况也不乐观,在林徽因1940年11月信给费慰梅的信中,她这样描述了金岳霖的生活:“可怜的老金每天早晨在城里有课,常常要在早上五点半从这个村子出发,而没来得及上课空袭就开始了,然后就得跟着一群人奔向另一个方向的另一座城门、另一座小山,直到下午五点半,再绕许多路走回这个村子,一天没吃、没喝、没工作、没休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生活。”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也不能得以维持。随着轰炸的日益加剧,营造学社不得不随着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搬迁,从昆明迁往四川重庆西边大约三百五十公里的一个小镇——李庄。

  在写给费正清夫妇的信中,梁思成提到此事,万分沮丧:“这次迁移使我们非常沮丧。它意味着我们将要和已经有了十年以上交情的一群朋友分离。我们将要到一个除了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所以外远离任何其他机关、远离任何大城市的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大学将留在昆明,老金、端升、奚若和别的人也将如此。”

  就这样,林徽因和梁思成不得不离开朋友,离开刚建好的小屋,再一次踏上流亡的旅途。他们不知道这样居无定所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他们更不会预料到,一家人要在李庄那个贫困的小山村一住就是五年。

  藏起了风花雪月的情怀,只为在战火中多一份安然。今天不知明天的生死,他们却依然可以乐观开怀。为了抵达一个地方,他们曾历经磨难,等到真的将要离开,却发现一切又过得太快。人生有无数个驿站,离开了昆明,前方还有新的驿站仍在等待。

  染疾·氤氲残香

  从喧嚣跌进沉寂,只需一刻,而等到一颗心尘埃落定,却要花费若干年。在命运的面前,一个人的努力似乎那么渺然,用尽全力去呐喊,也散不尽满腔的积郁,最后只剩颓然。

  花开鲜艳,花落难寻。曾以为,饱经风霜的花会散发更醉人的清香,然而时光流转,逐渐明白风刀霜剑只会加速一朵花的凋零,一朝飘落枝头,从此再难寻觅。

  在流亡的时光,林徽因日渐消瘦,往日的灵动和神韵已经逐渐流逝在奔波的旅途中,刚到李庄,她就再次病倒了。李庄是一个依山临水的小村子,除了一条水路外,整个村庄几乎与世隔绝,村子的生活条件比昆明还要差很多。更严重的是,位于四川的这个村子阴雨连绵,过于潮湿,非常容易加重林徽因的肺病。

  林徽因始终高烧不退,梁思成担当了丈夫、医生和护士的多重身份,每天给林徽因打针、量体温,他把大部分的薪水都给林徽因买了药品,生活一度非常拮据。不仅日子难过,亲人的去世和朋友的相继离开更给人以精神上的打击,而这些都和病痛一起,折磨着瘦弱不堪的林徽因。

  1941年3月14日,林徽因的小弟林恒死于在成都上空的一次对日空战,梁思成前往成都料理他的后事。怀着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以及对在晃县认识的那八名阵亡学员的哀悼,她在三年后写了《哭三弟恒》: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

  那是——你自己也明了——

  因为你走得太早,

  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

  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

  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

  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

  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

  正是你所曾经希望过。

  我记得,记得当时我怎样同你

  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

  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

  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天使在人间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领袖们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野心优雅 牛棚杂忆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金庸传 富兰克林自传 傅雷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