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79章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4)

  1955年8月,丁玲被错定为“丁陈(陈企霞)反党集团”的重要成员。1957年7月,又被错划为“右派”,被开除党籍,多次遭到批判。从1958年开始,丁玲和陈明在北大荒劳动达12年之久。1970年3月,一个漆黑的夜晚,一批荷枪实弹的武装战士来到他们所在的农场,宣布了逮捕令。手伸进冰冷的镣铐,心里竟有一点欣喜,她想:救命的来了。监狱竟被视为避难所,那么荒诞的年代,多么严酷的现实。丁玲被押上一辆专列,就这样,丁玲又被“四人帮”关进了监狱,领略了5年的铁窗生涯。陈明也被关进了监狱。1975年5月,丁玲被遣送到山西长治县老顶山公社嶂头村。不久,陈明也来到这里。整整五年,别后重逢,丁玲和陈明追忆往事,各叙离情,细细审视对方变化了的颜面和增添的白发,欢笑欷,感慨无言。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中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自然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位置。一批批“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倒的干部错案被昭雪,重新恢复工作。197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摘掉错划右派分子的帽子。7月,老顶山公社党委向丁玲传达了中央文件,压在头上20余年的枷锁终于解除了。1979年1月12日,从太原发出的列车平稳的停靠在北京站,丁玲和陈明走下车厢,据当时接触他们的人回忆,两者身着中式棉衣,丁玲的棉袄上似乎还缀着补丁。完全是山村农民的装束。没有欢迎的花束,她不是凯旋的英雄。她是来北京治病的。但不管什么名义,来京的请求被批准,就意味着她的问题的解决又进了一步。

  1979年6月,丁玲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0月,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劫后余生者与蓬勃新起的作家共聚一堂,会议联结着中国新文艺的历史与未来。突然,75岁的丁玲出现在主席台上,满脸刀刻般的皱纹。会场响起长久的掌声,既是庆贺受难的作家再生,也是庆贺受难的中国文艺再生。会上,丁玲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重返阔别20余年的中国文坛。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丁玲的所谓历史问题在很长时间里未能得到彻底解决。1980年1月,经党中央批准,丁玲被恢复了党籍、政治名誉和工资级别。1982年9月,她列席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4年8月,中央组织部经中央书记处批准,颁发了《关于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为丁玲错案予以彻底平反,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自从丁玲复出后,她又恢复了50年代初期的忙碌,参加会议,讲话,给报刊写文章……还到北大荒旧地重游,探访当年结下情谊的农场的朋友。

  1981年8月,她应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邀请,偕同陈明赴美国访问。

  1985年10月12日,丁玲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房里度过了81岁生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多年的磨难损害了丁玲的健康,耽误了她的时间,但并没有毁掉她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写作的责任感。复出后的丁玲不顾年迈与多病之躯,在社会工作极其繁忙之余,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和辛勤的劳作,迎来了她创作的又一高峰。从1979年到她逝世前的六七年间,除完成短篇小说《杜晚香》和继续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的创作外,散文的成就尤为引人注目。这一时期,她共写出杂感、随笔、悼挽散文和旅美散记等不下100余篇,大都收集在《丁玲散文集》(1980年)、《丁玲散文近作选》(1983年)、《丁玲文集》第三到第六卷(1983—1984年)中。其中,《“牛棚”小品(三章)》、《诗人应该歌颂您》、《鲁迅先生与我》、《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元帅呵,我想念您!》、《向警予同志留给我的影响》、《悼雪峰》以及旅美散记《安娜》、《曼哈顿街头夜景》等,是这一时期思想艺术成就较高、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佳作与珍品。

  1986年1月14日,她的病情突然恶化,于1986年3月4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告别了人世。3月15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她留给世人近300万字的著作。

  丁玲的逝世也引起了国外的关注。前苏联、法国、联邦德国、捷克、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驻华大使馆或作家协会等单位都纷纷拍来唁电、寄来唁函,高度评价丁玲的文学贡献,并对她的逝世表示哀悼。在美国,1986年2月25日,美国文学艺术院决定授予她荣誉院士的称号,称赞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2.作者点评

  丁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革命作家。她在漫长而坎坷的一生中,搏击在革命的中流,应和着时代的脉搏,写下了大量激荡人心、独具风采的小说和散文,在中外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著名作家魏巍于1987年6月4日在为郑笑枫著的《丁玲在北大荒》所写的序中,高度评价了丁玲的一生:“丁玲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从三十年代以来的血泪与风雨中走过来的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从丁玲复出到她逝世的几年间,不论在国内或国外,她的全部言行都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这正是丁玲的伟大之处。她决不会像某些人,把永远难以平复的怨恨带入作品中,讽刺,挖苦,谩骂,不仅使自己失去正确的立场,而且影响读者准确地、全面地理解我们人民共和国的现实。”“丁玲作为共产党员作家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她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丁玲逝世后,她的生平简介中说:‘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我还想说,丁玲的党性,她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她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共产党员作家的典范!”

  宗诚在《风雨人生——丁玲传》后记中说:“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些重要裂变和波动,丁玲是文学界卷进漩涡的人物。变幻的时代风云与起落沉浮的命运紧紧纠结,对历史的杰出贡献同时也包蕴着个人的被牺牲。她的坎坷经历,典型地缩写着现代中国知识者的命运。自然,苦难对于作家并不完全都是坏事,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在中国作家中,很少有人像丁玲那样遇到可以透视到生活真蕴的契机,她的非凡经历,她的非凡的艺术感觉和才能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自然,她已有的创作早已证明她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经历和天赋都预示她可能达到更辉煌的境界。她晚年的散文,仍然时时闪烁出非凡的光芒……”

  美国1967年—1975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也肯定地指出:丁玲作为一个世纪最有力量、最活跃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显著的位置。

  显然,作为一个革命作家而非一个政治家,丁玲创作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坚持前进,努力感应时代脉搏的蓬勃向上的革命精神。如果说丁玲初期创作是为了抒发个人苦闷而暗合了时代律动的话,那么,随着作家思想的前进和倾向革命,她在20世纪30年代及其以后的创作则日益自觉地去感应时代的脉搏。丁玲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和华北解放区后,在党的关怀和指引下,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感召下,积极投入工农群众的火热斗争生活,自觉地改造世界观,进一步坚定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努力表现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到1948年创作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反映解放区农村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在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制,从而把她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建国后,丁玲历尽劫难与坎坷,离开文坛达20年之久。但复出后的丁玲并没有心灰意冷,反以更加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风貌,朝气蓬勃地活跃于当代文坛上。难怪毛泽东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称赞她是“武将军”。所以,她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她的名字却永远在中国和世界文坛上闪光。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拿破仑传 巴菲特传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毛泽东与蒋介石 傅雷家书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野心优雅 牛棚杂忆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往事并不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