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3章 武太后(1)

  (624—705年)

  一、话说无字碑

  在陕西省乾县城北,屹立着高高的梁山,在梁山峰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巨大陵墓,这就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陵前石狮耸立,翁仲成行,陵南朱雀门外矗立着两通高大的灰色石碑。左为“述圣记碑”,碑文约八千余字,是武则天亲自撰文,唐中宗李显所书,内容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碑共七节,所以又称“七节碑”。右为无字碑,高六点三米,宽一点八米,厚一点三米,碑额有八条螭首相交,碑侧刻有云龙纹。这就是武则天临终前遗命给自己树立的著名的无字碑。

  无字碑在梁山默默不语地站立了一千二百多年,无情的风雨在它身上留下了斑斑创痕。今天,在这块无字碑上早已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但那些字都是后人刻上去的,当初立这块碑时,确实未刻一字,是地地道道的无字碑。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武则天替自己树碑,竟然不置一辞呢?这真是一个千古之谜。

  有人说,这是取《论语》中“民无得而名焉”之意,以表示武则天功比天高,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又有人说,武则天之所以立一座空白碑,是为了留待后人去评价自己的是非功过。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出现过三百多个君主,但只有一位女性,这就是武则天。公元690年10月16日,唐历庚寅年九月初九,春风得意的武则天,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以六十七岁的高龄正式登基,称“圣神皇帝”,建国号大周,改元天授。这一天,在历史上被称为武周革命,女人当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第?回,这无疑是一件震天动地的重大事件。

  又过了十四个春秋,公元705年2月20日,唐历乙巳年正月二十二日,这位不可一世的女皇却被宰相张柬之发动的“五王政变”所推翻。唐中宗李显复位,又改周为唐。武则天称帝虽只十四年,而她执掌政权却长达半个世纪。唐高宗在位虽有三十三年,但由于他即位不久,即患风疾,从显庆以后就不太理事,所以实际上有二十七年都是武则天在替他掌权。武则天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称“天后”参决政事起,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退位止,整整执政五十年。

  公元705年12月11日,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凄凉地病死于被废黜后居住的洛阳上阳宫仙居殿,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唐睿宗即位后,又改其号为“则天皇太后”(《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两《唐书》均为武则天立“皇后本纪”,历代史家均不视其为大周女皇,而仍把她看做是李唐皇室的皇后、皇太后。本书将武则天的传记纳入《五太后轶事》,定名《武太后轶事》也是基于上述原因。

  在李唐王朝二百九十年的统治史上,武则天一人掌权即达半个世纪,她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这样一位在特殊历史环境中出现的中国惟一的女皇帝,人们自然寄予了较多的关注。一千多年来,有关武则天功过是非的争论此起彼伏,始终是毁誉不一、褒贬各异,有赞美,也有唾骂。有人把她说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无耻暴君,也有人深情地称其为“女中英主”(《二十二史札记》卷十九)。

  千秋功罪,自有评说。让我们循着武则天一步步攀上权力顶峰的足迹做一番简单的回顾,无情的历史自会得出公允的结论。

  二、十四个春秋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华丽的宫车停在长安武家高大的朱漆门前,太监和卫兵连声催促上路,而即将分离的一对母女却依然难舍难分。母亲早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而年幼的女儿却满不在乎地含笑相劝:“见天子不是好事吗?有什么可难过的呢?”这流泪的母亲是两年前才死了丈夫的杨氏,这说话的女子便是年仅十四岁的武则天。

  武则天原来叫什么名字,历史上没有记载。只知道她十四岁进宫时,唐太宗封她为才人,并亲口赐名武媚,所以人称武媚娘。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命人造了一批新字,她选择了其中一个“明空为照”的“曌”(读“照”)字作自己的名字,自名武曌,至于一般称其为武则天的原因,是因为她临终前曾亲自给自己拟定了谥号“则天大圣皇后”。

  大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正月,武则天诞生在寒门新贵武士彠家中。武士彠官拜正三品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是唐太宗李世民妹夫的堂妹夫,由于攀上了皇亲,一时尊宠无比。说起这段姻缘,倒有一番来历。

  武士彠,字信,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隋大业末年,他曾担任过鹰扬府队正的小官,后来,靠经营木材生意而发了大财。据《太平广记》卷一三七引《太原事迹》载:“唐武士彠,太原文水县人。微时,与邑人许文宝以鬻材为事。常聚材木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因致大富。”唐高祖李渊驻扎在河东时,武士彠前去投靠,李渊留守太原,任命他为行军司铠参军。李渊于太原举起反隋的旗帜,武士彠成为首义的有功人员之一。此后,他便飞黄腾达起来。“义旗起,以士彠为大将军府铠曹。从平京城功,拜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武德初,累迁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旧唐书·武士彠传》)

  武则天的大伯武士棱,本来也是并州的一个地主。亦因参加唐高祖太原起兵,官做到司农少卿,封宣城县公。武则天的二伯武士逸,也曾立有军功,官至齐王府户曹,封安陵县公。武氏一门而有一国公、二县公,这是其家庭已由寒门地主步入官僚阶层的象征。自从武士蒋娶了杨氏与皇室攀上了亲戚,更成了新朝新贵,好不威风。

  杨氏出身于关中大姓,是隋纳言(宗室宰相)杨达的女儿。武士藕的前妻相里氏,生有元庆、元爽两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相里氏去世,唐高祖亲自为武士彠续弦做媒。唐高祖的女儿、李世民的妹妹桂阳公主改醮给杨氏堂兄杨师道,由此关系,唐高祖将杨氏介绍给武士彠以示特殊的恩宠。唐高祖对武士彠说:“有纳言遂宁公杨达,英才冠绝,奕叶亲贵。今有女,志行贤明,可以辅德。”(《册府元龟》卷八五三)。显然这是一门政治婚姻,他们结婚时,杨氏已超过四十岁。

  唐高祖相当信任武士彠,武士彠也十分感恩戴德。起兵后,唐高祖任他为行军司铠参军,发挥他长期经商、善于筹算之长,为部队管理军需后勤。进入长安后,武士彠又被委任为库部郎中,管理兵器甲仗。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士彠升为禁军并钺将军,不久,又改任检校右厢宿卫。在此期间,他妻子病危、两儿病殁,他都没顾上照应。为表彰其忠心,唐高祖方亲为求偶,并摧升武士彠为三品工部尚书,封为应国公。

  武则天是武士彠续弦杨氏所生的第二个女儿。据《旧唐书·武士彠传》载“初,士彠娶相里氏,生元庆、元爽。又娶杨氏,生三女:长适越王府功曹贺兰越石,次则天,次适郭氏。”

  关于武则天的生年和生地,史无明文,因此引起了很多争议。武则天死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史书一般都以此来推断她的生年。《旧唐书》说她活了八十三岁,《唐会要》说是八十一岁,吴兢《则天实录》则断定为八十二岁。若据《唐录》、《贞观政要》说武则天于贞观十三年入宫、入宫时十四岁推算,则她的年龄应为八十岁。综上所述,武则天的年龄有八十岁、八十一岁、八十二岁、八十三岁四种记载,依此上推其生年则应为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但从未有过武则天生于贞观年间的记载。目前,史学界一般均采用经过司马光考校的《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取八十二岁说,即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

  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郭沫若倾向于认为她出生在利州(今四川广元)。郭沫若的第一个根据是在李义山的《利州江潭作》诗题下,有作者的自注:“感孕金轮所”。武则天做过“金轮圣神皇帝”,“感孕”是帝王感天而孕之意。其实李义山这首诗的根据乃是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被任为利州都督,乘船到利州上任,泊舟江潭时,突然有一条黑龙从潭中跃出,与武士彠妻杨氏交欢,因而有孕,后来遂生下武则天。至今广元嘉陵江边尚有“江潭”遗迹。这个故事是颇为神奇的,说来也娓娓动听,但若作为信史来看,就有些荒诞不经了。

  郭沫若的第二个根据是1955年修建宝成铁路时出土的《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碑立于后蜀广政二十二年(公元959年),孟昶撰文。碑文对武则天十分尊崇,其中一句提及武则天的身世,即:“贞观时,父士彠为都督于是[州,始生]后焉。”可惜,该碑出土时已残,括号中的三字是郭老据己意所补,所以以它为证据,看来亦不甚可靠。

  《全唐文》卷二四九中保留了唐武则天时期的吏部尚书、中书令李蛴为武士彠撰写的《攀龙台碑》碑记,碑记详细地记载了武士彠的身世。从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武士彠任扬州都督府长史起,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改任豫州都督,贞观二至五年(公元628—631年)任利州都督,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改任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死于任所。看来,武士彠不为唐太宗所赏识,他至死再没有回京师做过官。既然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这时,其母杨氏正和身任工部尚书的丈夫武士彠一起住在长安,故武则天只可能生于长安,而不可能生于广元。

  武则天虽然并非出生在广元,但她毕竟和广元有着一定的渊源,至今在广元还保存着不少武则天的遗迹。除上述江潭外,广元还有以武则天名字做地名的“则天坝”,以及武则天孩提时的梳妆楼(1958年被毁)和她们母女经常去朝香拜佛的“千佛崖”。特别是嘉陵江畔的皇泽寺,过去曾经是武氏家庙,现在仍保留着五代时刻成的武则天圆雕石像。在传说的武则天生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直到解放前夕,广元妇女还有游河湾的风俗,以纪念这位女皇。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十九岁的武士彠得知唐高祖的死讯,悲恸成疾,吐血而亡,这年,武则天才十二岁。父亲死后,武则天随母亲一起返回长安居住,但年长的两个异母哥哥对她们母子冷眼相待,经常摆出一副恶狠狠的嘴脸。从此,年幼的武则天初步尝到了人世的艰辛,体会了世态的炎凉,她咬紧牙关忍耐着,强装笑脸应付着。她暗暗立下了誓愿,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这痛苦的处境,有朝一日,一定要报这一箭之仇。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武则天十四岁了,她出落得一表人才,这个少女过早地成熟了,她的美貌甚至传进了宫中。十年来,她跟随父母辗转迁徙,见了不少世面,家庭的冷暖又养成了她奇特的性格。庭院的四堵高墙关不住春色,更关不住武则天那颗奔放的心。她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待字闺中的少女,她的心中充满了五光十色的梦想。进宫当娘娘,这或许也是武则天的一个梦。凭着她家与皇室的关系,这个梦也并不是镜中月、水中花,而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所以,当内廷太监奉唐太宗之命来接武则天进宫时,她泰然自若,适与其母亲杨氏的儿女情长形成强烈对比。

  就这样,十四岁的武则天结束了她无拘无束的少年时代,命运的风帆把她带到了一个人生的转折路口,她的过人美貌替她叩开了权力的门扉。

  三、寂寞的才人

  唐太宗一生特别喜爱马,现在陈列于陕西省博物馆的原昭陵前之石刻“六骏”,都是曾随太宗出生入死的有名神骏,这大概与他一生经常在马背上征战有关。天下太平后,唐太宗仍然十分喜欢战马。有一天,他正在摆弄心爱的宝马“狮子聪”,忽然,烈马发了脾气,连惯于驭马的唐太宗也难于控制。这时,进宫不久的武才人正在身旁,她对太宗说:“我可以制服它!”唐太宗问她的办法,她说:“臣妾有三件法宝。先用铁鞭抽打;不服则改用铁挝(zhuā,即锤)锤打;若还不驯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咽喉!”(见《鹤林玉露》乙编卷六“师子聪”条)

  武才人本来想一鸣惊人,以取悦于唐太宗,没想到,唐太宗却对她产生了疑问。如此小小年纪却具有相当狠毒的心性,这显然是刚毅的唐太宗所不喜欢的。不过,这个故事却生动地反映了武则天的个性,后来武则天执政,推行铁锤政策,看来早就蕴于心中,绝不是偶然的。

  唐承隋制,后宫嫔妃有五等,“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旧唐书·后妃传》)。看来,在宫中,才人的地位是不高的。

  武则天是怎样成为才人的呢?原来,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时,贤淑的长孙皇后只活了三十六岁,就过早地去世了。她死后,唐太宗一直愁眉不展,郁郁寡欢。他听说武士彠的二女儿长得十分漂亮,便立即派人将武则天召进宫来。十四岁的武则天不但容貌超群,而且伶俐乖巧。她一入宫,就博得了唐太宗的欢心,并赐名武媚,封为才人。

  奇怪的是,从武则天十四岁进宫被立为才人起,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止,即终唐太宗之世,武则天始终是一个正五品的才人。在这十二年里,武则天受尽冷遇,她的地位不仅没有升迁,而且她也没有子嗣。看来,唐太宗对武则天的兴趣只是昙花一现,武才人很不得宠,似乎李世民很快就把这位年轻美貌的小才人忘在脑后了。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唐太宗虽然是一位明君,但对于美色,却也并非毫无兴味。唐太宗一生曾多次大规模地选美,后宫中先后罗致了不少美女佳人。据统计,他的子女共有三十五个,十四子二十一女;仅给他生过儿子的后妃就有长孙皇后、杨妃(隋炀帝女)、阴妃、韦妃、杨妃(故元吉妃)、燕妃、杨氏、王氏等十余人;后宫嫔妃中一生未得太宗一幸,没有生育过的,更难以数计。有时,甚至将一些已订过婚约的美女,也强行选入宫中。如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听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贞观政要》卷二),便不顾其已经许配给书生陆爽,坚持下诏礼聘郑女做充华。只是后来由于魏征的反复进谏,太宗才忍痛割爱。无怪乎北宋的大史学家范祖禹就曾评论说:“太宗手杀兄弟,曾不愧耻,而复纳元吉之妃,恶莫大焉。”(《唐鉴》卷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武则天在唐太宗时倍受冷落,白白地耗费了十二年宝贵的青春年华呢?这里存在着复杂的原因。除上面提到的唐太宗不喜欢她那逞强的个性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其一,家天下的帝王都十分迷信,疑心病也特别重,贞观末年(公元649年)一个流传甚广的迷信事件,几乎要了武则天的命。当时,太白星不止一次地在白天出现,太史便联想这一天象说,这是“女主昌”的征兆。恰巧,民间流传的一本叫做《秘记》的图谶书,说唐王朝三世之后,当有“女主武王”代唐而有天下。这个荒诞不经的谶语使得唐太宗一直心神不定,坐卧不安。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拿破仑传 纳兰容若词传 往事并不如烟 随遇而安 领袖们 林肯传 傅雷家书 丰臣秀吉 史蒂夫·乔布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