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1章 武太后(9)

  武则天步入老年之后,一方面纵情声色,另一方面,也像所有其他的皇帝一样,追求长生不老。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洛阳麟趾寺的一个老尼姑,自称净光如来,和蒿山的韦什方以及另一自称活了五百多岁的西域胡僧等勾结在一起,妖言惑众。武则天对他们十分相信,赐韦什方姓武,并封以正谏大夫、同平章事的大官,派他赴岭南采药,以制取长生药。不久,老尼大肆淫乱的事被揭发,武则天才发觉上了当,把她们抓了起来,韦什方自尽而死。

  长生药未配成,武则天并不死心。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太后(武则天)使洪州僧胡超合长生药,三年而成,所费巨万”(《资治通鉴》卷二百六)。长生药虽然服了,但并不见效,武则天日益感到身体的虚弱,她不得不考虑身后的继承人问题。

  父死子继,这本是封建社会的惯例,但武则天作为一个女皇帝,使这个问题复杂化了。究竟是立武氏子孙还是立李氏子孙,武则天久久迟疑不决。当时,睿宗李旦名义上还是皇嗣,但实际上久已处于被软禁的状态。武承嗣、武三思等人见此情景,都在觊觎储君之位。武承嗣并指使凤阁舍人张嘉福让洛阳人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没有同意,她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传位给李姓的儿子,则武周的基业岂不被断送;而如果由武氏的侄儿接班,则自己的子孙将被置于何地?

  多数朝臣是坚决主张立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为太子的。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当王庆之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时,凤阁侍郎李昭德就曾“言于太后日:‘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顾托,若以天下与承嗣,则天皇不血食矣。’”(《资治通鉴》卷二百四)。武则天采纳了李昭德的意见,李昭德仗杀了王庆之。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承嗣、武三思又用自古天子没有以异姓人做皇嗣的理由,求为皇嗣。天官侍郎吉顼极力反对,他还说服了张昌宗和张易之,让他们向武则天建议立李显或李旦为嗣。但真正使武则天下决心迎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的乃是一代名相狄仁杰。

  有一天,武则天晚上梦见一只鹦鹉折断了双翅,把她吓醒,她便把狄仁杰找来询问。狄仁杰说:“鹉者,陛下姓也;两翅折,陛下二子庐陵、相王也。陛下起此二子,两翅全也。”(《朝野佥载》卷三)狄仁杰巧妙地利用解梦说动了这位十分迷信的女皇。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则天下令,迎回了庐陵王。八月,武承嗣因未能立为太子,怏怏而死。九月,庐陵王李显被重新立为皇太子。

  武则天之所以决定立庐陵王为嗣,不仅是由于听了诸人的劝告,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当时人心尚未归附武周,而是仍然向着李唐。例如,叛变的契丹首领孙万荣围困幽州时,就曾提出口号:“何不归我庐陵王?”又如,武则天曾派其侄武延秀至突厥黑沙南庭,欲纳突厥可汁默啜女为妃,默啜却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惟两儿在,我令将兵辅立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当突厥攻陷赵、定等州时,武则天命吉顼检校相州刺史,募兵退敌,但响应的人寥寥无几。后来听说有诏命皇太子李显为元帅,应募的人便纷至沓来,仅几天就招募了四五万人,由此可见李唐王室的号召力。

  武则天立庐陵王为太子后,并不放心,“太后(武则天)春秋高,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资治通鉴》卷二百四)。这企图使李、武两氏在她身后和平共处的想法,只是武则天的一厢情愿。小小的一张铁券,怎能化解这不共戴天之仇怨?不等到武则天寿终正寝,一场反武复唐的政变便爆发了。

  政变首领张柬之是宰相狄仁杰和姚元崇推荐的。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让狄仁杰荐贤,狄仁杰奏说荆州长史张柬之有宰相才,但武则天只用为洛州司马;狄仁杰再荐,才升为秋官侍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武则天命宰相姚元崇出为灵武道安抚大使,姚元崇临行前极力向武则天推荐说:“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旧唐书·张柬之传》)武则天听后立即召见,不久即用为相。张柬之拜相时,已经八十多岁了。

  这时,武则天已经病重,住在迎仙宫养病,身边只有二张侍奉,连宰相也数月见不到她。二张深知诸朝臣对自己深恶痛绝,所以暗地里也在进行应变的准备。张柬之为相后,便加快了政变的步伐,他第一步先控制保卫皇宫的禁军。他首先找到了右羽林卫大将军棘鞨族将领李多祚。李多祚掌管禁军二十多年,又把守着玄武门,是一个关键人物。张柬之用高宗旧恩感化他,劝他拥立高宗之子为帝,李多祚指天为誓,愿效死力。然后,张柬之荐同党杨元琰、桓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又联络了左羽林将军李湛、左威卫将军薛思行,基本上掌握了禁军的指挥权。同时,为了掩人耳目,打消对方的疑虑,又特意荐党附二张的武攸宜为右羽林大将军。

  军权在握以后,张柬之便正式与凤阁侍郎崔玄韦、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组成了政变集团,而这个集团的幕后支持者就是姚元崇。他们派桓彦范与敬晖密见太子李显,取得了太子的赞同,太子弟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也表示坚决支持,政变的时机成熟了。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兵分两路,杀进洛阳皇宫。他自己与崔玄韦、桓彦范、薛思行等率羽林兵及千骑五百余人首先占据了玄武门,守住要害之地。同时,派李多祚、李湛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赴东宫迎接太子。太子李显本来就胆小,此时又举棋不定,迟迟不肯动身。王同皎激动地说:“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太子还是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李湛气愤地说,将相冒着灭族的危险以求兴复唐室,难道太子要把大家送进油锅吗?于是,王同皎不由分说,把太子抱上马,拥至玄武门。

  两路人马汇合后,他们立刻挥兵闯进内宫,张柬之将张昌宗、张易之斩于集贤殿外廊。当他们拥进武则天养病迎仙宫时,武则天大吃一惊,她从病榻上坐起来问道:“你们为什么要作乱呢?”回答是要诛二张。武则天又说:“现在二张已死,你们该出宫了吧!”桓彦范说:“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武则天直到这时才明白,群臣是要自己下台。她狠狠地盯着参加政变的李湛说:“汝亦为诛易之将军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资治通鉴》卷二百七)李湛是李义府的儿子,乃父是拥立武则天的得力干将,于武则天有知遇之恩,而其子却是推翻武则天政变的主要参与者,这真是历史的嘲弄。

  政变当天,即将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斩首,在天津桥南示众,同时,又将二张一党的韦录庆、房融、崔神庆下狱。政变第二天,宣布大赦天下,由太子李显监国。第三天,武则天被迫传位于李显。第四天,李显正式即位,这就是唐中宗。二月初二,唐中宗复国号为唐,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并按照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唐高宗的年号)以前的制度重新将宗庙、旗帜、官职名称及服色等改回。张柬之等五人分别被封为王,这场推翻武则天的政变,史称“五王之变”。

  神龙革命成功了,短命的大周王朝殒落了,亲手创建它的武则天又亲眼看到了它的覆灭,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这位从皇帝宝座上跌落下来的妇女再也难于忍受凄凉与冷落,她的路走完了。大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这位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病死于洛阳上阳宫仙居殿,时年八十二岁。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五月,唐中宗力排众议,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她的身份已不是武周天子而是李氏之后了。

  她来了,她又去了。她成功过,她又失败了。一代女皇死去了,但她身后的危机仍未消除,唐中宗的妻子韦后和太平公主都曾想步武则天之后尘,武三思等人也跃跃欲试,宫墙里暗流汹涌,宫廷政变迭起,这大概也是武则天的“遗泽”吧!

  十一、日落草萧萧

  贞观初年(公元627年)的一天,嘉陵江畔残阳似火,崎岖的古蜀道上,一行人风尘仆仆疾驰而来。他们在利州都督官署前下马,新任都督武士彟早就在门前迎接。为首的一人气度轩昂,他就是奉皇帝之命匆匆赶赴京师的益州著名相士袁天纲。

  武士穗殷勤招待袁天纲等人,并虔诚地请袁天纲为他全家人看相。袁天纲说他的妻子杨氏骨法不凡,必生贵子;又说其子元庆、元爽皆可位至刺史,其长女(即后来的贺兰夫人)亦可贵至夫人,但难得善终。当乳母将衣着男装的二小姐(武则天)抱到袁天纲面前时,他大惊失色。袁天纲让幼小的武则天在地上走了几步,他前后端详,“日:‘龙睛风颈,贵之极也。’转侧视之,‘若是女,当为天子’”(《大唐新语·记异》)。

  后来,袁天纲的预言竟然毫厘不爽,完全应验,好像他是神仙下凡,确能未卜先知一般。实际上,这个预言越灵验,越说明它是后来编造的假话。明眼人不难看出,这种事本属子虚乌有,显系好事者所附会,但在封建的旧中国,却利用这种神话将武则天宣扬为“真龙天子”,说她的上台是“天命”所归。其实,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惟一女皇,不过是历史的偶然,是偶然的机遇使这个年轻的女子步入了男姓帝王的殿堂;而与她才具不相上下的太平公主、韦后等人均因为缺乏这种机遇而无法步武氏后尘,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武则天称帝的偶然性。

  武则天称帝的偶然性,是和唐太宗密切相关的。是唐太宗因为听说武则天貌美,才把十四岁的武则天召进宫来,给她创造了一个进入宫廷的机会。又是唐太宗为了防止儿子们互相残杀、再次喋血玄武门,终于废掉了嫡长子承乾的储君之位,并且既没有立心爱的嫡次子李泰为太子,也没有立“有文武才”、“英果”类己的第三子吴王恪(《新唐书·郁林王恪传》),而是违心地选择了缺乏果断作风、性格懦弱、颇不类己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之成为太子的偶然性是显而易见的,而正是这位后来成为唐高宗的李治铺平了武则天称帝的道路。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曾国藩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李嘉诚全传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牛棚杂忆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胡雪岩全传 天使在人间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