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1章 风生水起——从小厂老板到华商之王(9)

  包玉刚初战告捷,李嘉诚功不可没。9月7日,《明报晚报》发表对李嘉诚的专访:

  “九龙仓事件已经披露,包玉刚取得九龙仓15%~20%的股权,并加入董事局。这一戏剧化事件发生至此已告一段落。

  “由九龙仓事件发展初期起,直至真相披露前,人们爱把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与九龙仓拉在一起谈论和揣测,李氏昨日接受本报记者访问之时,作了如下具澄清作用的透露。

  “据李氏称,他本人没有大手吸纳九龙仓,而长江实业的确有过大规模投资于九龙仓身上的计划,也确定曾经吸纳过九龙仓的股份。他本来安排买入九龙仓全部实收股份30%~50%,做稳健性长期投资用途,但到了吸纳约1000万股之时,九龙仓股份的市价已经急升至长实拟出的最高价以上,令原定购买九龙仓股份的整个计划脱节。于是便放弃了这个投资计划,并且把略多于1000万股的九龙仓股及若干股权转让了出来。”

  这之后,李嘉诚又继续将手头剩余的九龙仓股转让给包氏,据多份报章估计,李嘉诚在一进一出间,获纯利5900多万港元。

  九龙仓董事局主席纽璧坚视包氏翁婿这两位新任董事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之间多次发生摩擦。

  包玉刚不断到市面或通过幕后吸纳九龙仓股,使其控有的股权增至30%,大大超过九龙仓的控股公司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纽璧坚惊惶地发现:包玉刚吞并九龙仓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刚赴欧参加会议之机,纽璧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置地采取换股之法,欲将其持股权增至49%。具体做法是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龙仓股。

  条件十分诱人,股民喜笑颜开。若置地已控得49%的股权,包氏是无论如何也购不满51%的绝对股权——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即可击碎包氏的“吞并美梦”。

  包玉刚闻讯,急忙乘机返回香港反击。他首先获得汇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紧接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105元的现金吸收市面九龙仓股,目标也是49%。

  105元的现金比被九龙仓股抬高了的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更诱人。星期一开市不到2小时,包玉刚一下子付出21亿现金,购足2000万股,使控股权达到49%,取得这场战役的决胜权。

  纽璧坚见大势已去,将置地控有的九龙仓股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置地套现获纯利7亿多港元。包氏在九龙仓的控股量已超越绝对多数。

  包玉刚夺得九龙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决战双方,皆有胜有负。

  两年后,包氏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包氏购得九龙仓,实现了减船登陆,从而避免了空前船灾。香港另两个船王——董浩云与赵从衍,因行动迟缓,陷入濒临破产的灭顶之灾。

  1985年,包玉刚又收购另一家英资洋行——马登家族的会德丰,又一次轰动香港。

  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包玉刚入主九仓后,与置地成为合作伙伴,他们力邀李嘉诚加盟,在九龙仓尖沙咀开发了一个新项目。这在香港商界被传为佳话。

  力挺中资遭挫败

  李嘉诚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成功引起了商界人士搭顺风车的风头。从1990年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

  李嘉诚选择了首钢为合作伙伴。

  首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职工人数27万人。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一百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海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

  李嘉诚选择首钢,还有一个机遇因素。

  香港有一家“东荣钢铁”上市公司。该公司业务以经销钢铁为主,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香港同年市场的1/3。东荣为李明治的联合系集团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术师,不停地将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据说买家卖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东叫苦连天,不知所措。

  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证据成立,李明治及其联合系集团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李明治走为上策,有意将旗下上市公司做壳出售。

  东荣钢铁与首钢的入港发展方向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钢的钢铁,还可将部分钢铁销往海外。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钢铁、长江实业、怡东财务、东荣钢铁在北京签订有关收购东荣的协议,收购价0.928元/股,涉资2.34亿港元。收购方的股权分配是,首钢51%,长实21%,怡东3%,一共为75%东荣股权。收购停牌前,东荣市价为0.92元/股。

  东荣的市价及收购价均低于股票面额,可见东荣当时在股市信誉之低,东荣是一只没有肉的微型空壳。就这只小壳,并不会限制它的未来主人将其发展成大型中资企业。

  首长第二次合作,是收购三泰实业。

  1993年,李明治的联合系进一步斩缆,将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首钢、长实、怡东又一次联手,收购联合系的三泰实业67.8%股权,每股作价1.69港元,共涉资金3.14亿港元。

  三泰实业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上市公司。收购后,三家的股权分配是首钢46%,长实19%,怡东2.7%。5月,东荣从长实和怡东手中购回三泰股份。

  同月,东荣正式改名为首长国际。大股东仍是首钢、长实、怡东三家。三泰实业则挂在首长国际旗下。

  1993年5月18日,首长国际收购开达投资,经重整后,将其改名为首长四方。

  1993年8月12日,收购建筑公司海成集团,斥资1.74亿港元。

  1993年9月12日,首长国际全面收购宝佳集团,涉及资金11亿港元,是首长国际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宝佳的业务以黑色金属为主。

  首长国际经过5次收购后在香港实力大增,站稳了脚跟,于是,调头向内地进军。与内地政府及企业任命的投资项目,累计资金达百亿以上。

  从1992年起,中资公司在香港股市借壳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风。红筹股成为股市令人瞩目的股种。香港证券界评出1995年中资上市公司四大天王,市值排名如下:

  第一名,中信泰富,474.7亿港元;

  第二名,粤海投资(广东省政府驻港投资机构),89.4亿港元;

  第三名,首长国际,63.6亿港元;

  第四名,越秀投资(直属广州市政府),50.9亿港元。

  1994年,中信泰富跻身香港十大财阀榜,据1995年1月1日的《快报》,中泰以375亿市值,排名第8位。风头之劲,连香港老牌华资英资大财阀都感到可畏。

  有人说,中信在中资坐大,是其背景大(中信是直属国务院的一级公司,级别相当于部级)。

  香港中信的权势加财势,任何一家大财团都莫与争锋。它的背后有两位高人支撑,一位是香港首富李嘉诚,另一位是来自马来西亚的首富郭鹤年。

  中资大举进军香港,曾引起英资的恐慌,认为是要取代他们的;也引起华资的不安,认为中资是来港占地盘抢饭碗。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指出,“在未来的特别行政区,所有的本地资金和外来资金(注:包括中资英资在内)将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所有资本将在无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公开、公平地竞争”,“中资现在和将来都要遵守香港的法律、法规,并且平等地与其他资本竞争”,“中资公司到香港完全按照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方式去竞争,对我们来讲还是个新课题,我们仍在学习之中……”

  有人说,李嘉诚先抱住中资这条大腿,然后凭藉中国政府的强大政治靠山,可在香港为所欲为了。美丽华一役就是最好的答案。

  然而,答案并非像上述观点所臆想的那样。美丽华一役的失利,可从侧面表明,李嘉诚与荣智健等的合作是出于商业目的,完全是香港游戏规则下的商业行为。

  美丽华酒店的创始人是一批外籍神父,后来成为杨氏家族的祖业。20世纪50年代初,九龙尖沙咀有一家教会小旅店,专门收容被驱逐的内地教堂的神职人员。1957年,中山籍商人杨志云在外籍神父手中买下了这家小旅店,经过不断地发展、扩充,到70年代,已成为拥有千余间客房的一流酒店。80年代初,佳宁和置地联手购美丽华一役,价高28亿港元,轰动全港。后佳宁破产,置地债台高筑,致使交易未成,双方对簿公堂,再一次轰动全港。

  1985年,杨志云逝世,其子继承父业,美丽华仍风生水起。到1989年,香港旅游业空前萧条,入住率到1991年还未突破50%。杨氏兄弟遭众股东指责,集团元老何添出任美丽华集团主席。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香港旅游业转旺,至1993年,美丽华已恢复元气,渐入佳境。

  美丽华经营局面的改善并没有消融各大股东间的矛盾。杨氏兄弟在发展策略上也有分歧。大哥杨秉正坚决不放弃祖业,而其弟杨秉梁则主张走投美国发展。这正是外强“入侵”的天赐良机。

  外强之强,首推香港首富李超人与中资强豪荣智健合组的新财团。以长实的财力与中泰的背景,欲得美丽华如瓮中捉鳖。一位财经评论家说:“满香港,再也找不到第二对这么强大的黄金拍档。”

  市面上,原有关于李氏荣氏不会再合作的传闻烟消云散。皆说:“美丽华算死定了。”

  美丽华,非得李超人、荣智健这样的大老板才吞得下。美丽华是恒生指数三只酒店蓝筹股中唯一的华资酒店股,该集团主要资产包括:

  1.美丽华酒店,位于九龙尖沙咀商业旅游区,估值24亿港元;

  2.深圳蛇口南海酒店,估值12亿港元;

  3.柏丽广场,第一期估值10亿港元,第二期估值47.5亿港元。

  这三项加起来,总估值93.5亿港元。

  1993年6月5日,长实与中泰各占一半股权的新财团,向美丽华提出收购建议,每股作价15.5元(认股权证8.5元),涉及资金87.88亿港元。

  美丽华集团于9日申请停牌,停牌前市价为14.8元。李嘉诚15.5元的收购价,溢价不到10%,一般要溢价20%方可生效(即为众股东接受)。市场普遍认为,李氏、荣氏的出价太低,估计美丽华的资产值为18元/股。

  李嘉诚是股市收购老手高手,他应该深谙此理。也许他过于自信,认为不再有强手跳出来与其角逐“猎物”。

  据李嘉诚自己说,他们此番收购,是美丽华的一名大股东主动提出洽商,该股东有意出售其所持股权,并且持股数不少。

  这会是谁呢?难道会是杨氏家族掌门人杨秉正?到6月14日,美丽华董事总经理杨秉正发表公开信,声称全部董事均未与长实、中信达成共识,美丽华物业发展潜质极佳,资产净值为20元/股。信中提到,6月8日晚才接到李嘉诚、荣智健财务顾问的电话意向,而次日早上9时,收购建议书就送到美丽华董事局,“这么庞大的收购行动,未给予当事人适当时间去了解,而突然采取行为,那当然算不得友好和善意。”

  杨秉正显然对买主的15.5元/股的价格不满。市场传闻,主动与李嘉诚接洽的股东很可能是美丽华董事局主席何添。估计何添所持的股权不及杨家的零头。李氏、荣氏欲获成功,杨秉正才是关键。

  6月22日,杨秉正又刊启事,称公开信可能有不实之词,致使公众对李嘉诚、荣智健两位先生产生误解,谨向两位先生深表歉意。结果,这则启事更使公众疑窦丛生。有人说,杨秉正到底还是怕具有强大政治靠山和经济实力的李荣集团。对买方的揣测,更是人言人殊。有人道,李嘉诚有失一贯的君子之风,对方抗拒仍执意收购;也有人言,李嘉诚仍是不抱买古董的心态,价码已出,不再随意更改,成则得,不成则弃。

  杨氏家族只持有3成多股权,李荣集团全面收购,仍取胜有望。

  半路上杀进个程咬金——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势完全逆转了。

  谁会想象李兆基会公开与李嘉诚“为敌”呢?二李交情之深,路人皆知。他们是地产老拍档,曾在温哥华与郑氏等共同投得并发展世博会旧址,总投资百亿。他们是高尔夫俱乐部的“波友”,每周相聚一次,形影不离。更令人称道的是,不久前,他们共同推出一个“嘉兆台”高级地盘,把两人的名字合成物业名,成为两人友谊的永恒象征。

  本来,未陷债务泥淖的杨秉正完全可抓住所持的股权不放。也许他真的担心“怀璧其罪”,就寻找第三者为其“藏璧”。这个人必是他先父的至交,并且财力居香港十强之列。

  这只有李兆基了。

  李兆基碍于李嘉诚的情面,开始非常为难。现在杨志云遗孤有难,不帮又说不过去。杨志云在商界名声卓著,深得同仁尊敬。眼看着杨家祖业行将被外强“吞噬”。作为杨志云生前的世交挚友,必会遭外人指责。

  真正促使李兆基下决心的,是杨秉正“送璧入怀”。美丽华前景广阔,谁不垂涎欲滴?商场无父子,就更不会有友谊。于是,李兆基就给密友李嘉诚致命一击,与杨秉正私下签订协议。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林彪的这一生 丰臣秀吉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明朝一哥王阳明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拿破仑传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金庸传 富兰克林自传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