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8章 用人有方——从亲力亲为到指挥若定(4)

  音流电信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新公司。两大主要股东分别是香港的和黄集团和芬兰的Sonera公司,他们正在寻找资金以扩大其市场份额,并且购买新的电话执照,因此对于德国电讯的收购当然欢迎。音流是美国少数几家全国性的独立无线业者,约有230万位无线用户,而且拥有包括夏威夷在内的全国性无线电话经营执照,这些都让一直想在美国市场落地的欧洲最大电信公司德国电讯心动不已。德国电讯发言人表示:“音流几乎在美国的每个州都拥有执照,而且该公司的成长率是美国移动电话业之首。”此外,音流也是美国唯一使用GSM系统的电信公司,这也很对德国电讯的胃口。交易如果顺利实现,德国电讯的客户将达到3.75亿,成为又一个跨大西洋的国际电讯大鳄。尽管这笔交易引起了美国参议院和监管当局的强烈反对,德国电讯能否如愿还在未定之数,但欧盟发言人也明确表示,他们反对美国立法和监管当局对这一企业并购所持的态度。

  不管最终美欧双方将如何了断此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和黄李嘉诚仍是幕后的大赢家。据悉,和黄在此次交易中将可获得超过780亿港元的特殊利润,使2000年前7个月可入账的特殊利润超过1361亿港元,再创香港纪录。

  在这次交易中,和黄没有选择全换股或全现金方案,而是换取了16亿美元现金及1.79亿股德国电讯。

  分析人士认为,和黄需要资金发展欧洲的3G业务,所以不选取全部换股方案也是意料中的事;而从占有美国市场来看,和黄在此次交易中不将音流股份全数套取现金,而是选择现金加股份方案,可能是希望继续与德国电讯达成合作关系,不过和黄也会因此在表面上失去在美国电讯市场的据点。也有人指出,和黄也许将继续沿用在欧洲市场的策略,卖掉第二代电讯业务后,回头再全力争夺美国3G牌照。

  接近和黄的消息人士指出,欧洲的市场已经很大,和黄会集中资源拓展这个市场,至于美国市场的策略则会视机会而定。如何定法?美林证券的分析员猜测,和黄可能会采取曲线迂回的策略:当美国3G业务的机会出现时,和黄也许将借助在欧洲和中国电讯市场的发展和关系,使自己成为美国电讯商寻找国际合作伙伴的主要对象,从而挤进美国3G市场。

  李嘉诚“卖橙”出售电讯业务初尝胜果后,对欧洲电讯业务始终念念不忘。各国纷纷准备公开拍卖3G牌照的消息传出后,和黄又开始摩拳擦掌,希望在英、德、法等国的第三代移动电话市场上再大展拳脚。

  2000年以来,和黄计划通过持合资公司90%的股权,斥资约94亿英镑,(约1156亿港元)在英国发展第三代移动电话业务。由于2000年1月份英国政府招标时,和黄正在应付曼内斯曼和沃达丰公司之间的收购战而没有入标,只好与投得牌照的加拿大TIW公司合作竞投英国的3G牌照,最终以43.8亿英镑(折合港币500亿元)的代价夺得牌照,比市场人士原先估计的10亿英镑左右的出价高出了一大截,使得人们纷纷怀疑和黄能不能回本。

  霍建宁并没有让李嘉诚失望。在一连串神奇交易中,和黄获利近2000亿港元,被外国传媒称为bigtrader(大炒卖家)。

  霍建宁则强烈否认:“我们买下资产,派人去做,当资本价值成熟时卖出,根据税务法例,这是realization of capital assets(资本资产的变现),不是trading(交易)。”

  2001年全球经济恶化,但和黄期内两次收购“落难伙伴”Price Line和环球电讯,将业务扩至前景可观的北京房地产,霍大班的表现仍然不凡。

  霍建宁一人兼任和黄董事总经理、港灯副主席、长江基建副主席、长实执行董事等职务。霍建宁追随李嘉诚多年,如同其左右手。

  李嘉诚知人善用,霍建宁知恩图报。

  2008年5月14日,霍建宁以个人名义捐出港币五百万元,协助四川省政府的救援及赈灾工作。财技深厚袁天凡

  “你一定要对自己做的工作有兴趣,否则就算几高(再高)人工都无用。”袁天凡如是说。

  袁天凡,1952年出生于上海,五岁时到香港。知识改变命运,袁天凡以优异的成绩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后来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

  1976年,袁天凡在美国毕业后回香港,加入中大任助教,但教书的平淡日子实在难耐。过了大半年,他跳槽至汇丰旗下的获多利债券部。他曾与梁伯韬、杜辉廉等在银行共事。杜辉廉、梁伯韬两人创立百富勤,成为他们这批才俊中“先富起来”的老板。而袁天凡则延续着打工岁月。自那时开始,他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立下在“金融界打滚”及“为兴趣打工”的志向。

  袁天凡深厚的“财技根基”源于获多利八年的工作历练。不甘平庸的他先后从债券部晋升至财务部。1985年离开前,袁天凡已成为集团的财务部主管。离开获多利后,袁天凡一帆风顺,先后出任唯高达董事总经理,参与全球证券业务工作。

  1988年香港股灾后,袁天凡出任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一职,接手管理因联交所前主席李福兆辞职而出现真空的联交所管理层,成为香港商场上耀眼的明星,他也登上了人生路上的高峰。当时,袁天凡的年薪为300万港元,成为当年香港收入最高的受雇人员。攀上事业首座高峰的袁天凡,当时只有36岁。1989年,袁天凡被评选为“香港财经界十大风云人物”。

  中国有句古话:“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这句话似乎在袁天凡事业达到高峰时应验了。

  袁天凡接手联交所的第一年,仍然是万事如意,风调雨顺。然而好景不长,两大派系便开始为权力你争我夺,使袁天凡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香港股市是一个鱼龙混杂之地,不少“股海大鳄”往往不动声色,伺机而兴风作浪,令股海风起云涌,变幻莫测。袁天凡身为联交所行政总裁,职责便是保持香港股市在良好制度下蓬勃地运作下去。

  换句话说,联交所的掌舵人除了要看好香港股海,令其无风无浪外,还要维持制度上一定的宽松度,使参与者,包括那些“股海大鳄”有机会从风险中获利。

  因为如果一旦条例太严格,限制太紧,便会出现“水清无鱼”的局面,使股市萧条,这也是香港政府不愿看到的。

  袁天凡肩负联交所行政总裁重任,困难重重。然而,联交所偏偏出现了华资、外资经纪执政,使袁天凡更加闹心。华、洋经纪之争成为袁天凡在联交所工作中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过往联交所作风曾深为外资经纪所诟病,认为堂堂香港股市竟为一班华资经纪所把持。于是港府一心加强一班国际性大经纪在联交所的地位,方法是通过增加大经纪在联会理事会的席位。可是说话虽是简单,但如何让各方满意,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

  由于华资经纪在此事上极为团结,终变化成一场华、洋经纪争夺理事会席位之战,情况一发不可收拾。

  证监会(代表港府势力)联合管理层虽说能与华资经纪达成共识,协调出一个华、洋经纪都比较满意的方案。然而,联交会管理层的威信已经被削弱,大华资经纪与大外资经纪在香港股市的影响力大大提高,联会在某些重要事情上可能做到的似乎不多。鉴于此种情形,袁天凡顿感意兴阑珊:“联交所的工作已经失去满足感,做到退休已无可能……”

  袁天凡原已续约行政总裁一职,他却提出请辞。继后,他加入恒昌行出任行政总裁,但他在恒昌行业没有待太久,三个月之后,他又辞别恒昌行,转投老友蔡世亮的海裕国际旗下,购入海裕股份,由打工仔变成老板。

  据了解,当时中信泰富同李嘉诚、郑裕彤等财团收购的恒昌企业硕大无朋,1991年8月底时,拥有固定资产净值82.7亿元。

  荣智健、李嘉诚邀请袁天凡出任恒昌行政总裁,主要是希望由袁天凡筹划恒昌企业独立上市,减低现有股东的财力负担。

  可是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恒昌是老牌公司,很多现任管理层都是四十多年前打天下至今的老臣,在集团内势力根深蒂固,袁天凡工作困难重重。

  由于控制恒昌企业股权的财团分散,最大的中信泰富也只有36%的股权,未能取得日常行政权力。事件发展至此,逐引发中信泰富全面收购之意。于是,中信泰富不惜动用逾50亿元,全面收购恒昌,恒昌企业独立上市的计划因此被搁置,袁天凡无事可做,顺理成章离开恒昌。

  随后,他加入了蔡世亮的海裕国际。可惜,他与蔡世亮闹意见,更是一度对簿公堂,虽然双方最后庭外和解,但袁天凡也觉无味,1994年干脆全数出售所持的海裕股权,辗转购入奇盛股份,成为集团执行董事。

  袁天凡与蔡世亮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袁天凡以饱学及专才闯入商界,历任各大外资证券行要职,一度出任联交所行政总裁,与香港一班富豪如李嘉诚、荣智健、郑裕彤等很熟;蔡世亮自东南亚挟资来港发展,在港从事地产、货仓业务,为人低调务实,典型中国传统商人性格。

  蔡世亮一头白发,面上略带风霜,神情虽见收敛,但仍难掩其江湖气息。

  外型上,袁氏与蔡氏有点大相径庭,袁天凡脸色白皙,典型才子相,笑时双眼眯成一线,有点孩子脸。

  袁天凡在获多利任职时,已认识蔡世亮。1984年,袁天凡帮助蔡世亮收购金佑地产空壳,将其业务在香港上市,蔡世亮属下公司规模从此逐步壮大,所拥有上市公司的数目也不断增多。

  袁天凡在香港商界打拼多年,早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47岁这年,袁天凡选择了规模较小,作风低调的海裕,踏上了创业当老板之路。

  袁天凡为什么会选择海裕呢?第一,海裕规模不大,袁天凡才有能力揽实权,全权控制公司。其次,海裕持有甚多冷库,每年均有约2亿元稳定的租金收入,令公司在财政上无后顾之忧。

  再者,海裕拥有证券业务基础,适合袁氏的所长。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袁、蔡两人均认定对方是多年肝胆相照的战友。一方面蔡氏早有退出之意,但放不下自己一手打出来的江山,有袁氏继任掌师印,他可放心让出大部分股权,亦乐于看见海裕业务在袁氏执掌下发扬光大。

  然而,世事难料,两个人越接近,越难保持友情。袁天凡入主海裕后,袁、蔡开始感到他们之间的距离正在拉远,而归根究底,不外是个老问题,利益冲突。

  蔡世亮与袁天凡合作的目的是希望扩大海裕在商场上的活动空间。但实际运作起来,由于双方在公司内具同样影响力(蔡世亮并非完全放弃海裕),令公司经营与发展出现了阻力。海裕过去的管理方式十分家族式,而袁天凡则惯于以西方企业化手法管理生意。比如袁天凡要求员工如外资经纪行那样,每天要以书面材料报告工作情况,但那班原来跟随蔡氏的手下对这种手法便会感到十分不惯;又如以往海裕证券的制度是容许任何一个员工,包括秘书或行政助理等只要能介绍客户,便可分佣,但袁天凡不能接受这一套,断然改变,使得不少旧员工对这位新老板满不是味儿,并开始产生抗拒。

  进一步加深袁、蔡分歧的是他二人经营理念截然不同。

  蔡世亮作风稳健保守,任何发展计划都只投入少量资金,慢慢开展,但袁天凡较积极进取,认为既认定一个发展计划,便应即时投入资金,全面开展业务。此外,袁天凡入主海裕后,由于对地产业务兴趣较低,把不少海裕物业套现,将资金投入一些他认为更有潜力的发展项目上。但当时香港地产出现了历年罕见的大好市道,使蔡世亮觉得过早将物业出售,平白失去不少赚钱良机。

  袁、蔡二人决裂的导火线是一只股票“斩仓”事件。

  袁天凡入主海裕后发现,海裕集团属下的证券公司有几个大户头由公司高层负责打理,户头似有利用公司的“孑子展”进行投资迹象,这些户头持有大量海裕国际股份,据说接近两成股权。

  袁怀疑有幕后黑手,于是趁户头按金不足,客户无法及时补仓之即,将整批股票斩仓,并找来他多年好友、奇盛集团的梁树荣斥资1.8亿元购入这批股份。

  “斩仓”事件后,袁天凡与蔡世亮摊牌,建议蔡氏让位,同时委派自己好友王于渐、郑经翰、方书林及妻子李慧敏加入董事局。蔡氏唯有答应,将主席一职让给了袁天凡,自己当名誉主席。

  蔡世亮退居二线后,不甘心自己一手创下的江山落入袁天凡之手,于是,一方面在市场吸纳海裕股份,另一方筹集逾亿现金,随时准备行使认股证,换回普通股,重夺海裕的控制权。

  蔡世亮终于储备了足够实力进行反扑,要求开董事局会议,建议委任亲信许照中与苏锦人。随后乘势追击,到高院起诉,指控袁天凡妻子李慧敏,一直未有正式接纳出任海裕董事,怀疑其合法性。至此,二人可说已正式反目,势为水火,非要在法庭上解股证,股份收购价定于每股3.3元。袁天凡在自身利益得到一定保障下,将海裕江山交还蔡世亮。

  继后,袁天凡出任锦兴磁讯主席,可惜当时锦兴已濒临破产,最后不得不靠李嘉诚身边红人陈国强收拾残局。往后,虽沉寂一时,但袁天凡并没有认输。

  袁天凡与李嘉诚关系密切,李嘉诚曾多次诚邀袁天凡加盟长实和黄集团,但袁天凡均婉谢不受。

www/xiaoshuotxt/n e 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领袖们 世界因你不同 苏东坡传 林彪的这一生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野心优雅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牛棚杂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