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章 父亲林长民:你是河流,我是船上一片小白帆 (2)

  林长民开启了一段恋爱,又封闭了一段恋爱。徐志摩和许多人一样,见到林徽因第一面,便决定追求这个比他小七岁的女孩。林长民引逗徐志摩学了文学,徐志摩又带领林徽因遨游在文学的殿堂。徐志摩和林徽因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文学,他们谈话中的各地见闻,风土人情,故家旧事,也都带有文学的神光。在伦敦,他们身处文学的圈子,周围是文学味十足的英国风光,谈着文学的话题,过着文学的人生。林长民一不小心,促使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成了文艺青年。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康桥岁月是梦幻的、不真实的,但同时也是刻骨铭心的。爱情本身就应该纯粹。爱情是心灵的体验,是超越世俗的,婚姻则是另一码事。

  在伦敦,林长民和徐志摩曾经玩过一次情书游戏。徐志摩扮演一个有夫之妇,林长民扮演一个有妇之夫,假设两人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相爱,只能通过书信互通款曲。如此大尺度的深谈,一方面,是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林长民也可能是在以这种方式劝导徐志摩,让他知道,许多爱情是存在,但因为种种原因,不可能走得更远。林长民已经开始阻拦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汹涌感情了,只是,徐志摩被爱冲昏了理智,感觉不到。后来,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要跟张幼仪离婚。林长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带着林徽因不辞而别。他要保护女儿,为女儿打造一个美好未来。

  林长民对徐林恋爱,始终是阻挡,他大概也知道,徐志摩和自己的女儿太像了,在灵魂深处,他们都是渴望浪漫的人。他自己甚至也是这样的人。婚姻和恋爱,到底是两码事。徐志摩在给梁启超的信中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但林长民是冷静的,一如那茫茫海上清寒的月光。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去美国之前,林长民与徐志摩有过一次深谈。那是一个晚上,在湖中央,天上有月亮。林长民说了很多,徐志摩听不进去,心里满是哀婉的忧伤。但林长民知道,长痛不如短痛,他必须对女儿的幸福负责,他懂得徐志摩的心,但他却不能给徐志摩的汹涌的情感放行。林长民和梁启超,一左一右,开启了一段爱情,却成就了另一段婚姻。

  林长民始终有强烈的民族感情。那乱世,你方唱罢我登场,林长民的正义感却从未更改。他的爱国,不是对哪一个政权的好感,而是出于真纯的民族感情。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将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林长民得到内部消息,连夜写就《外交警报敬告国民》,发在5月2日的《晨报》《国民公报》上。他大声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他把消息告诉蔡元培,蔡元培告诉北大学生。学生一愤怒,五四运动爆发了。林长民支持宪政,反对军阀,最终死在军阀的流弹之下。他是真爱国,真着急,始终想把中国的乱局捋出一个头绪来,但乱世汹涌,林长民虽然有补天之才,还是一不小心,沉落到乱世的旋涡中。

  在爱国这一点上,林徽因和父亲惊人地相似。林徽因是欧美派知识分子,比较倾向自由主义,她对政治兴趣不大,但她的民族情感却从未曾改变。她是西方学成,东方奉献,在抗战爆发的时刻,她第一时间南下流亡。抗战八年,对于林徽因来说,就好像是一场炼狱,无论精神上还是肉体上。林徽因是那一路人,她从小得到优越教养,她像一片浮云,在中西方地域、文化之间,来去自如,她大可以在外面出人头地,但林徽因偏不,飘来飘去,她还是浮云化雨,一点一滴,都还是要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她有决心与民族战争共存亡,如果敌人打来,她甚至考虑过跳扬子江。对于艺术,林徽因也始终追求民族形式,她多次野外考察,发掘中华建筑的遗踪,她参与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力求展现中华艺术的神韵。她对北平城的维护,呕心沥血,城墙要被拆,林徽因发出近乎绝望的嘶喊,可全没用。她的话有人不懂,所以不听,但历史自会有个公允的评判。林徽因自己,也像建筑那样,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透出一线光芒。林徽因曾说:洋鬼子们的浅薄千万学不得。说这话,不是因为对西洋的厌,而是因为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爱。

  诗人卞之琳也曾是林徽因太太客厅的造访者。他曾经翻译过一篇小说,是西班牙作家阿索林的《飞蛾与火焰》。故事讲的是:西班牙马德里有位名媛,和朋友回忆起六年前她们去过西班牙北部一座古城的小方场,那里古色古香、优雅静谧,让人一见难忘。她们打算再去寻访。可是,不凑巧,她们每次准备要去的时候,都有其他事来打岔,要么是公事,要么由于疗养,或者是因为国际事务,不得不去巴黎、瑞士、地中海。终于,她们还是去了。可是,小方场已经变了样子,它被拆了一部分,开了一个酒吧,酒徒吵架开枪,这位优雅的女士中了流弹,死在那里——死得可惜,也死得其所。林徽因极爱这个充满故土情怀和宿命感的故事。她何尝不像那位名媛,兜兜转转,最终死也要死在北平。从小,林长民带着林徽因云游四海,看过了万般世界,林徽因更加懂得故土的好处。她的民族感情不是狭隘的,而是在广阔视野上的再发现,那感觉好似沙里淘金,拣到了就抓住不放。

  林长民对林徽因也有过无意的伤害。这伤害,也是因为他忠于自我。林长民结过三次婚。在杭州读书时,娶叶氏为妻;叶氏去世后,林长民娶何雪媛。何雪媛生了好几个孩子,但只有林徽因活了下来;1912年,林长民又从福建娶了第三个妻子程桂林。程桂林生了好几个子女,赢得了全家的疼爱。林徽因幼年的苦恼,应该是得不到父亲足够的爱。母亲的不得志,让林徽因又叹又怨,她跟着母亲住在后院的小房子里,静静的,期盼着脚步声的到来。林长民的缺席,使得幼年的林徽因常常感到寂寞,时不时地,她总有些美丽的幻想,比如起水痘,林徽因把它叫做“水珠”。满身的水珠,她想起来,就觉得浪漫。不过,林徽因还是凭借自己的聪明伶俐赢得了林长民的喜爱。他们之间,是父女,更是朋友。林长民曾感叹,“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 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十六岁,林徽因便能有机会跟着林长民畅游欧陆,眼界大开。她的婚事,也是林长民早早拟定。如果说,林长民是一条奔腾的河,林徽因则是河上的一条船,借着水势,她展开自己小小的一片白帆,努力地,信心满满地冲进人生的海。1925年,林长民不幸去世,林徽因远在美国,得到消息,失声痛哭。梁思成劝她翻译一本书,慰藉心伤。不久后,林徽因得到了徐志摩结婚的消息,她更是纠结不已。两个离她心灵最近的人,一个离世,一个结婚,林徽因忽然发现,未来的路,只能一个人走,而且,她的身后,还有母亲,还有弟弟,一大家子……

  林长民生前,林徽因有所依傍,是无忧无虑的少女;林长民死后,尤其是徐志摩结婚后,林徽因一夜长大,原本纠结的情感线头,被迫厘清。生活不允许她任性。林徽因知道,她必须担起责任,结婚,工作,生子,过一种主流的人生。快乐吗?冷暖自知。很久以后,林徽因或许还记得,那一年,泰戈尔来华,他们演出短剧《齐特拉》,她演公主齐特拉,徐志摩演爱神玛达那,林长民演春神代森塔。想起来也是淡淡的,好像粉笔画脱了色,云淡风轻的繁华。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D调的华丽(周杰伦自传) 看见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牛棚杂忆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纳兰容若词传 林彪的这一生 富兰克林自传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