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章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女人的美是风景而不是画面(1)

  §第一节 先悦人,才能悦己

  美丽的女子千千万,关乎容貌、风情、姿态,一颦一笑,一声一语,皆成风景。也许,容貌不可变,但美丽的芳菲却可万万千,谁说一定要倾城又倾国?所谓红颜,莫不如是——举手投足皆成诗。

  林徽因是一个传奇。在近现代史上,还鲜有哪个女人能像她那样,活着的时候,有那么多人,而且是名人爱着她,又有那么多的名人围绕着她,离开后还有更多的人关注她的故事。有人说,做女子当如林徽因,俨然,她似乎已成为一个完美女人的标杆。

  如此完美的高度,常人只能仰望。

  但若能捕捉一二,悟透了去,即便是完美的影子,或许也会为我们的人生增色不少。

  散发光芒,才能吸引关爱

  林徽因像一支蜡烛,借着她的光线,我们能够看到她身后的男人,那一连串闪耀着无限光芒的炫目名单:梁启超、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胡适、费正清、沈从文、张奚若……这些人要么名垂青史,要么才情四溢,他们都无一例外地与林徽因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有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几乎妇孺皆知,都是那么荡气回肠,而且三个故事拥有共同的女主角,那就是林徽因。有人评论说,她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是一部青春感伤片,浪漫与悲伤;她和梁思成导演的是一部婚恋正剧,甘醇而绵长;而与金岳霖合演的则是一部地道的悲情小说,无奈与悲怆。哪一个故事拿出来都是一部巨著、大片。

  林徽因取“悦”于太多的人,让他们悉数纳入了她的思维领域,甚至于,就连她的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的林长民也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然而,林徽因能够受到那么多名儒文人的青睐,绝对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本事。

  与徐志摩的故事,其实早在她正值豆蔻年华时就已经开始上演了。诗人用他超凡脱俗般的热情,向她发起“攻击”,林徽因亦被其所染,徐志摩的浪漫与清逸、激情与热度,都曾深深吸引了她。但是,最终林徽因却选择了欣赏,她没有去把握这段情,她也没有像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庐隐那样,大胆地追求所谓自由的爱。她的驻足观望,无疑也为她赢得了尊重,就连张幼仪也对她有着至高的评价,当张幼仪得知徐志摩所爱之人是林徽因时,曾说过:“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林徽因的朋友费慰梅曾这样说:“我猜想,徐在对她(林徽因)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我觉得徽音和志摩的关系,非情爱而是浪漫,更多的还是文学关系。”不难想象,只有十六岁的她,不可能有着太多世故的反应,即使是一时被徐志摩的气质、热忱和对自己的狂恋所迷惑,但她不过是个小女孩而已,她也只是欣赏对方的文采与痴情。而她的“悦”人,又为她揭开了后来一串串的故事。

  冷静自制,看清风花雪月背后的光景

  时至今日,我们不难看出,徐志摩爱的也只是他自己虚构的文学人物,甚至是欧洲文学里的某个女主角,而林徽因却是活在现实中的人,她只是徐诗意世界里的一个映像。任何脱离现实考量的爱都有可能演变成一种无知与伤害,徐当时的疯狂已证明了这一点。他全然不顾妻子张幼仪已怀有身孕,全然不顾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离婚,他逼着妻子堕胎,这已完全超出了现实中基本伦理道德的范畴。

  林徽因当然不可能觉察到这一点,她虽然选择了自制,没步入徐构造的风花雪月中,但她也没否定徐的一切,这是最难得的品质。在看透徐的“本质”的情况下,却还能和他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一起愉快地合作,平时还常有书信来往,而且她在北京养病期间,徐志摩还经常去看望她。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懂得珍惜,或许这是一种人性。徐志摩虽然没有使林和他走到一起,但他却更加爱她了,也或许,这就是悦人悦己的逻辑。我们姑且不去探讨人生的意义,但至少在林徽因的字典里,她是不可以不爱别人的,哪怕这种爱仅仅停留在意识的抑或精神的层面,好好爱该爱的人,其实就是好好爱自己,并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

  1924年4月,64岁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和徐志摩共同担任他的翻译,而在北京欢迎泰戈尔的集会上,二人更是陪同左右。李欧梵在《浪漫一代》中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在文学的领域里,他们两个人是两情相悦的,而这样一幅壮美奇观的画面的确难免令人浮想联翩。

  费慰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中描述,5月20日是泰戈尔离开中国的日子,老人对于和林徽因的离别感到遗憾,年轻可爱的她一直不离左右,为他在中国的逗留增色不少。林徽因的“悦人悦己”可以说在这时候达到一种顶峰,就连大诗人泰戈尔也受到了触动。

  而来自金岳霖的真诚情意也几乎令林徽因无法拒绝,以至于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时,她竟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个问题无疑让梁思成感到非常震惊和意外,但他给了林徽因充分的自由,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将这些话转述给金岳霖,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林徽因深爱着她的丈夫,但她同时也没有回避第三方的爱意,只是在行为上她把真正的爱情给了自己的另一半,而对第三个人,仍然仅仅是停留在“悦”的层面上,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她换来了金岳霖真正的爱,而且金岳霖坚持将对她的爱以终身不娶的方式进行到底。

  在传统的定义里,一向是先悦己才能悦人,但智慧的做法是先选择悦人,林徽因如是,所以她和徐、金保持了最完美的关系。

  悦人在先,便会换回他人更多的“悦”己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苦与乐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一切的一切都因自己而起。当遭遇不顺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他人,其实抱怨往往是无济于事的,应该学会凡事先做自我检讨。我们或许应该先从悦人开始,做任何事和任何决定之前,先考量身边最亲近的人的感受,凡事悦人在先,那么换回来的就一定是他人更多的照顾自己、关心自己、“悦”自己。

  徐志摩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他愿意为林徽因鞍前马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而这些都是因为林徽因“悦”他在先。金岳霖再不对别的女人动心,终生未娶,甚至待林梁的儿女如己出,也是因为林徽因“悦”他在先。他们不但在学问上互相讨论,有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时,金岳霖甘做一个仲裁者,这都是林徽因先“悦人”换来的结果。

  做最好的自己,其实就是遵从先悦人才能悦己的逻辑,做事时充分地、始终如一地以悦人为前提,一贯到底。我们可能不曾经历林徽因般的传奇,但却能做到先悦人而后悦己,真正的爱自己从爱他人开始。照顾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照顾自己的感受,人的心灵都是有感应的,自己做出了优秀的榜样,那些在乎我们的人都会纷纷效仿,在乎我们的人也会因在乎而更加在乎。

  想让自己拥有和谐的人生与情感,先从悦人开始吧,它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要被一些事的表象所左右,越是自己想得到的,越要先让别人得到,给足别人,剩下的就全是自己的。有时候,给予仅仅是一种姿态,但却是爱人爱己的举动。

  亲,记住,先悦人,才能悦己。

  【静思小语】

  做最好的自己,其实就是遵从悦人才能悦己的逻辑,充分地、始终如一地以悦人为前提,一贯到底。我们可能不曾经历林徽因般的传奇,但却能做到先悦人而后悦己,真正的爱自己从爱他人开始。

  §第二节 人间四月天——一颗热情饱满的心

  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她的丰富经历,是从拥有一颗热情而饱满的心开始的。她虽不是以文字立身,但却是文学世界里的一朵奇葩,虽然个性味儿十足,但从她身上却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时光流逝,伊人已远离,但传世风华仍充盈人心,叫人难忘。

  林徽因跨越了属于她的时代,她不单单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更是一个世纪的传奇。

  拿热情筑梦,才能梦想成真

  一个女子,应该是温婉的,诗情画意,静若鲜花,守护着一份安静和清纯,舒缓地看着时光老去,优雅地步入苍年。但林徽因是个例外,她的安静清纯并不完全是内心世界的写照,在她的纯美诗篇里,书写的是一个会筑梦的女子。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文弱女子,居然立下学建筑的志愿,即便不在当时,就是在当下的时代,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若非家族承袭的原因,就是巨大热情的动力使然了。林徽因认为建筑是一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这项工作所需的不仅仅是奔放的创造力,更需要严谨的测量、技术的平衡以及为他人设想的构思。她充分尊重了自己的个性,并把一股热情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它,她让自己的聪慧、才干和天分都得到了施展。

  林徽因还以自己的热情影响到了梁思成。而当时的梁思成,“还在清华校园里又吹小号又吹笛,完全是一个兴趣未定的小伙子”,当他提出要承父业学西方政治时,被林徽因一票否决。当二人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她更是把梁思成必须去学建筑当作婚姻的“附加”条件。

  梁思成自己也说:“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在当时,女性能够通过对建筑学的热情来达至自我实现,的确是种难得可贵的超越。

  对于热情,并不仅仅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份坚持,在大风大雨下的坚持,在艰难险阻中的坚持,在百折不挠中的坚持,林徽因都做到了。

  从1930年到1945年,她与梁思成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获得了许多惊人的发现,甚至于,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才有机会得到了世人的认识并被加以保护的。这是中国古建筑之幸,也是中华文化之幸。

  林徽因不但在建筑上倾注了很多热情,她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她参加了国徽图案的设计工作,源源不断地提出新的构思,并亲手勾画成草图。在她的生命即将画上句点的时候,她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并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的饰纹。她投入工作的状态真可谓是全神贯注,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

  恰似人间四月天的心,化解了很多无奈

  一颗热情饱满的心,恰如人间四月天,能化解世间所有的不快与无奈。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造诣。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的确,林徽因在诗中说:“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她的热情,不仅体现在对事业的追求上,她还是待人处世的高手。

  兄妹众多的梁家,家事自然也少不了。虽然有些时候林徽因也有许多困难,但她还是尽力去帮助他们。林洙是林徽因的远房亲戚,从老家千里迢迢来投奔她,从衣食住行到学业,林徽因悉数给予安排,而这个人后来成了梁思成第二任妻子。陈公蕙也是林徽因的亲戚,林徽因给她介绍对象,当她和对象发生矛盾而负气离去后,林徽因又和梁思成开车将她一路追回,终使二人和好如初,成就了一段美好因缘,而她的爱人在很多年以后犹自念及“要几辈子感谢林徽因”。

  有这样的热情,怎能不让人喜欢呢?

  在北平,林徽因的家成了著名的“太太的客厅”,在这个闻名遐迩的“客厅”里,四处洋溢着她的热情,有一段小插曲可以略见一斑。林徽因在给萧乾的邀请信中说:“初二回来便乱成一堆,莫名其所以然。文章写不好,发脾气时还要沤出韵文!十一月的日子我最消化不了,听听风,知道枫叶又凋零得不堪,只想哭……萧乾先生文章甚有味儿,我喜欢。能见到当感到畅快,你说是否礼拜五,如果是,下午五时在家里候教,如嫌晚,星六早上,也一样可以的。”

  萧乾看到这封信之后,惊讶于“太太”的热情。他当时得知林徽因的肺病已相当严重,以为她会穿着睡衣接待客人,没想到林徽因却穿了一套骑马装。由于出入“太太客厅”的都是圈子里的名人,初来乍到的萧乾一时还有些生疏,但林徽因的热情让他很快适应了那样的氛围。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权势,但他不能没有生活的热情。”一颗热情饱满的心,恰如人间四月天,能化解世间所有的不快与无奈。林徽因在病痛中度过的人生,她的热情给了她最好的关照。

  热情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我及他人的尊重。

  走过披荆斩棘的岁月,热情能化解掉所有的苦与累

  在一个女子的世界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体现在有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心中美好的憧憬与期待遇到现实的无情与残酷之后,我们可能会变得脆弱,变得不堪一击,令自己身心疲惫。而热情不再时,可能一切就真的如明日黄花了,倘若如此,我们生活的情调与所有的幸福可能也会随之一去而不复返了。所以,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有颗热情饱满的心,它是我们的希望,它是我们在最不如意的时候可以让我们翻身的力量。

  林徽因命运多舛,李健吾曾这样感叹:“时时刻刻被才情出卖的林徽因,好像一切多才多艺的佳人,薄命把她的热情打入冷宫。”他说热情是林徽因生活的支柱。她有足够的理由可以成为一个悲情诗人,但她并没有任凭命运折腾,更没有悲观,甚至于,我们从她的字里行间里几乎看不到任何的悲观的情绪。她就是用一种热情对待所有的不幸,从而走出了亮丽的人生。

  女人是需要有热情的,热情的女人会成为生活的中心,会成为他人生活的希望和方向,也是密切人际关系、创造和谐氛围的媒介。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可以用热情来传递情感、感染和影响他人,拉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缓解各种紧张关系和矛盾,增进朋友间的友谊。

  热情,的确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人生中的高低起伏、坎坎坷坷本来就是它的常态,但所有的苦与累都不足以泯灭我们追求美好人生的信念,因为有热情。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林彪的这一生 往事并不如烟 明朝一哥王阳明 野心优雅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巴菲特传 牛棚杂忆 拿破仑传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