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3章 经万千繁华,归山花宁静——享受生活,活出自我(1)

  §第一节 生活,需活出一种洒脱的姿态

  如果你以为林徽因的生活无非是一些高朋满座的沙龙,估计是误解了。作为一个有品位有格调的文化人,她总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一个可以看尽青春年少的繁华,又能甘心归于生活的平淡的女子,可以带给你无尽的遐想。

  林徽因在洒脱的一生中,“放下”的事情很多,她能承受一般女人所不能承受之轻,也能承受他人所不能承受之重。

  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寂寞和生活的艰辛,也享受得了繁华中的尊贵。在处于绝境的时候,她仍然选择留在祖国,即便处于百般周折中也拒绝平庸。诚如费正清所说:“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崇高的品德修养,而正是后者使他们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我牺牲,坚定地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凡事用平常心对待,心底无私的人最洒脱

  抗战期间,林徽因在李庄的6年恐怕是她一生中情绪最抑郁的时期,在战争与疾病中艰难度日的她,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对于这段生活,她在给费慰梅的信里写道:“我们遍体鳞伤,经过惨痛的煎熬,使我们身上出现了或好或坏或别的什么新品质。我们不仅体验了生活,也受到了艰辛生活的考验。我们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但我们的信念如故。现在我们深信,生活中的苦与乐其实是一回事。”

  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依然“信念如故”,磨难锻炼了她的意志,使她领悟到“生活中的苦与乐其实是一回事”,她能够坦然面对现实世界里更多的挫折,苦也好,乐也罢,都会成为过去式。

  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中曾写道:“实说我不会也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远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她总是以洒脱的姿态面对生活中所有的挑战甚至流言蜚语,并不避讳追要徐志摩的生前日记:“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没有什么可羞惭。”只是成家以后,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对她来讲本无可厚非,只是处事更加谨慎一些罢了。

  她洒脱到能把“移情别恋”的困苦向丈夫讲出来,这种把真实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做法着实令人赞叹。

  早在林徽因刚过门的时候,她就获得了梁启超的高度赞赏:“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不解作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梁启超形容她“非常大方”,是对她洒脱的极好评价。

  洒脱是林徽因的一贯作风,早在宾大学习时就已经流露出来。她的一位同学在《蒙塔纳报》写了一篇访问记,中间描述林徽因的部分有这样的内容:“她坐在靠近窗户能够俯视校园中一条小径的椅子上,俯身向一张绘图桌,她那瘦削的身影匍匐在那巨大的建筑习题上,当它同其他30到40张习题一起挂在巨大的判分室的墙上时,将会获得很高的奖赏。这样说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的分数或是偶尔得第二。她不苟言笑,幽默而谦逊,从不把自己的成就挂在嘴边。”虽然成绩很好,但她从不张扬,只是让事实说话,十分谦逊。

  人在生活中,心在生活外

  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的婚礼,他们选择的日子是为了纪念宋代杰出建筑师李诫。而林徽因不愿在教堂举行西式婚礼,于是结婚仪式是在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举行的。林徽因也不愿意穿西式的白纱礼服,但又没有中式的可以穿,于是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亲自为自己设计了一套“东方式”的结婚服装。

  这种洒脱中还带有一些可爱的成分,但最令人敬佩的还是她的民族情结,虽然接受了西式的教育,但骨子里还是民族主义占主体。李健吾在《林徽因》中也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这无疑是她活得洒脱的最好的见证,真正的洒脱是脱离了纯粹的个人情趣的。

  内心世界充满热情的林徽因,从不遮掩对感情的渴求,她说“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她和金岳霖的情谊被后人赞为“人与人关系臻于最美最崇高的境界”。能够在感情的“漩涡”里做得如此克制而周全,也确实够洒脱了。

  内在洒脱的女子,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生活景况中,洒脱都是不变的旋律。

  在昆明避难期间,林徽因一样的洒脱。陈公蕙说:“林徽因性格极为好强,什么都要争第一。她用煤油箱做成书架,用废物制成窗帘,破屋也要摆设得比别人好。其实我早就佩服她了。”

  显然,林徽因已经把洒脱打造成了一种生活情趣,那是悲惨生活里的乐观主义。

  当听到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时,林徽因欣喜若狂,她坐轿子到茶馆去,甚至不惜破了不喝酒的戒,那是她历时4年第一次离开居所。而当时她已经是贫病交加,身体状况极差,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她的洒脱姿态。林徽因说:“生命早描摹了它的式样,是我们的想象太美。在表面的幸福下,这其中有多少割舍不下的缠绵和心痛。”世事多变化,有些东西是注定不属于我们的,我们能够拥有自己想拥有的,珍惜应该珍惜的,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林徽因始终是克制的女子,虽追求浪漫与繁华,生活里却更多的是平淡和琐碎,可她从没有让幸福缺席。

  生活,的确需要活出一个洒脱的姿态。

  放下“过去的创伤”,救出“抑郁”的你

  如果在恋爱中,当男人已经决定和我们分手,即使爱得有多么深、多么刻骨铭心,也不要去挽留。缘尽了,爱散了,一切就让它结束吧。我们挽留的可能是更多的伤心,洒脱一点,不要让自己活得那么委屈,更不要给别人的错误埋单,你不需要过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委曲求全的生活。

  做一个洒脱点的女人,让自己的头脑处于冷静的状态,尽管会有一些不甘心,有太多的留恋,也或许会想起他的千百种好,但都不允许自己头脑发热。否则的话,等待一切尘埃落定后,留下的可能是更多的后悔。

  让自己活得更加坚强一些吧,学会洒脱地面对所有的局面,我们即便非常渴望与需要爱情,但也都不要忘记了家人朋友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他们一直在守侯着我们。女人在受伤过后,就不要停留在过去的伤痛中。给自己一点点时间,或者换个环境,学会自我疗伤,学着尽快地走出那片阴霾,删除不良记忆,一切从头再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活出一个洒脱的状态,随时给镜中的自己一个微笑,我们本可以活得更加漂亮,更加自信,更加率性!

  当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管爱憎别离,还是风花雪月,都只不过是人生过程中的一道风景,学会欣赏它们,我们就能永远掌舵生命的方向。当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成为历史,我们且不妨把自己藏起来,回归自我的世界,待到风平浪静,获得自我的解脱后,一切还是那么美好。学着记住该记住的,忘掉该忘掉的,给自己更多洒脱地活着的机会。

  或许会多一些平淡,或许会少一些浪漫,或许会多一些孤独,或许会少一些繁华,但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活出的是真实的自我。

  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很多事情看透了、悟明白了,都只是我们取得幸福的过程而已,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与活法。很多不必要的伤痛都只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是我们原本不必承担、不必扛在身上的,对于那些挫折或者“逆势力”,我们权当作是一种考验吧。它们降临到我们头上只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一些罢了,又何必想不开呢?何必与那些虚虚实实的匆忙过客一般见识呢?

  爱不是目的,坚守自我也不是目的,幸福才是目的,活出一个高大的自我、活出一个有气节的自我、活出一个骄傲的自我,也是洒脱的一种幸福真谛。

  洒脱是一种姿态、一种坚强、一种魅力。当坦然面对生活中所有的缺憾时,我们可以在生命的每一个节点优雅地转身,也可以高调地离去,活出一种洒脱的姿态!

  【静思小语】

  爱不是目的,坚守自我也不是目的,幸福才是目的。活出一个高大的自我、活出一个有气节的自我、活出一个骄傲的自我,也是一种洒脱的幸福真谛。洒脱是一种姿态、一种坚强、一种魅力。

  §第二节 既能升格,也能降调

  在林徽因的身上,有一种永不褪色的坚强。她虽没有张爱玲的凌厉、陆小曼的决绝,但却是个既能升格也能降调的女子。

  林徽因沿袭了传统优秀女性的血统,使她的才情与美貌浑然一体。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而林徽因则是清水里开出的一朵白莲,格调雅致,柔美温婉,来不得半点的污浊。她也以自己的热情、美丽、智慧和率直,使整个“客厅”聚会保持着它应有的格调,一个看上去有些单薄的女子,承担着太多太多。

  知识让女人的格调不请自来

  《女人的资本》一书中说:摩登女人过于肤浅,另类女人过于张扬,传统女人过于保守,普通女人过于小气,而有一种女人把“体面、适当”奉为一生的信仰,这就是“格调女人”。

  林徽因曾经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讲授外语系的课程。有一位教授曾选修过她的课,他说:“曹靖华、周作人、朱光潜都在此执教。林徽因每周来校上课两次,用英语讲授英国文学。她的英语流利、清脆悦耳,讲课亲切、活跃,谈笑风生,毫无架子,同学们极喜欢她。每次她一到学校,学校立即轰动起来。她身着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朴素、高雅。女校竟如此轰动,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是男校,那就听不成课了。”

  当时的林徽因确实散发着独到的东方神韵,居然有着“如此轰动”的效应。

  梁从诫在回忆母亲时说:“文学上的这些最初的成就,其实并没有成为母亲当时生活的主旋律。对她后来一生的道路发生了重大影响的,是另一件事,1931年4月,父亲看到日本侵略者的势力在东北日趋猖狂,便愤然辞去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职务,放弃了刚刚在沈阳安下的家,回到了北平,应聘来到来启铃先生创办的一个私立学术机构,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中国营造学社,并担任了法式部主任,母亲也在学社中任校理。以此为发端,开始了他们的学术生涯。”

  一个既能升格也能降调的女子,她是不会因外来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

  “当时,这个领域在我国学术界几乎还是一片未经开拓的荒原。国外几部关于中国建筑史的书,还是日本学者的作品,而且语焉不详,埋没多年的我国宋代建筑家李诫(明仲)的《营造法式》,虽经朱桂老师热心重印,但当父母在美国收到祖父寄去的这部古书时,几乎完全不知所云。遍布祖国各地无数的宫殿、庙字、塔幢、园林,中国自己还不曾根据近代的科学技术观念对它们进行过研究。”梁从诫说。

  “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父亲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的造诣之深,她并不是那种仅会发思古之幽情、感叹于‘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古董爱好者;但又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16录尺寸的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梁从诫显然对林徽因的故事有着深刻的认知,他对母亲结合不同的专业知识做出的优雅的研究发出了淋漓尽致的赞叹,这也正是一个格调女人的最大魅力所在。

  让自己的格调提升美丽的含金量

  对于林徽因的格调,恐怕与她有过亲密接触的人是最有发言权的。林洙女士在《困惑的大匠·梁思成》中慨叹道:“她是我一生中所见识过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谈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

  看来,格调中的某些东西用语言难以讲得很清楚,我们姑且借着先人的视线来看一看吧。如果想去理解林徽因的格调之美,可能就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了。

  作家陈衡哲的妹妹陈衡粹给我们记录下了有关林徽因的印象:“有一天同一位朋友上山游览,半山上一顶山轿下来,我看见轿子里坐着一位年轻女士。她的容貌之美,是生平没有见过的。想再看一眼,轿子很快下去了。我心中出现‘惊艳’两字。身旁的人告诉我,她是林徽因。用什么现成话赞美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套不上,她不但天生丽质,而且从容貌和眼神里透出她内心深处骨头缝里的文采和书香气息。”看来这也只能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美了。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那些站在高处“激昂文字、指点江山”的人应该是那种既可以升格也可以降调的人吧。

  在女人的世界里,容貌似乎总能在事业上或者生活上助我们一臂之力,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过得更好,但我们为自己贴上“美丽标签”的同时,格调是必不可少的营养。因为容貌只会陪我们走过一段时光,它早晚都会现出下行路线,而格调却是一股内在的力量。

  坚持自我,打造升降自如的格调

  我们当保持淑女的风范,不靠“使性子”来取得他人的好感或者妥协,做事时永远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我们鲜有见过林徽因闹情绪,生活里或许有些磕磕碰碰,但从不用眼泪说事儿。我们需要一种很好的习惯,以保持自己的矜持与刚强,有时候虽然很累,但我们仍然倾向于用自己的努力统筹安排所有我们需要做的事。就是再忙,我们也不失女人的温柔,永远给人以成熟、稳重、踏实的印象,永远让人找不到丝毫的“把柄”。

  在需要我们挺身而出时,我们能快速升格,而当舞台不属于我们时,我们要迅速离开,通过降调把舞台还原给别人。我们也从不做违背做人原则与伤气节的事情,更不会我行我素,连说话时都会降低说笑的音调,让自己“退隐”得更彻底。

  我们还可以在装扮上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与众不同,整体流露出一种我们自己的Style,虽不至万般惊艳,但却要给人一个难忘的印象,不必穿跟别人一模一样的衣服,要以个性的妆容来彰显自己的风格,保证自己不会被埋没在人群之中。

  要做到升降自如,是不能只注意台面工夫的,我们还需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才可以沉淀出恒久的魅力。当然,少不了多阅读、多欣赏优雅的艺术作品,不断地装饰、丰富和完善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身心格调。总之要身心愉悦,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去欣赏一切值得欣赏的东西,以一种充满勇气和希望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明朝一哥王阳明 巴菲特传 我的前半生 野心优雅 名人传 世界因你不同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曾国藩 纳兰容若词传 D调的华丽(周杰伦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