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9章 只有中专学历也能成为最高领袖(2)

  在省城,18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看到报纸这个新鲜事物,报纸后来成了他最得心应手的工具之一。毛泽东最热心读革命派办的《民立报》,当他在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激动地在学校墙壁上贴了第一篇政见,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当时毛泽东连孙中山和康、梁等人政治主张的区别也没有弄清楚,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勺烩,让一些研究者觉得这时候的毛泽东似乎很幼稚,原因是他们只是看到各派势力在理论上和口号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共同点。今天我们需要确定一点,就是所有的派系都是力图改变中国的,关注他们的不同点,就会发现他们的确是各吹各的调,但关注他们的共同点就会发现,他们都在努力来影响中国。谁又能想到,把各式各样的势力集合在一起共同为改造中国而奋斗却是毛泽东几十年后的真实作为,历史就这样奇异地展开了。许多人对毛泽东时代的高压十分不满,却忘记了毛泽东是号召所有的阶层为中华的进步而一起努力的,他后期的作为如果换一种角度考虑,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净化,是近乎可遇而不可求的神迹。

  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在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还把一些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

  这一行为似乎是他一生的缩影,喜欢他的人会发现他充满激情和魄力,不喜欢他的人则要面对他咄咄逼人的强制性。其实不喜欢毛泽东的人都有一个基本情结,就是不喜欢强制性,这是一种很普遍的青少年情感,这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其实是很卑微的个人主义,在和平时期貌似牛烘烘,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没有任何力量,一旦发生斗争,这样的人常常就是被用来祭旗的把式。这种自私在民族受到危害的时候,就成为罪恶了。强制性是政治的灵魂,不懂得这一点就应当一边玩别的项目去,不应当将时间花在讨论政治上。世俗领袖常常在观念上无法等价于思想家,就是因为思想家可以没有敌人,仅仅靠着极致的思考就可能产生天才的火花,而政治家则是相反,一般来讲,敌人越多,政治家的水平越高。

  一师:一个政治家的好圈子

  选择师范:低成本扩张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革命呼唤着在中学读书的毛泽东,他投笔从戎,到湖南新军当了一个列兵。此时湖南新军的头领就是程潜。1949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程潜,说起往事,程潜才知道自己的军队里面曾有一个叫毛泽东的小兵。参军表明毛泽东是一个行动者。38年后,中国近代所有的大人物都被毛泽东超越。

  我们依然需要关注毛泽东行为上和思想上的转变和进步,看看到底是什么因素构成他上进的阶梯的。当兵时,毛泽东自恃是学生,所以不去挑水,而是花钱买水喝,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毛泽东是十分看重身份与地位的,支撑他上进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通过读书可以获得上层社会地位。上进心就是向上看,不是吗?但事实上这是假象。多数人一辈子都不知道只有向下看才是真正的成功。

  在当兵期间,没有发生大事件,似乎这时他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毛泽东很有兴趣,和士兵们讨论,还热情地写信给几个同学提出应该研究这个问题,可是,反应很冷落,几乎没有人搭理和响应。我们读关于毛泽东的书,最怕的就是主义这一字眼满世界地飞,在一些人看来主义是那么地重要,离了主义就不会说话,可是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就是社会主义也有无数的版本呢。

  主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它大概和定理的意思最接近。我们知道科学上有许多的定理,都是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些公式和结论。这个主义大约就是文科定理。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指资本起着决定作用的社会,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社会可以说就是一种进步,因为封建社会人一生下来就不平等,当然资本主义也不意味着公平,只能说比起封建社会强那么一点点,这样我们可以推断社会主义大概就是以集体利益为主要原则的一种制度,不过社会主义有许多版本,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里面包含的内容也随着民族和时代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我们知道当兵的时候毛泽东第一次听到了社会主义这个词,这就够了。

  在军队中,毛泽东试图说服自己周围的士兵接受自己的主张,结果叫他很失望,似乎只有两个列兵和他关系较好,而其他的流氓混混,则是有奶便是娘的主儿。吃谁的饷就会为谁卖命,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原始的规矩,这使得毛泽东得出一个人生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在别人的房子里面盖自己的棚子是不可能的。任何希望自己上位的人,都应当明白这一点,不要光看着隋文帝、赵匡胤、袁世凯之类的成功者,他们都是遇到了两个同时出现的机遇:恰逢乱世,而位于自己上位的当权者弱小,这样的机会是极少见的,概率和中大奖接近。要想成功必须自立,这是成功人士所要遵守的基本规则,打工者很难成为公司老板就是此理。独立自主就是毛泽东当兵的收获,懂得这一点是人生自立的开始,但光是懂得还远远不够,必须是确定这一点才成,也就是说要融化在血液里,成为本性,显然此时的毛泽东尚未达到这样的认识,因为这需要时间和进一步的磨砺。

  革命形势发展得很快,大清帝国早在慈禧太后拒绝改革后就已变得摇摇欲坠,中国社会遍布干柴火药,偶然的火星就引发了冲天的大火,一下子就烧毁了整个上层建筑。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大多数省份已宣告独立。

  从国外匆忙赶回的孙中山,在权力的真空中收拾烂摊子。请注意孙中山先生是从国外赶回来的,这足以说明辛亥革命的突发性。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治、民有、民享”的三民主义,显然来自美国林肯总统的演说词,没有人能否定他的高尚,但理想如何实现呢?军阀们手中的枪怎么能变成人民大众的呢?财主老爷们的土地和财产怎么能变成贫民共享呢?吃不饱的人爬上高位,其贪婪程度可能会远远大于贵族出身的人,朱元璋就是例子。我们在看待孙中山先生时,一定不能忘了一点,他在辛亥革命后回国的时候,是没有实力与北洋军阀抗争的,手中握有军队的袁世凯通过南北议和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有可能比俄国的十月革命还简约,革命者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建立,清政府就垮台了。

  青年毛泽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了这个中国历史上较为重大的事件,虽然没有出上什么力,但这表明他是一个行动者。毛泽东参军了,只是没有遇到战争,这是命运,也是造化,他没有遇到真正的危险。

  溥仪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兴高采烈,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了,封建王朝被推翻了,辫子也剪掉了,男人们都成了短头发了,中国应当进入一个先进的社会了。可是事实呢?我们随后就会知道,中国的进步微乎其微。

  毛泽东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他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而后来几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大多数大人物则是留在了军队中。这说明中国未来将是军人们的时代,这意味着灾难与机会并存,这一点请大家要留意。

  大清王朝自从堕落成为外国强盗的帮凶后,就虚弱到了只剩下最后的一口气,像是一阵风就能把它吹跑了。没有了皇帝的中国社会,一时间产生了许多的机会主义分子,中国社会各个实力派忙于各找靠山,积极开展争抢权力的斗争,没有了皇帝王爷,中国社会也没有自动进步,相反是大乱,这就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滑稽吗,可笑吗?不!只能是可悲可哭,因为我们民族的灾难没有结束,反而更加深重,混乱中出现了一堆乌龟王八,甚至我们都不愿意列出这些军阀的名字,我们不关注这些玩意儿们,虽然当年他们很牛,生杀予夺,名声显赫。我们只关注毛泽东,这时候的中国上层人物层出不穷的闹剧暂时与毛泽东这个学生兵无关,他需要寻找自己的出路和立脚点。

  毛泽东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先后对若干学校感兴趣,最后考上了一所商业学堂。原因是一个朋友说,国家面临的真正挑战来自经济方面,最需要经济专业人才来建设国家。你能说这一点道理没有吗?中国的改朝换代往往是比较迅猛的,一般都是帝国内部腐败后依然要惯性地运作一个时段,直到无法支撑下去后崩溃,紧接着改朝换代,重新开始,所以人们以为换了皇帝就够了,各自还是要忙各自的事情,这种观点甚至影响到了毛泽东选择专业。谁也没有想到这种内忧外患将持续三十多年,毛泽东才是忧患的终结者。

  毛泽东选择学习商业,无非是他认为国家该建设了,自己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得到发展。紧接着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的广告更是说得天花乱坠,于是他又交钱进入这所学校。老爹显然支持这种听上去距离发财最近的专业。

  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摆在他的面前,高级商业学校基本上使用外教教学,而且没有教习英语的老师,此时的毛泽东大概除了英文字母什么都不知道,毛泽东只好退出。

  最后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又只读了半年,因为他发现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

  一旦认定了的事,毛泽东是敢于采取行动的,哪怕是惊世骇俗的。他毅然退学,寄居在湘乡会馆,每天步行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我们常说自学成才,可是事实上现代社会很少有人认可自学了,原因是各种专业已经变质为行业垄断了。要想长见识,自学实际上是最佳的最有效的途径,原因是自学是自发的、自觉的,并且自学只会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这样积极的学习远远强于被动的、强制的灌输性学习。所以为了提升自我必须自学,而为了进入别人的领域才需要上学。

  毛泽东为自己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他的学习十分勤奋,像牛进菜园一样,不停歇地埋头读了大量中外书籍,每天中午只吃几块米糕,他在这个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他才知道世界原来是多么大,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的家乡则小到没有踪影。

  自学持续了半年。

  毛泽东的自学生活虽然自认为“极有价值”,但已难以为继,他遇到了难题:老爹不支持他这种似乎是漫无目的的读书,老爹看不出来这样自学有什么前途,拒绝继续供给费用。

  毛老爹的直觉是相当有道理的,读书不单是学习知识,而且是进入社会前的一个热身过程,是每一个人建立自己一生社交圈子的最重要的阶段。毛泽东必须做出选择和决定,不得不面对现实,这时,他已快满20岁了。

  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最终他选择上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来合并到第一师范,到1918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师范不收学费的举措,造就了一代巨人。

  选择师范有可能是无可奈何之举,但也有它的必然性,因为它是达成目标的一个最低成本方案,不断地降低成本,也是毛泽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成本扩张是机缘起着决定作用,低成本扩张则需要毅力和坚持。此时的毛泽东需要的是继续读书和建立自己的圈子,而读师范就成了他的最佳选择。

  几十年以后,我们会惊讶当时的湖南已经有条件这样好的师范学校,来培养贫困人家的孩子读书。一师的方向是培养小学老师,注重子女的教育可能是我中华民族能够复兴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国人没有强烈的宗教意识,不关心自己后世前身,而是关注上下两代,所以中国人是最注重自家孩子的教育了,这一点叫西方人赞叹不已。中国社会有可能在某一阶段表现得很糟糕,但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即每个家庭却长时间保持着上进心,每一个元素是好的,需要的是外力来引导整合。外力常见的是政权强力,很少见的是来自思想和信仰的力量,而毛泽东同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力量,这一切的基础是在一师的学习中成型的。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湖南号称亚高学府,大约是排名第二的意思。学校的教师中有很多名流,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毛泽东的同学有蔡和森、周世钊、李维汉、萧瑜、萧三等,还有一些早年参加革命的烈士。本来已是秀才,比毛泽东大17岁的何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作为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他们之所以名声显赫是由于他们追随了毛泽东,或与毛泽东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当然他们本身也都是杰出人物,这种关系称之为相辅相成为好。不过,领袖与追随者的关系,一般来讲,不应当过于夸大追随者的作用,例如上述诸公的巨大名声显然是由于他们与毛泽东的师友关系。

  由于毛泽东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留过学,一师就成了毛泽东社会承认的全部学历,按照今天的学历,毛泽东既不是博士、硕士,也不是本科,而是介于中专生与本科之间的大专,这在当时的中国也不是高学历,当时中国已经有许多留学的博士了,现代教育体制中的博士实在应当称为渊士,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都是很专业的,较深入的,而博字表述的是广大涉猎极多的意思。

  “一师是个好学校”,后来毛泽东多次这么说,他在这里通过刻苦学习,打下了学识基础,开始有了思想、方法和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成了一群人认可的领袖,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圈子。最后这一点可能更重要,常被人忽略。

  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圈子,没有进入大学的人们常常以为大学教育主要是传授高深的知识,这是一个误解。举个例子就好明白了。例如教材都是统一的,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使用同样的教材,学生们学的内容都一样,但毕业的时候,就业的机会还是不一样。有人说那是因为老师不一样,那么我们再退一步,用统一的最高明的老师的教学录像来教育,你认为结果会是一样吗?答案依然是不一样。这就说明是另外一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圈子,一个人的大学圈子包括你的同学老师校友等等,形成了走向社会的最初的社交圈,这就能说明为什么名牌大学不是短时间拿钱就能拍出来的。毛泽东的团队就是来自一师这个最初的圈子。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D调的华丽(周杰伦自传) 看见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随遇而安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领袖们 毛泽东与蒋介石 拿破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