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7章 美名骂名任人评说(2)

  屯田自有管理系统,中央设大司农,大郡设典农中郎将,小郡设典农校尉,县设见农都尉和屯司马。每个屯司马管理屯田客50人。屯田的农民直属于国家,可以不服徭役。屯田的收获物采用分成制:用官牛耕种的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六,自备耕牛的交纳十分之五。“军屯”和“民屯”大致相同,由大司农和官度支中郎将调遣。“军屯”还保持原有的军事建制,以营为生产单位,每营有“佃兵”60人,“佃兵”也称“田卒”。曹操在许县屯田的第一年,就获得谷物一百万斛(石)。以后又把屯田制度逐步推广到扬州、淮南等地,“州郡例置田官”,结果,“数年中,据积粟,仓廪皆满”,不但使军粮问题得到解决,使军队“征伐四方,无远粮之劳”,而且安定了人民生活,为曹操战胜割据势力,统一北方,提供了条件。

  为了加强朝廷权力,曹操对豪强地主采取压抑政策。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占领冀州后,便发布“抑兼并令”,沉重地打击了袁绍卵翼下的审配宗族等豪强势力;又下令免除河北当年租赋。这些措施,对于恢复和发展北方农业生产,巩固和壮大曹操集团的势力,起了很大作用。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中原地区。政治上,他一面继续推行屯田政策,努力恢复农业生产,一面积极刷新内政,延揽人才,巩固和加强统治机构。他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公元210—217年,曾三次下令求贤。曹操打破汉末以来视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传统,宣布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不论出身高低,名声好坏一概录用。在实际行动上,曹操也是按照这条路线办的。他手下的几位重要谋士,如郭嘉、满宠等,尽皆出身寒门,有的仅当过郡县小吏,曹操均破格提拔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国大事。他手下几位能征惯战的名将,则有两人拔自行伍(于禁、乐进),四人取自败亡之敌方(张辽、张俊⑿旎巍⑴拥拢。原属董卓系统的军阀张绣,曾和曹操发生多次交战,在一次战斗中还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最后他投降了曹操。曹操知他具有指挥作战的才干,便不念旧恶,任命他为扬武将军,仍让其指挥军队。官渡之役,张绣立有战功,曹操又封他为列侯。就连那位替袁绍作讨曹檄文、曾骂过他祖宗三代的陈琳,曹操亦爱惜其才,将其俘获后不但不杀,还留在身边,掌管文书,充分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宽宏大度。

  曹操晚年,为了使“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制度化,便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创行九品中正制。规定:在州设大中正(都中正),在郡县设小中正(中正)。中正官由贤德之人担任,负责品评举荐本地区的人才,并将所辖之域的士人,无论仕否,悉论才德或政绩具列品状,然后呈送朝廷吏部,按所定品格高下任命相应官职。九品中正制在最初实行时,由于不分世族高下尊卑,以“唯才是举”为原则,能够从毫末之中发现并启用一批人才,因此对于刷新曹魏政治,扭转汉世的恶风陋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曹魏时期,士子们对此甚有好评:“其始选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曹操死后,九品中正制仍得到切实贯彻,并为晋朝所承袭。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之际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另外,曹操还广开言路,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建安十一年,他下《求言令》,要求丞相府及州郡属官,“常以月朔各进得失,纸书函封”。由于曹操在政治上重视选拔人才,当时各地远道而来投奔的人很多,在他的周围,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在渭南之战中大败马超、韩遂,平定关中;建安二十年,他西征张鲁,占领汉中。翌年五月,曹操进爵为魏王。位极尊荣,与皇帝相差无几。一些文武将吏劝他登位,孙权也写信假意劝进。曹操却说,假使天命真的在我,我也只做周文王罢了,表示不称帝。他在一篇文告中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位止魏王,终为人臣,不沽皇位,这在三国中,只有曹操能做到这一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五月,曹操病死洛阳。十月,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在实现统一事业的进程中,曹操利用“奉天子以讨不臣”的优越政治地位先后翦除群雄,统一北部中国,结束了汉末以来的混乱局面;在其统治区内大兴屯田、水利,减轻租赋,打击豪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末社会萧条和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他积极刷新内政,广揽人才,不但澄清了吏治,加强了统治力量,也有效地贯彻了他的以法治国方针。虽然直到他病逝时仍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抱负,但他占据的地盘之大,实力之雄厚,都远远超过同时割据称雄的孙权和刘备,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曹操不愧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治军有道曹操在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在对全局具有决定性的一些战役中,能够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能够转弱为强,取得最后胜利。他遵循“因事设奇,谲敌制胜”的作战原则,运用避实击虚,应机变化,声东击西等战术,经常取得以少胜众,出奇制胜的效果。著名的“官渡之战”是他的军事才能及军事思想最集中的表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进行争夺中原的决战。曹操在经济和军事力量上都远远不如袁绍;在战争阶段,甚至因为军粮严重不足,一度退守许县。后来由于谋士荀5娜白瑁才决定坚持下来。他密切注视敌人的动态,寻找有利时机,最后亲自领兵偷袭乌巢,焚烧袁军粮囤,使战局急转直下,在兵少粮缺的情况下,大获全胜,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当然,曹操也打过一些败仗,赤壁之战,大败而归。他所以打败仗,主要是由于他恃胜而骄所造成的;也使他因此取得一定的经验教训。

  曹操不但有实战经验,对于军事理论也有深刻研究。史书上说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早在成名前,他就广泛搜集并抄写了诸家兵法,择其精要,汇集成《兵书摘要》。他整理注释过《孙子》十三篇;写了大量军事著作,“自作兵书十万余言”,可惜现已大部亡佚。他认为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应有勇有谋。他曾告诫夏侯渊说:“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他的一个重要治军思想,是强调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减少非战斗人员。官渡之战后,他在一篇《军策令》

  中指出:作战不单要靠物质条件,也必须注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出奇制胜。勉励军队指挥人员,提高指挥水平。

  曹操在军事上所以能经常打胜仗,除了用人有方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以法治军,强调军队必须纪律严明,同时注意保护社会生活。如他在一篇《军令》中说:“军行,不得斫伐田中五果、桑、柘、棘枣(酸枣树)。”书载:曹操“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扶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轮鞑疽樽铮恢鞑径砸浴洞呵铩分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这就是《三国演义》所写的曹操“马踏青苗”的故事,至今被人们羡谈。

  曹操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参加了大小近50次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战争中,他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采纳群众智慧,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周围的许多割据势力,能根据不同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先后各个击破,显示了非凡的军事天才,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治文有成曹操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擅长草书,精于围棋,通晓音律,特别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个很有成就、影响当世、泽及来者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操非常重视文化,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下令郡国兴建学校,县满五百户,置校官;同时,提倡文学艺术创作,奖掖有才华的文士。如“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从京都跑到荆州,流离奔波,不为刘表重视,后来归附曹操,一再被加官使用。著名女文学家蔡琰(文姬)在军阀混战时被匈奴掳去,后来曹操派人用金币把她赎回。由于曹操惜才,奖励文学,在他及其儿子曹丕、曹植(皆当时文坛健将)的周围,聚集了许多著名文人,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文学队伍。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俊才云蒸”的建安文学时期。在曹操的推动下,建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一种清峻豪放、立意新颖、简约庄明、文情并茂的文风和比较自由的体裁。建安文学对唐以后的文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史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现尚存有他写的20余首乐府诗和40多篇完整的散文。他的诗文风格苍劲悲凉,语言质朴无华,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又有建安文学的独特风格和“情胜于辞,质胜于文”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的诗多数和他的政治、军事生活密切相关。他常常用诗歌来抒发征战中的感受,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政治抱负。他描写董卓之乱的《蒿里行》,是“汉末实录,真史诗也”,反映了汉末的战乱及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曹操在他的作品中,不但咏叹了当时人民的苦难,而且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了雄心勃勃的豪迈气概。例如为历代所传诵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全诗以乐观情绪,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对完成统一事业的信心和决心。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提到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就是曹操于公元207年九月间在北征乌桓途中登上碣石山的即景之作,这是用大海来抒写胸怀和理想的战斗进行曲。在《对酒当歌》

  和《度关山》两首诗中,描写了曹操所理想的太平盛世。曹操的散文风格明快,语言质朴,因此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这种气势豪迈,刚劲有力的诗文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的名句,塑造了“横槊将军”的英雄形象。从那以后,不少诗歌评论家,都把曹操其人,称为“横槊将军”。

  曹操是建安时代北部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所处的地位,使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起着支配作用,而且也在文学上起着主导作用。他对建安文学的形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出色的诗人。唐太宗李世民称曹操是“哲人”,说他“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作者点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曹操,说他是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鲁迅先生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而更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先生把曹操当作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个英雄来看待,应当说是中肯而公允的。曹操以他那雄才大略、赫赫功绩,作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名垂青史。

  曹操一生做官四十余年,绝大部分时间在征战中度过。凭着他的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统一了北方。在他统治的地区,实行了打击豪强、革除弊政、整顿不良风俗、组织军民屯田、兴修水利,以及破格选拔人材等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进步措施,对于安定人民生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曹操不仅在治国用人、行军作战中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又能坚持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他既“能明古学”,又精通兵法,对文学也有很深的造诣。曹操善于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灵活地结合起来,制定和改革了许多军令、政令,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革新汉朝选拔人才的制度,从而使魏晋以后的政治面貌为之一新,对曹魏至隋唐的官僚制度,乃至官宦、士子心态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曹操网罗人才,兴诗重文,氲化出建安文学的繁荣时代,开创了魏晋之际文化繁盛的局面。

  曹魏之际,在曹操的倡导与推动下,革新文风,诗重情,文重气,诗文情气并茂,使汉世文学发展的路向发生了转折,为唐宋诗词的发展拓出一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因此,曹操一向是毛泽东评价较高的少数几个封建帝王之一。一直到晚年,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都很高: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詹全友)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 堂

同类推荐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蒋介石传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富兰克林自传 D调的华丽(周杰伦自传) 纳兰容若词传 世界因你不同 我的前半生 苏东坡传 野心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