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2章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2)

  “圣上已返回,敌人捉去韩扁,清楚了我们的底细。而且河水干涸,应当迅速撤走。”陆逊没有答复,而是像没事一样催促部下种植芜菁和豆类,与将军们下棋、猜谜、做游戏。诸葛瑾不解,心想:“陆逊多才善谋,这其中必有道理。”为了弄清陆逊葫芦里装的是何种锦囊妙计,诸葛瑾亲往襄阳军中会见陆逊。陆逊解释道:“为避免我方兵将心神不安,我应当以自己的镇定稳住将士的情绪,现在显示撤退的迹象,敌人当然会认为我们恐惧,一来进逼,我们就必败。”诸葛瑾听后恍然大悟,对陆逊更是言听计从。两人商定:诸葛瑾引出船队,陆逊整顿队伍,有意识地摆出一派威不可侵的气势,向船队走去。敌人不明就里,更不敢轻举妄动。这样,陆逊的军队一路顺畅地到了白围,并故意放出风声说驻军行猎,暗中却派遣将军周峻、张梁等袭击江夏郡的新常、安陆、石阳。吴军抵达石阳城时,正好碰上赶集的日子,城中军民毫无防备。吴军迅速攻占了石阳城。,战后清点,斩杀、生俘者总计1000余人。襄阳之役,颇似诸葛孔明导演的“空城计”的绝唱,斗智成为陆逊制服对手的特色手段。陆逊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运筹帷幄之中却似庖丁解牛——避实就虚,迎刃而解。无怪乎陆逊每次临战,敌人无不闻风丧胆。

  虚怀若谷为政清明文武之道,贵在一张一弛。陆逊文武双全,不仅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政治家,深知“张”与“弛”的奥妙。如果说陆逊在旌旗蔽日、杀声震天、尸横遍野的拼死鏖战中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值得浓墨重彩地渲染,那么其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及高瞻远瞩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孙权据有江东历三世。从父孙坚创业、兄孙策开辟江东根据地,此时,孙权殚思竭虑以图稳固江东政权,这一政权在每一历史阶段都不得不仰赖江东士族的合作。在建成政权巩固统治的过程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江东吴郡顾、张、朱、陆四大姓的土著豪门和南渡的张昭、周瑜、鲁肃等江北世家大族是孙吴政权仰仗的主要力量。这些世家大族不仅在经济上有雄厚的实力,而且在政治上可以左右孙吴政权。当时,顾、张、朱、陆四大姓中做郡吏的有1000余人,陆氏一家就出了2相、5侯、10余个将军。为了保证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利益,吴国实行了“领兵制”和“复客制”。这样,在世族地主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依附关系也进一步强化了。

  面对江东大族地位的不断攀升及权势的日益膨胀,陆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深知“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理,一直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注重减轻百姓负担,重视与民休息。陆逊早年在海昌县担任屯田都尉一职时,就鼓励督促农民搞好农业生产,使当地百姓受益匪浅,生活有了保障。不久,海昌一连几年大旱,饿殍累积于路侧。官吏置若罔闻,唯陆逊据理力争,力排众议,开启官仓赈济贫民,由此深受人民的爱戴。

  由于陆逊善于抓紧农业生产,会稽太守淳于式曾上书揭发陆逊不正当地征用人力物财,给所在地区造成不安。此事传到陆逊耳里,陆逊只是一笑。后来,陆逊到了京城,向孙权称赞淳于式是一名优秀的官吏。孙权听后很惊讶,说:“淳于式向我告发你,你却向我推荐他,这是为什么?”陆逊说:“淳于式的意思是让百姓们休养生息,所以告发我。如果我又来把他指责一通,扰乱你的视野,是不可取的。”孙权听后感慨不已。

  陆逊对改革吴国的刑法制度有一套独到的见解。吴国刑罚素以残酷著称。陆逊鲜明地指出,维持统治不宜单靠刑罚,刑网宜疏不宜密,惩处宜宽不宜苛。他在给孙权的上书中说:“使用严峻的法律和酷烈的刑罚,无助于帝王兴隆事业,只有惩处而没有宽恕,不是使远方归化的宏大规划。”南阳谢景对于刘痰南刃毯罄竦乃捣ㄐ郎筒灰眩陆逊申斥谢景说:“礼教较之刑罚更为优胜由来已久了,刘逃梅彼龅墓畋缤崆先圣的教导,完全是错误的。

  你现在在东宫侍奉太子,应当遵循仁义的道理,弘扬那些完美的思想和教诲。”陆逊的推崇教化、反对严苛刑法的主张,对于当时的东吴来说无疑是盛夏的一缕清风,只可惜无论是孙权还是其残暴的后继者谁都无暇顾及。

  孙权称帝后,得陇望蜀,迫切希望通过频繁的战争来扩大疆土。而此时的吴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安抚人民、发展生产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就在这时,已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孙权仍打算派兵攻取夷州和朱崖,临行前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认为目前不宜劳民伤财,出兵远征,“治理乱世讨伐叛逆,需要部队作为威慑力量,而从事农耕种植桑麻满足衣食要求,却是人民的根本生计。战争不停,人民必然会饥寒交迫。当前,应当让军民休养生息,薄收租赋。依靠人众成事在于团结,道义可以激励勇武。民心稳固,道义彰显,则争战不息的黄河、渭水流域可以平定,天下也不难归于一统了。”但是,执迷不悟的孙权仍一意孤行,心存侥幸地派兵出征夷州,结果得不偿失。这一事实,印证了陆逊的预言。

  从孙策开始,江东政权就志在保守基业。孙权时,保安更成为国策。所谓匡复汉室,从一开始就是一面用作号召和借以制人的旗帜。吴蜀联盟恢复,孙权虽有平分天下之说,但始终不过是虚张声势的策略。诸葛亮屡屡遣使请孙权配合北进,孙权总是虚与委蛇,借故推托。后来孙权被迫不得已亲自进击合肥,稍一接触便立刻鸣金收兵,其志仍在保存实力。和曹操、诸葛亮的以统一为己任相比,似乎逊色不少,但这恰恰是吴国君臣的高明之处。

  吴国境内居住着大量的山越人,他们居住在今皖南、江西、浙江、福建山区,据山为险,不纳租税,同吴国抗衡。因而,为了使山越人臣服,孙权枉费了不少心思。陆逊提出适合时宜的高明建议,请求朝廷把山越人招募为兵,得到了孙权的应允。会稽地区有个叫潘临的山越头目,长期以来一直侵害这一带的百姓。陆逊亲率部队降服了潘临,并将其部收编,让郡民中身强力壮的充当战士,病弱的补充农户。这样,深山丛林的山越人开始被迁到平原从事农业。长此以往,对于促进东南的经济发展和开发山区起到了积极作用。

  陆逊十分爱民、体恤民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官僚中是不多见的。每次与敌作战后,对于对方的俘虏特别是无辜的百姓,陆逊总是以极大的热情去安置他们。凡是被生俘的,都给以安置保护,不许士兵予以侮辱。携带家属来的,让他们到收容的场所接受安置。如果是与妻子儿女离散的,立即发给衣服口粮,许其还乡。陆逊的怀柔安抚政策十分得体,许多人往往怀着向往之情结伴前来投顺。就连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守将裴生以及夷民首领梅颐等人,都率领自己的兵马民众归附了陆逊。

  陆逊作为一位政治家,其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远见卓识不仅令人佩服,而且对于吴国制订并实施正确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针,巩固孙吴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魏、蜀、吴三国鼎立,长达60余年,而吴亡在最后,除了其他因素之外,陆逊提出的许多政治主张,应当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太子之争祸殃及身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陆逊功成名就,代顾雍为相。就在此时,一身浩然正气的陆逊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卷入一场谁也道不清的政治角斗中,并且再也无法抽身,直至耗尽生命。

  古往今来,皇位嬗递,常是同室操戈,煮豆燃箕,斧声烛影相伴。孙权到了晚年,变得猜忌、残暴,这一性格尤其在处理太子废立的问题上表现得格外突出。

  起初,孙权立长子孙登为太子。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孙登病死。第二年,孙权立登弟和为太子,同时封和弟霸为鲁王。平时,孙权对和、霸二子都很喜爱,但相比之下,更宠爱孙霸一些。鲁王孙霸凭借父爱,野心勃勃想夺取太子之位,到处结党营私,扩张势力。太子孙和也不甘示弱,与之对抗。于是吴国朝臣分为两派,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等支持太子孙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等支持鲁王孙霸,两派斗争十分激烈。孙权最初偏袒孙霸,对那些为孙和辩护的大臣大加打击。陆逊顶住压力,多次上书说:“太子体现嫡承的原则,应有巩固的地位。鲁王是藩臣,应享有不同的荣耀和待遇,彼此各得其所,上下都能获得安宁。我郑重地向您坚决表示自己的意见。”上书几次后,甚至要求到都城当面说明嫡庶的分别,以补救得失。孙权不但不听从,还以亲近攀附太子的罪名,把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流往外地。太子太傅吾粲因几次与陆逊通信而被办罪,入狱死去。

  此后,孙权多次派遣宫中侍从谴责陆逊。赤乌八年,一生驰聘疆场、贵为宰相的陆逊在孙权的反复无常中愤恨死去,死时年仅63岁,家里空徒四壁,没有多余的财物。后孙休在位时,追赠陆逊谥号为“昭侯”。

  【作者点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治极端不稳定的年代。魏、蜀、吴各国谋臣死士颇多。陆逊能够鹤立鸡群、卓然于世,除其有雄才大略之外,吴王孙权的惜才、用才也使陆逊得以尽施其才。当然,毕竟是“时势造英雄”,历史给陆逊提供的一个又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固然是使他成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陆逊善于抓住一次次机遇显露才干,则是他成名的关键。

  吴王孙权一生视陆逊为奇才,并委以重任,事无大小必亲自躬问,甚至把兄长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用政治联姻的方式来笼络他,可谓皇恩浩荡。陆逊亦不负孙权,忠君报国,其一生在军事、政治上皆有作为。相才和将才,二者很难兼得。而陆逊却兼有将才和相才,这在中国历史上确是不多见的。毛泽东赞誉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方面是称赞陆逊的卓越军事才干,另一方面,剖析了刘备被打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抓住联吴抗曹的主要矛盾。这个评价体现出毛泽东一贯的军事思想和政治谋略。(刘连银)

www/xiaoshuotxt/n e 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领袖们 蒋介石传 世界因你不同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拿破仑传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李嘉诚全传 林彪的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