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1章 敲山震虎,慈禧大闹议政王

  慈禧垂帘听政的第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终于被剿灭了。消息传来,朝野上下一片欢腾。慈禧在兴奋与庆幸之余,也感到一丝隐忧,那就是在外主持朝政的恭亲王奕声名鹊起,光芒四射,“只知有恭亲王,不知有大清朝”,各种流言也不时地传入慈禧的耳中。在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奕身上的时候,身处内宫而不甘寂寞的慈禧感到愤愤不平,她不但认为奕抢走了自己的风头,而且还越来越自大,似乎已经不把她这个皇太后放在眼里了。作为一个好强争胜而又小鸡肚肠的女人,慈禧绝不能忍受这种事情的发生。半年后的一天,奕像往常一样入值进见两宫太后,这时,慈禧突然拿出一份奏折,满脸严肃地对奕说:“有人参劾你!”奕冷不丁地被吓了一跳,下意识地问:“谁弹劾我?”慈禧哼了一声,说:“蔡寿祺!”奕听后,很不以为然地说:“蔡寿祺不是好人!”蔡寿祺是道光朝的进士,也是个官场上知名的投机分子。可惜的是,老蔡的时运总是差那么一点,在各地谋官奔波无果后,一大把年纪了才以翰林院编修的资格补了一个日讲起居注官的职位。

  日讲起居注官因为经常出入宫中,老蔡也由此通过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得知了慈禧和奕不和的内幕,这才冒险上折弹劾当时位高权重的恭亲王奕,目的是借此讨好慈禧,让自己一举成名。当然,他冒着这么大风险做这事,也不能排除有沽名钓誉、从中渔利的念头。两个女人看到奕毫无认错的意思,不免心头火起,于是便立刻将奕斥退。随后两宫太后避开奕掌握的军机处,而是召集了大学士周祖培、瑞常、吏部尚书朱凤标、户部侍郎吴廷栋、刑部侍郎王发桂、内阁学士桑春荣、殷兆镛等人到内宫开会。在会上,慈禧带着哭腔,第一句话便是:“议政王植党擅权,现在已经到了我没法忍受的地步,我要重治他的罪!”各大臣听后觉得莫名其妙,也不知道他们叔嫂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实在是话不知从何说起。

  慈禧见大臣们没有反应,还以为他们怕奕报复,于是又把自己死去的丈夫咸丰给抬了出来,并厉声说:“各位大臣,你们想想先帝的遗诏,你们有什么可怕的?议政王现在是罪无可逃,你们赶紧想个办法,治他的罪!”众位大臣是第一次看到慈禧发那么大的脾气,一个个被吓得胆战心惊,更不敢随便说话了。老成持重的周祖培见慈禧怒气冲冲,又觉得气氛老这么僵着也不行,只好敷衍了一句:“这事得两宫皇太后乾坤独断,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不敢妄言。”慈禧听后大怒:“如果什么事情都让我们来做,那还要你们干什么?等到皇帝今后长大亲政了,我看你们到时怎么逃脱惩罚!”慈禧半是怒斥半是威胁的话,顿时让气氛紧张了起来。周祖培身为众臣之首,毕竟是深得官场之道,他略一沉吟,便从容答道:“这事得要有真凭实据,还望太后容臣等退下调查清楚后再治罪不迟。”说完,周祖培还主动请缨,请求与大学士倭仁一起来抓这个案子。周祖培的提议,既是缓兵之计,也让两宫太后有台阶可下,慈禧听到这里,也不好再逼迫他们立刻给奕治罪,只得准奏让他们先去调查,再作处理。

  周祖培与倭仁接令后不敢怠慢,他们随后就齐聚内阁开会并将蔡寿祺召来追供。在蔡寿祺的奏章中,主要弹劾了奕“贪墨、骄盈、揽权、舞弊”四大罪状,于是询问就此展开。经过一一对证,蔡寿祺除了在“贪墨”(收受贿赂、任用私人)一项中提出“薛焕、刘蓉”二人外,其他三项均含混其词。而且,就连“薛焕、刘蓉”二证人,蔡寿祺也仅是风闻而已。讯问下来,周祖培等人犯了难,不知道该怎么回禀是好。在经过一番商议后,周祖培等人认为慈禧可能只是不满于奕在召对时出现“不恭”之态,因而要削夺奕的部分权力;于是他们决定这样向两宫太后报告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原折弹劾恭亲王'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各款,虽查无实据,但未必事出无因。想必恭亲王在召对之时,偶尔会流露出'骄盈、揽权、徇私'之状,自然是难逃圣明洞鉴。臣等建议是否将恭亲王的事权稍加裁减,也可保全懿亲之处。

  ”令周祖培等人没有想到的是,慈禧在再次召见他们的时候根本不看他们的奏议,而是直接拿出一份她自己写的东西,这就是以她儿子同治皇帝的名义拟定的朱谕:“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知(之)事,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视)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及)早宣示,朕归(亲)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示朕保全之至意。特谕!”这份谕旨有点意思。虽然语句还算通顺,但在300字的谕旨中,慈禧至少有11个错别字,这也显示了她当时真实的汉文水平。

  从慈禧亲拟的这份谕旨可以看出,她全然不顾自己的汉文水平不足以达到拟诏的弱点,竟然也不怕天下人耻笑,就炮制了这样一份东西,并要求经内阁直接发出而不必经过军机处。这种严重违反祖制的事情,也足见她当时要惩处奕的急切愤恨之心。周祖培等人见到这谕旨后,也是十分震惊:他们本以为慈禧不过一时之气,稍作惩戒,没想慈禧竟然直接将奕一撸到底,革去一切差使,这不是釜底抽薪,让整个朝政乱套吗?胡搞嘛!但在慈禧的严旨之下,周祖培也只能给这个谕旨稍加润色,然后下发。此诏一发,无疑是给朝廷丢了颗大炸弹。对于慈禧的谕旨,满朝文武,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外省督抚,大多数人都反对慈禧的这一做法并要求恭亲王复职。众多大臣的强烈反应,也大大出乎了慈禧的意料。更要命的是,惇亲王奕誴亲自上书为六弟奕辩白:“恭亲王自做议政王办事以来,并没有听说过什么大的劣迹,只不过是听说在皇太后召对的时候,在言语词气之间有一些不恭罢了,这些事情是小过错,又大都是传闻,何必大动干戈。如今参劾的罪名没有真凭实据,如果皇太后非要罢斥奕,恐怕这事传闻中外后,徒增议论。

  ”惇亲王奕誴是咸丰的五弟,当时是“奕”字辈中最年长的亲王,此人的豪爽性格前面已经提及(而且一贯没有城府),如今他出面吁请,慈禧就不能不考虑了。恰在这时,事件的发起人蔡寿祺反被陕西巡抚刘蓉戳穿了他曾经在四川招摇撞骗并遭到原四川总督骆秉章驱逐的旧日劣迹。此事一出,朝野上下更是一片哗然。由此,慈禧也感到压力太大,不得已之下只好作出妥协。随后,两宫太后召见了奕,在召见过程中,奕也很识相,他一见这二位皇嫂便立刻伏地痛哭,而慈禧见羞辱奕的目的已经达到,便也就坡下驴,让奕“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但免去他“议政王”的头衔,以示惩戒。到这里,这次风波也就算告一段落。

  奕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事情会搞成这样,或许他开始的确没有把深宫中的两个嫂子--两个女人--放在眼里,但这一次,他总算是知道她们、特别是慈禧的厉害了。慈禧和奕到底有什么矛盾?野史中曾记载过这样几个事情,一个是说有一次慈禧与奕两人因政见不同而吵了起来,慈禧愤而怒斥奕:“你事事与我为难,我要革你的职!”奕却不甘示弱地回敬说:“臣是先皇第六子,就算太后能革我的职,也不能革我皇子的身份!”也有说奕每次入宫议政,太监在给太后和皇上献茶时,慈禧也会命给奕献茶。有一天,召对的时间长了点,而慈禧又忘了让太监给奕献茶,结果奕一时忘了尊卑,就径直拿起案上的御茶喝了,喝到一半,奕才发觉这是小皇帝的御茶,赶忙放了回去,而奕的无意之举则被慈禧记了下来,并认为是有意挑衅小皇帝和太后的权威。

  再有,奕在被两宫太后召对时,有时会因没听清楚或没听明白而请慈禧重述一遍,这往往被慈禧认为奕是佯装没有听到,有意捉弄并轻侮自己;还有的时候,奕和太后意见不同的时候往往高声抗辩,这让慈禧感觉到奕因声望渐隆而对她们日渐傲慢无礼;小叔子成天在外面风光,以为她们在深宫中什么都不知道并看不起她们这两个女人,这非常伤慈禧的自尊心,由此才会有这一场风波。在这个事件中,经过慈禧这么一闹,奕完全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以至于权力大为削减。更糟糕的是,奕遭此打击后,锐气也被削减了不少,进而使得洋务运动趋向保守,这让刚刚起步的中兴大业未免大打折扣。回想数年前政变成功之时,慈禧对奕是何等恩宠,几乎一日三封,恩上及故母,下及子女,何等风光!不想3年之后,慈禧这么一翻脸,所有恩赏便可在一日之内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这大概也就是权力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所在吧。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丰臣秀吉 林彪的这一生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领袖们 金庸传 史蒂夫·乔布斯传 纳兰容若词传 胡雪岩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