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7章 退居幕后,大事还是太后说了算

  光阴似箭,转眼间便已经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此时的光绪已经16岁了。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帝本应该在14岁亲政(如康熙),但因为同治顽劣又不好学、16岁仍旧读不了奏折的先例,他一直到快满18岁才亲政,因此,光绪要想在14岁亲政基本就不太现实。但光绪不一样,他从小就爱好读书,因此要拖到18岁亲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于是在1886年的7月,慈禧发出一道懿旨,宣布让钦天监选择吉日,为光绪举行亲政大典。慈禧的这个姿态,即使是对当年选中光绪作为皇位继承人时宣布皇帝”典学有成即刻归政“承诺的兑现,也是迫于祖制和舆论的压力。对于这个决定,当时仅52岁且年富力强的慈禧想必是心有不甘,但也是无可奈何。好在那些宠臣们对于慈禧的心思可谓是了然于胸,在慈禧的懿旨发布后,他们纷纷积极上折,请求慈禧收回成命、继续执掌朝政大权。譬如当时的军机领班礼亲王世铎,便邀集一些大臣上折,主张”皇上亲政后,仍每日召见臣工、披览奏章,以便皇上随时随事亲承指示“。

  对此,慈禧虽然看了满心欢喜,但毕竟是有违祖制,不好开这个先例。好在醇亲王奕譞这时又及时上了一折,请求慈禧进行训政到光绪20岁的时候,再作决断。奕譞的这个奏折有点不通情理,按理说,光绪是奕譞的亲生儿子,光绪亲政他应该高兴才对,但细想来,奕譞的这个表态其实恰如其分,因为他就是生恐慈禧会以光绪亲政来考验自己的忠心,如果他真喜形于色的话,恐怕对自己和光绪都会不利。因此,他在折子里透露的意思很明显,自己和儿子光绪都没有非分之想。虽说奕譞的折子有点避嫌和虚伪之嫌,但总算是为慈禧继续把持权力找到了一个制度解决的方法,那就是训政。由此,慈禧也就顺水推舟,假装”不得已而为之“地俯承了各王公大臣们的意思:皇帝亲政,但慈禧由垂帘听政改为训政。为了使训政合法化、制度化,慈禧责成礼亲王世铎起草了一份《训政细则》,其中就有这样几个重要规定,一是皇帝召见外臣时,慈禧仍旧和往常一样设纱屏听政;二是处理政务时仍须请示慈禧方能决定;三是批示奏章、下发谕旨仍需慈禧看过同意后才能下发。

  如此一来,光绪虽名义上亲政了,但实际大权仍旧操纵在慈禧的手中。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1887年2月7日),清廷为光绪亲政举行大典。这天上午,16岁的光绪头戴金冠,身着黄袍,脚踏龙靴,来到太和殿上接受京中大臣们的朝贺,由此开始了他一路坎坷的帝王生涯。光绪亲政后,接下来的大事便是要挑选皇后和妃子,举行大婚。在训政后的第二年7月,慈禧发布懿旨,宣布在次年正月为光绪举行大婚典礼并且结束训政,将大权交给光绪。从清朝的惯例来看,光绪已经算是晚婚,不能再拖了。慈禧对此早有准备。在懿旨发布后,内务府大臣们便开始忙乎起来,组织八旗中适龄的少女参与选秀。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确定了5个备选的秀女,分别为都督桂祥(慈禧的弟弟)的女儿那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和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千金。随后,慈禧在体和殿为光绪举行选后仪式。在选妃前,慈禧拿起定情信物玉如意交给光绪说:”皇帝看谁最合适,你自己做主,你觉得合意的就可以授以如意。“光绪说:”选后这等大事,子臣不敢自主。

  “慈禧故作大度,非要光绪自己选,光绪见慈禧说得认真,便拿着如意向德馨之女走去。慈禧见后,立刻大声喊道:”皇帝!“光绪一愕,回头看慈禧向她侄女努嘴,暗示选桂祥之女。光绪这才明白,刚才说的什么让自己来选其实都是骗人的,最后还是要按慈禧的意思来。不得已之下,光绪也只好将玉如意交给了桂祥之女,即后来的隆裕皇后。慈禧太后见光绪喜欢德馨的女儿,怕她俩要选入妃嫔的话会对自己的侄女形成威胁,恐怕今后有夺宠之忧,于是便不许光绪再选,而是直接命荣寿固伦公主拿起那对荷包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即后来的瑾妃、珍妃姊妹。有意思的是,参加清宫选秀的女子一般都在13岁到17岁,如果选秀期间遇到生病等特殊原因,一般也只推迟个两三年(因为没有参加过选秀的八旗女子按制不能擅自出嫁),很少超过20岁的。但慈禧的这个侄女就有点蹊跷了,她当时已经是21岁,足足比光绪大了3岁多。而且,隆裕皇后身材单薄,脸色苍白,长相也实在是平庸,怪不得光绪看不上她。但是,这些显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乃慈禧太后的亲侄女。

  对隆裕皇后来说,之前选秀中的层层选拔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她是铁定要进入最后的选秀并被慈禧指定为皇后的。慈禧之所以要作出如此安排,一来是因为她当年只是以贵人的身份进宫,自己侄女成为正宫皇后既可以弥补她当年的遗憾,又能在皇族中加强自己家族的血缘;二来呢是由于当年同治选皇后的前车之鉴,慈禧绝不会允许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来当这个皇后。由此,桂祥的女儿成为皇后便顺理成章,至于光绪喜不喜欢,他的感受就不在慈禧的考虑范围之中了。皇后选定后,慈禧决定在次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正月二十七为光绪举行大婚庆典。正当皇宫中的上下人等为皇帝的新婚忙得不可开交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祸事。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这时原本是一个天寒地冻、白雪纷飞的季节,但就是这样一个深夜,一向幽深空寂的紫禁城却突然燃起了冲天大火,火势在寒风的助长下不断蔓延,竟然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及其附近的昭德门等门楼宫室给烧毁殆尽。

  光绪的师傅翁同龢也算是经过大世面的人,他当时亲临灭火现场后也惊叹道:”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在戒备森严的皇宫,而且是在光绪大婚前的一个多月发生火灾,这往往被人们视为不祥之兆,或者上天有意降谴示警。对此,慈禧也是忧心忡忡,她害怕民间对此说三道四,于是便用最快的速度处理此事,一是将火灾的责任人严加惩处,因点灯入睡而引起火灾的太监甚至直接处以死刑;二是宣布暂停颐和园工程,以表示对上天的敬畏;三是借光绪新婚提前给京中的朝廷各官和地方上的官员大加封赏,以平息民间的议论。火灾虽然被扑灭了,但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难题。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后进宫的时候必须经大清门、午门和太和门进入,这样才能够向北进入内宫。但如今太和门一带已经被烧得一片焦黑,惨不忍睹,实在是大煞风景。

  为了免得别人议论,慈禧决定婚典如期进行,而且皇后也必须要从太和门经过。但是,要将太和门在举行仪式前修缮完毕,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慈禧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太和门一带搭盖彩棚,掩盖火灾的情形。在工匠们的努力下,经过日夜赶工,一座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太和门“彩棚还真在光绪大婚之前完工了。要不是仔细辨认,这座假的”太和门“几乎可以和原来的太和门相媲美。只是,这彩棚毕竟是纸扎的,就像慈禧治下的大清帝国,这时看起来虽然气势恢宏,颇有中兴盛世之象,其实里面不过是些竹架朽木,一经风雨,必然原形毕露。光绪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隆裕皇后从大清门经午门、太和门被抬进内宫,光绪的大婚庆典照原计划进行,皇宫内一派喜气洋洋,慈禧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那就是自己侄女终于做上了中宫皇后。

  6天后,光绪举行亲政大典。大典之前,慈禧先在慈宁宫接受光绪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拜,光绪这次前往太和殿接受大臣们的朝拜,并颁告天下。由此,慈禧的两年训政期结束,光绪也由此开始了真正的亲政。此时的慈禧虽然退政归养了,但光绪仍然无法超越慈禧的权力。在新婚亲政后,只要慈禧在宫中,光绪就必须每天前去请安;如果慈禧在颐和园,光绪也必须要隔上几天前去问安。由此,朝中大事基本还由慈禧来做主,光绪并不敢擅自决定。对此,光绪的师傅翁同龢也在日记中抱怨说:”现在办事一切照旧。皇上虽然可以决定一些寻常的事,但稍难的事就得枢臣参酌决定,疑难的事情则要请太后懿旨了。“这种状况,就连外国人都可以看出,慈禧”表面上虽不预闻国政,实际上则未尝一日离去大权。身虽在颐和园,而精神实贯注于紫禁城“。的确,以慈禧之余威,足以构成光绪难以攀越的一座高山。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金庸传 野心优雅 林彪的这一生 明朝一哥王阳明 蒋介石传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领袖们 拿破仑传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纳兰容若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