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8章 大厦将倾(3)

  5月8日召开实行宪政后的第一次立法委员会议,讨论行政院长的人选问题。中午,蒋也于自己的官邸召集CC、政学和黄埔等系的中常委、立法委员骨干分子陈立夫、张道藩、谷正鼎、赖琏、吴铁城、王启江、刘健群、黄宇人、倪文亚、白瑜等举行午餐会。就行政院人选问题。蒋不禁又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应就张群和何应钦两人之中选择一人担任。但黄宇人却问蒋:“何以小提胡适之?”蒋则而色一沉说“书生不能办事”。而赖琏却说:“我赞成何敬之(何应钦字)先生”。这又不合蒋的本意!于是又说何应钦要负责军事。这就是说,蒋介石要张群任行政院长。并要立委们在此人选问题上受党的约束,即依他的意旨行事。随后,蒋宣布说:“赞成张岳军(张群字)同志的请起立”!在座的人照例都站了起来。

  同时,蒋又提孙科任立法院院长,陈立夫任副院长。大家对孙科一致同意,但对陈立夫,黄宇人(黄埔系)、王启江(朱家骅系)和汤如炎则坚决反对。蒋对黄宇人不听话尤其震怒,正欲发作,宋美龄赶紧扯开了话题。

  同时,李宗仁也组织活动,组织一部分反对陈立夫的立法委员于新街口一家银行的二楼上开午餐会,相约选傅斯年为立法院副院长,与陈立夫抗衡。美国合众社记者也在场旁听。从此以后,每隔一两天就举行一次,费用由李宗仁手下的邱昌渭支付。有一次邱欠了款,等送回欠款要欠单时,欠单却被送到蒋介石手上,从此,蒋、李斗争进一步激烈起来。

  5月17日,第一届立法院第一次会议时,孙科、陈立夫当选为正、副院长。在这一斗争中,李宗仁失败了,立法院由蒋的亲信人物掌握了。

  总统、副总统就职时间,选在5月20日。这一天南京各机关学校一律放假,通衢大道上,张灯结彩,爆竹喧天;总统府尤其是灯火辉煌。整个南京,似乎已经忘了各个战场的溃败和军事形势的“逆转”。悠悠的丧钟,似乎一点也未听到。

  举行就职大典时,蒋介石穿一身长袍马褂,而李宗仁却穿一身军服,很不相当,李顿时深感不快,但一想到他事前就穿着问题请示过蒋介石,蒋却先叫他穿西服,后又叫他穿日常军服的事,颇为愤怒,索性昂首挺胸,不以为意了。他心里却在想,这明明是蒋介石以一国之尊的元首在有意捉弄他。与其说叫他难堪,毋宁是使蒋自己难堪!他希望史家勿忘此笔。但李宗仁也太愚鲁和忠厚了,穿什么衣服,照自己理解的去穿就是,何必事事要请示蒋呢?!这也足见李还不能摆脱蒋的影响。

  第二天,蒋为使张群出任行政院院长,又招集国民党籍立法委员们在丁家桥中央党部开谈话会。会上蒋提出由张群出任行政院院长,要大家在立法院表决时投票赞成。蒋说完却先行离去,由中央党部秘书长吴铁城主持开会。CC派立委一致提议当即用假投票方式先行投票表决,供蒋参考。意在反对张群组阁。投票结果,何应钦得票最多。张群见事不妙,当晚离开南京到上海散心去了。但何应钦也不敢当行政院长。蒋的意见,CC派不买账,其他立委也不买账,蒋自然恼恨CC和陈氏兄弟,蒋陈矛盾,从此开始加深了。

  蒋碰了壁,无可奈何之下,又提名翁文灏组阁,由立法院通过。翁干了六个月,于11月26日辞职。12月20日又由孙科组阁。

  此后,经蒋介石点头认可,国民党籍立委们又成立了“革新俱乐部”和“新政俱乐部”两大俱乐部。还有“民主自由社”、“一、四座谈会”,亦属“新政俱乐部”一派。

  接着,蒋对桂系和李宗仁进行了报复。首先免去白崇禧的国防部长,由何应钦继任。结果白的夫人马佩璋非常生气。一天,马夫人板着面孔对程思远说:“思远,你同邱毅吾(邱昌渭)做了一桩好事,把德公选为副总统,而把我们健生拉下台了。”5月31日,正式委任何为国防部长。接着,白崇禧被任命为华中“剿总”总司令,派驻武汉。蒋的手法是将李、白两人必须分开,不使合住一地。白任国防部长时,其实有职无权,连黄埔路蒋之官邸的汇报会议,也不能参加,备受蒋的冷遇,心里十分的不痛快,为此常发牢骚。

  此次蒋放逐他,他便乘机提出守江必守淮的建议,欲设“剿总”于蚌埠,以保卫南京。蒋当然不会同意,并说徐州将成立另一个“剿总”令白改驻武汉,只指挥江北上游部队。白则认为中原地区不应成两个战区,否则,在危机时不能首尾相顾,难以守住江淮地区。但蒋完全不纳白的意见,6月6日就明令发表白的任命。白一气之下跑到上海,不接受任命。

  不过天蒋就派吴忠信到上海劝白接受新的任命。白不为所动。又叫黄绍骇再到上海促驾。黄说白太不明白了。他说,自在南京不过是笼中之鸟,毫无权力,不如乘此机会在武汉同结实力,将广西军队抓在手中,静观大势,然后迫蒋下台,让李宗仁上台,再开创新的局面,岂不一举数利吗?白一听有理,遂动身回南京接受任命。6月28日在汉口建立华中“剿总”,将守江必守淮论暂时放弃,开始经营华中。这时,桂系迫蒋下台的军事形势,开始形成,只待时机到来。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于何应钦任固防部长后,曾要求蒋介石在作战部署上,让何应钦与美国军事顾问团巴大维密切台作,意欲使巴大维和何应钦有实际指挥权。蒋口头上照例答应了,但并不照办,一切实际指挥权全归参谋总长顾祝同。司徒雷登见自己受了骗,赶快于8月22日向美国国务院报告这个情况,说明巴大维在执行任务中遇到最严重的困难。杜鲁门对蒋更加反感,把蒋换下台的想法也更加坚定。至10月23日,即锦州、长春解放以后数日,司徒雷登向马歇尔国务卿提出五项建议。其中第二项,就是建议让蒋介石退休,让位于李宗仁。马歇尔没有同意。但司徒雷登却悄悄地开始了促进和谈和逼蒋下台的活动了。

  在司徒雷登向美国报告的前一日,何应钦因感到辽沈战役将要结束,淮海地区会战将很快到来,便召开军事会议,有参谋总长顾祝同、次长刘裴、萧毅肃、第三厅厅长郭汝瑰等参加。会中研究了白崇禧的守江必守淮的计划,议决由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个“剿总”,集中兵力,保卫南京。

  计划决定后,由郭汝瑰于23日到北平送蒋介石核定。蒋介石说就叫白指挥吧!第二天,何即将此决议电告白崇禧。廖耀湘兵团被歼后,蒋于10月23日飞回南京,白于当日下午也自汉口飞抵南京参加何应钦召开的中原作战会议。当时白已答应统一指挥两“剿总”。但第二天再开会时,白却突然变卦,坚决不接受了。

  白崇禧为什么在一夜之间,有如此人的变化呢?原因是他认为淮海决战的前途不乐观,统一指挥难以取胜。再者,他此时已不愿再为蒋效命了,因为老蒋总不信任他,常给小鞋穿;如欲倒蒋,正在此时,不如在武汉静观天下大势为妙。

  结果,蒋又命杜聿明再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指挥淮海大战。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全面开始。至11月22日,黄伯韬兵力被全歼。蒋令白崇禧派兵增授,白不肯。后来顾祝同亲自去要,白才放宋希濂兵刚的二十军、二十八军。当再调第二军时,白坚决不肯,二人在电话上吵起来。

  李宗仁自当副总统后,便辞去北平行辕主任一职,长住南京,但和行辕主任一样清闲,凡军国大事的会议,蒋均不请李参加,乃至招待国际友人宴会,也不被邀请。李在京沪地区游山玩水、倒也清闲自在。但如要返回广西桂林故里,蒋却不允许。李宗仁胞兄死后,李向蒋总统请假回广西吊丧,蒋竟不准假,却笑着说:“嫂夫人很能干,让嫂夫人去料理好了”。李不得不慨叹,虽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连奔丧之权利都没有,这种副总统,真不啻囚犯。至于他的民主改革的宏愿,则只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三大战役

  在广民民众的积极支持和援助下,经过1946年至1947年秋的各战场激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内线作战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947年7月至9月,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将战场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地区,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1947年下半年,蒋的军队在各地区被逼入狭小的大、中城市地区,或战略要地,成了片片孤岛。

  根据这种情况,1948年春,蒋介石由全面防御转变为分区防御,于全国设立二十个绥靖区。主要防御重点是战略要地和主要交通线。对此部署,蒋称之为“总体战”。

  基于这个防御体系的特点,蒋已经把主力由分散转到集中,而且重点集中到战略要地和主要交通线。最后的国共决战,势必是在这些战略要地。

  这种决战,对蒋氏已极为不利。因为他将主力收缩到几个地区和大城市后,处在广人乡村和人民的包围之中。首先的粮草供应就大成问题。军队无食,何以为战?所以蒋的重点防御已是失败的序曲了。如果他能“早悟机缘”,而不打辽沈、淮海和天津_大战役,则战争局面当又是不同。但蒋介石素来是视地如命,不肯主动放弃一城一地,虽然理论上他也主张不计一城一地得失,而重在杀伤敌人,但他认为自己力量强于对手时,就对大战略要地恋恋不舍,不肯主动放弃。故而因小利而失大算之处,不胜枚举。而中共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则与此相反,从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放眼于整个战局和全国范围内实力的增长上。即在这个方面,毛泽东当时也远高于蒋介石。

  战争至此,蒋已将棋局摆在几个点上等待决战。中共欲打败蒋氏,也就要考虑进行攻坚的三大战役了。

  辽沈战役

  中共决定先于军事形势最有利,蒋军最早被包围在战略要地的东北,打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自1948年9月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先打锦州。

  蒋介石于同年8月初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采纳杜聿明建立“机动兵团”建议,于战略要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决战,以扭转战局。蒋并将此重任交杜聿明具体实施。此时蒋想放弃东北,撤军华北。但至此时,蒋虽欲放弃东北,已是小可能了,已经走不脱了。帮卫立煌坚持将派援军进驻东北,接应沈阳,再北上接出长春郑洞国部,然后再派军援锦,保持东北与华北的通路。但蒋小采纳卫的意见,于10月2日命卫撤出沈阳,援救锦州,并派顾祝同到沈阳监督卫执行援锦计划。但卫始终不愿执行,未能及时派出援军,更拒绝放弃沈阳。至于此时,蒋已指挥不动卫立煌了。

  如果卫及早听蒋命放弃沈阳,无疑会增加辽西的军力,对东北解放军解放锦州是很不利的。在这个问题上,蒋比卫又高明一些。

  毛泽东于10月3日(1948年)电令东北解放军急攻锦州,并全歼援锦之敌。蒋派卫立煌援锦未能奏效,只有葫芦岛的东北兵团九个师,奉命及时出发援助锦州。10日,东北兵团与解放军第四纵队在塔山地区遭遇。战斗十分激烈,东北兵团未能越过塔山地区。15日晚,锦州解放。

  锦州解放的当灭,蒋急命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飞赴东北视察。16日,蒋自沈阳飞回北平,电令卫立煌反攻锦州,卫不从。17日,长春曾泽生率部起义。18日,郑洞国投诚,长春解放。同日上午,蒋自北平匆匆飞抵沈阳,力主自葫芦岛和辽西炳面夹攻锦州,以便把东北的军队撤回关内。但卫立煌、杜聿明和“剿总”参谋长赵家骧均不同意蒋的这一策略。蒋此时已失去往日的威风,不得不令他们再研究研究看,即日又回北平。当日下午2时,蒋又电召卫、杜、赵到北平开会。傅作义(华北“剿总”总司令)也应召出席。

  会议中,蒋介石和卫立煌意见仍然不能一致,并互不相让。蒋氏坚持放弃沈阳,“收复”锦州;卫则力主固守沈阳,以免军队出城后被全歼。蒋急得没办法,就问傅作义有何意见?傅则不置可否。此时蒋气得面红耳赤,不禁拍桌叫嚷起来,痛骂黄埔学生无用。杜聿明见此情景,便赶快献策附和蒋的意见。他说:如欲放弃东北,即应从营口撤军;或者以营几为后方,仍留一部守沈阳,而调主力军急攻锦州,如攻锦顺利,即可进而“收复”锦州;如攻锦州失败,即可再转自营口撤出东北的军队,也不算迟。

  这个意见的后半部分是综合了蒋、卫意见而成的一个折中方案。蒋采纳了后面的方案,而卫也无话说,于是决定由杜执行。19日,明令改任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协助卫指挥作战。这时,辽沈战役已完成第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辽西歼灭战。自1948年10月22日至28日。

  杜接任后,次日(20日)返抵沈阳。下午6时传达口头命令。令廖耀湘美械兵团,向大虎山、黑山前进,急攻锦州;命第五十三军守卫沈阳;五十二军夺营口。21日,杜赴葫芦岛。23日,杜指挥葫芦岛军队向塔山前进,欲两面夹攻锦州,一举而下。

  但廖22日在进攻途中于大虎山、黑山遇到顽强阻击,经四日激战不能越过解放军第十纵队防线,迫不得已撤军营口时,则人虎山以南至营口路线已被解放军第八纵队切断,欲撤往营口已不能了。解放军第五、六纵队,又从新立屯南下,关上了廖兵团退回沈阳的大门。廖兵团奉命突围,回撤沈阳。这时葫芦岛的蒋军“东北兵团”,也受阻于塔山地区。26日晨,廖兵团已被东北解放军分割包围于大虎山以东地区,欲逃而不能。解放军第一、二、三纵队会同第十纵队,第六纵队,自黑山正面向大虎山以东地区进击:第七、八纵队于长岗子、六间房地区堵截。27日,杜聿明急飞沈阳见卫立煌。两人急得团团转,束手尢策,对撤军和死守沈阳,均已失去信心。

  28日晨,廖兵团十二个美械师被全歼。廖也被活捉。当日中午,杜自沈阳飞抵葫芦岛。30日杜奉蒋命再飞沈阳,但到沈阳上上空时,沈阳飞机场已被解放军占领,杜又飞回北平。在机场上遇见身披黑斗蓬的蒋介石,正上飞机离平返宁,神情十分沮丧。杜于此时立刻请准蒋氏撤走营口部队后,即返葫芦岛。

  11月2口,卫立煌乘飞机逃离沈阳。同日沈阳解放。10日,锦西、葫芦岛解放。辽沈战役全部结束。全歼蒋之军队四十七万余人(精锐三十余万人),解放东北全境。

  沈阳解放后,蒋氏感到华东也难于防守立足。因为济南泰安于同年9月早已解放,只余徐州北面门户,自感危险,遂于11月3日,决定放弃徐州,退守淮河南岸。何应钦等也均持此议。蒋便立即派国防部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当日飞葫芦岛,向杜出,下蒋的亲笔信和《徐蚌会战计划》,促杜受命,指挥“徐蚌战役”。杜虽同意此一方案,但怕立即上任要负丢失徐州之责,便推说等葫芦岛撤军完毕后,再赴任所。10日杜飞抵北平。在北平家中深感前途渺茫,不胜悲痛。但又自觉别无出路可寻,仍决心效忠蒋介石,受命指挥“徐州会战”。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蒋介石传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苏东坡传 野心优雅 看见 毛泽东与蒋介石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胡雪岩全传 明朝一哥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