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6章 大风起兮(4)

  公孙瓒自打从卢植老师门下毕业后,便返回故乡辽西郡担任上计掾,负责向中央呈报地方事务,之后又转任辽东属国长史。

  他有勇力,又善骑兵与矛术,很快就转为武职,在公元187年张纯、张举之乱中担任官军前锋,并于石门一战大破敌军,升职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负责边境军事。

  此时的公孙瓒正值事业的上升期,他也并不满足于只当个小小的边将,便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私军,选善骑射之士,乘白马,号为\"白马义从\",以积累自己的名望,一时间在幽州乌桓间颇有威名。

  问题来了,原本在幽州混得风生水起的公孙大哥,干吗跑到冀州来?

  这一切,都源自一个袁绍风格的阴谋。

  话说董卓西迁长安之后,\"勤王救国\"的关东联军便自觉陷入到狗咬狗的局面。\"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关东联军对这一至理名言做了相当完美的诠释。

  先是兖州刺史刘岱杀东郡太守桥瑁,这是一个引爆点,于是卸下面具的联军诸侯们便如受困的狼群般互相撕咬,竭力壮大自己的地盘与兵力。

  渤海太守袁绍与冀州牧韩馥是另一个范例。韩馥担心袁绍军力太强无法控制,于是减少对袁军的粮食供给。而袁绍则采用逢纪的计策,发书给镇守北方幽州的公孙瓒,请他率兵南下,迫使韩馥主动交出冀州的统治权。

  公孙瓒这时还只是个小小的校尉,虽然有些名望,但仍旧难以进入方镇列强之林。他接到盟主袁绍的密函自然是大喜过望,于是率领边境卫队南下,表面上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私下里却是图谋冀州。

  韩馥原本就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人物,后方被这么一逼,再加上内部大将麴义造反,立刻便起了\"不跟你们玩了\"的念头。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韩馥将冀州牧的位置让给了袁绍,奠定了袁绍河北霸业的基础。

  请神容易送神难,个人造业个人担。袁绍既然邀请公孙瓒南下,就得好好招待这位贵客不是?

  话说回来,刘备逃入冀州后,碰巧遇到公孙瓒南下的部队,便前往投靠。

  公孙瓒看到这位可怜兮兮的小老弟,一面感到好笑,一面又很同情,但肯定也是十分高兴的,毕竟在乱世之中,能遇到一位老同学、老朋友,又有战斗经验,而且还活着,这样的概率实在不高。

  应该说公孙瓒还是很够意思的,他把刘备留在自己的阵中,暂时给了他一个\"别部司马\"的位置,让他统领原有的部众,算是给了他一个能够勉强挡风遮雨的地方。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东汉的军队建制。

  东汉的正规军队编制为五人一伍,二伍为什,五什为队,二队为屯,一屯约百人,屯以上则为曲,一曲人数约二百至五百人,曲以上则为部,设部校尉一人为主官,军司马一人为副官,一部约数千人,为最主要的战斗单位。

  部以上便是军,由将军统率,一军通常有五部,但有时为机动起见,会设置五部以外具有独立编制的队伍,由\"别部司马\"这个军职负责统领。

  东汉末年,天下类似刘备这种浪人部队如过江之鲫,多如牛毛,军阀们想不到什么正式的官职,就简单任一个别部司马,让他们继续统率自己的属下。也正因为此,这一职位大为泛滥,变成了民兵头子进入政府军一个最基本的称谓。

  刘备见到公孙瓒,仿佛又回到当年那个逃课、打鸟、泡妞的美好时光,他看着公孙大哥强大的胸肌(应该是强大的骑兵队),顿感安心了不少。

  但眼下并非叙旧之时,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已越过青、冀两州边境,朝渤海郡滚滚而来,刘备想到那漫山遍野的兵势,不由得面露忧色。

  公孙瓒看出他的忧心,用力拍了拍刘备的肩膀,豪迈地说:\"老弟,不用怕,三十万黄巾军算个鸟,便是来三百万,也有大哥我挡着!\"说完,提着惯用的两刃矛,跨上白马,朝刘备拍了拍自己的左胸,\"为了帝国的荣耀!\"

  刘备倒是没那么强的信心,有气无力地拍了拍左胸:\"为……为了帝国的荣耀。\"

  以上除白马与两刃矛为真实以外,其余皆为想象画面,请勿当真,也请勿模仿。

  不过,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公孙瓒并没有说大话,他的确很能打。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十一月,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入寇渤海,公孙瓒率领两万步骑混合编队,在东光县迎击,大破敌军,斩首三万余人,缴获车重数万辆。黄巾败军南逃渡河,公孙瓒强力追击,于河畔又杀死数万人,河水为赤,另生擒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数。

  这是公孙瓒成名的一战,此战之后,他被拜为奋武将军,封蓟侯,威震河北,正式跃入列强之林。

  至于小弟刘备,他在此战中应该没什么表现,否则《蜀书》上早就大书特书了。

  不过公孙瓒并没有因为这场大胜而欣喜,此刻南方豫州传来他弟弟公孙越的死讯,是死在袁绍所派任的九江太守周昂的箭下。

  此时已经回过味儿来的公孙瓒,本来便对自己被袁绍拿来当枪使十分不爽,这时又听闻亲兄弟被袁军所杀,新仇旧恨便一齐涌了上来。

  眼下他的兵力、财力与名气都在狂飙阶段,当然要一鼓作气铲除万恶的袁绍。于是公孙瓒随即整顿大队,进军冀州中部的盘河,宣布袁绍十宗罪,正式向袁绍宣战。

  他同时还任命下属严纲为冀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一副要把袁绍吃干抹净不留骨头的架势。

  慑于公孙瓒大破黄巾的威势,当时冀州大部分的州郡都向这位白马将军投降,搞得袁绍只能被挤在冀南邺城一带,与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曹操互相依偎取暖。

  公孙瓒乘势南下,大军直压到冀州南方广宗一带,耀武扬威。袁绍实在忍无可忍,出兵挑战。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河北两大势力决战于广宗东面的界桥。

  历史告诉我们,暴发户再怎么有钱有势,他也是暴发户,与有着深厚底蕴与实力的世家大族相比,就是不行。这一仗,便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暴发户公孙瓒率领万余骑进攻老牌世家袁绍,结果被其部将麴义所设的强弩阵给击溃,损伤千余,而公孙瓒派任的冀州刺史严纲也在本战中阵亡。

  界桥之战使得河北争霸情势逆转,那些墙头草们(之前投降的郡国太守)又重新投回袁绍的怀抱,公孙瓒被迫撤回幽州的蓟县老巢。

  不过公孙瓒的整体实力并未受到严重打击。初平三年没过多久,公孙家、袁家两军又在幽、冀交界处的巨马水一带再战了一场。这回该轮到幽州铁骑们喝彩了,袁家军惨败,战死达七八千人。

  公孙瓒再次南下,取得冀北部分郡县,同时另辟东线战场,由田楷率军进入青州,而之前在平原与北海都待过一些时日的刘备,很自然便成了青州远征军的成员。

  却说刘备,在这阵子公孙瓒与袁绍的往来征战中,并未扮演什么重要角色,只能在后方搞搞后勤、土木建设之类的事。不过刘备倒也没闲着,他很认真地四处串门子,交朋友,为自己充实人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期间,刘备先后吸收了两个在历史上都留下名字的角色,一个成为他之后创业的重要伙伴,另一个却因命运的无常而分道扬镳。

  伙伴叫赵云,无缘的叫田豫。

  赵云,字子龙,常山国真定县人,身长八尺,雄壮威武,相貌堂堂。常山当时在公孙瓒治下,赵云率部众前来投奔。刘备对这位英气逼人的年轻人相当欣赏,便施展过人的亲和力向赵云套起近乎,后来刘备被公孙瓒指派为青州远征军副手时,也就顺便将赵云给带上了,让他主管骑兵。

  不过,之后赵云因为兄长过世而暂时退出了刘备小集团。临别时刘备还拉着他的手舍不得放,赵云只好说些\"终不背德\"之类的场面话,哄哄这位感情充沛的主子。

  至于田豫,列位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但不熟悉并不等于不重要,他后来成为曹魏的北疆重臣,对于平定鲜卑、乌丸都颇有战功,官至并州刺史、卫尉。

  镜头转回到刘备。

  公孙瓒派田楷、刘备进军青州,经过初平三年一整年与袁绍军的奋战,大致上控制了平原国到齐国一带的地域。公孙瓒相当够意思,先让刘备当了一阵子平原县令,等他打了几场仗,积累了一些功劳后,马上将他升为平原相。

  相信刘备收到任命书时一定感动得要哭,自涿郡起兵以来七年,历经无数生死交关、存亡荣辱,当官弃官数次,率领一众弟兄手刃黄巾贼子无数,终于老天开眼,让他踏上了这个\"二千石\"的位置。虽然这只是公孙瓒私署的官职,但无论如何,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端得上台面的名头了。

  从今以后,细数天下群雄,也该有他刘玄德这一号了,他终于可以和其他的方镇平起平坐。

  当然,刘备也没忘记辛苦跟随自己的弟兄。刚升为平原相,便马上任命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统领平原国下的部队。

  刘备在平原国待了大约一年(初平三年到初平四年),这期间发生了两件相当有趣的事,可以用来观察刘备早年的发展。

  诸侯之道

  约莫在刘备担任平原相不久后,有一天,平原城下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一名武官,生得高大英挺,猿臂虎身,颔下一缕黑直长须结辫扎在脑后,气度不凡。他乘马带甲,身上背着弓箭,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

  只见他来到门前,对城上守兵大声道:\"东莱太史慈,奉北海相孔融之命,特来向刘府君求援!\"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明朝一哥王阳明 金庸传 胡雪岩全传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纳兰容若词传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名人传 曾国藩 李嘉诚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