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3章 初入商海 小试牛刀(3)

  1988年,冯仑将1万台彩电批文递给一外贸公司老总。外贸公司老总拍出了30万元,冯仑用这笔钱建起了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那段时间,冯仑整天开着海南省委借给他的破面包车,跑遍了海南每一个市县,一心想为海南发展出力。

  1988年,本该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潘石屹已经在深圳和海南折腾了一年多了,那时他已经和冯仑有所联系:在深圳不如意的潘石屹南下海口,做了冯仑创办的海南体改所的副总经理。

  1989年是一个完美泡沫的起点:1990年海南的房地产投资开始急剧膨胀,房价和地价的飞速上涨使人们失去了理智,疯狂投入到各种与“炒卖”有关的行动当中。曾有一则夸张的传说:一位只能露宿街头的民工有次睡在了海口某房产开发公司门口,醒来时身后已经排起了长长的购房队伍,而他那有利的地理位置得到了几位急性子买家数万元的开价。

  而同期的任志强又在忙乎什么了?

  那永远拧巴着的眉头,面部肌肉、筋骨分明,态度永远桀骜不驯的任志强,正担任北京市华远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建设部经理。他还在为他的总裁路而专心致致的盖着他的第一幢房子,也是华远公司的第一个项目——西单华威大夏。他是如此的专注,如此的投入,以致于没有察觉泡沫的产生,没有听到泡沫破灭后的巨响。他只是在盖房子的同时,嘴里偶尔发出对“停缓建”政策的埋怨,以及对国家找他征税的不满。但他还是很满意他从事的房地产事业——一个新兴的,大有潜力,也是在为当时的人民谋福利的事业。

  也许没有亲身经历泡沫的光环,更没有经历泡沫破灭时的恐怖。任志强只是埋头于数据与理论之中,始终没有真切的明白中国的市场是一个怎么样的市场,纯粹的任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也许就是他为什么总有点书生气的,牛一样的倔强的认为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他忘记了自己的商人身份,在以一个老师的语气不倦的教育着政府官员。

  他的数据有理,思维慎密,把理论演绎的很完美,可他忘记了中国的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中国的人民也是一群特殊的人民。

  任志强同样忘记了中国有十三亿人口,虽然人均GDP少的可怜,虽然千万富翁只占中国人民的1%,那乘以十三亿等于一千三百万,当这一千三百万背着钱袋子向一个区域奔去时,那个地方将无立足之地。

  而任志强只是专注的盖着房,分析着数据,研究着他的理论。

  幸好,华远公司看到了任志强的专注,也从凭地而起的华威大夏中看到了他的才干。

  于是,1990年5月7日,任志强被任命为北京市华远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仅形式上积累了两年的资历后,任志强就成了这个后来全国第一大房地产公司的带头大哥,总经理总裁一肩挑。

  不过对任志强总经理的任命曾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989年底,当时任华远集团总经理的戴晓明被上级另有任用时,总经理一职便出现了空缺。按照论资排辈,任志强不能出任新的总经理,因此就任志强能否担任华远集团的总经理一职在西城区政府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在争论未果的情况下,两派达成共识,由任志强主持总经理的日常工作事务,但不涉及他的级别待遇。

  不过,由于任志强具备极强的工作能力,在1990年5月7日,任志强被正式任命为华远集团总经理。

  任志强有些兴奋,也有些激动,他手拿着圆规,一个完美的圆即将开始!

  1992年,嶓石屹从海南逃回北京了,身上除了钱,他一无所有。但那点钱要买个地盖个房还是不够地。国有银行刚在海南泡沫中被炸的遍体鳞伤,没有钱往外借了。国家也怕再在哪个地方整出一个泡沫来,便开始了宏观调控与土地增值税的增收。

  于是,善于空手套白狼的潘石屹只能抬头看看北京的蓝天,有力的踩踩脚下流淌着黄金的大地。

  于是,潘石屹第一次觉得有钱没处花是如此的痛苦。

  于是,潘石屹的带头大哥冯仑召集万通兄弟写了一本名叫《披荆斩棘共赴未来》,以此书励志,并安抚他的五个小兄弟躁动不安的心。

  于是,六兄弟开始了不懈的努力,因为他们相信金矿总是见者有份的。

  有一天,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时,无意中听旁边吃饭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四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是没人愿意做。在特区见过世面的潘石屹深知“指标”二字意味着机会、意味着金钱,于是他主动跟怀柔县体改办接触:“我们来做一个行不行?”

  就这样,凭借着从餐厅听来的消息,潘石屹注册了一个名为“万通北京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而这个公司也成了后来名震地产江湖的“北京万通”的根基。

  但是,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潘石屹的面前,他的公司没有地!怎么办?没有地,当然要找地了!

  为了找地,潘石屹碰了很多壁。在看清了自身和北京的形势后,经朋友介绍,潘石屹将目光瞄准了国企华远地产的老总任志强,他决定到北京城房“地产大鳄”任志强那里虚心请教。

  而此时的任志强呢?他手上有地,兜里有钱,背后有人,他生机勃勃,雄心壮志!

  不过,当潘石屹“求见”任志强时,任志强并没有立即“接见”潘石屹。任志强觉得潘石屹没有什么名气,于是便派了手下一个小卒部门经理与潘石屹交谈。

  毕竟部门经理与潘石屹不是一个级别的,故而交谈为果,任志强只好出马。

  “任总,北京的房地产目前是个什么状况?我要进入这个行业,应该怎么搞?”潘石屹犹如一个小学生一般,毕恭毕敬。

  “知道七通一平是什么吗?”任志强反问了一句。

  “不知道!”潘石屹的回答也干净利落。

  “……”注重数据和理论的任志强愣住了,他无语了。任志强的心里在骂,“小子,你连七通一平也不知道,做个屁地产!”建筑的基本常识都一窍不通的人在房地产市场赚了钱不说,还居然敢跑来和他探讨行业问题了。

  “七通是指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一平是指平整土地。”任志强第一次以老大的身份向潘石屹传授“七通一平”的来龙去脉。

  任志强抬起头来,重新、仔细地审视了站在他面前的潘石屹,永远笑嘻嘻的脸上戴着一个黑框眼镜,镜框后面是一对眯眯小眼,一幅温顺的模样。不过那脑门倒是很蹭亮,头发油光,而且身着一套非常笔挺,相当地上档次的西装。

  当时的任志强41岁,年过不惑,身为北京市华远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北京的西城区的旧城改造几乎由他一手完成,自然与政府的关系也不一般,手上最不缺地就是土地。

  当时的潘石屹随着带头大哥冯仑带来北京闯荡,年不仅28岁,未及而立,除了一身胆量,没有任何从业经验。

  当时的潘石屹还是是冯仑门下的一名虎将,奉冯仑的指令,负责在京圈地事宜。

  在任志强那里学会了什么是七通一平后,潘石屹并没有就此离去。因为在他眼里,房地产就是先买进,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至于房子怎么修,那是无关紧要的。况且,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学习房地产基本知识,而是为了向面前这位大地主“换地”而来。

  于是,潘石屹又厚着脸皮,提出了此番而来的真正用意。

  “买我的项目?!”任志强相当吃惊,“你什么都不懂,还买我什么项目?”

  任志强这话里的意思一半是不屑,一半是好心。总在替总理操心的任志强是不太乐意把一个正宗的房地产项目交给一个连“七通一平”为何物的“暴发户”的。因为任志强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地产商,当然,这不是说他不追求利润,而是他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存在很多他个人的原则。房地产项目一定要交给懂行的人去做,让人胡闹是绝对不行的。这就是任志强诸多原则中的一条。

  潘石屹听到这句话时,心不禁往下一沉,想:要没戏!

  “万通六君子”从海南撤到北京,想要从房地产市场分一杯羹。腰缠万贯,身无亩地的他们目前最缺的就是土地了。可想而知,潘石屹此行的责任有多大。如果他从任志强手上换不回地,那冯仑等人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潘石屹迅速的转动他的小脑瓜,琢磨如何说服对面这个“倔壮汉”把土地卖一点给他。

  “那您手上有没有什么适合我的项目呢?修房子给人住我不专业,也许弄个广场、大厦什么的应该没有问题吧。”潘石屹转换方向,试探性的又问了任志强一句。

  任志强不说话,只是盯着他,显然还不十分信任。

  “我本人虽然对房涉入不深,但我们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团队,我们可以分工合作,一定能把房子盖的比较专业。”潘石屹急忙补充道。

  “你们为什么不找别人去买地呢?北京的房地产商有这么多。”任志强避开主题,突然问了这么一句。

  “这个,我们有经过提前调研,华远是北京最大的一家房地产公司了,而且信誉口碑极佳。我们初来北京咋道,安全是首要的。”潘石屹如实说道。

  任志强脸上露出了难得地微笑,开口道:“商业广场你们也做?”

  “当然,无论什么类型的项目,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机遇和挑战!”潘石屹见来了转机,当然不肯放过。

  “我手上的确有一个项目可以转给你们做。不过,事先申明,这个项目目前情况不容乐观。”任志强很是实在。

  “没有问题!”潘石屹没有丝毫犹豫。

  最后,两人在拉拉扯扯相互撕杀后,潘石屹将任志强2.8亿的土地转让价侃到2.7亿,便宜了一千万成交。

  以上只是笔者根据已有事实的推断出的一段对话场景,真假有所掺杂,但应大致与事实一致。

  用比较新闻的手法说的话就是这样的:在中国大饭店召开的一个会议上,万通公司董事长冯仑与任志强相见,初步表露了愿意用资金交换后者土地的意向。后续的工作就落到了潘石屹头上。经过潘石屹的交涉,任志强答应将卖的并不好的万通新世界广场项目转让。但说话一向大胆,做事一向谨慎的任志强还是不放心,仍旧保留了万通新世界广场5%的股权,并派专业人员入主项目。

  潘石屹从任志强的华远公司接手了卖得不好的万通新世界广场后,请人将香港比较成熟的市场营销手法带到新世界广场。结果几轮广告下去,新世界的坑还没有挖好,楼花已经卖出了天价。潘石屹后来高调地反讽说,万通新世界广场是他从任志强废纸篓里捡出的一个项目。

  这是他们第一次“粮票换鸡蛋”。在这个过程中,潘石屹主动请缨,任志强也乐得出手,应该是三次“粮票换鸡蛋”中换得最愉快的一次。

  当然那个时候,被任志强称为小潘的潘石屹,也没有策划出后来的所谓“鸡蛋换粮票”的创意,他那时也没有心思去琢磨这些词语,他的心里只有土地。

  不过,万通新世界这个项目,让潘石屹知道了什么是“七通一平”,也领教了任志强谈判中的高度原则性和强硬的风格。任志强也见识了当时不到30岁、被他称为“小潘”的潘石屹出色的“忽悠”本事。

  事实上,也就是任志强和潘石屹两人首次的“鸡蛋换粮票”交易,让潘石屹在京城地产市场一鸣惊人,从此潘石屹开始逐步进入京城地产市场的主流阵营。也是靠着潘石屹在北京的这个项目打下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的冯仑、潘石屹、易小迪等人组成的“万通系”的威名。

  也正是从万通新世界这个项目开始,任志强和潘石屹二人后来才有了陆续的合作。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毛泽东与蒋介石 往事并不如烟 蒋介石传 风雨张居正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天使在人间 野心优雅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