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2章 用人才,好部下是你的左膀右臂 (2)

  曾经有人说过,一个对手的强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对手能培养出一批能与之进行竞争的对手。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人才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力量,形成长远稳定的战斗力。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完美我们不用说,与他成就差不多的伟人,也都拥有慧眼识才进而悉心教化培养的禀性。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李达的“养人经”。

  在解放军中,高级将领都非常重视“在实践中锻炼人才”的思想。事实上,很多著名开国将领都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虽然他们理论功底薄弱,但实际操作能力却一点不比别人差,李达就是非常突出的代表。所以在人才观念上,李达遵行人才从实践中来的路线。为了体现这一人才路线,他对自己看好的、非常有灵性和爱学习的谭善和进行了大胆的任用。

  1932年,李达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宁都起义,由于表现突出,他很快被调到湘赣革命根据地,担任独立一师二团四连连长。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担任四连政治部宣传员的谭善和。这一共事,让他们的友谊在之后的50年内一直延续。李达非常明白,谭善和虽然没有什么大学问,但他是个人才,只要能在实践中充分锻炼,那他将会是国家的栋梁。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与国民党大军在中原展开旷日持久的战斗。是时,李达所属的刘邓大军全力挺进大别山,当时军政领导找不到一位合适的后方指挥官。李达见状,大胆进言:“我推荐谭善和来做新县后方指挥官。他这人头脑灵活,而且办事稳妥,必然能做好这项工作。”在李达的全力推荐下,谭善和接到调任通知。他满心忧虑地向李达抱怨,李达轻松地道:“不用担心,我们相信,你不会让大家失望的。”谭善和只得将这艰巨的任务揽在身上。在此期间,他白天工作,晚上刻苦学习,闲暇时间就实地调查,与敌人周旋一段时间后,他的成绩渐渐得到领导的认可。

  李达看到谭善和发展的苗头,于是他再次大胆举荐,让谭善和成功升任为新县县委书记。当时谭善和一再推辞,但李达总是热情地鼓励他:“我相信你是人才。你的第一步已做得非常完美,现在应该更加没有问题。”谭善和再次顶着压力,老老实实地去当自己的县委书记了。从这一点上我们能看出,李达敢于用人,即使这个人不是最优秀的,但通过他的任用和锻炼,这个人就能成为出众的人才。就这一角度来说,李达敢于“不拘一格用人才”。世界上没有现成的人才,不锻炼就意味着没有塑造人才的平台。在当时,李达能在危急时刻委谭善和以重任,除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之外,而且还需要洞察人才禀性的能力。

  经过锻炼,谭善和很快就成为地方上的“名人”。淮海战役开始后,解放军二野组建特种兵纵队,李达任司令员兼政委。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李达再此点将,将谭善和调来任副政委。这一锻炼,让谭善和的管理才能和军事谋略更加精深。李达总是认为,谭善和是人才,虽然底子薄弱,但只要锻炼一下,一定会是别人羡慕的全才。

  事实证明,李达的用人策略是正确的。解放之后,谭善和被一致认为是国家难得的栋梁之材,升任为特种兵工兵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这是李达一手培养的结果。朝鲜战争爆发后,谭善和被调任为志愿军工兵司令员,此时的谭善和可谓功成名就。在他出行朝鲜之前,李达特别招呼他:“前些年,公安部要调你,但我觉得西南更需要你,所以没有答应。今天抗美援朝是大事,西南再需要你,朝鲜战场也不能没有你。”

  时隔不久,也就是1953年,李达被任命为志愿军参谋长,两人再次共事。谭善和激动地对李达道:“我终于能见到你了,我的今天全是你一手培养出来的。”后来,李达被授衔为上将,谭善和也得到少将军衔,李达“敢用人”、“锻炼人”的路子获得了成功。谭善和在锻炼中成长为国家栋梁,完全是李达造就的。

  根据李达用人的史实,我们能发现,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求人才切忌眼光太高,应该以培养和教化来成就一个人才,否则我们将会非常被动。

  曾胡治兵语录: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将以气为主,以志为帅。

  任何一个领导都需要像将军一样的综合素质,这是超越时代局限的。其实,最完美的胜利往往只能在骁勇和谋略俱佳的领导者旗下诞生。曾国藩虽然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有限,但他属下的全才将领却能帮助他将湘军组织成几乎与朝廷平起平坐的地方势力。这实在是一门学问。

  曾国藩总是喜欢将将领称为“军中的主心骨”。事实上,一支军队的优劣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将领在军队中的管理能力。为此,曾国藩为好将领设定了一个自己的标准——即语录中所说的那样。湘军建立起来后,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在高峰期,它形成了以江忠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为首的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的形成,都是曾国藩用人艺术的极佳表现。他的将才标准再次得到体现。尤其是在任用江忠源方面,更值得大书特书。

  曾国藩在做庶吉士时就认识了江忠源。时值1844年,江忠源进京赶考,在郭嵩焘的引荐下,他第一次见到了曾国藩。曾国藩一看到江忠源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寒暄之后曾国藩便发现,江忠源是个侠义而不拘小节之人,非常容易亲近。两人坐在正堂中,畅然无阻地聊叙起来。谈笑之中,江忠源的才气被尽情展示出来。曾国藩越来越喜爱这个人才。在临别之时,曾国藩亲自送他出厅门,然后拱手赞叹道:“江学生是难得的人才,这是朝廷之福啊!”目送江忠源出府门后,曾国藩喃喃自语:“这个人名重天下,也会悲壮节烈而死。难得难得!”

  在以后的生活中,曾国藩常常向身边人提到江忠源的才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十七日,曾国藩又对自己的叔父说起江忠源的事。同年八月初五,江忠源与同乡邓铁松回故里新宁县。但刚刚出发六天之后,邓铁松即猝死在路上。江忠源看到自己好友西去,不忍心独行,于是给邓铁松做了简单的仪式后,亲自将其灵柩护送回乡里。为此,全县百姓对江忠源的盛赞更是不绝于口。之前,有一个新化县的官生,名叫邹柳溪,不幸病逝在京城。江忠源得知后,马上自筹银两,不辞辛劳地将他的灵柩运回湖南。这些事让京城里的湖南人非常感动。

  曾国藩知道之后,心中大为惊喜。他盛赞道:“这个江忠源会学问,而且堪治民,是难得的人才。”确实,这就是曾国藩选择将领的首要标准。看到这一优点之后,曾国藩开始萌生将江忠源招入帐下的想法。在江忠源父亲七十大寿时,贵为朝廷二品大员的曾国藩亲笔为其父写了寿文。很快,他又向朝廷推荐了五位重要官员,其中就有江忠源。从此,江忠源在曾国藩的扶持下飞黄腾达。

  湘军刚刚建立,江忠源就对曾国藩提出,新宁县有青莲会匪,它将导致新宁县发生大的政治动乱。曾国藩听了,轻轻地摇头道:“等等再看吧!”江忠源非常懊恼,但又不能发怒。他只能另想解决方法。数年之后,曾国藩来到江忠源面前戏谑地问:“你说新宁地区有土匪,如今怎么不见动静?”了解情况之后,曾国藩才知道,原来是江忠源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组织武装与土匪激战了一番,这才平息了当地百姓的骚乱,稳定了地方政府。曾国藩马上惊叹起来:“江忠源深明大义,有勇有谋,实在是一全才也。”由此可见,江忠源具备了曾国藩所说的“不怕死”精神。

  那江忠源又怎么“不汲汲名利”的呢?再来看一个故事。1851年1月,洪秀全势力大有吞并天下之势。在此情形之下,曾国藩急需自己的将领打仗立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江忠源部队于1852年驻扎广西,隶属广西副督统乌兰泰帐下。当时江忠源有孝在身。曾国藩写信给他,说可以让他回家丁忧。江忠源得信之后,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回家守孝。因为他觉得人生道德莫过于“孝顺”二字。就当时的形势来看,江忠源作这样的决定非常有勇气。在人人都想立功的背景下,江忠源能主动放弃立功,实在是一种高洁的表现。这正说明江忠源“不汲汲名利”的节操。

  这些都是江忠源被曾国藩看好的禀性。事实上,曾国藩还喜欢江忠源的另一个性格,那就是能“耐受辛苦”。这样的例子在江忠源身上无数次体现出来,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在太平军从广西转战湖南过程中,大军要经过湘江。江忠源得到消息,很快便在江面上游的蓑衣渡设伏。蓑衣渡地势狭隘,高山峻岭极难设伏。但江忠源迎难而上,辛苦工作,最终让太平军为对此地疏忽吃了一个大败仗。曾国藩觉得,这是江忠源耐心吃苦的精神战胜了太平军的疏忽大意,江忠源不愧为全能将才。

  江忠源是曾国藩发现的最成功的人才之一。在他身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曾国藩的人才标准:“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将以气为主,以志为帅。”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同类推荐 往事并不如烟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丰臣秀吉 牛棚杂忆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曾国藩 苏东坡传 野心优雅 D调的华丽(周杰伦自传) 金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