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4章 周邦彦(十六首)(3)

  桃溪①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③。当时相候赤栏桥③,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④。雁背夕阳红欲暮⑤。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注释】

  ①桃溪:传说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二女子,邀至家,留住半年。山上有桃树,山下有一大溪。山中气候草木常如春时;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见《太平御览》引刘义庆《幽明录》及《太平广记》引《神仙记》。

  ②这句是以秋藕丝断后不能再连喻人别后无法重逢。

  ③赤栏桥;赤色栏干的桥。温庭筠《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④岫(xiù秀):峰峦。列岫:陈元龙注引谢《郡内高斋闲望》:“窗中列远岫。”这句是指许多青色的山峰呈现在烟霭之中。

  ⑤这句是说傍晚时分雁背上承受着夕阳暗红的斜晖。

  【简说】

  本词上片先借刘阮上天台事引出当年一段艳遇。三四两句是对一二两句进行解释,以昔日之相会与今日之独寻对比,从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心情。

  下片先写景,再抒情。《白雨斋词话》说:“美成词有似拙实工者,如《玉楼春》结句云:‘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譬,别饶姿态,却不病其板,不病其纤,此中消息难言。”所谓人如风后之云,指留不住,亦即不作从容住之意。而情似黏地之絮,形容情意缠绵,反衬绝来无续处的苦闷。

  “烟中”两句,是以写景联系上下文。“雁背夕阳红欲暮”,通过雁背将傍晚景色渲染得十分生动,成为传诵人口的名句。

  夜飞鹊别情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①。斜月远堕余晖。铜盘烛泪已②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③,探风前津鼓③,树杪参旗④。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⑤。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⑥。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⑦。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⑧。

  【注释】

  ①凉夜何其:即“夜未央”,意为夜已深但尚未到天明。《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孔颖达疏;“言夜未央者,谓夜未至旦……未旦,夜半是也。”

  ②相将:相随。离会:分别前饯行的聚会。

  ③探:注意。津鼓:渡头击鼓,这是开船的信号。

  ④杪(miǎo秒):树木的末梢。参(shēn申)旗:参是星名,参旗即天旗。

  ⑤花骢(cōng匆):花马。李贺《代崔家送客》:“恐随行处尽,何忍重扬鞭。”这两句不说自己骑马送行时为离愁所苦而无精打采,却说花马也懂得别恨,即使挥鞭催促,它只是慢吞吞地走着。

  ⑥重红:形容落花之多。钿:女子所戴的首饰。这三句写归途经过清晨饯别之地,只见斜阳凄迷,照着满地落花,把遗落下来的首饰等物都掩盖住了。这是说落花盖住离会的遗迹。

  ⑦兔葵燕麦:路旁的野葵、野麦。《古歌》:“田中兔丝,如何可络;道旁燕麦,如何可获。”这两句连接上文,指出离会既散,人亦远去,此地唯见长得一人高的野草在残阳之下空自摇荡。

  ⑧班草:将草铺开,坐在地上。《后汉书·陈留老父传》:“陈留张升去官归乡里,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注曰:“班,布也。”欷歔(xī xū西须):悲叹声。这三句写自己因伤别而徘徊不忍离此,独自铺开野草,藉地而坐,一面叹气一面将酒洒在地上(表示无心饮酒),同时极目遥望西方远天,对离去的行人表示无限思念之情。

  【简说】

  题目是“别情”。上片起句点出“送人”,这是全词中心。“河桥”是送别地点。接着便从事件、地点引出离别情景。“斜月”三句,具体介绍离别之夜。“斜月”是夜景,“烛泪”表明这是饯别之会,“凉露沾衣”是“散离会”之时。“探风前”几句说明行人匆匆上船,自己骑马再送上一程。

  下片写归途。经过分手之处,已是人迹杳然,只见斜阳映照荒草,徘徊留恋之余,不禁远望行人所去的西边,以寄托自己无限深情。

  关河令

  秋阴时晴渐向暝①。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③。

  【注释】

  ①向暝:指天色将晚。

  ②寒声:指雁鸣声。

  ③消夜永:消磨这长夜的光阴。

  【简说】

  先从气候、环境说起,这是时阴时晴的秋天,由于天已将晚,使得院落交得格外凄清冷寂,这又道出了作者内心的索寞之感。他伫立庭中,倾听天边有无雁鸣之声,这是希望雁儿能带给他一纸平安书信。由于云深,连雁影也看不到,那末雁儿传书的希望显然是落空了。

  下片是写书信都无,只有借酒浇愁;但夜深酒醒,万籁俱寂,一灯相对,灯光将自己孤独的身影映照到墙壁上面。此时此刻,真有长夜漫漫、何以为遣的感叹。

  拜 星 月 慢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①。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②,暖日明霞光烂③。水盼兰情④,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⑤,眷恋雨润云温⑥,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⑦。怎奈向、一缕相思⑧,隔溪山不断。

  【注释】

  ①秋娘:唐代女伶多以秋娘为名,后即以之作为妓女的通称。

  ②琼枝玉树:形容身态苗条、光润、洁白。

  ③暖日明霞:形容脸色红日彩霞般酥润。

  ④水盼:秋波似水;兰情:性情温馨如幽兰。

  ⑤瑶台:神话中天宫仙女居住的地方。

  ⑥雨润云温:形容情爱温柔炽烈。

  ⑦败壁:残破的墙壁。

  ⑧怎奈向:怎奈何。向,起增强语气的作用。

  【简说】

  周邦彦的词作以严谨精当的布局为人们所称道,《拜星月慢》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上片的前五句,都是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月色暗淡的夜晚,更鼓频传,露水洗净空气中的清尘,在幽深的巷陌小院,栏杆外的青竹的缝隙中透出窗户里不断闪动的灯光,一切是那样的静谧,清幽。这些都是为与秋娘的会面所作的铺垫。“笑相逢”以下是描绘秋娘女的绝色姿容。作者遣词造句绝不步人后尘,而是刻意求新,以“琼枝玉树”形容婀娜的身姿,冰清玉洁的肌肤;以“暖日明霞”形容神采照人;以“水盼兰情”形容目光明澈、情蕴温馨,以“总平生稀见”作全面的总结,从而完成了对秋娘女姿容神态的勾勒,一位“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绝色美女便跃然纸上了。从上片的结构布局来看,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面,由远及近,步步推进,层次分明。在刻画秋娘形态时,也是先画其形,再描其性,最后加以总括,有条不紊。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这是对周词以思力安排取胜的特点的扼要概括。

  词的下片首句“画图中,旧识春风面”,是点化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而成,一“旧”字,表示久闻其名,久见其像和渴慕已久,以突出对会面的惊喜、渴望之情。接着又用“雨润云温”来形容眷恋欢会的融洽亲密,含蓄别致,有新意。“谁知道”是惊喜幸遇,“苦惊风”是不曾料到,两句都写意料之外,但感情和结果上却是截然对立的,这种陡变,就是周济所讲的“加倍跌宕”。这种跌宕充分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心理和感情上的剧烈变化。读者至此,方才发现,以上词文都是追叙,“念荒寒”以下,才是今日之苦状。这种化虚为实的写法,足见作者匠心。周济《宋四家词选》评论此词:“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片,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

  洛阳春

  眉共春山争秀①,可怜长皱②。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③,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注释】

  ①春山:春天的青山。

  ②皱:指皱眉。

  ③玉箫:管乐器,多用竹管作成,声音低婉哀怨。

  【简说】

  宋代陈鹄的《耆旧续闻》记载,这首词是周邦彦为汴京名妓李师师写的。周邦彦在徽宗朝中担任大晟乐正的官职。经常填写新词,自度新曲。通过作词制曲结识了名妓李师师。两人感情与日俱增。于是,周邦彦写了这首《洛阳春》(又名《一落索》),送给李师师,表达爱慕之情。

  周邦彦写词,善于旧意翻新,可以从司空见惯的语句中挖掘出新意。首句“眉共春山争秀”,说美人的眉毛比春天的青山还要俊秀。将眉毛比作春山,如“眉如春山”“淡淡春山”等都是屡见不鲜的俗套。但本词却用“争秀”二字,突出了眉眼的神态,充满了活跃的动感美。“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两句,也一脱“人面如花”的窠臼,写得层次丰富,意蕴曲折,委婉多姿,富有新意。李清照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即脱胎于此。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顿挫之妙,理法之精,千古词宗,自属美成。”强焕之《片玉词序》更称其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

W W W.XIAO 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太平广记 老残游记 论语 剪灯新话 王阳明全集 金瓶梅传奇 大唐狄公案 桃花扇 茶经 纳兰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