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61章 【康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这是一首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田园诗。庚戌,是晋义熙六年(410),为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田隐居的第六个年头。诗中写农民们早出晚归、沾霜带露的辛劳,以及秋收时的愉快心情,并表示要长期躬耕的志愿。西田,即西畴,在上京山附近。据史书记载,东晋、南朝的士族门阀统治极为腐朽而又残酷,赋税苛刻,徭役繁重。当时人范宁说:古时人民服役一年不过三天,如今人民服役三年得不到休息(见《晋书·范宁传》)。农民忍受不了,便纷纷逃亡,于是田园荒芜,农村破产,这就是东晋时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的社会背景。诗人在诗作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些史实,但他对农民所遭受的苦难,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句,讲人生之趣有常理,本以谋求衣食为首位,因此,怎能不以勤劳去经营衣食,而求得自己的安逸。这是诗的发端。第二部分,是中间的十四句,写农民从春种到秋收,一年的辛勤劳作,早出晚归、沾霜带露、四肢疲乏、洗沐饮酒的劳动生活。第三部分,即最后四句,抒发作者的感慨。“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古代春秋时楚国隐居躬耕、不愿出仕的长沮、桀溺,同现在已相隔千年了,但他们的心却与我相通。但愿能长久地这样生活,亲身力耕而不嗟叹。表现了诗人归田躬耕、矢志不移的决心。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是这首诗的点睛之句。由于严霜早降,寒气早临,使农民收入大为减少,而赋税却不会减少。于是,诗人感到农民实在难以生活下去,因而发出了这样的慨叹!第一章【饮酒二十首】(其一)陶渊明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开头两句就提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衰荣”犹言盛衰。“荣”本意为草木的花,引申为繁盛之意。“彼此”即指上句的衰、荣。宇宙万物,社会人世,莫不有衰有荣,衰荣二者,紧密相连:有荣必有衰,有衰必有荣;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衰,也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荣。诗中衰荣并提,重点则在由荣变衰。下文紧接着即引人事申论之。

  然而,“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社会人事的盛衰变化,就像寒暑相互更替一样,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通达事理的人知道这个道理,就能不为这种变化而惊恐,也不为自己的得失穷达而系心,日夕欢饮,怡然自适。这同作者《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意思差不多。“寒暑”两句既是总结上文,是由上面四句得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本身,又是一个寓有哲理的比喻。这个比喻同开头“衰荣”两句意思相近,作用一样都讲社会人事变迁,但前者为直述,后者为比喻,表达方式并不相同,它们分别放在邵生这个历史人物的例证前后,通过这样反复咏叹,加重加深表达了主题,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解其会”的“会”本义为会集,即指上文所讲的道理。“逝”通“誓”,是表示决心之词。“忽”与序中的“忽然”义近,含有随意的意思,是说随意地携着一壶酒,想喝就随便喝几杯。“欢相持”写饮酒时的欢愉,但从上文的感慨和此题其他各首多感事伤时的内容看来,实际是借酒排遣,并非真的整日飘飘然。

  用精当的比喻,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又引典型的历史人物论证之,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还避免了内容的平板枯燥。所以虽然此诗几乎全是议论,读来却耐人咀嚼寻味。

小说-t x t-天堂**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弟子规 孙子兵法 了凡四训 隋唐演义 肉蒲团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攻略全本 王阳明全集 野叟曝言 浮生六记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