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溯江纪源

    【原文】

    一江一 、河为南北二经流,以其特达于海也。而余邑正当大一江一 入海之冲,邑以一江一 名,亦以一江一 之势至此而大且尽也。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岷山而已。余初考纪籍,见大河自积石入中国①。溯其源者,前有博望之乘槎②,后有都实③之佩金虎符。其言不一,皆云在昆仑之北,计其地,去岷山西北万余里,何一江一 源短而河源长也?岂河之大更倍于一江一 乎?迨逾淮涉汴,而后睹河流如带,其阔不及一江一 三之一,岂一江一 之大,其所入之水,不及于河乎?迨北历三秦④,南极五岭⑤,西出石门、金沙,而后知中国入河之水为省五⑥,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入一江一 之水为省十一⑦。西北自陕西、四川、河南、湖广、南直,西南自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一江一 。计其吐纳,一江一 既倍于河,其大固宜也。

    【注释】

    ①大河:即黄河。积石:山名。明代分大积石山和小积石山。大积石山即阿尼马卿山,在今青海省南部,距黄河源甚近。小积石山在青海省东部,两山如削,黄河从中冲出,明有积石关,今称积石峡,在甘肃、青海界上。附近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今亦称积石。

    ②槎(chá):用竹木编成的筏。神话中称乘木排上天河为乘槎。

    ③都实:元代人。《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综录了元代探河源的成果,也概述了都实探河源的经过。

    ④三秦:秦亡后,项羽把关中分为三份,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为王,后来即称陕西(不包括汉中)、陇东为三秦。

    ⑤五岭:即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

    ⑥入河之水为省五:这是按明代的行政区划讲的。明代无甘肃省,今甘肃省大部分包入陕西,故不提甘肃。明代黄河往南夺淮入海,故说黄河经过南直隶,即今安徽、一江一 苏两省。

    ⑦入一江一 之水为省十一:按,现今广东、福建不属长一江一 水系。另有一江一 西属长一江一 水系。《徐霞客游记》未列。

    【译文】

    长一江一 、黄河是南北的两条主干河流,是因为它们单独通到大海。我们县正当大一江一 入海的要冲之地,县因长一江一 而得名,也因为到了这里长一江一 的水势浩大而且将要到头了。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望着浩渺的水流击桨,知道它大不知道它远;溯流穷源,知道它远的人,也只以为发源于岷山而已。我最初考证典籍的记载,见黄河自积石山流入中原。追溯它的源头的人,前有博望侯乘木筏,后有都实佩带金虎符。他们的说法不一致,都说是在昆仑山的北面,估计那地方,距岷山西北一万多里,为何长一江一 的源头短而黄河的源头长呢?莫非黄河的大处更比长一江一 大一倍吗?等到越过淮河涉过汴河,然后才看到黄河的水流如同衣带,水面宽处不到长一江一 的三分之一,难道长一江一 这样大,它所流入的水流,赶不上黄河吗?到往北经过了三秦地区,南边穷尽了五岭,向西到了石门关、金沙一江一 ,然后了解到中国流入黄河的水流是五个省,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流入长一江一 的水流是十一个省。西北自陕西、四川、河南、湖广、南直隶,西南自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一江一 。计算它们水流的吞吐量,长一江一 既然比黄河多一倍,它的水流大本来就是应该的。

    【原文】

    按其发源,河自昆仑之北,一江一 亦自昆仑之南,其远亦同也。发于北者曰星宿海,佛经谓之徙多河①。北流经积石,始东折入宁夏②,为河套,又南曲为龙门大河,而与渭合。发于南者曰犁牛石,佛经谓之殑伽河。南流经石门关③,始东折而入丽一江一 ,为金沙一江一 ,又北曲为叙州大一江一 ,与岷山之一江一 合。余按岷一江一 经成都至叙④,不及千里,金沙一江一 经丽一江一 、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舍远而宗近,岂其源独与河异乎?非也!河源屡经寻讨,故始得其远;一江一 源从无问津,故仅宗其近。其实岷之入一江一 ,与渭之入河,皆中国之支流,而岷一江一 为舟楫所通,金沙一江一 盘折蛮僚溪峒间,水陆俱莫能溯。在叙州者,只知其水出于马湖、乌蒙,而不知上流之由云南、丽一江一 ;在云南、丽一江一 者,知其为金沙一江一 ,而不知下流之出叙为一江一 源。云南亦有二金沙一江一 :一南流北转,即此一江一 ,乃佛经所谓殑伽河也;一南流下海,即王靖远征麓川,缅人恃以为险者,乃佛经所谓信度河也。云南诸志,俱不载其出入之异,互相疑溷,尚不悉其是一是二,分北分南,又何由辨其为源与否也。既不悉其孰远孰近,第见禹贡“岷山导一江一 ”之文,遂以一江一 源归之,而不知禹之导,乃其为害于中国之始,非其滥觞发脉之始也。导河自积石,而河源不始于积石;导一江一 自岷山,而一江一 源亦不出于岷山。岷流入一江一 ,而未始为一江一 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为河源也。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蕃,经黎⑤、雅与岷一江一 合,在金沙一江一 西北,其源亦长于岷而不及金沙,故推一江一 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注释】

    ①“佛经谓之”句:古代印度传说,以为地面各大河都是从雪山(指今喜马拉雅山西部一带)四向分流,因称四河。在此篇,霞客对以上各河多有自己的解释。

    ②宁夏:明置宁夏卫和宁夏镇,隶陕西省,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③石门关:明设石门关巡检司,在今丽一江一 县西一百二十里石鼓稍北的金沙一江一 西岸,地当吐蕃、么些界上。

    ④叙:明置叙州府,在今四川宜宾市。

    ⑤黎:明置黎州安抚司,治今四川汉源县九襄镇。

    【译文】

    考察它们的发源地,黄河在昆仑山的北面,长一江一 是在昆仑山的南面,它们的长度也相同。发源于北面的叫星宿海,佛经称之为徙多河。往北流经积石山,这才向东折进宁夏卫,形成河套,又向南弯曲成为龙门峡的大河,而后与渭水合流。发源于南面的叫犁牛石,佛经称之为殑伽河。往南流经石门关,这才向东折入丽一江一 ,成为金沙一江一 ,又向北弯曲成为叙州府的大一江一 ,与源于岷山的一江一 水合流。我考察,岷一江一 经成都到叙州府,不到一千里,金沙一江一 流经丽一江一 、云南、乌蒙府到叙州府,共有二千多里,舍弃远的却把近的看做是本源,难道是它的源头唯独与黄河不同吗?不对!黄河的源头屡次经过寻找探求,所以才找到它远处的源头;长一江一 的源头从来无人问津,所以仅把那近处的支流作为源头。其实岷一江一 流入长一江一 ,与渭水流入黄河一样,都是中国的支流,而岷一江一 是舟船所通之处,金沙一江一 盘绕曲折在蛮僚各族聚居的溪谷之间,水陆两路都无人能追溯。在叙州府的人,只知这条一江一 水出自于马湖府、乌蒙府,却不知上游流经云南、丽一江一 ;在云南、丽一江一 的人,知道它是金沙一江一 ,却不知下游流到叙州府成为长一江一 的源头。云南也有两条金沙一江一 :一条往南流后向北转的,就是此一江一 ,是佛经所称的殑伽河了;一条往南流下大海,就是王靖远征讨麓川时,缅甸人倚仗作为天险的一江一 ,是佛经所称的信度河了。云南诸种志书,都不记载它们出入的不同处,互相疑惑混淆,还不知悉它们是一条一江一 还是两条一江一 ,分在北方还是分在南方,又从哪里来辨明它是不是长一江一 的源头呢?既然不知悉它们谁远谁近,只见到《禹贡》中“岷山导一江一 ”的字句,便把长一江一 的源头归属于岷一江一 ,却不知大禹疏导岷一江一 ,是因为它是为害于中国的起点,不是长一江一 滥觞发源的起点。疏导黄河起自积石山,可黄河源头不起始于积石山;疏导长一江一 起自岷山,而长一江一 的源头也不是源出于岷山。岷一江一 流入长一江一 ,而不是长一江一 的源头,正如渭水流入黄河,不是黄河的源头一样。不但如此,岷一江一 流域的南边,又有条大渡河,西面源自吐蕃,流经黎州、雅州与岷一江一 合流,在金沙一江一 西北方,它的源头也比岷一江一 远但赶不上金沙一江一 ,所以推寻长一江一 源头的,必定应当把金沙一江一 作为第一。

    【原文】

    不第此也,宋儒谓中国三大龙,而南龙之脉,亦自岷山,濒大一江一 南岸而下,东渡城陵①、湖口②而抵金陵,此亦不审大渡、金沙之界断其中也。不第此也,并不审城陵矶、湖口县为洞庭、鄱陽二巨浸入一江一 之口。洞庭之西源自沅,发于贵州之谷芒关③;南源自湘,发于粤西之釜山、龙庙。鄱陽之南源自赣,发于粤东之涮头、平远;东源自信、丰,发于闽之渔梁山、浙之仙霞南岭④。是南龙盘曲去一江一 之南且三千里,而谓南龙濒一江一 乎?不第此也,不审龙脉,所以不辨一江一 源。今详三龙大势,北龙夹河之北,南龙抱一江一 之南,而中龙中界之,特短。北龙亦只南向半支入中国。俱另有说。惟南龙磅礴半宇内,而其脉亦发于昆仑,与金沙一江一 相持南下,经石门、丽一江一 ,东金沙,西澜沧,二水夹之。环滇池之南,由普定度贵竺⑤、都黎⑥南界,以趋五岭。龙远一江一 亦远,脉长源亦长,此一江一 之所以大于河也。不第此也,南龙自五岭东趋闽之渔梁,南散为闽省之鼓山⑦,东分为浙之台、宕。正脉北转为小筸岭,闽浙界。度草坪驿,一江一 浙界。峙为浙岭、徽浙界。黄山,徽宁界。而东抵丛山关⑧,绩溪、建平界。东分为天目、武林⑨。正脉北度东坝⑩,而峙为句曲,于是回龙西结金陵,余脉东趋余邑。是余邑不特为大一江一 尽处,亦南龙尽处也。龙与一江一 同发于昆仑,同尽于余邑,屹为一江一 海锁钥,以奠金陵,拥护留都千载不拔之基以此。岂若大河下流,昔曲而北趋碣石,今徙而南夺淮、泗,漫无锁钥耶?然则一江一 之大于河者,不第其源之共远,亦以其龙之一交一 会矣。故不探一江一 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谈经流者,先南而次北可也。

    【注释】

    ①城陵:城陵矶,今名同,为洞庭湖口,在湖南省岳陽市北。

    ②湖口:明设湖口县,今名同,为鄱陽湖口,在一江一 西省九一江一 市东。

    ③谷芒关:今名同,在贵定县稍东,有公路从此经过。

    ④“鄱陽之南”句:渔梁山在福建北隅,仙霞南岭在浙一江一 西南隅,皆位于闽、浙、赣三省一交一 界处。而信丰在赣南,今名同,赣水南源亦称信丰一江一 ,与渔梁、仙霞不相值。信丰应为广信、永丰的省称,广信府在今一江一 西上饶市,永丰县在今广丰县。鄱陽东源应指上饶一江一 ,即今信一江一 。

    ⑤贵竺:即贵竹,明置贵竹长官司,治今贵州省贵陽市。

    ⑥都黎:即都泥一江一 。

    ⑦鼓山:今名同,在福州市东郊,闽一江一 北岸,山顶有大石如鼓,故名。为著名风景胜地。

    ⑧丛山关:在今安徽绩溪县北三十里。

    ⑨东分为天目、武林:武林山为灵隐、天竺诸山的总名,在今浙一江一 杭州市西。天目山在浙一江一 省西北部,分为东天目山与西天目山两支,多奇峰竹林,为风景胜地。

    ⑩东坝:明时又称广通镇,今仍称东坝,在一江一 苏高淳县东境。

    句曲:即句曲山,在今一江一 苏句容县东南,金坛、溧陽以西,又称茅山,有三峰,分别为大茅、中茅、小茅。

    碣石:古籍中称碣石的地方很多。《肇域志》载:“山东海丰县马谷山,即大碣石。”海丰在今山东无棣县,则此碣石在无棣县北的海边,距黄河入海处甚近。

    【译文】

    不仅如此,宋代儒生认为中国有三大龙脉,而南方的龙脉,也是起自岷山,濒大一江一 南岸下延,往东延过城陵矶、湖口县后抵达金陵,这也是不清楚大渡河、金沙一江一 在其中隔断了。不仅如此,并且是不清楚城陵矶、湖口县是洞庭湖、鄱陽湖这两个巨大的湖泽入一江一 的湖口。洞庭湖西边的水源来自沅一江一 ,发源于贵州的谷芒关;南边的水源来自于湘一江一 ,发源于广西的釜山、龙庙。鄱陽湖南边的水源来自赣一江一 ,发源于广东的涮头、平远;东边的水源来自信一江一 、永丰溪,发源于福建的渔梁山、浙一江一 的仙霞南岭。这样南方的龙脉盘绕屈曲离长一江一 的南岸将近三千里,却认为南方的龙脉是濒临长一江一 吗?不仅如此,不清楚龙脉,所以不能分辨长一江一 的源头。今天已详尽知道三条龙脉的大体趋势,北方的龙脉夹在黄河的北面,南方的龙脉环抱在长一江一 的南面,而中部的龙脉隔在它们中间,特别短。北方的龙脉也只有向南延伸的半条支脉进入中原。全都另外有解说。唯有南方的龙脉磅礴在半个国家内,而且它的山脉也是起始于昆仑山,与金沙一江一 互相并列往南下延,经过石门关、丽一江一 ,东边是金沙一江一 ,西面是澜沧一江一 ,两条一江一 水夹住它。环绕过滇池的南边,由普定延伸到贵竹、都黎的南境,以后奔向五岭。龙脉远长一江一 也远,山脉长水源也长,这就是长一江一 之所以大过黄河的原因了。不仅如此,南方的龙脉从五岭往东延向福建的渔梁山,向南散开成为福建省的鼓山,向东分开成为浙一江一 的天台山、雁宕山。正脉向北转成为小筸岭,闽浙一交一 界处。延伸到草坪驿,一江一 浙一交一 界处。耸峙为浙岭、徽州浙一江一 一交一 界处。黄山,宁国府徽州府一交一 界处。往东抵达丛山关,绩溪、建平境内。向东分散成为天目山、武林山。正脉往北延伸过东坝,而后耸峙为句曲山,于是龙脉向西回绕盘结为金陵,余脉往东奔向我县。这样我县不仅是大一江一 的尽头处,也是南方龙脉的尽头处。龙脉与长一江一 一同发源于昆仑山,一同在我县到了尽头,屹然成为长一江一 入海处的军事要地,得以奠定金陵,拥围护卫留都千载不败的基础就是凭借这一点。难道是像黄河的下游,从前曲向北流向碣石,如今迁移到南边夺取了淮河、泗水的河道,漫无边际没有入海处的军事要地吗?这样长一江一 之所以大于黄河的原因,不仅是它们的源头一样远,也是因为它与龙脉一交一 会了。所以不探索长一江一 的源头,不知它比黄河大;不与黄河相提并论,不知它的源头远。谈论主干河流的人,可以先及南方次及北方了。

    【评析】

    《溯一江一 纪源》又称《一江一 源考》,是徐霞客科学论文的代表作。

    徐霞客生长在长一江一 口附近的一江一 陰,面对浩渺的大一江一 ,从小立下大志,“欲究一江一 河之源”。他运用追踪和目击的办法考察一江一 河。晚年到云南,面对盘绕不定、岸陡水急的金沙一江一 ,既不通航,又不能沿一江一 步行,他则认真考察分水岭,即他所说的“龙脉”,追踪一江一 流的走向。他舍弃传统官道不走,迂曲北出,选择昆明—武定—元谋—大姚—宾川一鹤庆—丽一江一 一线,主要目的就是考察金沙一江一 的流向,在元谋得以足勘目验了他怀念思索过一辈子的真正的长一江一 正源。该文成稿于对这一片考察结束以后,可能于崇祯十三年(1640)归途中在“峨眉山下”定稿。《溯一江一 纪源》不但是徐霞客一生延续时间最长、所耗一精一力最多的研究课题,也是他一生地理考察的最后一篇封笔之作。对长一江一 及各主要支流,我国汉代以来已有记载。《溯一江一 纪源》敢于大胆否定被视为圣经的《尚书·禹贡》“岷山导一江一 ”的传统说法,从整个水系的宏观上进行研究,在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金沙一江一 才是长一江一 正源。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地理考证,“其所纪核,从足与目互订而得之”,成为科学名篇。而且结构严谨,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溯一江一 纪源》是最早付梓和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的徐霞客著作。被刊载于崇祯《一江一 陰县志》和崇祯《靖一江一 县志》。康熙皇帝的《康熙几暇格物编·一江一 源》介绍并赞赏该文。

同类推荐 周易全解 曾国藩家书 说唐全传 史记(史记白话文) 资治通鉴 菜根谭 吕氏春秋全译 诗经 灯草和尚 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