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9章 蓝卷 不是人间富贵花(8)

  ④香尘:这里指人间。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载:“石崇又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

  【典评】

  涉猎绘画原来就是高人雅士的事情,请看纳兰词中“旋拂轻容”的作画人有着什么样的风致和忧愁。画者“浅笑深颦”,就像你我穿越现代化的大城市坐在地铁里看窗外明暗交替的风景。这是心路历程,我们相对而坐在无边世界寂静无声的一个角落,默默对视着。像生命的乱影无声消隐——心地清澈如水的我们是与洛神一起行走的。

  “旋拂轻容”是一种超越俗世的人生态度,擅长绘画,说明不矫揉造作。抛弃一切的杂事、尘嚣,“旋拂”有着舞蹈的节奏,却不事张扬,而是清秀脱俗。

  “写洛神”,即是在“写自己”。“须知浅笑是深颦”,生动地描绘出了女子的可爱,事实上也表明显露在外的自我和本真状态的自我,就算是近在咫尺,也拥有遥远的距离。这就是生活,细心的这个人用容易被忽视的“浅笑”,刹那化解了强力意志造成的灾祸,不禁使人心生敬仰之情。

  在纸上画洛神的人,在东晋有一个顾恺之,“阿睹(眼睛)传神”说的就是他画人物画时表现出来的非凡本领。而作为词人的纳兰则是另一个顾恺之,他把明澈的眼神用细致的词句直接刻画进了人心,简洁清新,使人眼前一亮“掩抑薄寒施软障,抱持纤影藉芳茵”,不像有些格律诗似的是带着镣铐的跳舞。他使我们看到了自己隐藏了很长时间的性灵。这时索然软障轻薄寒冷,芳草纤弱,但终究是到了生机勃发的春天,使人找不出疲靡委顿的理由。

  审美与“看”的距离存在一定关系。一幅绘画作品不管如何精妙,最终难成真实。画中女子“未能无意下香尘”,一定不能“下香尘”的。可是“未能无意”说明了对凡世生活的极度渴望,端庄的洛水女神是不想总是呆在纸上的。那能如何呢?纳兰词中这样的作品很少见,它就如同一个充满比喻的美好梦想。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只要有梦,人就永远活着。

  浣溪沙

  十二红帘窣地深①,才移刬袜又沉吟。晚晴天气惜轻阴②。

  珠极佩囊三合字③,宝钗拢髻两分心④。定缘何事湿兰襟。

  【注解】

  ①十二红帘:就是绣有着十二红的帘幕。十二红是一种鸟,尾羽末端红色。

  ②轻阴:疏淡的树荫。

  ③珠极:缀珠的裙带。佩囊:随身系带的用以放零星物品的小口袋。三

  ④宝钗:首饰名,用金银珠宝制成的双股簪子。

  【典评】

  此为闺怨词,且是一首待字闺中的少女的闺怨词。少女的闺怨跟少妇的闺怨差别很大。这首词中,全篇不见少女的影像,但整首词写的却都是少女的闺怨,整体上给人一种忧伤而又充满活力的感受。说它忧伤,是因为闺中少女尽管已经长大但还没有情郎以寄托感情,所以有一种淡淡的苦闷。尽管少女喜欢流泪,但实际上没有悲哀的感觉。说它充满活力,是少女本身的一种属性的表现,少女的存在就是一种青春。闺中少女的探求情感的内心越是急切,她自身的青春活力越是能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少女害怕青春易逝,因此才有“湿兰襟”得举动,更是青春期心理的一种体现。

  少妇的闺怨,却好像都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少妇由于有丈夫,她的闺怨大概只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和丈夫生活不美满,一是和丈夫的别离相距很远,不管何种原因,都是一种忧伤,大概说其蒙上一层哀愁也说得过去。词人着墨点不一样,写的是少女的闺怨,拿这一点来说,就不同于无数少妇式的闺怨诗词作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词中“红帘”的表述,首先让人有一种色彩艳丽的感觉。“红”色原本就有热烈的含义,更和少女身份契合,也和第三句中“阴”相辉映,一个热烈,一个阴沉,正好体现了少女的心理变化。“深”字,一表“红帘”之长,也可表明少女忧愁之深,几天来的阴霾加上内心的愁绪,愁到底有多“深”,可以想象。

  “珠极”二句,说明身份,用“三合字”和“两分心”,含蓄地表现了少女正等待情郎,而不是生硬地直接表达,读起来可以感觉到一种美感,瞬间,那亭亭玉立的形象就马上立在了读者眼前,跟随想象,少女的那种活力和青春,就能顺理成章地让我们所感觉到,真的让人渴慕青春。

  也恰恰是这两句,把这首闺怨词的境界提升了最少也有一重,原来显得不丰厚的一首闺怨词,如此这般就有了无穷的意味和思索的空间。这或许恰是词人所真正想要抒发的那种多角度、立体的离愁别绪。

  浣溪沙

  容易浓香近画屏①,繁枝影著半窗横。风波狭路倍怜卿②。

  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瞢腾③。只嫌今夜月偏明。

  【注解】

  ①画屏:画着彩色图案的屏风。

  ②风波:比喻纠纷或乱子。狭路:窄路,小路。

  ③商略:商讨、交谈。瞢腾:形容模糊,神志不清。

  【典评】

  这首《浣溪沙》是首情词,和大部分纳兰词的凄清不同,这首词主要写恋人初次相逢的场景,细致温婉,缠绵悱恻。

  上片前两句写景,“浓香”、“画屏”、“繁枝”,接着一句从景转写人,描绘男子看到恋人时细微的心理变动。画屏、浓香、树影。窗户半开,女子探出头来,轻风吹过,杏花春雨,不禁使让窗外匆忙赶来的人更生怜爱。

  这里,纳兰并没有描写女子的容貌,而是通过描绘四周景物,让我们想象。再说相逢的场面,“风波狭路倍怜卿”。作者没有描绘动作,而是从心理着墨,发现小轩窗后急切等待自己的恋人,在爱情面前不顾险阻的情人,使前来赴约的纳兰更生怜爱。

  风不一定大,夜不一定冷,可是看到有人在等着自己,窗户半开,香烟静燃,女子在枝干的那头隐约可见,静静或者急切地等着纳兰前来约会。日子天天过,比流水的消逝、落花的凋零更快,可有几对恋人能够怀着热切的爱情与期盼,共同肩并肩走下去。纳兰和恋人尽管情投意合,而且还有婚姻约定,但他的父母或许不赞成。他们恋爱的迹象看在他们眼里,使他们的嫉妒,于是就硬把他的恋人报名进宫,以斩断他的念想。但我们从前文得知,此后,纳兰也曾暗暗混入宫中和恋人见面。

  下片承接上片。描绘相逢场景。“未接语言犹怅望”,能想象是女子从树影中看到我已来到,轻声叫我。也许两人是很久没有谋面了,也许沉迷在这幅漂亮的图画中不能自我控制,忘了如何说话,要说什么话,只是呆愣愣地看着。“才通商略已瞢腾”,才开始交谈,纳兰就已迷醉,忘乎所以了。末句“只嫌今夜月偏明”,把描写的视角从叙事转到场景上。“月偏明”,月亮稍微亮了一点,月亮还是亮的。这很小的抱怨,使纳兰内心深处的欢喜愈加暴露无遗。然而,正是由于月明,才需要分外小心,这又使得纳兰担心的情绪和心理的更加复杂,生动传神。

  浣溪沙

  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①。多情情寄阿谁边②。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边。相看好处却无言。

  【注解】

  ①吹花嚼蕊:吹奏、歌唱,引申为反复推敲声律、辞藻。

  ②阿谁:谁,这里指自己。阿是语助词。

  【典评】

  该词主要写的是一对夫妇的新婚场景。首句就告知“我”已十八岁,俗世行走多年。在这里,“十八年”的由来,还包含一个令人叹息的故事。

  据《仙吏传》(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没有死时候,曾经对周舍郎说:“天下没有一个人能够懂得我,真正懂我的人只有太王公一个人。”等东方朔死了之后,汉武帝听说了这句话,立刻把太王公叫来询问:“你知道东方朔吗?”太王公答道:“不知道。”太王公很会星象观测,他告诉汉武帝说:“天上诸星都在,单独只有岁星十八年不见,今时才复见。”听了这些,汉武帝叹息:“东方朔在朕身边十八年,而朕竟不知他是岁星。”随后,汉武帝神色惨淡,闷闷不乐。这个典故足以说明“十八年”非常珍贵,也说明“我”将要结束岁星式的生活,“堕”入世间,但这是天意,也唯有感叹惋惜抚慰“我”。此外,“我”之素爱“吹花嚼蕊”,甚而“弄冰弦”,也只孤独一人,因此发出“多情情寄阿谁边”也是正常。

  下片,描绘新婚之夜最为动人。玉人头戴紫玉钗,愈发动人。提起紫玉钗,还牵扯出一个故事。唐蒋叻《霍小玉传》记载,此紫玉钗是往日霍王小女欲戴的首饰饰,价值万钱,却不知什么原因丢失,让人难以理解,最后被制作紫玉钗的老人认出来了。在此,不管紫玉钗如何丢失,又符合复得,全没有关系,关键点是它“值万钱”,多么珍贵,这么珍贵的物品配玉人,可见玉人非常尊贵,非常娇媚。最动人的地方,在末句“相看好处却无言”,玉人和“我”都情到深处,可见一斑。

  纳兰性德这首词,用典是一大特色,让人在不自觉中对“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词句工整,第五、六句就是例子。该词上片和下片,情感表述流畅,上片写“多情情寄阿谁边”,下片就是新婚之夜,中间部分环节尽管简略,但刺激读者展开想象,韵味无穷。

  词人用语之突出,让人赞叹。首句“堕”字,表明心理状态,第二句中“弄”也是这样。下片“冷”,形象地写出端坐时间很长。“多情情寄阿谁边”的发问在下片中有了最正确的回答。到底“十八年”来“堕”世间,是福是祸,看来是不容易说清,从“相看好处却无言”可知:怕是福更多。从这里可看出,“我”的早熟,对凡间尘世作“堕”的看法,也因为玉人的到来而竟“无言”,可以说是凡间事事难料,更何不用说短暂人生。据叶舒崇皇清纳兰室卢氏墓志铭:年十八,归十八同年生成德,姓纳兰氏,字容若。由此可知,该词可能创作于康熙十三年作者和卢氏新婚的时候。

  浣溪沙

  欲寄愁心朔雁边①,西风浊酒惨离筵②。黄花时节碧云天。

  古戍烽烟迷斥堠③,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

  【注解】

  ①朔雁:指从北地南飞的大雁。

  ②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看起来比较浑浊。

  ③烽烟:烽火。斥堠:也称斥候,是中国古代对侦察兵的称呼,一般是轻骑兵。

  【典评】

  该词描写的是征人思念乡人的情景。

  上片回忆战争前的情状,下片写的是经过战争后的思念家乡的情景。尽管有两片,但却由一“愁”统领。首句“欲寄愁心朔雁边”,直接抒发胸中压抑很长时间的“愁”,在萧条荒芜的边塞,“愁”心没有地方寄送,秋天看见大雁,由不得“我”心生此意。由“愁”而生忆,忆回想起当年离家别亲的惨淡景象,好像就在昨天,因此愁心又添一层愁。独自喝酒,更添愁绪,所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因此愁情愈浓愈远。远处美丽的灿灿黄花,给“我”视觉上的明亮感觉。一片荒芜之中,忽见生机勃发勃的黄花,就像无垠沙漠里的一处清泉,给人喜悦。伹这喜悦,却也是那么短暂,喜悦过后是无限的痛苦。在此,以艳丽的黄花美景来映衬“我”的内心无比惨淡。

  下片中,思绪不定就只好投入战斗。战斗延续到傍晚,稍微的休整,看着受伤的战友,情感立时升华,从上片的只是内心愁绪,变成内心的担忧。残阳虽在,却再也不见“长河落日圆”的气势,有的只是一层层添增的忧虑。古往今来的战争,历来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残酷,使“我”心内生忧,也让读者心生忧虑:“我”能不能平安回家和家人团聚?这不可预知。在此里,“我”尽管没有直抒胸怨,但怨气渐渐升起:亲人分离,生死未卜,隐约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愤恨。

  词只有四十二字,却画出多个画面,比如站立望雁,饮酒别离,烽烟乍起等。词人很会运用意象,尽管多是前人用过的意象,经过词人的手,却别有洞天,给人不平凡的画面感觉。情感表达也是从浅到深,继而有一种隐怨在其内。意象结合出的景和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相互融通,情景交融,尽管是刻意安排,却不给人以雕饰的感觉。

  浣溪沙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①。行来废寺失题名。

  驻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劳劳尘世几时醒?

  【注解】

  ①短长亭:短亭与长亭合称。

  【典评】

  该词大约是作者在旅途中见到“废寺”有感而发。词的上片描绘废寺的外景,荒芜破败,冷清寂寥。“败叶填溪水已冰”,此处“败叶”可理解为已经落了的树叶。“填”字用得很妙,说明败叶之多已把溪水填满,给人一种凝重萧索的感觉。“水已冰”表明已到了深秋初冬时节。下一句“夕阳犹照短长亭”说的是荒芜的秋天黄昏时分,斜阳映照长亭短亭。此句看起来写景,实际是写人。原因是,长亭短亭在古代都是临别送行得地方,暗藏送别之意。此景和与前句“败叶填溪水已冰”情景交融,充满凄凉的感觉。随后引来下一句废寺主题,“行来废寺失题名”,通过直接渲染庙宇上的题字尚且因为多年来被风吹雨打而无法辨认,表现其苍凉的状态。

  上片描绘出残阳野亭孤庙物是人非,说不尽的怅惘。

  下片从远景一下拉到废寺内景,描写残破不堪、香火断绝的境况。“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此二句是写如今会来寺中的人早非当初的善男信女,而是来这里闲逛的过客,有的是贵族豪门的公子哥儿。而他们到这里来也并非为了上香礼拜,只不过是为了寻找个能够游乐的地方罢了。

  一切繁华都是过眼云烟,荣辱兴衰交替,最后也只能是荒芜收场。人生不过是一场梦,权势、身份、荣耀,梦醒后就只是无穷的悲凉。  面对早上是权贵、晚上就家破势尽好像如穷僧的境遇,纳兰自我解嘲是说“斗鸡人拨佛前灯”,表明出了看破前程但又非常无奈的忧伤情怀。

  浣溪沙

  已惯天涯莫浪愁①,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

  伴我萧萧惟代马②,笑人寂寂有牵牛③。劳人只合一生休④。

  【注解】

  ①浪愁:白白地忧愁。

  ②萧萧:形容马嘶鸣声。代马:北地所产良马。代,泛指北方边塞地区,

  ③寂寂:形容寂静的样子。牵牛:即俗称的牛郎星。

  ④劳人:忧伤之人。。

  【典评】

  首句“已惯天涯莫浪愁”,“浪”是空白的意思,这句里有种白怨自艾的意味,有什么愁呢,路远天遥早就习惯了。于是满腹的苦恼就这么脱口而出。

  接下来是一句“寒云衰草渐成秋”,表面上看,是由心理描写转到写景,其实是用第二句来强化第一句所表达出来的闲愁别绪,意即:这日子总也没个头,而现在天也冷了,草也衰了,消磨中又是一年过去了。

  “漫因睡起又登楼”,这个动作的描写实际还是起到了传达深化情绪的作用。

  下阕用一个对仗句表明自己的处境的凄怆:“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这一生劳碌,陪伴的只有身旁这匹老马,所以就连一年才能聚首一次的牛郎肯定也在笑话我的孤单。

  这两句描写得很是凄凉,特别是第二句,尽管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相会是很凄惨了,伹是无论如何年年总有固定的一天,但是纳兰唯独连一天都没有。最后,这满腔幽怨都化为—声叹息:“劳人只合一生休”——听从命运安排地放弃了。

  最后这句“劳人只合一生休”当是全词的高潮。之后的两年,纳兰终于郁郁而终,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也同时印证了那时的一声感叹所预见的结局。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①。《落梅》横笛已三更②。更无人处月胧明③。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注解】

  ①残雪:尚未化了的雪。画屏:画着山水图的屏风。

  ②《落梅》:也就是《落梅花》,是一以横笛吹奏的古曲名。

  ③胧明:朦胧。

  【典评】

  这首词抒发了纳兰人生怅惘、无奈、悲伤的主题。

  纳兰性德把全世界都客体化,而且与自己分割开来,这种情怀与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非常相似,是一种与俗世两相抛弃的感觉。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_堂

同类推荐 喻世明言 庄子大全集 论语 山海经 围炉夜话 本草纲目 弟子规 西游记 冰鉴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