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水经注卷六 文水

  【原文】

  文水径大陵县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东南注文水。文水又南径平陶县之故城东,西径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文水又南径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爱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矣。雨泽丰谢,则通入文水。文水又南径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湖,在县直东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潴城。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盖即水以名城也。文湖又东径中阳县故城东。案《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西河有中阳城,旧县也。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水西出狐岐之山,东径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焉。胜水又东合阳泉水,水出西山阳溪,东径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径中阳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译文】

  文水经过大陵县老城西边往南流,有泌水注入。大陵县西南山下,有一家姓武的人家凿井汲水,井凿得极深,后来有一天忽然井中冒出一道泉水,在平地流溢成河,往东南注入文水。文水又往南流经平陶县老城东面,转向西边流过城内,然后南流出城。王莽改名为多攘。文水又往南流经县城右边,在隐泉口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渴泉山顶上,民间相传,无论久晴久雨,人们都要上山朝拜祈祷,山也因而得名,不知是否如此。山上石崖极其险峻,陡如墙壁,上接青天,半腰有一个石洞,离地约五十余丈,岩上层层点缀着苍松,洞外生长着成行的翠柏。只在西边一处可以沿着石级上登,顶上有一片平地,面积约十来顷,有个名叫光的僧人建造了两座寺院。一道泉水在二寺间流出,在岩石上往东流泻到山下,又东流,水道隐没而不长流,所以有隐泉之称。每逢雨水丰沛的季节,水流就通入文水。文水又往南流经兹氏县老城东,就到文湖。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人称为西湖,在县城正东十里。湖的西边临湖又有一座城池,称为储城。水流汇聚成泽叫都,也叫储,储城就是以水命名的。文湖又东经中阳县老城以东。按《 晋书• 地道记》 、《 太康地记》 ,西河有中阳城,是个旧县城。文水又往东南流,与胜水汇合。胜水发源于西边的狐岐之山,往东流经六壁城南面。从前魏朝曾在城下造了六道壁垒,以防离石的各族胡人,因而成为大镇。太和年间(477 一499 )撤去镇的建制,仍设西河郡。胜水又东流,与阳泉水汇合。阳泉水发源于西山的阳溪,往东流经六壁城以北,又往东南流,注入胜水。胜水又往东流经中阳旧城南,又东流与文水汇合。文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汾水。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net

同类推荐 大唐狄公案 品花宝鉴 孟子 孙子兵法 金刚经 纳兰词全集 史记全译本 王守仁全集 楞严经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