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hapter_1(4)

T-x-t_小_说天/堂

【总统制乎?内阁制乎?】

正因为“临时政府”的过渡性太重,在袁氏“赞成共和”逐渐具体化,继任总统已呼之欲出之时,孙公临时政府的主要任务,便是怎样确立个制度,以约束这位飞扬跋扈的下届大总统了。

按法制常规和宪政学理,只有宪法才能加以约束。但是民国体制原是模仿美国“总统制”建立的,总统权力甚大。当初建制之时,宋教仁曾力主采用法国的“内阁制”,而中山以为不可。盖内阁制原为架空皇帝或独裁元首,以首相当国(如英、法和日本)的虚君制。宋教仁,这个三十岁的小家伙,那时雄心勃勃就想做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所以力主内阁制,但是中山认为建立民国,既然是要驱除鞑虏,推翻王室,则中国政府就没有再设虚君的必要。所以中山就坚持采取美国的总统制。如今眼看孙公就要让位于袁,袁可不是个省油灯,要袁氏削减权力,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恐怕是与虎谋皮,革命党人认为要在袁氏就职之前,就应立法加以约束,好让袁老四去做个“虚君”。因此乃在约法上把“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了。谁知这一改,就改出纰漏来了:袁世凯抵死不作“虚君”,宋教仁却又拚命想做“首相”。政治矛盾要用枪杆子解决,民国就逐渐变成军阀的天下了。悲夫!

【《民元约法》之诞生】

前节已言之,中山出任总统的法律依据是,各省都督代表会于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三日,所制定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因此在临时政府的行政部门的组织,逐渐就绪之时,则立法部门亦在循序奠定。总统就职未几,各省都督代表会即议决组织“临时参议院”为最高立法机关,并通知各省,每省选“参议员”三人至南京组织“临时参议院”。在独立诸省参议员,有半数以上抵达南京之后,参议院乃于一月二十八日正式成立。先后到直、奉、豫、江、浙、闽、院、赣、山、陕、湘、鄂、粤、桂、川、黔、滇等十七省参议员三十八人。公举福建参议员林森为议长。集会逾月,制定各项法律规章数十种。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当然便是由原《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所改订的暂代宪法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了。

这项后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了极大作用的所谓《民元约法》,内容共有七章五十六条。它除掉现代民主共和国所应有的主权、人权、政权、治权、疆土、法院,以及模仿美国制上下两院的国会等一般条文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临时政府的模式,由原有的美国式的“总统制”,改成法国式的“内阁制”了。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直接向国会负责。大总统一职就变成虚位元首了。此一约法几经研讨,终由孙文大总统于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之。

这一着是明显的针对着袁世凯而设计的。将来中山如让位与袁,袁大总统的职权和孙大总统的职权,就不可同日而语了。问良心,这是同盟会所掌握的参议院,对未来的大总统所投的“不信任票”,也是大相国寺菜园里的一群张三李四,想对新到的和尚鲁智深,来个“下马威”,乘他立足末稳,便把他摔到粪窖里去的一厢情愿的安排。谁知力有不敌,反而助长了和尚在菜园里的权威,实非当初动议人始料所及也。

不过,在孙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为时不足三月,建国架构便颇具规模。不论总统制也好,内阁制也好,三权分立,像模像样,上至宪法人权,改历易服,下及放脚剪辫,钜细靡遗,法制灿然,虽百世可知也。立国创制,虽是群贤合力,究竟是一人领导,功不可没。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且看,毛泽东打平天下以后,一人当国二十五年,全国仅有法律两部。宪法之外,仅有其心可诛的一部《婚姻法》,其他六法皆无,而统治十亿人口之大国,全凭毛氏一人的金口御言,成何体统?迨邓氏拨乱反正,重立法统,竟然还是以七十年前的孙氏之法为基础也。虽则孙、毛皆是文化转型、历史三峡之中的悲剧人物,然个体之间的贤与不肖,就毋待细比了。

【袁世凯的养敌逼宫和摊牌】

袁世凯不用说了,更是近代中国历史转型期中,第一号悲剧人物。两千年帝王专制的政治传统,决然不能转变于旦夕之间。因此,他纵想做个真正的民主大总统,不但他本人无此智慧条件,他所处的国家也没有实行民治的社会基础。他如要回头搞帝王专制,甚或搞君主立宪,这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也已一去不返了。过犹不及,客观历史早已注定他这个边缘政客(Marginal Politician)不论前进或后退,都是个必然失败的悲剧人物。然这一形势,百年之后的历史家虽洞若观火,百年前之当事人,则身在庐山中,当局者迷,不自知也。因此,当中山于民国元年,正在不懈地为将来的民主政治,搞其百日创制之时,袁某却正在为他自己的政治前途造势。袁世凯和比他晚了四十年的毛泽东一样,他的政治智慧多半离不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武昌起义导致袁氏东山再起时,袁的政治方略便发源于传统模式。大体言之,盖有三层阶梯,那就是养寇、逼宫,和摊牌。

他知道,革命派只可养,不可剿。剿则兔死狗烹。他也知道,大清气数已尽,是扶不起的阿斗。纵是可扶,他也无扶清灭孙的兴趣和义务,而且不论做皇帝,或是做总统,少不了,他都有一份。但达此目的,则他的前辈和老师,王莽、曹丕、刘裕、朱全忠、赵匡胤,都曾明白地告诉过他,正常的程序是:乘势抓权,然后逼宫受禅。继位之后,那就与原先助势的造反派——如今的革命派,摊牌。或做你们的总统,或作寡人的皇帝,因势制宜可也。

【老办法的养寇自重】

袁世凯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所搞的那一套养寇自重的把戏,细说起来就像一部很复杂的政治小说,写在历史书上就稍嫌繁琐了。提纲挈领,大致是这样的:袁世凯在清末,自从于一九○一年,四十二岁,继李鸿章之后受任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时起,宰相当国,权倾一时,直至他四十九岁,被摄政王载沣强迫退休,几乎被杀为止,他在任内的成就,大致有军、政两大类。在军事方面,当时中国国防军的主力,从袁的小站练兵时代,渐渐发展出来的,所谓北洋六镇(师),都抓在他手里。军中将校只效忠于袁,袁之外几乎无人可以随便调动的。而这六镇正规军,不但器械精良,训练有素,其尤为难能的是,革命派始终未能渗透。直至武昌事起,正规国防军将领之中,除吴禄贞一人之外,再无第二人与革命有任何历史渊源,纵是吴有心革命,其部属亦皆在袁世凯的遥控之下,吴亦难指挥如意,这样才招至吴的杀身之祸,而无法撼动六镇的基础。

然袁世凯之在清末,毕竟是个新人物,在政制上的成就,也颇有足多。要言之,当时的立宪运动,袁也是主要的推动者。各省所成立的咨议局,亦均为亲袁人士所掌握。他们与逃亡海外的康梁维新派,也有其千丝万缕的关系。事实上,中山之当选临时大总统的票源,立宪派与同盟会,至少是平分天下。而论实力、论经验,当时纵是同盟会高干(包括汪兆铭和黄兴),都认为总统一职,非袁莫属也。狡猾的袁世凯,当然更知道他自己的分量。所以他就要养寇、逼宫以取高位了。详叙之,无此必要,亦为篇幅所不许,谨条列袁氏政治行为的大事如下,以见其关键所在。

【袁氏养敌抓权取位始未时间表】

【一九○八年:袁四十九岁被摄政王载沣开缺回籍,几遭不测。】【一九一一年:袁五十二岁,应诏回京,东山再起。】“·十月十日,武昌起义。

·十月十四日,诏授袁湖广总督,赴武汉节制各军,袁氏称疾不就。

·十月十八日,诏促袁就道。

·十月二十日,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十月二十五日,袁奏派冯国璋、段祺瑞领第一、二军赴武汉前线。

·十月二十七日,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十月二十九日,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十月三十日,袁自彰德南下。

·十一月一日,诏授袁内阁总理大臣;袁辞,诏优勉。

·十一月四日,诏准袁令前敌各路清军停进。

·十一月七日,第六镇统制、同盟会员吴禄贞被刺,袁军无后顾之忧。

·十一月八日,黎元洪覆袁书,劝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十一月十三日,袁抵北京,诏令近畿各军,悉受节制。

·十一月十五日,袁授意刚出狱之汪兆铭,与杨度等组“国事共济会”于北京,提倡与革命军议和。

·十一月十六日,袁内阁正式成立,军政大权独揽。

·十一月二十七日,清军攻占汉阳,民军死伤三千人。冯国璋拟乘胜渡江攻武昌,袁亲拨长途电话止之。

·十一月二十九日,袁电武昌允停战;汪兆铭承袁父子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同意。

·十二月一日,武汉停战。

·十二月二日,江浙联军克南京,清军守将、袁之嫡系旧属张勋,连电内阁乞援,袁置之不理;各省代表议决,袁如反正,即公举为临时大总统。

·十二月五日,摄政王载沣被迫引咎退位。

·十二月七日,袁派唐绍仪为和谈代表去武汉与民军谈和,暗示赞成共和。

·十二月九日,袁令全国停战十五日,旋延长;黄兴覆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十二月十五日,各省代表议选总统于南京未果,虚位以待袁倒戈。

·十二月十八日,袁派“全权”代表唐绍仪与民军代表伍廷芳会议于上海。

·十二月二十日,袁内调冯国璋返北京,代替良弼,出任禁卫军总统;唐绍仪承袁意旨提议:先达成和议,再由“国民大会”决定国体。

·十二月二十一日,孙文抵香港,胡汉民劝其留粤,孙未允。

·十二月二十五日,孙文抵上海,大受革命群聚欢迎。

·十二月二十八日,隆裕太后从袁谏,下懿旨召集国会,决定国体。

·十二月二十九日,各省都督代表会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总统,随时让位。”

【一九一二年:袁五十三岁。】

“·元月一日,孙文就临时大总统职于南京;誓言至清帝退位即解职。

·元月二日,袁不承认南京政府,斥唐绍仪越权,准辞职,暂留上海;孙再电袁:虽暂代,然虚位以待;清军将领冯国璋等护君宪主战;袁请辞,诏拨黄金八万锭,诏饬亲贵捐银行存款,估计有四千万元;袁入朝以民军优待皇室及旗民条件密示奕劻,促主和议。

·元月三日,滦州起义失败,三将皆殉。

·元月十四日,袁密电询:孙肯让袁,有何把握?孙再肯定让贤。

·元月十六日,同盟会刺客三人,刺袁未中,三人皆殉,袁从此不入朝;袁密奏太后:早顺舆情,赞成共和,以免乘舆出狩。

·元月十七日,清廷御前会议。青年宗社党主战。太后谕:“我何尝要共和?都是奕劻同袁世凯说,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有枪炮,没军饷,万不能打仗……胜了固然好,要是打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见溥伟著《清室让国始末记》)

·元月二十二日,清驻外各使馆,电请清帝退位。

·元月二十六日,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宗社党激进首领良弼,北京大震,王公逃亡;太后恳袁保其母子性命;段祺瑞等清将领五十人联衔通电,请清帝退位。

·元月二十八日,临时参议院成立于南京,到十七省代表三十八人。

·二月十二日,宣统皇帝溥仪下诏退位,历时二百六十八年之清朝,至此正式结束。退位诏为张謇所拟,末段“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之句,为袁所增。” 

Www.xiaoshUotxt.net

同类推荐 中国大历史 少年天子 最后一个匈奴 光荣与梦想 张居正 雍正皇帝 大清相国 弹痕 风起陇西 易中天品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