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5章 一代天骄兴建州——清太祖努尔哈赤(3)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努尔哈赤53岁了。那个时代,女真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高,五十多岁已是高寿,努尔哈赤不得不对自己的身后事作出安排。经过再三斟酌,他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六月,正式立禇英为太子,并授命其执掌国政。

  褚英18岁开始领兵打仗,22岁执掌白旗,参与议政。34岁被指定为储君,秉执国政,是努尔哈赤亲手培养的继承人。然而,实际上不论资历还是威望,褚英都远没有父亲那样至高无上。再加上年轻气傲,见识短浅,心胸偏狭,多年戎马,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政治上的训练,在权力角逐和抗衡中,不懂得韬晦绥靖,所以,做了很多蠢事。

  此时,他本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却对父王“爱如心肝”的四大贝勒和父王“信用恩养、同甘共苦”的五大臣心存忌惮,总想着趁努尔哈赤在世时,逐渐削夺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权力,巩固自己的储位,为自己顺利即位铺平道路。他的这种做法使四大贝勒和五大臣人人自危,更促进了他们的联合,使自己陷于孤立。

  更愚蠢的是,褚英对自己的处境不但没有省察自警,反而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竟号令诸贝勒与诸大臣对天发誓,效忠自己。四大贝勒和五大臣怎么能买他的账呢?于是,纷纷上书告状,状告其缺乏治国公心,离间五大臣的关系;逼迫弟弟们在夜里发誓,背着父亲忠于自己;并且威胁贝子们如不顺从自己,将在父亲死后断绝对他们的供养,即位之后,弟弟和大臣们谁反对他,他就杀掉谁。

  努尔哈赤接到这些告状后,心情十分沉重。他拿着那些状告文书当面对褚英说:“儿子,这是你四个弟弟和五大臣告发你的文书,你先看看,如有不实之处,你可以据理辩白。”这其实是给褚英一个检讨自己、痛思悔过的机会,只要他能把事情解释清楚,承认自己狭隘偏私给兄弟和大臣造成的伤害,或许会得到父亲的宽宥和一如既往的扶植。可是,褚英仍然固守己见,表示无话可说。他的态度惹怒了父亲,他在立储之时,本就顾虑褚英“从幼偏狭,无宽宏恤众之心”,本希望他通过执掌政务得到锤炼,能够“弃其偏心,为心大公”,不想他一意孤行,不思悔改。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削夺了他的权力,并将其所属部民和牧群等悉数收回,分给了其他儿子。至此,褚英从被立为储君到他最后失去执政权力,只经过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

  之后,努尔哈赤两次率兵征伐乌拉时,都让他留守建州,却把守城之责先后委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明显表现出对他的不信任。对此,他不但没有反躬自省,心中反而更加愤懑和不满。于是当父亲出兵在外的时候,他竟焚表诅咒努尔哈赤及诸贝勒、众大臣兵败。并扬言说,如果他们兵败回来,我是不会让他们进城的。

  努尔哈赤回兵后,褚英的诅咒被部下揭发。努尔哈赤盛怒之下将他囚禁。被押两年之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距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褚英被努尔哈赤以不思悔改之名下令处死,年仅36岁。

  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谋杀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询:是什么让努尔哈赤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有人试图从努尔哈赤性格上找原因,说他是一个生性残暴的人,“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也有人认为努尔哈赤杀褚英是要保住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还有人戏说,其父子反目是为了争夺一个女人。

  其实,努尔哈赤同样也是一个情意深重的父亲,他一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囚杀了长子褚英。特别是年老之后,努尔哈赤每每回顾这件事情,都痛彻心扉,久不平静。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记载,为了不愿再看到子孙们骨肉相残的事,天命六年(1621年)正月十二日,努尔哈赤召集诸子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等对天地神只,焚香设誓:“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坏(怀)礼义之心,以化导其愚顽。……自此之后,伏愿神只,不咎既往,惟鉴将来。”

  对于这桩史上鲜见的父杀子的悲剧,有史学家认为,努尔哈赤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当他的力量还很弱小时,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同心同德,朝着既定的大目标共同奋斗。当时这个骨干队伍主要是两个集团:一个是宗室贵族集团,以四大贝勒为代表;另一个是军功贵族集团,如五大臣。当褚英被推到执掌国政的地位时,因为他没有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关系,两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反对他。努尔哈赤不处理褚英,就会出现三个不合:宗室贵族不合、军功贵族不合、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后,使宗室贵族合,又使军功贵族合,更使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大合,从而为建立后金政权、创立大清事业奠定了基础。

  自斩手足

  军功显赫的兄弟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去世,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等称“赞襄政务王大臣”,受遗诏辅政。不久,慈禧与恭亲王奕发动北京政变,肃顺陈尸西市,载垣、端华赐死宗人府。这端华、肃顺系同胞兄弟,时人号“端三肃六”,他们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亲弟舒尔哈齐的八世孙。

  有清一代,舒尔哈齐默默无闻,即使今人闲话清史,述及帝业肇起,也惟知太祖而已。

  其实舒尔哈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与努尔哈赤一起奠定了清朝300年江山的基石,若说他是仅次于太祖的清帝国的缔造者,也并非过誉。努尔哈赤弟兄5人,但称得上同胞手足的只有三弟舒尔哈齐、四弟雅尔哈齐。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当时努尔哈赤25岁,舒尔哈齐20岁,兄弟遽失护恃,明人谓为“孤雏”,十分可怜,明朝政府为了补偿他们,就让努尔哈赤继父、祖领建州左卫都指挥,给还敕书、马匹,也未加留意。谁想努尔哈赤兄弟沉潜有心计,为报父、祖亡仇,生聚教训,秣马厉兵,不几年间,建州异军突起,不但令周围女真名酋刮目相看,明朝和朝鲜也都知道有“奴速”兄弟二人多智习兵,其志不在小。

  明朝人称努尔哈赤为奴儿哈赤,舒尔哈齐为速儿哈赤,故有“奴速”之称。当时朝鲜政府得到情报说,努尔哈赤自称为王,其弟称船将,立志“报仇中原”。明朝留心边事的人记述说,凡军机大事,努尔哈赤兄弟登高密议,决定之后,雷厉风行,竟无一人了解内幕。

  以后努尔哈赤晋都督,加龙虎将军勋衔,舒尔哈齐也被明廷授予都督崇阶,故在建州内部人称舒尔哈齐“二都督”,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舒尔哈齐去世时,不仅统一了建州女真,而且灭掉了海西女真哈达、辉发二部。昔人曾三,“女直(即女真)兵满万,天下不能敌”。此时建州有精兵劲卒数万,鲸吞女真,虎视辽东,已成不制之势,总之,在开创帝业的最艰苦的头30年间,是努尔哈赤兄弟二人打的天下,舒尔哈齐对清王朝的建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舒尔哈齐军功显赫,对大清朝而言是幸事,对他的哥哥努尔哈赤而言却未必是。

  被囚杀的一奶同胞

  《清实录》记载,1611年8月19日舒尔哈齐“薨,年四十八岁”,但何以致死,丧仪如何,全不作交代。当时明朝方面的记载则为:“奴酋忌其弟速儿哈赤兵强,计杀之。”“奴儿哈赤杀其弟速儿哈赤,并其兵。”对这次骨肉相残的内幕,明代黄道周说得绘声绘影:“酋疑弟二心,佯营壮第一区,落成置酒,招弟饮会,入于寝室,锒铛之,注铁键其户,仅容二穴,通饮食,出便溺。弟有二名裨以勇闻,酋恨其佐弟,假弟令召入宅,腰斩之。”黄氏所云不可目为无稽之谈。清人撰《满文老档》记舒尔哈齐事始起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三月间,努尔哈赤以舒尔哈齐图谋出走自立尽夺其所属军民,又杀舒尔哈齐一子及一僚属。两年后,舒尔哈齐死去。揣度当时情状,舒尔哈齐自有军兵,不可能束手就擒。努尔哈赤用计囚禁,杀其亲信以震慑其族党,是意中之事。舒尔哈齐以一代雄杰,纵非被戮而亡,亦会自毙于囚室。明人谓努尔哈赤杀弟,并非诬传。今天的史学家认为舒尔哈齐为其兄囚杀。

  舒尔哈齐与其兄同为明廷任命的管理建州女真的官员,二人又分别统辖自己属下的兵马,若舒尔哈齐能屈身事兄,自然相安无事,而舒尔哈齐偏偏又是桀骜难制的人,他虽不及其兄兵强马壮,但处处要分庭抗礼,兄弟之间难免产生龃龉,裂痕日大。舒尔哈齐最后决心离兄出走,自树旗帜。在努尔哈赤看来,当时强邻环伺,断不容在自己身边又立一敌国,由此而导致努尔哈赤火并舒尔哈齐。权力之争最终让手足反目。虽然近年来又有新的解释,认为努尔哈赤兄弟之争,绝不单是权力的争夺,而是一场“叛明”和“拥明”的斗争,建州内部本有拥明派的社会基础,明廷又扶持舒尔哈齐重建建州右卫以削弱勃兴中的努尔哈赤。持这种看法者,还考察得出新设建州右卫治所黑扯木在辽宁铁岭东南。但不管事实的真相如何,努尔哈赤杀了舒尔哈齐,为最终建立后金政权扫清了障碍。

  后金政权的建立

  创制满文

  长久以来,女真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一直到努尔哈赤时,仍然是借用蒙文和汉文。

  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这十分不利于政令的通行,特别是战争时期,常常贻误战机。

  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命巴克什额尔德尼和扎尔固齐噶盖用蒙古字母拼写满语,创制满文,颁行全国。这就是无圈点满文(老满文),皇太极时改进成为有圈点满文(新满文)。

  满文是拼音文字,有6个元音字母、22个辅音字母和10个特定字母。创制和颁行满文是满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进了满族社会的进步,扩大了与相邻民族的交往,并为后来女真的全面统一,建立“后金”政权,以至于入主中原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满文成为清朝官方语言和文字,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和清王朝的建立与巩固。特别是它为我们留下了大批满文档案,成为今天研究满族和清朝历史的宝贵财富。

  建立八旗制度

  女真族是一个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组织生活中,形成了所谓的“牛录”制。“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额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牛录制”利于小规模的征战,但它只是为狩猎而设,组织结构非常松散,不利于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努尔哈赤看到了这一制度的弊端,逐渐对其进行改造。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编牛录为“四固山”,“固山”是满文,汉语译为“旗”。

  “四固山”以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的旗帜为标志。四旗颜色的确定,源于女真人射猎时各方所用旗之色。总领四方的,为居于北方的“汗旗”,以黄旗为标志。居于东方、西方、南方的,则是贝勒旗,分别以白旗、红旗和蓝旗为标志。后来又增加了四个旗,将原来的四色旗帜周围镶上边,黄旗、白旗、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这样,共有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称为八旗。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的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努尔哈赤规定,所有人员都必须全部编入设定的八旗里面。一牛录有三百丁,设立牛录额真一员、代子二人、章京四人。五牛录为一个甲喇,设立一名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个旗,置固山额真一名、梅勒额真两名。八旗人员居住同一地区,互为婚娶,耕田种地,牧马放羊,采参打猎,遵守国法,纳赋服役,听从汗、贝勒统率,使用满语满文。服装发式亦须一律,妇女不得缠脚,男子皆要剃发留辫。这样一来,使原先来自不同地区、制度相异、习俗不一的几十万女真、蒙古、汉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赋役负担、国家法令、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等方面,大体上达到了同样的水平,旧有的差异迅速消失,一致性愈益增多,逐渐成为一个在经济条件、语言文字、心理状态等方面基本一致的新的民

  族共同体——满族。满族是以建州女真为核心,以海西女真为主体,吸收部分汉人、蒙古人、锡伯人、达斡尔人、朝鲜人等组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诏谕曰:“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从此,满洲族的名称正式出现。满族肇兴的领袖,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创造,也是清朝前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制度,它对清初的入关、平三藩等战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天命皇帝”即位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举行登极大典,自称“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定国号为后金,建元天命,隐喻有天命所归的意思。他还将赫图阿拉城改名兴京,定为国都。赫图阿拉城是一个地理位置很重要的宝地,西距抚顺200里,既有关山阻隔,也有大路通辽沈。努尔哈赤以这里为基地,图谋发展,将后金领土扩大到东至日本海、北至库页岛和外兴安岭、西至青海、西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一个辖地数千里、臣民数十万的强大的后金国,出现在中国的东北地区。

  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自称“天命皇帝”,他致朝鲜国王书即钤“后金天命皇帝印”。

  努尔哈赤以天命思想来维持他的汗位和奴隶社会的等级制。他宣称,汗是天之子,汗之子是贝勒、大臣,而贝勒和大臣之子又是阿哈(奴隶)。随着努尔哈赤在东北割据的军事实力的扩大,以及明王朝统治势力的进一步衰落,他公开同明朝决裂,把攻伐明朝提上了日程。

  七大恨告天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明朝立刻感到这是一大威胁,于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限制,例如利用叶赫部干扰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停止贸易,挑起边界纠纷等。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天命三年),恰是努尔哈赤六十大寿,这一天后金兴京的宴殿上,红烛将大厅照得如同白昼,努尔哈赤的儿子们频频向他敬酒。酒过三巡,努尔哈赤郑重向众宣布:“我已下了决心,今年内一定要征讨大明!”

  努尔哈赤说的这些话,并非酒后胡言。正因为他对当时的形势十分了解,才敢于公开与明朝翻脸。明朝晚期,因统治者忙于镇压关内人民起义,无力顾及辽东防务。驻守辽东的明军,训练荒废,装备陈旧,缺粮缺饷,兵力虚额10余万,实有不过数万。加上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守备又极分散,军队战斗力差。明军的这些弱点,给了努尔哈赤打胜仗的信心。很快,他召集贝勒诸臣讨论方略,具体制定了攻打明军、兼并女真叶赫部,最后夺取辽东的战略方针。尔后努尔哈赤厉兵秣马,扩充军队,刺探明军军情,积极从事战争准备。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中国人史纲 神鞭 大清相国 上官婉儿 这个历史挺靠谱 袁崇焕评传 一个都不正经 芈月传 清朝的皇帝 宫女谈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