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7章 身许佛门——清世祖顺治帝(1)

  帝王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福临

  属相:虎(1638年)

  年号:顺治

  在位:1643~1661年

  享年:24岁(1638~1661年)

  庙号:世祖

  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陵寝:孝陵(河北遵化清东陵)

  配偶:19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子女:8子,6女

  继位人:玄烨(康熙)

  帝王小传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即明崇祯十一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次年改元顺治,在位18年。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顺治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当他宠爱的董鄂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英年早逝,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

  清世祖福临卒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享年24岁。

  青史语录

  “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于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于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汤罪己,不啻过之。”

  ——《清史稿·世祖本纪》

  顺治即位

  皇位之争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清朝的臣民们一下子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中,众说纷纭,人心浮动。国不可一日无君,选立皇嗣当然就成了宫廷头等大事。努尔哈赤当年是在立太子失败的情况下才实行八贝勒共举新汗的,而以此方式登基的皇太极,在有生之年却没有考虑到选立太子。不知是来自上辈的教诲,还是事情尚属遥远,皇太极没有立太子。所以,选立新君的任务只好由他原来的手下诸王来承担了。

  根据当时的情形而论,八旗诸王都有资格作为候选人。因此,大清的诸王们均跃跃欲试,皆是竞争皇位的主角。哪一个王公不愿享受一下九五之尊呢?可是这么多人都在觊觎王位,谁也别想顺顺当当入选。由于即将到来的竞争局面可想而知会异常激烈,所以没有几分胜算的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便知难而退,摇身而变为裁决者。代善虽资历较高,但因为努尔哈赤废除太子和皇太极压制诸王他都深受其害,所以也对争夺皇位不抱任何希望。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之侄,阿敏之弟,由于他死心塌地跟着皇太极,所以权重一时,成了皇太极手下炙手可热的人物。但他毕竟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在竞争皇位问题上其他诸王自然是望尘莫及。

  那么,争夺皇位谁是众望所归呢?一个是在朝中手握重权的多尔衮,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帝位之争的剧目主要是在这两个人之间上演的。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初封贝勒,皇太极继位后,他被封为和硕贝勒(旗主贝勒)。多尔衮在皇太极时期屡立奇功,备受重用。崇祯元年(1628年)他随皇太极进攻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因其赫赫战功被赐以“墨尔根代青”的称号。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命多尔衮掌管吏部。天聪九年(1635年)派他统率大军攻打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不动一刀一枪便解决了察哈尔部,招降了额哲,并得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举国为之震动,皇太极不久后便封他为和硕睿亲王。接着,皇太极亲征朝鲜,他和豪格分统左翼满洲蒙古兵,从宽甸入长山口,大举南下,然后转入海战,攻下江华岛,将朝鲜王妃、王子及宗室76人俘获。崇祯十一年(1638年),多尔衮被任命为“奉命大将军”,与岳托分统左右路军分道伐明。多尔衮率军进入明境,从京畿打到山东,取城40余座,威名远扬。多尔衮在诸贝勒中的地位可谓名至实归,加之他对皇太极死心塌地的追随,所以备受器重,在八旗诸王中卓然独立。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早在天命时期(1616~1626年),就因功被封为贝勒。皇太极继位以后又晋为和硕贝勒。清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后来在入关征明及松锦之战亦有不凡表现。豪格在皇太极诸子中毫无疑问是拔尖的人物,在当时的诸王中也极为有名。

  两个人可谓各有擅长。首先说多尔衮。第一,他有两位既有军功、又有权势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豪格在这一点上就相形见绌了。其次,多尔衮和多铎是两白旗主,他有着坚强的支撑,而豪格在当时是正蓝旗旗主,两黄旗因是皇太极所领旗,所以两黄旗与豪格在利益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两黄旗中拥护多尔衮的也大有人在。第三,皇太极对多尔衮的爱护“有目共睹”,而对豪格却相对冷淡。还有,多尔衮为人处世方面也八面玲珑,在这一点上,豪格也不是对手。如果没有多尔衮认同,豪格要登上皇帝宝座是难上加难。但是,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已经逐步接受了汉族的封建礼法,父死子继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所以当时的舆论对多尔衮并不太有利。朝中的元老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此问题上态度尤为坚决。朝中几大权臣均是如此,形势对豪格多少有利些。

  皇太极死后不久,豪格家门前宫车来往频繁,两黄旗中便有8位大臣密谋立豪格为君。

  豪格自然也是紧锣密鼓地筹划着,他派人去找郑亲王济尔哈朗,以求扩充势力,济尔哈朗基本同意,但也表示要同多尔衮商量一下,实际上暗示了他将站在豪格一边。这时,两白旗这边多铎等人也在多方奔走。多铎在得知两黄旗中多尔衮呼声甚重后,便和阿济格对多尔衮说:“你不继位,外人还以为我们是两黄旗大臣。舅舅阿布泰和固山额真阿山都认为,两黄旗大臣中支持皇子继位的寥寥无几。我们两黄旗都愿意拥护睿亲王。”多尔衮却犹豫不决,这倒不是他有意退让,他一向谨慎,不愿把事情弄砸了。他在审时度势,准备见机行事。

  两黄旗和两白旗之间暗流汹涌,局势莫测。但是,最后的结局还是出人意料。

  福临得利

  八月十四日,皇太极去世后的第五天,多尔衮和豪格正面交锋的时刻到来了。这一天,诸王大臣们要选立新君,决定大清的命运。多尔衮找到了两黄旗大臣索尼,征求索尼对皇位继承人问题有何看法,实际上是想掌握一点先机。索尼看出了他的目的,针锋相对地说:

  “必须在先帝诸子中选立一人。”

  会议开始之前,气氛变得格外紧张。两黄旗大臣们为不使本旗地位低落,竟然出动军队把会议地点——崇政殿团团包围起来。如此这般,豪格一方声气为之一振。会议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极为紧张。长久的令人窒息的对峙之后,多铎先发制人,他先是慷慨陈词,再次力劝多尔衮继位,见多尔衮不敢应允,便将事情挑明:“你如不同意继位,我就是最佳人选,太祖遗诏中便有我的名字。”此言不虚,多铎当年曾深受努尔哈赤宠爱,可到此时,这已没有多大的意义。多尔衮自然不会拱手相让,况且他觉得立多铎难以服众,所以他对多铎的自荐予以否决,他说:“仅凭名列太祖遗诏这一点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多铎见多尔衮这么说,固然是无可奈何,但他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两黄旗的人继位,所以他又提议,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身为先帝之兄,在这次会议上起着平衡各方势力的作用。可是他又觉得两黄旗、两白旗谁都不好惹,所以觉得事情极为难办。他见多铎提到自己,便心一狠,说出了蓄谋已久的心思,他说:“睿亲王如果应允,自然是我大清之福。然而,我看肃亲王豪格是先帝长子,立为皇帝亦是情理中事。而我年事已高,实难胜任。”

  豪格见代善提到自己,不禁大为振奋,但他见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一言不发,其他诸王也态度冷淡,便顿时觉得很是没趣,他面露怨色地说:“我德浅才薄,不能担此大任。”

  说罢离席而去,两黄旗大臣们见事情闹到如此地步,便群起抗议:若不立先帝之子,他们决不答应,甚至以死相胁。

  会议已经开不下去了,台后甚至已有人准备动手。代善的提议不仅无人响应,而且使各方对峙得更加严重。他大为恼火,眼见事情已不可收拾,便也扬长而去。八王阿济格见状也提前出局,十王多铎则满面愁容。朝中重臣只剩下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两黄旗的大臣们仍在一旁,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多尔衮看到局势的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觉得应该是调整策略的时候了。他决定用立幼子的办法以退为进,同时为自己争得更多的砝码。经过反复思考之后,他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肃王豪格谦让退出,不愿继位,那么就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吧。不过福临年纪尚小,无法亲政,不妨由郑亲王和我暂为辅佐,分领八旗军队。等福临成年之后,归政于他。”

  多尔衮走了一着险棋,果然是大政治家的风范。两黄旗大臣见多尔衮作了退步,两黄旗作为皇帝之旗一事没有变动,保驾皇子的目标也达到了,所以他们也愿意就此罢休。济尔哈朗一直冷眼旁观。他原来也深受皇太极器重,在会上除了失落之外,也感到轻松。他原来也倾向于豪格,但福临上台,他也不特别反感。这时见多尔衮提议福临为帝并获得了一致通过,剑拔弩张的两家气氛也松弛了,他自然就放心了。何况多尔衮将他拉上了辅政的位置,这就更是意外之事了,所以他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代善得知这一情况后,也默许下来,因为福临也是皇太极之子,多尔衮议立福临与他拥立豪格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为辅政大臣,以崇德时期(1636~1643年)二人的地位而论,也是名至实归。

  在诸王中输得最惨的是豪格,他对多尔衮拥立福临愤怒不已。但谁让他当初故作高姿态呢,事已至此,也只好暂时任其自然了。多尔衮的两位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也极为不满,他们不愿看到皇位落入皇太极诸子之手。可是多尔衮却一意孤行,最终立了福临,二人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可决定是多尔衮作出的,二人终究无可奈何,唯有以消极的沉默作为抗议。

  和豪格相比,多尔衮已是大大地胜出了。他虽然没能继承皇位,但终究已占尽先机,一边是年仅6岁的侄皇帝,一边是懦弱隐忍的郑亲王,这就为他日后登上“皇父摄政王”

  的宝座打下了基础。最后,多尔衮的个人利益和清政权的最高利益达成了和解。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年仅6岁的九皇子福临登上笃恭殿宝座,继位为帝,改元顺治,以第二年(1644年)为顺治元年。

  这样,皇太极死后,王位争夺战以“福临继统”、二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的方式结束。在代善的主持下,诸王、群臣进行了盟誓,表示忠于新君,永不背叛。

  诸王纷争之后还有一点余波。不久,代善的儿子硕托和阿达礼(代善之孙)叔侄俩四处奔走,互通款曲,试图拥立多尔衮继位。代善揭发二人所为后,二人皆被杀。

  清最高统治层在结束了因清太宗皇太极暴亡而引发的内部纷争后,重整旗鼓,继续入主中原的大业。

  母后下嫁

  一首诗中透露出来的秘密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南明·张煌言《建夷宫词》

  张煌言的这首诗写得很热闹。从字里行间中便可看出那种宫中奢华的气象。不过最后一句却透露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太后婚。”

  所谓“太后”,即指皇帝的母亲,先皇的皇后或妃子。也就是说,肯定是与先皇结过婚的人。而在这首诗中,又出现了“太后婚”的字眼,也就是说此时的太后又出嫁了一次。

  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宋朝之后,封建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被进一步放大,女子从一而终方算有贞洁可言,更不必提三从四德之类的条条款款。民间丧偶的女性改嫁,很多时候还要受到不少限制,尤其是对其名声所产生的大不利影响。更不用说堂堂一国的太后了。

  如果说皇后是六宫之主,一国之母,那么太后就相当于太上皇的位子,一举一动都要受到文武百官乃至黎民百姓的关注,更何况是再婚这件有悖于伦常之事?而张煌言笔下的这个太后,却大张旗鼓、大操大办地筹办自己的“二婚”庆典,唯恐天下人所不知。这位太后究竟是谁?我们从张煌言所生活的时代中便可看出来。

  张煌言生于1620年,即明光宗泰昌元年,卒于1664年,即清圣祖康熙三年,如果不算南明时期,那么他曾经历过明光宗、明熹宗(天启帝)、明思宗(崇祯帝)以及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五代帝王。因诗中有慈宁宫的字样,因此可以认定是入主中原的太后,故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南明皇帝的太后可以排除,再加上张煌言卒于康熙三年,且一直因为是南明之臣而处于被清廷的追杀之中,想来也无暇去写这种事,因此亦可以将康熙朝的太后排除在外。如此一来仅剩下一位,就是顺治朝的太后、顺治帝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即后世所称的孝庄太后。此事,也正是清初四大谜案之一——太后下嫁之谜。

  孝庄太后下嫁的可能

  民间之所以盛传太后下嫁的故事,就是因为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看,孝庄太后下嫁还是有原因和动机的。不过,后人经过多方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说法不一。

  有人说,孝庄太后有可能下嫁多尔衮,是因为她想报恩。这种说法多见于文人笔记:

  皇太极去世后,睿亲王多尔衮完全可以继任大统,因为他有足够的实力和条件。但是,他没这样做,而是将皇位让给了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自己则称摄政王。在他的影响下,诸王公大臣对福临的即位也就不敢多言,福临顺利地当上了皇帝。之后,多尔衮为了大清的江山,又亲率八旗劲旅,挥戈南下。经过艰苦的征战,多尔衮不但大败李自成军,还占领了北京城。

  此时,多尔衮仍然有机会称帝,但是他还是没有这么做,北京局势一稳定,就立即迎请顺治帝移驾北京。福临成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天子。

  多尔衮的苦心和忠诚不但让皇帝感动,也感动了大臣们,大臣们都认为多尔衮理应得到回报。久未得到孝庄太后的多尔衮认为,不如借此时机了了自己的心愿,于是,召来大学士范文程等,密谋迎娶孝庄皇太后之事。

wW w.Xia 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风起陇西 少年天子 康熙大帝 中国大历史 弹痕 中国人史纲 红拂夜奔 司马懿吃三国(合集) 大秦帝国 最后一个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