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4章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王——清圣祖康熙帝(9)

  东北地区是清朝的发祥地,向来关内有事,从关外调兵,若不清除沙俄侵略者的威胁,这一机动作用恐怕将再也发挥不出来。因此,康熙把抗击俄国列为本朝大事。

  康熙制策

  康熙皇帝为彻底解决东北边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工作。其中为加强东北地区的边防力量,康熙帝组编了新满洲。新满洲是与旧满洲相对而言,一般是指清兵进关后编入旗籍的东北少数民族部众。清朝在统一东北过程中,将东北地区各部落和各族人民编入八旗,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康熙沿用这一传统方式,编组新满洲。康熙十年(1671年),将居于珲春东部烟楚(岩杵)河以东沿海一带的库雅拉人等移来,编为十二佐领。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将赫哲人内迁到宁古塔一带,编置四十佐领,成新满洲。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赫哲人和库雅拉人编组的新满洲共达七十八佐领。其中吉林与宁古塔四十佐领,盛京十七佐领,锦州五佐领,广宁三佐领,义州七佐领。另有六佐领入京为侍卫。

  索伦部包括鄂温克人、达斡尔人及鄂伦春人,他们分布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早在清入关之前已分编佐领。顺治年间,因俄国人侵入黑龙江流域,居住在黑龙江北的索伦部族先后移居到嫩江地区。康熙早年,他们被重新编组,鄂温克的2314名壮丁,按姓氏编为二十九佐领,定期进京入贡。据记载: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那恩地方二十九索伦佐领温察太、木朱虎等,入贡貂皮”。康熙六年(1667年),绰克托等人奉命将未编佐领的达斡尔1100余口编成十一佐领,设头目加以管理。在此基础上,设立索伦副都统品级官员实行统一管理,下设参领、骁骑校、拨什库等。因索伦人善于射猎,清廷向他们征收大量貂皮以为赋税。“无问官兵散户,岁纳貂皮一张”。康熙十二年(1673年),“索伦八旗”已有4524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索伦副都统品级官员”升格为都统级,正式定名“索伦总管”,同时增设一名“达斡尔总管”。康熙三十年(1691年),增设“满洲总管”,并将总管衙门建于伊倭齐,对黑龙江中上游的居民实行统一管理。

  康熙组建“新满洲”和“索伦八旗”,向他们提供房屋、土地、耕牛、种籽,令其“屯田耕种”,使各族从渔猎向农业转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极大地充实和加强了东北的边防力量。顺治末年,东北边疆地区只有宁古塔一地驻有满洲八旗十八佐领。由于编组“新满洲”,东北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并能源源不断地向关内提供兵源,以供讨伐吴三桂叛乱。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设四十六佐领;宁古塔设副都统驻防,设十二佐领。两地新旧满洲共达五十八佐领,比顺治末年增加两倍多。“新满洲”与“索伦八旗”成为戍守东北的主要力量。

  俄国占领雅克萨之后,清政府采取了与俄军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于康熙五年(1666年)遣使赴尼布楚。但由于俄方极端傲慢,将中国使者禁锢3个月之久。康熙八年(1669年),俄国商队来华,这时中俄因边境问题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但康熙还是亲自接见了该商队首领谢特库儿·阿布林。阿布林在中国出售俄国商品,同时收购中国的丝绸、棉布、宝石,清政府还赠送给阿布林一大批礼物。俄国政府在这次贸易中赚取了高额利润后,立即垄断对华贸易。同年冬天,清政府再一次争取和平解决争端,遣沙拉岱等4人去尼布楚,就俄方停止在边境的侵略与挑衅,归还逃人根特木儿等问题与俄殖民当局进行谈判。

  第二年,根据清政府的倡议,在北京双方开始了会谈。俄方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比如:

  对俄国使节“放行无阻”;允许俄国商人在中国“自由经商”;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加以制止等。而对中国的要求,俄方却百般抵赖。当时康熙的态度十分明确,要求归还逃人,停止边衅,并以此作为维系两国友好关系、发展双方贸易的前提。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沙俄乘机加紧对我国的侵略。康熙十五年(1676年),沙俄以尼布楚和雅克萨为据点,一路向东南精奇里江及其支流推进;一路向南,侵略到额尔古纳河一带。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底,沙俄又在精奇里江一带建立了结雅斯克、西姆林斯克、多隆斯克伊等军事据点。康熙见侵略者气焰嚣张,决心在黑龙江(瑷珲)建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自黑龙江到乌喇设置驿站,以传递消息,且由水陆两道陆续运粮,积贮黑龙江,积极作好战争的准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副都统萨布素率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人进驻额苏里,增派达斡尔兵力四五百与宁古塔所剩兵力五六百进驻瑷珲,两地共驻兵两千人,成为永戍黑龙江的主力。同年十月二十六日,清朝政府正式派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首任,在黑龙江永久驻防,并在黑龙江建立军事基地,驻兵屯田,制止了驻雅克萨俄国侵略军向黑龙江中下游的侵略,为收复雅克萨奠定了基础。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藩”平定,台湾统一,康熙得以腾出手来加强东北边疆实力,准备驱逐俄国侵略者。如此,便不可能不备战兵。吉林,旧名船厂,明初即成为我国重要造船基地之一。清初以来,为驱逐沙俄侵略者,造船之外兼以训练水师。顺治十八年(1661年),始设吉林水师营,“以迁移人充水手”。康熙十三年(1674年),水师营总管并至黑龙江,但仍保持一部分水师在吉林,派官管理,训练水军,制造船只。十五年(1676年)春,吉林因处于水陆交通的要道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康熙帝决定将宁古塔将军移驻于此,进一步加强其水陆军队的实力。史书上说:“建木为城,倚江而居。所统新旧满洲兵二千,并徙直隶各省流人数千户居此。修造战舰40余艘,双帆楼橹与京口战船相类。又有江船数十,亦具帆樯。日习水战,以备老羌。”此外,在吉林西北七十里的打牲乌喇设打牲乌喇总管衙门,隶内务府,为皇帝采捕东珠、蜂蜜、松子和鲟鳇鱼,其下有“额设捕珠大船7只,向由吉林水师营备领,独木船399只,内协领衙门40只”。这样,吉林与打牲乌喇两地及其间沿松花江的七十里水域,便成为修造船舰、训练水兵的重要战备基地。康熙帝亲临吉林,进行观兵。将军巴海集中所有大小数百船只和精锐官兵排列阵式,让皇帝检阅。

  在吉林的12天里的系列活动,康熙帝达到了观兵讲武、备战驱俄的目的。那么,他为何说“我来问俗非观兵”呢?这是康熙表示对穷兵黩武的厌恶。但这句话也表明,在康熙的头脑里,问俗与观兵是同样重要的,二者是统一的。抗击外国侵略者军事必不可少,但必须也要“重民生”。只有关心军民疾苦,解决好内部问题,军民上下戮力同心,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军事上的优势,抗击外敌。为了更好“观兵”而“问俗”,是他此行活动的重要目的。故此次东行,他曾广泛“问俗”:一是赦免罪犯,免除钱粮。在盛京谒祭福陵、昭陵并谕户部、刑部:“山海关以外,及宁古塔等处地方,官吏军民人等,除十恶等真正死罪不赦外,其余已结未结一切死罪,都一律减轻处罚。军流徒杖等犯,一律赦免。”奉天、锦州二府属,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地丁正项钱粮,着全部免除。康熙东巡至乌喇地方,见“当地气候严寒”,考虑到由内地发配到此处的犯人会适应不了,深为不忍,因而谕令刑部:

  “以后免死减等人犯,俱着发往尚阳堡(辽宁开原东)。其应发尚阳堡人犯改发辽阳安插。”

  在反叛案内应发乌喇地方人犯,“只令其当差”,不必给人为奴。

  康熙在松花江上观兵之后,兵部议复巡查采参官兵给赏定例,同意“视缉获多寡,分别议叙”。康熙则认为:“甚为允当”。但“恐非系采参之人,妄有拘执,夺其资财,俾孑身采捕他物者,无故罹害”。于是,令补议条款:“巡踪章京兵丁,诬拿无辜之人,将章京革职,兵丁枷号两个月鞭一百。”若趁机夺取财物者,章京不仅被革职,而且还要交到刑部问罪,兵丁再多枷号一个月。从而保证了打牲、采集等正常生产活动不受干扰。

  二是优待汉族的知识分子。尚阳堡流犯王廷试之子王德麟向康熙申诉,说他的父亲因为窝藏逃犯而被流放该地,现在已年老体衰,请求将其父放回原籍,而他愿代替他父亲受罚。督捕衙门不同意他的要求,康熙则考虑其父子二人“情实可悯”,碰到向皇上直接陈述的机会也是千载难逢,“其父子又俱系读书人”,因此,康熙帝特批准王的请求,“着一并发回原籍,后不为例”。虽有“后不为例”谕旨在先,但从宽处理流放东北的汉族知识分子的先例已开,对后来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此后流放犯人赦免回籍和随意入籍之事也逐渐增多。

  三是改革官员补授办法。同年五月初四日,康熙为期79天的东巡结束。之后,对于在东北巡行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康熙立即着手解决。从前盛京看守陵寝及山海关等处城守章京员缺,都由其子弟补缺,后停止此例,改由京师补授。这次东巡发现,京师补授这类章京员缺的办法有许多不足之处,不仅新官阖家北迁,路途遥远,往返艰难,而且其前任章京所遗孤孀将房屋田地交给所补之员,就失去了生活的必要基础,陷入困顿之中。因此,康熙于五月初十谕户、兵、工三部:“嗣后盛京看守陵寝及山海关等处城守章京员缺,不必从京师补授,着于伊等子弟内,令该将军选择贤能者,具题引见顶补,以免其往返迁移之苦。倘伊等子弟中没人适合担此任务,别有补授发往之员,可另外拨给他们土地与房屋,其前任章京田房仍行留给,不必掣出,令其孤孀得所。”不久,适值从北京所补的奉天副都统查库拒不赴任,康熙于是撤去查库的职务,提升刚从参领提为昭陵总管的佟宝为奉天副都统。后来佟宝又被提升为护军统领、黑龙江将军等高级职务。官员补授办法的改革,照顾了官员及其家属的利益,有助于培养选拔东北地方官员;由家属保留田庐产业,使国有旗地逐渐向私产演变,有利于驻防东北的八旗官兵在此世代驻守,建设东北。

  四是革除兵丁无益差徭。康熙在东北巡行期间,见兵丁差役繁重,极为辛劳,回京之日,已降特旨纠正。五月十九日,再谕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瓦礼祜等,作出如下规定:第一,停止最妨农事、徒劳人力的搜捕鹰堌窝雏之役;第二,八月放鹰、寒冬寻觅山鸡,因徒增负担,亦行停止;第三,围猎讲武不可无时,并且必须关心贫人,将所获之物分与他们,不可时加责罚,不得被狂兽误伤;第四,停止打鳇差役。康熙还特别告诫将军以下各级官员,要体贴兵丁,多加爱惜他们,鼓励农业生产。他说:“吉林乌喇田地米粮甚为紧要,农事有误,关系非细,宜劝勉之,使勤耕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初九,康熙革去巴海的宁古塔将军之职,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隐瞒粮食产量,“诳奏叟登(今吉林永吉搜登)等处田禾未收”;二是不爱惜士兵。

  同年九月初十,康熙告诫新上任的宁古塔将军殷图:“尤宜爱养兵丁,令其得所。我兵逼近罗刹,须时加操练,以修武备。巴海暴戾贪污,不恤士卒,遂被革职。其新满洲皆求主来归,理应抚绥慰劳,施以教化,使他们安心生产与生活。”

  综上可见,康熙的“问俗”涵盖了方方面面,包括关心兵民疾苦,革除官员恶习,调整官兵关系,缓和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加强东北地区的建设。在当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巩固与发展东北边疆的实力,使东北军民做好一切准备,以抗击沙俄,把侵略者驱逐出国境。

  与此同时,沙俄也强化了他们在东西伯利亚的大小城堡的力量。侵略军以尼布楚和雅克萨为据点,继续向我国的领土扩张,一路向东南精奇里江及其各支流推进;一路向南,进到额尔古纳河一带。对于俄国人对我国的侵略扩张,康熙帝极为关注,他曾于二十年(1681年)与俄方交涉,宣称:“尔等速撤回尔国人”“如不徙,则边境起争,我以众力,必驱尔徙,彼时悔无及矣”。但俄方对中国的严正警告置之不理,除继续盘踞尼布楚、雅克萨及精奇里江、额尔古纳河流域之外,又向黑龙江下游疯狂扩张。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俄军竟渡过朱满(布列亚河)、恒滚(阿姆贡河),窜到黑龙江下游赫哲、飞牙喀猎人的活动地四处烧杀抢劫。到同年底,从黑龙江下游直到海边的中国领土上,遍布着沙俄侵略者的军事据点。中国对俄和平交涉不见成效,反侵略战争势不可免。但采取何种战略方针?

  清廷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确立方针

  顺治朝,俄军侵略黑龙江流域时,清政府在进行抗俄战争中由于路途遥远、粮饷难以供应等原由,最后中途停止。后消灭俄国斯捷潘诺夫匪帮,肃清黑龙江下游全境,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巨大胜利,但没有派兵戍守边境。很快,俄军又重占了清军收复了的土地。康熙深深汲取了这一教训,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决心长期驻守边境地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他命副都统郎谈、公彭春率人以捕鹿为名,到雅克萨刺探敌情,并对沿途水路交通做勘察。年底,郎谈等返回北京报告:“罗刹久踞雅克萨,恃有木城。若发兵三千携红衣炮二十具,即可攻取。陆行,自兴安岭以往,林木丛杂,冬雪坚冰,夏雨泥淖,惟轻装可行。

  (水行),自雅克还至爱滹(瑷珲)城,于黑龙江顺流行船,仅须半月,逆流行船,约需三月,倍于陆行,但对于运粮饷、军器、辎重极为便利。”并建议等到明春天气转暖解冻之时,水陆刻期齐发,攻取雅克萨。然而,康熙认为现在攻取雅克萨的条件还不成熟,应再作准备。同时他有更深远的考虑,主张调兵永戍黑龙江,乘合适时机进取雅克萨。他对议政王大臣们说:“第兵非善事,宜暂停攻取。调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五百,并置造船舰,发红衣炮、鸟枪及演习的人,于黑龙江(旧瑷珲,今爱辉之南、江之东岸)、呼马尔(今呼玛县湖通镇)二处,建立木城,与之对垒,相机举行。”行军打仗必须解决军需供应问题,所以康熙指示:

  从科尔沁十旗、席北、乌喇等地的官屯等处取军粮一万二千石,可支三年。军队到达后立即实行屯田,军粮接续当不成问题。另外,在黑龙江城(旧瑷珲)与索伦村之间设一驿站。部队将至精奇里乌喇(结雅河)时,由索伦人供给牛羊。“如此,则罗刹不得纳我逋逃,而彼之逋逃者,且络绎来归,自不能久存矣。其命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统兵往驻黑龙江、呼马尔”。这是最初的戍守黑龙江的方案,实行中作过局部修改。

w w w. xiao shuotxt. n et Txt 小_说天+堂

同类推荐 易中天品三国 上官婉儿 一个都不正经 万历朝鲜战争 芙蓉锦 帝国的终结 大清相国 袁崇焕评传 最后一个匈奴 汉代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