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5章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王——清圣祖康熙帝(20)

  聪明反被聪明误康熙以为废黜了皇太子之后,诸皇子之间的矛盾可以缓和,但是恰恰相反,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反而愈加严重。在这个时候以皇八子为核心的八阿哥党积极钻研,精心谋划,想取得皇太子的地位。胤禩的精明之处在于借他人之口诉心中之事,从来不会直接地表达自己想如何做,他会引导对他亦步亦趋的追随者们在康熙面前说尽自己的好话,也确实如此,自己说十句也抵不住别人说一句。所以,他更加地极力拉拢朝中重臣,渐渐地就形成了“八爷党”。

  无奈,身为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在自己的身边发生的党派之争。眼看太子党被废除,可以安宁一时,没想到又出了个八阿哥党,甚至比太子党还要嚣张,招数更是花样百出。王公大臣们纷纷举荐不说,还安排算命之人从中妖言惑众、蛊惑人心,说八阿哥有帝王之相,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

  大臣们以为皇位已定,此起彼伏地涌入八王府巴结逢迎,好为自己加官进爵。康熙怒不可遏,盛怒之下,把支持党争的全部处死,甚至动用了无比残忍的刑法,而那些曾经参加过党羽之争,后来已经去世的也没有放过,杀鸡儆猴地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给剁了,然后焚烧。可见康熙对皇子之间争夺储位的斗争是深恶痛绝。康熙的大开杀戒也让胤禩看出来自己在皇位争夺中并没有占据太多的优势,还得再接再厉啊。

  康熙一天天老去,眼看太子位还没有人选,哪怕有点希望的皇子们都使尽了浑身解数,以求博得康熙的青睐。其中最有竞争力的便是胤禩、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祯。

  相对于胤禛倾尽全力为康熙办事以争取父亲的青睐,八阿哥胤禩却更加注重人心的取得,虽然之前康熙的严惩还历历在目,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这步棋,反而更加地广积善德,以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想说之事。

  在积德行善方面,不管是真是假,总之,胤禩的表面功夫是真的做到家了,只要看见谁需要帮助了,就会毫无条件地对其伸出援助之手。不管你想要什么,只要和胤禩说一句,要官位有官位、要银子有银子。人心毕竟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会有人视他为“活菩萨”,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一时间胤禩的名声更是响彻天下。

  美名在外的胤禩很快就飘飘然了,过去,在还没有“行善积德”的时候哪会有这么多人对自己前呼后拥啊!花点银子又算得了什么呢!他觉得他此时所拥有的荣耀万金难买,他倾心陶醉在他亲手缔造的“仁义之邦”之中,不能自拔的同时也悄然等待着康熙的青睐,也在用舆论与康熙作着抗争。

  如果胤禩真的像所传的那样亲善祥和,或许当上太子还是很有希望的。不过,假的终究是假的。胤禩的“仁义”说到底也是虚伪的,只不过是为了实现他政治追求的手段。

  胤禩虽然聪明,但是其实并没有彻底了解康熙的心意,康熙是老了,但是还没有傻。

  效仿康熙,只见其表不见其内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的时候,胤禩被康熙授权全权处理、审讯有关涉嫌之人。

  之所以追究到底,是因为康熙一方面是想打击朋党之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要找个倒霉蛋来为自己的二儿子背黑锅。儿子终究是儿子,做父母的始终不忍心自己的儿子丢掉性命。

  所以,努力在给胤礽找一条退路留着。可见,事到如此康熙还是非常顾及自己的儿子的。

  所以,要狠整太子党羽,迁怒于他们没有能好好地辅助太子,使得太子有被废的下场。

  可胤禩倒好,平时学康熙学得还不够透彻,仁义道德也只是表面而已。哥哥们相继落马,胤禩平时的仁慈荡然无存,心狠手辣的一面完全暴露了出来。看到当了几十年的太子终于下马了,而这次主审人还是自己,千载难逢的机会到手,下定决心要让这个昔日的太子彻底没有翻身之地。办起案来手下是毫不留情。他虽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却真正低估了康熙对自己儿子的爱。太子是再也没有翻身之地了,可他自己多年的仁义形象也在康熙的心中彻底崩塌。

  眼看康熙的身体愈见衰败,时间不等人,胤禩决定主动出击来进一步制造康熙最为看中的宽容、仁义的形象。私下聘用了张明德这个相士,让他大肆吹捧,说什么胤禩“白气贯顶”,乃明君之相。没想到康熙得知后大发雷霆。

  聪明反被聪明误。胤禩的本意是想利用朝野舆论给康熙以压力,从而迫使其就范顺从众意立自己为太子,孰不知此举已是形同对抗,大大地触动了康熙的龙须,让康熙痛不可耐,也必会招致康熙的强烈抵触。

  这招不成又出下招,胤禩虽然与十四皇子胤禵交好,但是一旦涉及到皇位就完全不念兄弟之情了。在康熙的寿辰之时,暗中掉包换掉了胤祯送给康熙的礼物,变礼物为一只死鹰,气得老父心脏病发作。从这就可以彻底看出胤禩平时的孝心、善心是何等虚伪。

  康熙何等圣明,早已看透了胤禩的心思,对这位“仁义”的皇儿已经彻底失望。康熙临终前也曾对他的儿子们作了一个短短的总结,给胤禩的评价就是:处处学朕,又处处学不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三日,康熙终于寿终正寝,病逝于畅春园。做了一辈子八贤王的胤禩到后来也没有如愿登上皇位。心有不甘,最后还是败在了胤禛的手下。

  胤禛谋得皇位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胤礽复废,诸皇子争夺太子之位又日趋激烈。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胤禩亲向康熙试探,请示以后应该怎么处理,希望自己被举荐,康熙看明他的心思,告诉他不要有非分之想,因此父子之间矛盾加深。同年冬,康熙出塞狩猎,胤禩因其母两周年忌辰,没有随行,及至康熙回程,胤禩自身并不迎驾,却把两只要死的鹰送给康熙,康熙十分气愤,大骂他不孝不义。因胤禩党羽众多,在朝中势力较大,康熙怕其政变篡权,故加紧打击胤禩集团。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康熙帝以胤禩行为卑污,凡应行走时俱懒惰不赴为由,停发他及属下护卫官员俸银俸米。同年十一月,革除胤禩门客何焯的翰林院编修、进士、举人之名,罪名之一是他把当今文章与万历末年的文字相比较,侮辱圣朝,并以此作为胤禩的罪证。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父子感情更加恶化,胤禩得了伤寒病,有离开人世之状,而康熙也置之不理。

  胤禩受挫,皇十四子胤禵开始谋求皇位。胤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母孝恭仁皇后,与皇四子胤禛同母,但一向依附胤禩。初废太子时,康熙下令锁拿胤禩,胤禵为胤禩说情,激怒了康熙,拔刀要杀胤禵,被皇五子劝止,后来胤禵被康熙逐出宫。太子复立之后,胤禵晋为贝子。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西北战事吃紧,康熙年迈多病,不能亲自征伐,所派大将指挥军事又毫无进展,于是想派皇子出征。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征伐西北,并让胤禵使用正黄旗旗纛,采用亲王规格,掌有军权。胤禵出征,被胤禵集团看成是康熙帝属意于胤禵将立其为太子的表示,因而十四皇子党又活跃起来。胤禵把谋求储位看成十分重要之事。出征之前,胤禵一再要求胤禟报告康熙信息,如果皇父离世而去,一定马上报告。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胤禵在西宁把临洮张凯叫去算命,张说其有九五之尊,将来必定大贵。胤禵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说得很对。胤禵出征大有代父出征的味道,因此许多人把它看作胤禵向皇太子的过渡。但其他皇子并没因此而放弃储位角逐。皇三子胤祉在胤禔、胤礽出事后,年龄最大而且又受封王爵,在诸兄弟中有很大的优势,并倚仗其文才出众,且又与皇父感情较好,也在谋求东宫印绶。皇四子胤禛则秘密活动,不露声色,私下里作好了夺取皇位的整体计划。

  胤禛,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在太子刚刚被废的时候,康熙命胤禛与胤禔共同监视胤礽,胤礽说其从没想过杀害父亲,取得皇位,请胤禔、胤禛代为转奏,胤禔不应,胤禛认为此话非同一般,即使自己因此获罪,也要替他转奏。康熙听后,遂将胤礽项上锁链取下。初废太子后,康熙受到沉重的打击,身体非常不好。胤禛屡劝康熙治病,保重身体,康熙遂称其殷情恳切,可谓诚孝。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被晋封雍亲王。

  再废太子后,胤禛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争夺皇位上。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胤禛集团成员戴铎为胤禛制订了夺取储位的全面的计划。第一,依靠诚孝博得康熙的信任和宠爱;第二,要以废太子凌虐昆季为戒,把兄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第三,联络百官,特别是康熙的亲信重臣,以影响皇帝,使其考虑继承人时对胤禛有利;第四,大力培植雍邸旧人,为建立江山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胤禛大规模地搜寻各种人物以形成自己的集团,其中有皇十三子胤祥、康熙近臣贵戚隆科多、大学士马齐、川陕总督年羹尧等。隆科多为佟国维之子,康熙孝懿仁皇后之弟,胤禛的舅父,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手中握有兵权,对胤禛争储非常有利。他负责京师九门、畅春园及宫禁警卫,地位至关重要。年羹尧,多年效力于胤禛,其妹为胤禛侧福晋。年羹尧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出任四川巡抚,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升任四川总督,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晋升川陕总督,是胤禛在外的重要军事力量。这一派力量虽十分强大,但表面看来却不像胤禩一派气势那么大,而是谨小慎微地活动,不露锋芒,所以康熙对此没有过怀疑和指责。

  胤禛明白康熙的心理,嘘寒问暖,非常殷勤,得到康熙的好感。康熙称赞他“诚孝”。

  他对众兄弟,虽暗中对立,但在父皇面前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相反,常“为诸阿哥陈奏”,以致感动了康熙,谓之“性量过人,深知大义”,“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胤禛对康熙并非真心真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他了解父亲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因此他极力讨好父亲。他深知谁为太子,决定权全在皇父,皇父的好感就是他的资本。他用他的行动来证明给父亲看。从这一点看,他的心计超过众兄弟,手腕也很高明。到康熙死前一刻为止,有可能继承皇位的皇子绝不只胤禛一人。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密切是胤禛最大的优势,他做事谨慎也博得了父亲对他的好感。康熙曾说过胤禛“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这本是已经过去了的小毛病,康熙偶尔提起,“无非益加勉励之意”,并没有责备的意思。但胤禛特别注意澄清,竭力扭转皇父的形象,上奏说:以前皇父曾批评喜怒不定之处,十多年来都没有提起,是因为臣在皇父教育下已经改正。“今臣年逾三十,居心行事,大概已定,喜怒不定四字,关系臣之生平,仰恳圣慈,将谕旨内此四字恩免记载”。其实康熙并没有打算把此事写进谕旨。康熙晚年,立储事不顺心,尤其需要安慰,当时只有胤禛、胤祉经常陪伴他散心。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初,康熙病情加重后,胤禛奉召到皇父跟前,泪流满面提议选医调药治疗。康熙接受了他的建议,令他同胤祉、胤祺、胤禩等几位稍知药性的皇子照顾他,很快病情好转。他恳求侍奉左右,康熙因令其恭代南郊大礼,未留身边。但胤禛每天派人请安,有时一天三次。在康熙的最后时刻胤禛给予父皇无微不至的关怀,胤禛的孝敬理所当然地深深刻在皇帝的心上。

  胤禛在康熙末年日益受到重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圣祖命其参加对胤礽党人步军统领托合齐的审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西北战事兴起,康熙召见胤禛、胤祉,征求意见,胤禛主张大力讨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有人盗窃明朝陵寝,康熙命胤禛、胤祉等皇子查处,并令他们到各陵祭奠。同年,皇太后丧,胤禛与胤祉等传达康熙的命令,让有关衙门和官员执行。次年,皇太后梓宫安放地宫,康熙因病不能亲往,命胤禛去陵前读文祭告。康熙六十年(1721年),圣祖登极六十年大庆,典礼中盛京三陵大祭最为重要,因年迈康熙不能亲往,遂命胤禛、胤祹及世子弘晟前往致祭。回京后,遇三月十八日万寿节,又命胤禛祭祀太庙后殿。同年冬至节,又命胤禛祭天于圜丘。对祭祀,特别是祭天,康熙历来看作是国家大事而加以重视,只要身体好,他就亲自去祭祀。康熙在晚年任用胤禛代替他祭祀,表明了胤禛在康熙心中已有很高的地位。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张居正 神鞭 汉代风云人物 宫女谈往录 中国大历史 中国人史纲 雍正皇帝 历史的天空 明朝那些事儿 红拂夜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