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73章 盛世巅峰的诗人皇帝——清高宗乾隆帝(15)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乾隆开始了他的第六次南巡。此次南巡再次谕令除对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犯人继续予以减刑发落外,减刑地区又增加了直隶、山东两省。二月,乾隆一行抵达山东泰安,到岱庙行礼、谒少昊陵,在曲阜到孔庙瞻礼,释奠孔子。三月,渡黄河后沿运河南下至浙江,提出海塘工程在旧有柴塘基础上,一体添筑石塘,将沟槽填实并遍植柳树,又为此拨银五百万两,限三年内完工。到杭州后又一次检阅了福州水师,回程时在江宁祭奠了明太祖陵之后,沿运河北上至德州登陆,于四月二十三日回到北京圆明园。

  乾隆六次南巡基本上达到了他最初设想的目的,政治上加强了满汉的联合,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上推动了对河工、海塘工程的治理,在南巡的过程中,大力提倡“奖励农桑”、“重农务本”思想和亲临织造机房,也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文化上提倡汉学并选用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文人学者。

  乾隆的六次南巡每次都兴师动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次随同的有王公大臣、侍卫弁从二三千余人,花费帑银数百万两,修建历次驻跸行宫三四十处。在整个南巡过程中,铺张浪费也是惊人的。乾隆虽谕令各级官员南巡时要“力戒纷饰增华”,但其随从和地方官为逢迎皇帝,讨皇帝欢心,仍是极尽奢华,而乾隆皇帝对此也未加以严禁,致使南巡铺张奢靡之势有增无减,且愈演愈烈。凡皇帝所过之处,地方官极力搜刮、滥用民力,乘机中饱私囊,人民则怨声载道。

  风流天子的后与妃

  皇后富察氏

  名门淑女,中宫贤后

  富察氏是满洲镶黄旗人,满洲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于满洲镶黄旗的并不多。富察氏不仅旗籍高,而且出身于名门宦家,她的祖父在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当过七年的户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曾经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后被追赠为一等承恩公。她的父亲李荣保是祖父的第四子,官至察哈尔总管。她的伯父马齐在康、雍、乾三朝任保和殿大学士达二十三年之久,时间之长,在有清一代是罕见的。她的另一位伯父马武任过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多年报效朝廷,深受皇帝的倚重。

  富察氏出身于这样一个累世高官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加之天生的端庄文静,可以说是一位标准的名门淑女,大家闺秀。

  1727年,在一次选秀女中,十六岁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选中,决定将这位名门之女指配给早已秘定为皇储的皇四子弘历为嫡福晋。

  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笃挚,十分恩爱。富察氏不仅聪明美丽,还非常温柔贤惠,她尽心尽意孝敬公婆,每日殷勤地问安侍膳,恪尽儿媳本分,与公婆的关系十分融洽,深受公婆的喜爱。婚后第二年,富察氏生下皇长女,然而这个公主命薄,两岁时就夭折了。婚后第四年,富察氏又生下了皇二子,雍正亲自为这个孩子命名为“永琏”。婚后第五年,富察氏又生下皇三女和敬公主。乾隆即位后,立富察氏为皇后。

  富察氏虽然是大家闺秀,却从来不爱在自己的脸上精耕细作,也厌恶金银珠宝之类的华丽恶俗,成为皇后后仍然如此。《清史稿》说,皇后母仪天下十三载,平居恭俭,不过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有一次,富察氏随同乾隆在塞外行围,皇帝无意间和皇后聊起,祖上刚刚创建帝业的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非常节俭,衣物的装饰都是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在袖口,而不是像现在皇宫中那样用金线银线精工细绣而成。皇帝顺口说了这么几句话,但孝贤皇后却将乾隆的一席话深深记在心里,回京后,特意亲手做了一个用鹿尾毛缘边的放火石的小囊送给皇上,以示与皇帝相互勉励,不忘俭朴本色。乾隆非常珍爱,一直带在身边。孝贤皇后的节俭之风和不忘本色之心,深受乾隆的敬佩和尊重。

  富察氏为人大度,处事公平,办事有条有理。庞大的后宫,被她处理得安宁静谧,上上下下的宫人对皇后都心悦诚服。

  最能体现富察氏贤慧的,要数她对待皇太后的态度了。众所周知,老太后出身不高,一开始不过是个粗使丫头,年纪虽长,仍然终日大说大笑,不改本色。而皇后出身名门,知书识礼,一举一动,都透出骨子里的高雅。这娘俩气质风度迥异,按理说相处起来有点难度。可是皇后从心里把婆婆当成妈妈,关心照顾无微不至。正因为太后出身低微,所以她在太后面前特别注重礼貌,遇到太后吃饭更衣,她都亲自照顾,不让别的宫女伸手。太后微有不适,她彻夜不眠,在跟前伺候。想不到大家闺秀出身的皇后能吃得了这份苦,后宫上下对此都十分佩服。因此,婆媳关系处得非常融洽,老太太甚至一日也离不了媳妇在跟前。对于以孝为天的乾隆,这一点确实给了他极大的安慰。

  乾隆在当皇子时,就已经娶了福晋、侧福晋、格格等十人。做了皇帝之后,又纳了不少妃嫔。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皇后富察氏是和乾隆感情最好的,备受乾隆的宠爱。在富察氏容貌一点点褪色的时候,她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日益增加,如同一坛芬芳的酒,年岁越久,就越醇香。夫妻共同生活时间越久,他们相处得也越和谐,对方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都能读懂,知道彼此的内心需要。正是因为有富察氏在身旁,乾隆才能精力充沛地处理国务,把大清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

  宽和仁慈,独擅专宠

  富察氏办事很有条理,主持后宫不偏不妒,对待太监宫女宽和仁慈,还把乾隆各位妃子所生的子女都视如己出,因而深得其他妃嫔的敬重,后宫上下都盛赞她的美德。有这样的贤后与和谐的宫闱环境,乾隆毫无内顾之忧,可以专心地处理国家政务。乾隆认为这一切都是皇后富察氏的功劳,对她十分地感激,把富察氏视为自己的贤内助和知已。

  富察氏绝非一个平凡的女子,她是草丛中的玫瑰,鸡群中的凤凰,她的出类拔萃一目了然。正像八字所说,“占得妻星最贤最能”,乾隆确实是古往今来难得的幸运之人。

  作为一个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对女人的要求当然不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内涵和性格。在门第、外表和性格这三大因素中,富察氏最为突出的就是性格。富察氏是一位既聪明透顶,又天真烂漫,既精明过人,又大气温柔,既识大体,又重小节,既善解人意,又有原则,是个既含蓄婉约,又可以笑唾檀郎的女人。在他忙于事业时,富察氏以自己的精明协调管理后宫,安排照顾皇子的生活和教育,让他不致分心。在他遇到困扰情绪烦躁之际,富察氏如同一朵解语花,迅速读懂他的内心,恰到好处地轻轻握手触摸,亲手递过来的一片小吃,都能给他极大的安慰,让他的心境迅速走出阴郁。当乾隆心情极佳,精力无处发泄时,富察氏又能陪他纵情玩嬉,陪他在围场纵马奔驰,甚至偶尔也一试挽弓射箭。

  由于乾隆对富察氏的宠爱,她的家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恩赐,甚至超出了常制,傅恒与福康安是清代少有的非宗室王,时人记载,福康安“生平所受恩宠,亦复空前旷后,冠绝百僚”。

  身在天堂,魂系夫君

  1748年,为了能让富察氏开心,淡化痛失爱子的痛苦,乾隆帝奉皇太后南巡山东之际,决定带富察皇后随驾出巡。既然皇太后也来了,虽然富察氏贵为中宫皇后,但也是儿媳妇,所以鞍前马后地照料老太太也是分内之事,可这也苦了富察氏。来回奔波加上痛失爱子还要强作欢笑,免不了疲劳伤身,加上车马劳顿,刚刚行进到泰山行宫的时候,富察氏就病倒了,大病一场及至气息奄奄,甚至昏厥了好几次。乾隆帝慌了手脚,忙下令回京,但是刚走到德州就不行了。皇太后来看她,她只模模糊糊说了“谢恩”两个字。不久,就病逝了。

  结发二十二年,乾隆和富察氏如同两棵相互依靠交织成长的大树,彼此早已长成了对方的一部分。皇后离去的半年里,皇帝表面上仍然在全力处理国务,然而悲悼之情像潮水一样经常突然袭上他的心头,悲痛的巨流频频卷起,让他什么也无法专心地做不下去。一连数月,皇帝都睡不踏实,动不动就觉得皇后还在身边,频频惊醒。太监注意到,一向严谨精明的皇帝变得迟钝了,无目的的活动增多,工作没什么效率,常常走到一处,却忘了自己是要寻找哪个奏折。有时刚说过的话,立刻就忘得一干二净,还不时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后宫上下都提心吊胆。

  乾隆帝在皇后丧满之日,饱含热泪,十分悲痛地写下了历史上着名的《述悲赋》,表达了自己对爱妻的浓浓真情。

  深爱的皇后已经离去,自己再也无法享受她的温存和体贴了,伤感的乾隆对此有着太多的不甘心。他无法阻止爱妻离去的脚步,就只能保留她活着时使用的一些物品,企望以物代人,使自己的哀思有寄托之处,企望让她的影子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

  长春宫是富察氏生前的寝宫,为了能使自己时常回到与爱妻在一起的回忆中,乾隆帝下令保留长春宫富察氏居住时的原来陈设,凡是她使用过的器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样摆放,并将孝贤皇后生前用的东珠顶冠和东珠朝珠供奉在长春宫,还将孝贤皇后及已去世的皇贵妃的画像也供在那里。这种陈设和做法保留了四十多年,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才下令撤掉,允许其他后妃们居住。

  乾隆帝还将富察氏在德州病逝时所乘的御舟运到京师保存。因为船只太大,城门洞狭窄,不能进城,乾隆帝甚至想把城门楼拆掉。当时任礼部尚书的海望想出了一个运船进城的方法,即搭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木架上设有木轨,木轨上满铺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将御舟顺利运进了城内,从而保住了城楼,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财力。

  此举虽然是乾隆极度悲哀之下的不明智举动,但确实也体现了他对失去爱妻的痛惜和以及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在富察氏去世之后,后位不能久虚。在太后的多次催促之下,乾隆十五年,皇帝册立了另一位妃子乌拉那拉氏为皇后。

  然而,对于那拉皇后,乾隆一直谈不上喜欢,二人间也没有过多的感情互动。她与富察氏一样在乾隆登基前就成了他的妃子,虽也称得上端庄秀美,性情贤淑,且乾隆也很难确切地指出她有什么不好。但不知为何,在乾隆的心里再也找不出一丝的爱意。

  虽然乾隆一再调动自己的感情,无耐真情不能勉强,新皇后始终有名无实。乾隆三十年,一直备受冷落而心情抑郁的那拉皇后终于与皇帝发生了冲突,被打入冷宫。从此,乾隆再也没有立过皇后。

  乾隆三十年,皇帝第四次南巡,又一次路过山东。与前三次一样,他没有进济南城。

  后来,他赋诗一首,说明自己不进济南城的原因: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莫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为了避免触景伤情,乾隆在以后的南巡中再也没有进入过济南城。时光在流逝,乾隆对富察氏的怀念却从来没有变淡,持续了整整一生。

  乾隆五十五年,八十岁的老皇帝暗自对地下的妻子说,我的年龄越来越大,唯一的安慰是可以早日见到你。自己不想活到一百岁,与你相会之期最长不会超过二十年了!八十岁的老人,如此的深情,天地有知,也当感动。

  1799年,时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在养心殿驾崩,享年八十九岁,在与在富察氏阴阳阻隔五十年后,这对恩爱夫妻,终于在地下团聚了。

  备受宠爱的香妃

  在乾隆帝的后宫中有一位特殊的妃子,她体有异香,不需薰沐,人称“香妃”。据史学工作者考证,这位香妃就是容妃,出生于西域的和卓氏家族。

  容妃一入宫就跨越了“常在”和“答应”两级阶梯而直接被封为“贵人”,这说明了她在乾隆帝心中的地位。

  做贵人时,她每年得到赏银一百五十两,封嫔妃以后,每年赏银是三百两;为了庆祝她的四十寿辰和五十寿辰,乾隆帝两次都赏了她大量珍玩宝物和重达四百五十两的银元宝;她先后九次随侍乾隆帝前往风景秀丽的热河行宫避暑,并被带往木兰围场,观赏围猎时的壮阔场面;乾隆三十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容妃是随行的六位后妃之一。南达苏州、杭州,饱览了江南园林之美和湖山之胜;乾隆三十六年,她又随乾隆帝东巡,游历了东岳泰山,拜谒了曲阜孔庙;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拜谒满洲的龙兴之地——盛京,而后容妃已列为随行六位妃嫔的第二位。这次她参加了福陵、昭陵祭祀清朝缔造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隆重典礼,并在盛京故宫的凤凰楼和崇政殿,与皇帝一起接受了诸王大臣的叩拜。

  容妃五十岁之后就很少露面。乾隆五十二年的宫廷档案里有她服用“平安丸”的记载。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五十五岁的容妃离开了人世。

  当年的九月二十五日,她的灵柩被送往河北遵化的清代帝后陵园中安葬。

  关于香妃的死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皇太后赐死,另一种是自然病死。前一种说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展出的所谓香妃戎装像下写的文字说明:

  香妃者,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两师之役,嘱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

  帝命于西内建宝月楼(即今之新华门)居之。楼外建回营,毳幕韦鞴,具如西域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顶,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相传亦为香妃沐浴之所。盖帝欲藉种种以取悦其意,而稍杀其思乡之念也。讵妃虽被殊眷,终不释然,尝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效儿女汶汶徒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闻者大惊。但帝虽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数年。皇太后微有所闻,屡戒帝弗往,不听。会帝宿斋宫,急召妃入,赐缢死。……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而香妃(容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赐死的。

  乾隆传位

  在古代众多的帝王中,在其生前传位的皇帝为数甚少。其中除极个别的是有意模仿古人、沽名钓誉之外,绝大多数是被迫的。乾隆皇帝是一个特例,他统治清朝60年,使社会达到极盛;85岁高龄之时,又主动举行了传位大典,当上了太上皇。3年以后,方才寿终正寝。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中国大历史 雍正皇帝 中国人史纲 李自成 拉贝日记 大唐万户侯 这个历史挺靠谱 芈月传 明朝那些事儿 红拂夜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