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39章 见证历史变迁的末代君王——清宣统帝溥仪(1)

  帝王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溥仪

  属相:马(1906年)

  年号:宣统

  在位:1908~1911年

  享年:62岁(1906~1967年)

  庙号:无

  谥号:无

  陵寝:先葬八宝山公墓,后移葬清西陵华龙陵园配偶:5人,郭布罗·婉容等

  子女:无

  继位人:无

  帝王小传

  溥仪(1906~1967年),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字浩然,笔名植莲,英文名亨利(Henry)。

  溥仪的父亲是醇亲王载沣,与光绪帝同父异母,母亲是慈禧太后亲信重臣荣禄的女儿。

  光绪帝没有子嗣,根据慈禧太后的懿旨,光绪死后,由溥仪继位,承继同治,兼祧光绪,改元宣统。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2月2日)溥仪初次即位,当时仅3岁。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中华民国成立。溥仪被迫在民国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退位,但保留皇帝的名义继续住在紫禁城内。宣统只当了3年皇帝,是12帝中帝祚最短的。1917年,获得张勋支持而自7月1日至7月12日复辟。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军队包围紫禁城并赶走溥仪。溥仪转往天津。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建立傀儡国家满洲国。溥仪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日本于1934年命溥仪为满洲皇帝,3月1日登极,年号康德。

  日本在二战中失败后,溥仪被苏联执政官员带到苏联境内,最后把溥仪移交给中国。

  二战后,溥仪被定性为战犯,于1959年12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1964年,溥仪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因病逝于北京。

  青史语录

  “大变既起,遽谢政权,天下为公,永存优待,遂开千古未有之奇。虞宾在位,文物犹新。

  是非论定,修史者每难之。”

  ——《清史稿·宣统本纪》

  清宫三代无婴啼

  连续三位帝王均无后

  同治皇帝载淳,十九周岁死去的时候,没有留下一儿半女,虽然野史曾提到过皇后阿鲁特氏已怀有龙种,但正史中得不到任何依据,便无法作数。掐指一算,同治皇帝于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举行大婚典礼,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这期间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居然无法留下自己的一点骨血,实属怪事。

  光绪皇帝死的时候三十八岁,居然身后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光绪皇帝于光绪十四年十月(1888年11月)大婚,虽然他在政治上难以有所动作,是慈禧控制下的傀儡皇帝,但在婚姻中,还是有一些自主权利的,慈禧并不会去干涉他的私生活。而且作为一国之君,他起码有着皇后妃子,几名女子陪伴,而且还有宠爱的珍妃常伴身旁,但膝下无子,确实让人费解。

  而作为光绪帝继位人宣统帝溥仪,这位末代皇帝活了六十一岁,但也是没有孩子留下。

  晚清接连三任皇帝都没有留下子嗣,的确是够让人震惊了。

  接连三朝皇帝都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这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平常人家来说如此,对于帝王家更是如此。一个皇帝没有生育能力,这是要被天下人耻笑的。

  皇帝绝后谁之过

  三朝皇帝个个绝后,爱新觉罗氏皇族到底怎么啦?对此人们纷纷展开探讨,但因为当时的有关史书、传记并未对此事记载过多,而且时隔太久,研究起来很难下手,这三位皇帝不生育,成为一团疑云,后人只能凭借猜测分析,通过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当时的情形。

  清末三朝皇帝都未生儿育女,与满洲皇族的婚姻习俗有关。按照满洲皇室的婚姻习俗,丈夫死后,妻子是可以嫁给小叔子,或者丈夫家其他的男性,这种原始的婚俗,将女人当做一种交配工具。而也正是这种习俗,令大清的皇室血统发生了变化。

  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前曾嘱咐:“俟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他是要将自己的妻子交给自己的儿子。不止努尔哈赤这样,其他皇室成员的婚配,都是典型的近亲婚配或乱伦婚配。

  皇太极时代,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是皇太极的亲弟弟,但豪格娶的嫡妻却是多尔衮妻子的妹妹,在豪格死后,这位嫡妻博尔济锦氏又被多尔衮纳为妻子。

  之后为了对付明朝,皇太极开始注重与蒙古部落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强强联合,借用蒙古的力量来进入中原。而最好的联合方式,就是我国古代早已有之的联姻。

  在正式将“后金”改为“清”之后,坐上了龙椅的皇太极所册封的嫔妃中,有五宫后妃全都来自于蒙古的博尔济锦部,另有三位后妃,如果按照辈分来算的话应当是姑侄关系。

  据统计,仅仅是皇太极在位期间,满洲贵族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就足有18次。

  顺治与皇太极一样,也是多次近亲结婚或是乱伦婚配,顺治的皇后和淑惠妃,是他同一个亲舅舅的两个女儿,都是他的表妹。为了政治,满族与蒙古族部落的联姻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金国大汗、大清国皇帝、王、贝勒等贵族不仅娶蒙古女子为妻,还把自己的女儿都嫁出去,这些混乱的婚姻是导致后来大清帝王不孕的一个原因。

  当然因为近亲结婚而导致后来帝王的身体病变,只不过是一个猜测而已,至于这三位帝王为何绝后的真正原因,还有待考究。

  一场乱七八糟的登基大典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初九,天气冷得出奇。紫禁城太和殿内却钟鼓齐鸣,一派雍雍穆穆的景象。年仅三岁的小皇帝——溥仪的登基大典正在举行。然而这次登基大典举行的却是前所未有的荒唐。拥立了新皇上的文武群臣不但没有露出开心的神色,反而一个个忧心忡忡。慈禧和光绪的同时崩薨,还没有让这些大臣们从震惊中清醒过来。登基大典上闹出的闹剧,让这些国家柱石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很多年以后,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曾经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由于溥仪刚刚入宫,他是怀着恐惧的心情面对这一切的。天气的寒冷也让这个小皇帝早就受不了。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须弥宝座上,听着震耳欲聋的皇家音乐,看着一帮陌生人在自己的脚下手舞足蹈,三跪九叩,终于再也无法忍受这个场面。

  正当登基大典举行得热闹的时候,溥仪突然开始哇哇大哭,边哭边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说着就要从宝座上跳下来。

  溥仪的父亲,议政王醇亲王载沣此时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之下,扶着小皇帝。见溥仪如此折腾,也不敢动弹,只好死死地压着溥仪。动弹不得的溥仪不断地挣扎,哭喊声越来越响,“我要回家”的声音伴随着盛大的钟鼓声在太和殿内回荡。急得满头是汗的载沣只好连连安慰道:“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对于历来迷信的清廷官员而言,这些话实在是不祥之兆。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啊?”

  溥仪小皇帝——年号宣统——就这样登上皇位,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

  为何溥仪成皇帝

  传闻溥仪之所以会当上皇帝,是慈禧病重之时,见光绪也病入膏肓,认为两人随时都有殡天的可能,由于光绪无子,挑选大清帝国的下一任皇帝的重担便又落在了慈禧的肩头。

  慈禧虽然深知自己已经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垂帘听政,但她仍然要挑选一位和自己沾亲带故,关系甚近的皇族接替皇位。根据光绪入宫的前例,自然是还要从奕这一支中选择。

  此时奕早已去世,接替醇亲王爵的是其第五子载沣。慈禧为了笼络载沣,又使出了她熟悉的策略,将宠臣荣禄的女儿认作了养女,并指婚给载沣。本来载沣当时已经订亲,但慈禧坚持如此,载沣只得听从。这样,载沣又成了慈禧的干女婿。载沣和这位大小姐生了两个儿子,溥仪和溥杰。慈禧立储的时候,就挑中了年纪稍微大一点儿的溥仪。

  不过,有了前车之鉴的醇亲王府并不愿意把溥仪交出去——溥仪的亲叔叔,现在的光绪帝载湉当初也是这么被送进宫去,在宫里活活地被折腾了三十多年,此时马上就要撒手人寰。都说当皇帝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只有这些天皇贵胄才知道其中的辛酸。

  奕尚在人世的妻子,载沣的母亲一听说自己视若掌上明珠的大孙子又要被抱进皇宫去,当时就两眼一黑昏了过去。醒来以后死死地抱着溥仪不松手,而溥仪则又哭又叫又喊又闹——整个醇王府一片混乱。所有的人都在盯着年轻的摄政王载沣,可载沣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无可奈何地苦笑。乱了一阵子,有个乳母看溥仪哭得可怜,便过来给他喂奶,溥仪这才渐渐安静下来。

  执掌大清权力的父亲

  溥仪即位之后,由于年纪太小,载沣掌握了大清朝实际的权力。对于这个两代为帝的家庭来说,所谓树大招风,因此不得不韬光养晦,低调做人。前文已经说过,老醇亲王奕在光绪即位以后,便辞去了全部职务,希望以此远离政治斗争。然而,光绪长大以后与慈禧的对立还是让奕的处境极为尴尬。一方面,他与荣禄等人甚为友善,最后还结为亲家;另一方面他和支持光绪的翁同龢等人关系也很不错。为了不让慈禧对他有任何意见,他甚至放弃了所有原则,在督办北洋海军的建设时,挪用经费给慈禧修造颐和园。载沣也继承了乃父的此种家风。小心翼翼,明哲保身。朝中大事,几乎都由庆亲王奕匡和其他军机大臣做主。他则摆出一副超然世外与世无争的架势。

  不过,载沣虽然低调如此,有一件事情他却始终耿耿于怀:那就是光绪的失势,他始终认为,如果不是袁世凯关键时刻倒戈,百日维新就不会失败,而光绪也就不会受到慈禧的百般凌辱,最终郁郁而终。因此,他处心积虑要为光绪报仇。一时间,民间流言四起,传说载沣已经将袁世凯秘密处死。

  然而,流言终究是流言。事实上,载沣要想除去实力已经异常强大的袁世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只能团结一帮年轻气盛却没有任何政治斗争经验的少壮派满族亲贵来筹划此事,然而这一举动却遭到了庆亲王奕匡和张之洞的坚决反对。

  据说,当载沣和几位军机大臣碰头,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时,所有的军机大臣都吓了一跳。庆亲王更是连说不妥。他认为,袁世凯虽然现在已经被夺了军权,但北洋新军都是他的手下,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这些人造反,带兵进京,谁挡得住?

  最后,万般无奈的载沣只好同几位军机大臣达成妥协,以袁世凯患“足疾”为由,将其免职,令回原籍。载沣自以为从此可以安然无恙,然而过了不久,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已经对清廷彻底失望的袁世凯卷土重来趁势夺取了政权。这就是他所想不到的了。

  就这样,大清朝的政局,愈加动荡了。

  清政府推行新政时,定下了预备立宪的计划,但由于慈禧的去世,继续推行这一计划的权力,交到了载沣的手里。由于这也是光绪遗诏中所关心的事情,载沣并不敢怠慢。宣统元年(1909年),如期举行了各省谘议局的选举;第二年,资政院也告开院。正当全国人民翘首以盼第一任内阁的建立的时候,载沣却作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

  愚蠢的皇族内阁

  宣统三年(1911年)载沣任命了第一届内阁。然而,这一届内阁有13名成员,居然有9人是满人,而这9人中又有7人是宗室子弟。内阁总理大臣就是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匡。除此之外,清廷还宣布,由于内阁制度为首创,为了慎重起见,本届内阁仅根据内阁办事暂行章程成立,具体国务处理还依照原来的政治模式进行;并且,军事方面的问题也不由内阁总理大臣负责,而是由军咨府大臣载涛负责。

  由于这届内阁徒有其表,它被立宪党人和革命党人异口同声地讽刺为“皇族内阁”;载沣的决策失误,也让社会舆论大失所望,认为清廷根本无意立宪,既然和平手段无法解决,就以武力夺取之。很多立宪党人从此倒向革命派。革命的暴风迅速席卷了大江南北。

  罢免袁世凯

  袁世凯以在小站练兵起家,戊戌维新中投靠后党,慈禧太后很器重他,升他为山东巡抚。己亥到庚子年间,他残酷镇压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对他表示满意。庚子八国联军之役,八国联军击败了清政府北洋五军中的前、后、左、右四军,而袁世凯掌握的武卫右军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充了许多,成为清政府在京畿一带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病死,遗折保荐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此以后他官运亨通,先后兼任督办政务处大臣、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练兵处会办大臣、督办津镇京汉路大臣、督办津镇京汉路电报事务大臣等要职。清政府实施新政时,袁世凯主持训练新军。他趁此机会,又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建成北洋六镇新军。在朝廷中,袁世凯结成党派,以重金买通昏庸贪鄙的军机首辅庆亲王奕作为靠山;在朝廷之外,他与立宪派结纳,对立宪运动表现得特别积极、热心,以邀政声时誉,成为实力最大的买办军阀和权臣,使很多汉族官僚和立宪派都想攀附他。

  由于袁世凯势力的迅速扩张,一些满族贵族和守旧大臣一直对他很怀疑。早在新政期间,就有人奏劾“袁世凯之请派饷练兵也,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岂果奋忠以维国势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议定官制,袁世凯指使人提出设立责任内阁,取消军机处。而满族官僚铁良则主张设立陆军部,集军权于中央,反对袁世凯的建议。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执。结果,朝廷否决了袁的建议。这一风波过后,袁世凯深知被人怀疑,遂以退为进,奏请开去各项兼差,并把北洋六镇中的四镇交由陆军部管辖,只有两镇被留下由他控制。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夏间的“丁未政潮”中,虽然袁世凯以奕作为靠山没有发生什么事,但清廷少壮亲贵并未解除对袁世凯的疑忌。在他们的活动下,清政府明升暗降地将袁世凯和另一个有实力的汉族官僚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因此袁世凯被迫离开他经营多年的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之职,但是在朝中到处都是他的爪牙,北洋军事骨干也都是他的亲信,他的势力还是很大。

  载沣对袁世凯疑忌已久。作为光绪帝的胞弟,他对袁世凯在戊戌时的做法早就怀恨在心,对袁世凯势力的蒸蒸日上尤为愤嫉。在政务处议论官制时,载沣对袁世凯提出的设立内阁、撤裁军机的主张“强词驳诘”,甚至“出口谩骂”。当善以权术“驾驭群僚”的慈禧死后,载沣对袁世凯更是十分担心。这样,袁世凯势不可免要成为载沣集权中首先打击的目标。

  载沣监国后不久,已觉察出载沣意向的御史赵炳麟立即上奏参劾袁世凯“树植私党,挟制朝廷,方今主少国疑,似此包藏祸心、罔知大义者,久在枢垣,他日必生意外之变”,并告诫载沣,“若待其党根蒂固结,谋定后动,他日监国摄政王虽欲去之,亦无可如何”。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弹痕 宫女谈往录 雍正皇帝 清朝的皇帝 芙蓉锦 大清相国 帝国的终结 乾隆皇帝 历史的天空 一个都不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