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8章 启迪篇——每个人都是第一名(3)

  阅读点睛:他的成功在于冷静地面对失败,并对失败进行了反思总结,从中发现了最大一条教训,那就是他其实根本就没有弄明白,究竟什么是滑稽。因此,之后他通过搜集、借阅、观赏了大量的优秀影片,终于使自己的知识获得了质的飞跃。失败是成功途中的指路牌。今天的失败,正是在给你的昨天指点迷津。只要善于从失败中接受教训,失败何尝不是一笔财富。

  王中军:电影界的“巨头”

  佚名

  王中军,1960年出生于北京,华谊影视文化公司总裁。

  近些年来,贺岁片异常火爆。那么,究竟是谁将原本在家守岁的人们吸引进了电影院?是谁带火了贺岁片市场?有人说是冯小刚,有人说是张艺谋。但业内人士说,真正的人应该是“贺岁片大佬”王中军——如果没有他,贺岁片市场也许还是“襁褓中的婴儿”。

  自2003年起,在王中军的悉心“引导”下,贺岁片早已和年夜饭、春晚一样,成为人们过年时的一项主要娱乐消遣。不少人甚至这样说:“过年的时候,如果少了电影院热闹的宣传攻势,总会觉得少了年味;而少了王氏大片的竞争,这个市场肯定热闹不起来”。

  “中国电影现在的势头很好,而前些年却不是这样。‘华谊兄弟’的作用,可能在那个时候显得更为重要。最起码,是我们把贺岁片市场做得这么热闹,然后形成了贺岁片这样一个档期。”抚今追昔,王中军言语神态之间,既有轻松,也有感慨。

  1960年,王中军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小时候,父亲在野战军工作,他就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不但一点没觉得累,反而不停地做着美梦: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军装,腰板笔直,威风凛凛,那该多好!

  到了16岁,王中军还有几个月就要初中毕业了。可眼瞅着同在军队大院的玩伴们这个当兵,那个入伍,他的心里也在开始自己的人生规划。他向父亲求助,父亲随口答应下来:“想当兵?给你问问去。”原本以为父亲只是敷衍自己,可王中军没有想到,仅仅12个小时后,他就坐上一辆破旧的吉普车,直奔驻扎在河北保定的一个炮团,成为一名侦察兵。

  4年后,王中军从部队复员。靠着在部队培养出的一点“业余爱好”,他进入一家出版社,从事美术设计和摄影工作。可刚“安生”3年,他又辞职下海,承包了一家广告公司,很快就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但是,王中军内心那条不安分的“馋虫”又蠕动起来。这一次,他将眼光投向了国外。

  1989年,王中军站在了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的校门前,他给自己定下人生新目标:确保每个学期修满最低限度的8个学分,其余时间用来打零工,在5年内赚足10万美元,然后回国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广告公司。于是,一年的课程被他拖成5年才读完。事隔多年,王中军回忆说:“那5年,什么苦都尝遍了。”送外卖时,有时一天工作16个小时,回到家必须先休息半个小时,然后才有气力去洗澡。这样长时间高强度劳作,让王中军看起来苍老了很多。不过,辛苦总是有收获的。由于勤奋,王中军一天最多能挣到100美元。

  1994年2月,王中军终于攒足了10万美元回国,并与弟弟王中磊一起,创立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那段时间,我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到了地铁站就把车一存,然后坐地铁去上班。”

  很快,哥俩做成了第一单大生意——承接中国银行统一标识的业务。此后,哥俩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从国电公司到中石化,从中国银行长城卡到华夏银行华夏卡,各大公司的标识业务以及卡面设计、标准化推广,全由王中军兄弟“一手包办”。很快,在两年多时间里,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由一个10万美元起家的小公司,变成了年销售额6亿元人民币的广告“巨头”,迅速进入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

  钱挣得足够多了,精明的王中军将目光投向影视业,这才是他人生设计图中的亮点。

  1995年岁末,香港著名影星成龙主演的贺岁片《红番区》,出现在内地电影院的银幕上,8000万元的票房让内地电影从业者们大吃一惊。1997年,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和著名导演冯小刚,借势推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影片一上映,观众如潮。王中军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密切关注贺岁片市场及其运作。

  “我那时才知道,内地人也能拍出这么好看、搞笑的片子!”事隔十年,回想起自己和弟弟走出影院时的惊喜,王中军对《甲方乙方》这部电影依然赞不绝口。

  从小就对电影充满期待和向往的王中军,在受到《甲方乙方》“刺激”后发誓:“如果以后有机会拍电影,一定也要拍这种风格的。”没有想到的是,两年后,王中军就等来了一个大好机会。

  1999年,王中军决定进军电影业,并且立下雄心壮志:“要做就做最好!”这一时刻,他想起了两年前影片结束时字幕上的五个字——“导演冯小刚”。

  通过朋友介绍,王中军终于和冯小刚坐到了一起。记者出于好奇打听那次见面的细节,他却笑而不答,过了许久,才缓缓开口:“当初我俩是不是‘一见钟情’已经不记得了,不过那时,冯小刚已经很火了,而我还是门外汉。”

  一个出钱,一个出力。1999年初,王、冯两人合作的第一部影片《没完没了》上映。为了紧扣“新年”这一题材,影片设置了一个圆满大结局——“病房里,韩冬(男主角)送走了‘人质’刘小芸(女主角),对着躺在床上失去知觉的姐姐倾诉心声;窗外,新年礼花放起来了,辞旧迎新的钟声敲响了,新世纪到来了!”

  这种场面吸引许多影迷追捧。一时间,各电影院被围得水泄不通,剧场里笑声阵阵。北京大华电影院经理南德山回忆说,那段时间,影院每天能接待观众两千多人次,一周票房收入可高达46万元,甚至超过当时最火的进口大片《星球大战》。

  如此高额收益让王中军看到了贺岁片的前景。“冯小刚的片子噱头很巧,充满平民智慧,而且老百姓也喜欢看。”于是,在冯小刚贺岁片尚未形成品牌的时候,王中军毅然提前“买断”这株“摇钱树”,开始着力打造“华谊兄弟”旗下的贺岁片品牌。从2001年起,《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华谊兄弟”贺岁片在票房市场收益飚升,不断刷新国产电影的票房纪录。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是“华谊兄弟”投拍的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台词。而在现实生活中,王中军对此话也有着切身体验。

  王中军很早就认识到,仅仅依靠冯小刚和他的电影,一定很难满足观众日益挑剔的胃口。于是,他开始网罗更多的大牌明星和大牌导演,从刘嘉玲、关之琳、王姬、吴若甫等著名影星,到冯小刚、张纪中、路学长、陆川等大牌导演,“华谊兄弟”拥有了一支阵容豪华的“电影制作团队”。在王中军看来,如此丰富、高端的人才储备加上雄厚的资本实力,“华谊兄弟”称雄春节电影市场,自然是水到渠成。

  阅读点睛:路是人走出来的。看完王中军的故事,我们应该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一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要为自己规划好了奋斗的方向,再为之付出不断地努力,一定能够一步步迈向成功。

  “梅兰芳”的成功赢在取舍间

  沈黎明

  余少群,影视演员,因出演“青年梅兰芳”红遍大江南北。

  余少群1982年出生在武汉,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尤其对戏曲感兴趣,广播、电视中一有戏曲节目,就哼哼呀呀跟着学唱。因此,13岁时他报考了武汉艺术学校汉剧专业,立志要当一名优秀演员。

  余少群人小志高,入校后不仅上课认真听讲,细心揣摩,课后还刻苦练习,学校的练功房里常常留下她不知疲倦的身影。寒来暑往,在辛勤汗水的陪伴下,经过6年刻苦学习,2002年,余少群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进入了武汉汉剧院,圆了演员梦。

  由于功底扎实,进汉剧院一年后,余少群就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2004年他因成功主演《玉簪记》,被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看中,收为“关门弟子”。入门后余少群在师傅的悉心教授下,表演水平大幅提高,2005年年仅23岁的他就举办了个人艺术专场,这在汉剧,乃至全国戏曲演员中都十分罕见的。一时间,鲜花、掌声向余少群涌来,他成为汉剧界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地位、待遇都节节攀升,在同龄演员中首屈一指。然而谁也没想到,此时风光无限的余少群,却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产生了忧虑:“汉剧作为地方剧种,影响力不是很大大,甚至比不上黄梅戏、豫剧。作为青年演员,要在这个剧种中有更大的发展,恐怕很难。”思忖再三,余少群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改学越剧。很快,他在一片挽留声中,放弃拥有的一切,毅然奔赴上海,踏入了越剧界。

  2007年,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面向全国选秀,在越剧舞台上已崭露头角的余少群,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马上报名参加了“贾宝玉”的角逐。由于形象好,戏曲功底深厚,他很快进入五强,且呼声最高。然而就在此时,余少群突然接到电影《梅兰芳》剧组的电话:“陈凯歌导演认为你演青年梅兰芳比较合适,如果你愿意,陈导希望你马上来面试!”放下电话,余少群一阵兴奋后很快陷入了沉思:毫无疑问,无论是饰演贾宝玉,还是梅兰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只是红楼选秀已接近尾声,自己获胜在望,梅兰芳仅是面试,结果如何,很难预料。是舍弃眼看到手的贾宝玉,还是去争取未知的梅兰芳……

  一时间,这成了一道摆在余少群面前的难题,等待他的抉择。

  一连大半天,余少群满脑子都是贾宝玉、梅兰芳,梅兰芳、贾宝玉,当天晚上连饭都没吃好。一位好友看到余少群沉闷的神情,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余少群便把情况和他说了,好友一听立即说:“这还用琢磨呀!你为‘贾宝玉’付出了那么多辛苦,眼看到手了,要舍弃,不是犯傻吗?”“喔!”余少群应了一声,没再说什么,他知道,朋友是好意,说的也是实情。

  当天晚上,他碾转反侧难以入眠,经过反复思考,最终认为:梅兰芳是京剧大师,饰演他,肯定离不开戏曲的东西,自己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通过剧情,也能把自己台上台下的风采全面的展现给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讲,饰演梅兰芳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这个机会,舍弃贾宝玉,博一次,值!想到这,余少群下了决心。亲朋好友,以及《红楼梦》投资方的有关人士知道余少群的决定后,都表示出极大的惋惜。

  如今,《梅兰芳》成功上映,余少群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名满华夏,而《红楼梦》才刚刚开始拍摄。不仅如此,通过《梅兰芳》的拍摄,大碗明星荟萃的海润公司看好了余少群的表演才能,与他签订了影视表演合约,他已成为蒋雯丽、刘烨、孙俪的同门师弟。并凭借《梅兰芳》获得了2009年大上海电影盛宴最佳新人奖、2009年第三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人奖、2009年第十六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2009年第十二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新人奖、2009年第十三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新人男演员奖等多个奖项。

  毫无疑问,如果余少群当初没有舍汉剧学越剧、没有舍贾宝玉选梅兰芳,那他能否获得、何时能获得今天的成功,很难预料。很多知情人说:“余少群的成功,是他懂得舍与得,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余少群自己则说:“我从小就很有主意,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漫漫人生,需要对“舍”与“得”做出决择的事情很多,“舍得”不仅是生活中的哲学,也是处世的智慧。人生在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很多,这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但是,什么都想得到则是不可能的。无数实例已经证明,一切成功人士,成功的秘笈之一就是懂得“舍”与“得”的处理。

  阅读点睛:“舍”与“得”的选择并非易事,尤其那种舍弃经过千辛万苦即将到手的东西,从零开始为另一个想得到东西去拼搏时的抉择更不易,它不但需要聪明的智慧,还需要足够的勇气。这时“舍”与“得”的抉择,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彻悟,一旦正确做出,必将对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产生巨大影响。

  李小龙:珍惜每一分钟

  王国军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祖籍广东顺德市。一代武术宗师、武术技击家,功夫影帝、功夫电影的开创者,截拳道创始人。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第一人,打入好莱坞的首位华人。代表作品《青蜂侠》、《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出生于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小时候,他的身体非常瘦弱。父亲为了使李小龙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李小龙在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螳螂拳、鹤拳道、洪拳、谭腿、少林拳、戳脚、节拳、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技击水平,李小龙除了勤习中国拳术外,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不断丰富实战经验,赴美深造自创截拳道。

  李小龙16岁的一天,他为了替班上的女同学讨回公道,对一帮混混大打出手,伤了两个人,因此被勒令退学,他决定到美国去求学。父亲指着他房间里的大沙包说:“你什么时候能在一分钟内把它打破,你就能走。”他惊讶的张大眼睛。

  “是的,一分钟。”父亲微笑说,“对别人说也许要用一辈子,但你只能用一分钟。因为你与众不同。”

  父亲的话他牢牢记在心里面。接下来的时间,李小龙开始疯狂的训练,因为他知道,他的人生命运,将在一分钟内决定。

  三个月后,父亲给他换了一个新沙包,并在一边按下了秒表。一拳,又一拳,他几乎使劲了全身的力气。最后一记重拳,沙子砰的一声向外倾泻。

  他成功了,18岁那年,他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旧金山,攻读哲学心理系。

  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苦,进入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的好评。

  李小龙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绝招。 李小龙是个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

  李小龙为了宣扬中华武术,在大学2年级期间,租了校园的一个停车场角落,作为武馆,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他边教边练,刻苦磨炼,技术大有长进,尤以腿功造诣更为精深。

  三十岁,他回到香港,虽然他卓绝的武艺赢得了很多人的一致好评,但在电影届,他还只是个新人,他所能做的唯一工作就是跑龙套。

  次年三月,好友将李小龙引荐给大导演罗维,罗维早就听说了他在美国的种种事迹,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仰慕已久,有心让他担任自己的新电影的男一号。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水煮三国 正能量 千万别学英语 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 销售就是要搞定人 谁的青春不迷茫 圈子圈套 富爸爸穷爸爸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一生幸福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