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3章 交友课:舍得帮助别人,自然会得到回报(2)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进入秦宫后,见宫殿高大雄伟,美女、珠宝不计其数,心中产生了羡慕之情,想全部据为己有。大将樊哙劝刘邦最好不要这样做,刘邦很不高兴。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穷奢极欲。现在您刚入秦宫就想像秦王那样享乐,岂不坏了大事?樊哙的话可是忠言啊!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您还是听樊哙的劝告吧!”

  刘邦听了深有感触,立即采纳了樊哙的意见。接着,刘邦又传令废除秦朝苛法,还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不仅分毫未动秦宫的财宝,而且撤守灞上,深得秦人的拥护。

  刘邦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并取得天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虚怀若谷,能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正是个体和组织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品德。这种知错必改的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都应该接受善意的批评,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且往往是错的时候比对的时候多。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一般而言,人们都喜欢听好话,而不愿意听批评意见,有些人还会错误地对待批评,甚至把提批评意见的人当成仇人。还需指出的是,智者只对值得批评的人提出批评意见,而对不值得批评的人根本不会去说他,懒得冒被人仇视的风险。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和他的弟子耕柱之间的一则故事,就很值得一读。

  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因为在墨子的许多门生之中,耕柱被公认是最优秀的,但他却偏偏常遭到墨子的批评,这让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门生中,我竟是如此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之见,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是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导与匡正。”

  听了墨子这番话,耕柱立刻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此再也不以遭受批评为耻,而是更加发奋努力,终于成为墨子的继承人。

  有时别人的批评不是对我们个人本身的不满,而是对我们做事或是对人态度的不满,他们的批评是对我们做事的建议,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挑剔。善意的批评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存在着哪些不足和缺点,以便能逐步弥补和改掉它们,去完善自己。对于别人的批评和反驳我们应当抱之以宽容,万不可怒颜相向。认识不到自己错误的人只会使自己更加地狭隘,不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人离成功只会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不要觉得有失面子,而且我们的每一次成功,都应当感谢那些曾经直面批评的人。

  忘记别人的坏处,记住别人的好处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伤心的、痛苦的甚至让人愤怒的事情,它们或来自于朋友,或来自于家人,又或来自于同事。这些经历让我们有或多或少的委屈和不甘,甚至陷入深深的怨恨中不能自拔。此刻,忘记别人的坏处,记住别人的好处无疑就是处理此类事件的良方。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既往不咎的人,才是快乐轻松的人。

  有些人、有些事在你的一生中是无法忘怀的,也不该忘怀。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我会记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牢记别人对你的帮助,忘记别人对你的不好,这才是做人的本分。

  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是多么希望对方把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记!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如此宽厚的理解为他人开脱?但是现实中,常见有人只记得别人的坏,忘记了别人的好。不停用别人的坏来刺激自己,折磨自己,以至于快要发疯发狂。这样的人注定要成为孤家寡人,他的悲伤和烦恼也是咎由自取的。

  阿拉伯著名诗人萨迪说:“谁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这样的人生才会阳光明媚。

  一位朋友说:“我只记着别人对我的好处,忘记了别人对我的坏处。”因此,这位朋友受大家的欢迎,拥有很多至交。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乐于忘记才可以达到心理的一种平衡。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修养,只有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心理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韩信出身没落贵族,性格放纵,不拘礼节。早年没有被推选为官吏,又没有经商谋生的本事,常常依靠别人的救济来糊口度日,因此很多人都讨厌他。韩信的母亲死后,他投奔一个亭长朋友家。在亭长家他吃了几个月闲饭后,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于是一大早烧好饭在床上就把饭吃了,等到吃饭时间就不再给韩信准备饭菜。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此后,韩信依靠钓鱼维持生活。在溪边有很多老妇人冲洗丝絮,其中一个老妇人见韩信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老妇人们漂洗完毕。韩信很感激她,表示一定会回报她的。老妇人很生气,斥责韩信她是因为看到一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心生可怜才给他吃饭的,不是贪图回报。不久,韩信受到淮城一个恶少的侮辱,尝受了“胯下之辱”。韩信凭借这种忍辱负重的耐力终于得到刘邦的赏识,当上了将军。

  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韩信是懂得宽容和忍让的能人,只有具备忍辱负重的心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在险境中求得生存,因为具备忍辱负重的心就一定会走向成功。因为懂得宽容别人的错误,所以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记得别人的好,别人才会愿意为他效劳,道路才会坦荡。

  忘记别人的坏处是对别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很多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别人的坏,只是因为立场上的不同或者出发点不同所形成的错觉,对此耿耿于怀实在是一件愚蠢的事情。纵使别人因为自身的恶扰乱了你的情绪,倘若你对于此念念不忘,总想借机报复,只是把自己的心神搞得更加疲惫。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是智者所为。用宽容之心原谅别人,放下那些不愉快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情平和、清闲自在,别人也会因你的宽容自我反省,反而常会收到好的效果。

  骨气不能无,傲气不能有

  做人不可没有骨气,但是绝对不要有傲气。因为骄傲会使人变得无知,是一种可怕的不幸。现实中总有些傲气十足、自以为是的人,他们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最终往往被现实的井壁碰得焦头烂额。

  生活中,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就不可能正确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难以服从领导的意志;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就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就必须不居功自傲,加强自我约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在克服骄傲自大方面,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据《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碰到了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击下车跪拜,田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真不知道是尊贵者可以对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呢?”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对人可以傲慢,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无礼?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只有贫贱者计谋不被别人使用,行为又不合于当权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吗?到哪里不是贫贱呢?难道他还会怕贫贱?会怕失去什么吗?”太子见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说了,魏文侯感叹道:“没有用田子方,我怎能听到贤人的言论?”

  富贵者、当权者自身本来就容易有骄傲之势,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为统治者,如果不能礼贤下士、虚心受教,他就可能因为自己的骄矜之气而失去政权,富贵者则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财势。

  俗话讲:退一步路更宽。要退,必先学会忍。事实上,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暂时退却,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退后再进则会更快、更有效、更有力。退是为了以后再进,忍住一时的欲望,暂时放弃某些有碍大局的目标是为了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这退中本身已包含了进,这种退实际上是一种进取的策略。

  咄咄逼人的处世方式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不光自己要懂得适当的忍耐,也要善于接受对方提出的委曲求全的请求。对方提出诚恳的请求,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需要喘息。如果你非要逼着他硬拼,由于他可能做最后的反击,用尽全力和你拼命,那么即使你能取胜,代价也会相当大。因此,适当地“忍耐”和接受对方的忍耐,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维持现状或争取时间做积极的准备,迎接再次的较量。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既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自下而上竞争的一种方略。跳高,离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子就跳过去并不容易。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人生的进退之道就是这样。

  忍是东方智慧的精髓。志趣高洁,生性淡泊,方能做到“忍”;慎独自律,自控自强,方能体现“忍”。总之,生活中,你只有忍住心中的傲气,才能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易经》上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说君子应当效法大地,以宽厚的德行,负载万物。做人首先要宽厚为怀,这是基础。这里强调了厚德的基本原则是直率、方正、宽大。宽大,必然存在了包容。像大地一样,容得下万事万物。这样,不仅会令我们的事业“有容乃大”,也会令我们人生的境界走向阔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出现矛盾,别人也许有意或无意间伤害了你,如果不是原则问题,要试着学会原谅对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倘若不能宽容他人,那么他人也将难以容忍你的不宽容,最终导致关系不谐,甚至由此积怨成仇。而真正的聪明人,不仅会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人,也会以柔中有刚的方法妥善解决矛盾。这实在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西晋文学家潘岳在《西征赋》中写道:“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英国谚语说:“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在世,要学会宽容。

  春秋时期,五霸之首齐桓公曾经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但是他却不计前嫌,既往不咎,拜管仲为相,称他为“仲父”,最终齐桓公靠管仲等人的得力辅佐,完成了称霸天下的大业。

  齐桓公名小白,齐襄公是他的兄长。齐襄公的残暴统治,使齐国政治潜藏着极其深刻的危机。于是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

  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形势紧迫,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公子小白得知消息后,与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

  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他便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应声倒下,从车上栽了下来。

  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钩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

  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后,把事情对公子纠讲了。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遇,那是国君的恩赐。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齐桓公又问鲍叔牙:“管仲与你比较又如何?”鲍叔牙沉静地指出:“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鲍叔牙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像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千万别学英语 海底捞你学不会 一辈子做女孩 销售就是要搞定人 心灵鸡汤全集 浮沉 圈子圈套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富爸爸穷爸爸